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布列松之路 De weg naar Bresson (1984)

导演: 莱奥·代·波尔 / 朱里恩·罗德
编剧: 莱奥·代·波尔 / 朱里恩·罗德
主演: 罗伯特·布列松 / 路易·马勒 / 多米妮克·桑达 / 保罗·施拉德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奥逊·威尔斯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荷兰
语言: 荷兰语 / 法语 / 英语
上映日期: 1984-02(鹿特丹电影节)
片长: 56分钟
又名: 通往布莱松之路 / The Road to Bresson
IMDb: tt0088386
5星
37.6%
4星
48.5%
3星
13.2%
2星
0.6%
1星
0.2%
好于 58% 纪录片

通往布列松之路的短评 · · · · · · ( 全部 451 条 )

热门 /  最新 / 

9 Sabrina 看过 2019-05-17 19:11:57

他是天主教徒,相信有上帝,所以对世界的运行及秩序丝毫不怀疑。不会去质疑不公平,质疑结果。他只关心过程,作为艺术家,更关注真实、纯洁和美。对于为什么这个样子,为什么不那样,全然不关心。

18 胤祥 看过 2012-06-28 14:27:16

看到塔神便泪流满面了……影片结构甚美,按照布列松的《电影书写札记》来结构,还有对原文的直接引用。这才是真粉丝做出来的纪录片。

11 蜉蝣 看过 2017-10-21 11:00:37

连续看了三遍。“其它艺术教会我写作的艺术。”作为纪录片来说内容太少太少,好在非常有启发性。最后老塔和布列松在戛纳同台领奖,气场穿越出屏幕,瞬间哽咽。

6 冰红深蓝 看过 2019-06-26 08:20:34

首先采访了塔可夫斯基、路易·马勒、多米尼克·桑达与保罗·施拉德等深受布列松影响的影人,路易·马勒将布列松视为灯塔(一如新浪潮中“电影手册派”的观点)。随后,分项(如摄影、表演、风格)说明布列松的风格特色与美学观,一方面通过引用《电影书写札记》中的金句,另一方面通过解析布列松几部经典作品中的片段(尤其是[武士兰士诺],及[死囚越狱][很可能是魔鬼])。接着,两位导演采访了布列松,但布列松总是答非所问... 首先采访了塔可夫斯基、路易·马勒、多米尼克·桑达与保罗·施拉德等深受布列松影响的影人,路易·马勒将布列松视为灯塔(一如新浪潮中“电影手册派”的观点)。随后,分项(如摄影、表演、风格)说明布列松的风格特色与美学观,一方面通过引用《电影书写札记》中的金句,另一方面通过解析布列松几部经典作品中的片段(尤其是[武士兰士诺],及[死囚越狱][很可能是魔鬼])。接着,两位导演采访了布列松,但布列松总是答非所问(一如保罗·施拉德自述若干年前作为杂志记者采访布列松时所遇到的情况)。最后,以1983年戛纳电影节(亦是在全片中多次复现的核心点)最佳导演颁奖礼收尾,布列松摆手未发言,老塔则致辞道:“非常感谢。”两人手挽手离场。| 以抵抗情绪来创造情感 | 给观众想象空间,让他们想要去想。(8.5/10) (展开)

3 汪金卫 看过 2015-02-01 13:07:01

《死囚越狱》CC版碟片里附带花絮中的纪录片。包括导演对布列松电影的分析,塔可夫斯基、保罗施拉德和路易马勒对布列松的评价、布列松访谈。最珍贵的是片尾第36届戛纳电影节上,奥森威尔斯为布列松和塔可夫斯基二人颁最佳导演奖视频。56分钟实在是太短。大部分都是纪录片制作者的一面之辞。

> 更多短评 451条
为什么被折叠? 有一些短评被折叠了
评论被折叠,是因为发布这条评论的账号行为异常。评论仍可以被展开阅读,对发布人的账号不造成其他影响。如果认为有问题,可以联系豆瓣电影。
你关注的人还没写过短评
我要写影评

通往布列松之路的影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神甫 2020-05-16 11:27:09

《通往布列松之路》

你们难于理解,带有清晰色彩的悲观。 清晰是不同于悲观的,道德没有灰暗。希腊人很悲情吗? 对于我,似乎清晰多于悲观。我只是记录我看到的。我发现今天去解决另一个时代的问题很难,而清晰多于悲观是好的。 寻求美和纯,绝不矛盾,我没有看出任何的矛盾。 但电影制作过程中的...  (展开)
柯里昂妮 2019-01-30 23:53:00

通往布列松

镜头——只需要表现出需要的、紧要部分。 “让自己适应于无意义的景象(无关紧要的)” “当你只给出部分,教观众想象出全部,给他们空间想象,让他们想要去想。” 表演——布列松的电影里没有传统的表演风格,即使是那些最具情绪的部分,也是用单调的语言及空白的面部表情来述...  (展开)
甦醒 Nostalgia 2017-08-06 22:41:40

大师之言,寥寥足以

布列松以司汤达:其他艺术教会我写作的艺术。为引用送给后辈的电影创作者。 作为一个导演绝非是某一门类的艺术家,电影之所以迷人它是纵横融合的艺术,一个导演的视听美学品味全在电影里展现出来(比如侯麦的色彩美学、小说文学的影像具现,比如多兰的听歌口味) 模特。模特反...  (展开)
12 2018-07-04 21:15:04

甩金句狂人——一段摘录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你们难于理解,带有清晰色彩的悲观。清晰是不同于悲观的,道德没有灰暗。希腊人很悲情吗?对于我,似乎清晰多于悲观。我只是记录我看到的。我发现从今天去解决另一个时代的问题很难,而清晰多余悲观是好的。 寻求美和纯,绝不矛盾,我没有看出任何的矛盾。但电影制作过程中的美...  (展开)
彭慧明 2017-07-02 00:43:15

什么都没说却胜过一切言语

最后的戛纳颁奖礼 震撼人心 获得最佳导演后 颁奖人示意布列松发表获奖感言 他摇头拒绝了 然后转身离去 但他并没有径直下台 而是搂着同获最佳导演奖的塔可夫斯基向台下微笑致意后才离开 他虽然没有发言 但这个行为却胜于一切语言 就像他的电影一样 极致的简洁 但那简洁与留白背...  (展开)
人间失格 2019-11-02 00:42:43

记录真实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今天重新看了一遍《通往布列松之路》 突然理解了一点点内容,不过更令我意外的是还发现了他和西德尼不同与相似的地方。 两种相对立的风格,自成一派与15部作品完全不像出自一人之手,风格上相差太多。他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去戏剧化与戏剧性,布所说的电影艺术大抵如此,戏剧用...  (展开)
有一些影评被折叠了 为什么被折叠?
评论被折叠,是因为发布这条评论的帐号行为异常。评论仍可以被展开阅读,对发布人的账号不造成其他影响。如果认为有问题,可以联系豆瓣电影。
蝴蝶飞啊飞啊飞 2021-03-06 02:46:04

像不像...万教归一...

①这不是”原因“的问题,而是”感情“的问题,两者不一样。 ②镜头要让观众想要去想。我不是想让观众看到上帝,我想让观众感觉到上帝。 ③There‘s all daily little pieces,yet,through it all,there's kind of hints of something that going to happen,maybe is little...  (展开)

> 更多影评 7篇


讨论区   ·  ·  ·  ·  ·  ·

跪求中文字幕~~ 来自枯藤和老虎 18 回应 2020-06-08 09:36:46
Artificial Eye 四月以花絮的方式出了. 来自4-ever 2008-05-01 09:53:42

> 去这部影片的讨论区(全部2条)

豆瓣成员常用的标签 · · · · · ·

谁在看这部电影 · · · · · ·


订阅通往布列松之路的评论:
feed: rss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