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芝最后为什么没有吃下那颗药丸?
OLIVE:
人一般走到这一步,比如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造成一次重大失败,同时自己也无处可去,其实多数时候精神是处于极度茫然和被动中的。你们谁也没在现实中见过哪个重大事件责任人第一时间自杀的吧?都还在精神受刺激的麻木或者侥幸心理中呢。在危机面前进行果断的抉择,比如到底是逃亡、反抗乃至如何吃药丸求死解脱等等,其实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集中注意力,这是摆脱麻木状态后进行理性思考的结果——所以有本传记在描述希特勒自杀(同时服毒吞枪)时,提到事后盟国有专业人士评论说以希特勒当时的精神和身体状态如此之差还能干出这种事情,证明他具有精神高度集中的能力。回到王佳芝这个事件上来,只有受过训练的特工人员或者专业人员才可能具备这种短时间里进行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他们一辈子都在为这种时刻接受训练。而王佳芝和王力宏演的那个角色都只是半途卷进来的半调子——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在大事临头时她会因为感情冲动放了易先生走。因此,对于自己会如何,接下来干什么,我觉得短时间内王佳芝既无现实感,也做不出判断。不要说想死,王佳芝那时候估计连去哪里干什么都未必想好,然后就被捉了。所以无论是在街头踟蹰,叫黄包车,手摸戒指还是药丸都是下意识的,她一直处在茫然麻木状态。何况我记得是书里还是电影里,易先生组织里的人后面解释了,说是他们的这个行动其实一直被日伪监视,所以收网特别快,半天就结束了——只有中统那个组织训练他们的特工通过电影院出口跑掉了,这再次证明真的是只有职业训练过的特工才能有机会生存。普通人稍微一犹豫一麻木,就错过机会了。
我觉得李安在拍王佳芝莫名其妙浏览橱窗,然后坐在黄包车上茫然地不知道去哪里那段——也就是人物忽然“虚脱”了一样没有了现实感,拍得特别好,特别有皮肤冲击力。车夫欢快了无心事地蹬着车,风车也无忧无虑地转着,戒严的时候有平民抱怨要回家做饭(张爱玲有写过类似段落,出了天大的事,这边阿妈只是急着要回家做饭)大家哄笑,当时王佳芝神游天外心不在焉,听到这里还条件反射地微笑了一下。两厢对照,一边是平凡困苦但看起来那么正常的生活,一边是未知的深渊,想来那时候,她从心底里羡慕那些有家可回有事要做的普通人吧。与前面呼应的是,王佳芝正是因为当时辍学寄居亲戚家,无处可去前途茫茫,没有归属感才第二次同意参加刺杀易先生的组织——原文里也有这句,说的大概是整个事情里倒是易先生这一出是固定的,所以他们最后有感情不足为奇——刨除身份,他们也不过是大动荡时代下抱团取暖的两个普通男女而已。我唯一能想起来拍得“口是心非”、“心不在焉”感特别强,能与安导这段媲美的一段是伍迪艾伦在《安妮霍尔》里拍的他和黛安基顿两人调情那段,但那还是借助字幕实现的。
34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