我最近有个小小的变化,就是打开了微信的信息推送。
我以前所有app的推送都是关着的,包括微信在内,微信里所有的群也都是在加入的那个当下就会立刻设置成免打扰状态。
不管是上班时,还是辞职后,不管是聊工作,还是聊生活,任何人都休想主动地、即时地找到我。
这是一个我从我妈妈那里继承过来的习惯。
当年,刚刚开始流行手机时,我妈就买了一部手机,她拿到手机的第一时间就是将手机设置成彻底的静音。
那会儿我还在念小学,我问她为什么。
她说,我买手机是为了方便自己,不是为了方便别人,我是为了让自己能随时找到别人,不是为让别人随时找到我。
我当时觉得她说得很有道理,可我长大以后才反应过来,这其实是一种极严重的自我封闭。
我们不讨论职场中的二十四小时随时开机待命,只讨论生活的语境,「允许别人主动找我」其实是在将自己敞开,而「关掉所有推送」则是关掉未知的可能性。
因为别人主动找我,我就可能会面对未知的可能性,这可能性也许是好的,也许是坏的,我不想面对这个风险,所以我就将所有推送都关掉。
关掉以后,所有信息的接收就变成了「我」的主动选择,我选择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接收何人的信息,内容实质上没有变化,却在心理机制上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前者是被动接受世界朝我涌来的未知可能性,后者是主动决定自己以何种方式接收任何的可能性。
表面上看,似乎后者才是对自己生活更有控制力的方式,可实际上,后者是在将自己的心最大程度地封闭起来,为了防御未知的坏可能,为了某种虚妄的安全感,就将好可能也都全部延后。
这其实与「为了不被拒绝,所以我就干脆不表白了」是一模一样的逻辑,因为害怕发生坏事,所以就将所有好事也都一并拒之门外。
久而久之,这就会让你的心、你的人越活越小,最后活成一个紧紧缩成一团的、密度极高的小球,你只能紧绷地生活,紧绷地处理每一段关系,不管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
我之所以知道得这么详细,是因为我之前就是在那样生活,我知道那样紧绷的自己有多不快乐。
我晚上跟学长说,我最近把微信推送打开了。
他小小惊呼了一下说,这可是大变化啊。
我说,嗯,我现在允许别人找到我了。
他说,多好,你现在允许别人找到你了,然后你才会出现在雷达区,你们才能互相收到对方的信号,然后,boom,连上了。
故事就是这么发生的。
全部回应 3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