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今日提前公映。
豆瓣标示显示,近一周的点映已经带来了近九万五千人的观影量,评分也居高不下。在我上班路上码这篇文字的时候,分值是9。
同样,在众多的标示和影评中,“哭”是出现
...《我不是药神》今日提前公映。
豆瓣标示显示,近一周的点映已经带来了近九万五千人的观影量,评分也居高不下。在我上班路上码这篇文字的时候,分值是9。
同样,在众多的标示和影评中,“哭”是出现
...《我不是药神》今日提前公映。
豆瓣标示显示,近一周的点映已经带来了近九万五千人的观影量,评分也居高不下。在我上班路上码这篇文字的时候,分值是9。
同样,在众多的标示和影评中,“哭”是出现最多的关键词。于是,这部影片似乎天然具有了某种自媒体社交圈爆款的属性。
影片的内容一句话可以概况:病人买不起正版高价血液药,于是有人铤而走险,代购非法廉价版。故事的原型我并没有查证,不是无从确认,而只是我懒。
因为我相信,这种情况在操蛋的现实日常生活中,真切存在着情理与法理的冲突。影片只是艺术性展现而已。
我也不否认影片的诚意,只是在上周六的点映场上,诧异于观众在结尾突然响起的掌声。
国产影片一直饱受诟病,各种奇葩故事逻辑,矫揉造作的表演,加上各种匪夷所思的声光影具构图,一年能有两三部8分以上的片子,就已经算得上是丰收年了。当然,前提是不吹不黑,尽可能客观公正的从电影艺术和其价值的角度来考量。
《我不是药神》这部影片,分项来看,故事值8分,表演7.5,牵强附会的政治宣传,拉低了整体评分。布景和道具处理也都很符合时代特征。
最终的整体观影,普罗大众也很买帐,只是无从剥离电影和政治宣传的各自因素。
其实,我一直担心影片被有关部门中途叫停。倒卖医疗目录未曾批准的药物,肯定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而影片所宣扬的也无非只是情感上的共鸣:要钱还是要命。如果有病没钱,又该怎么选?
如果你活不下去了,记得还可以去犯罪。
这是我的结论,记不清楚是从哪个西方社会学者那里看到过的主张。
公然鼓吹、怂恿犯罪,这肯定上不得台面。在文革时期,都可以抓去兴师问罪了。
影片中对此不做讨论,也并没有明确的站位立场。不管是病患老太太对办案民警的哭诉,表达想通过廉价盗版药活下去的意愿和行为,并没有错;还是男主在法庭的陈词滥调——至少你慷慨激昂的控诉一番,为自己争取权利和减刑,甚至做无罪的自我辩护一下下啊!
这些画龙点睛的要害之处,缺乏有力的戏剧冲突。当然,要是敢控诉,有关部门肯定敢给你毫不留情面的封杀了。在此方面,他们拥有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力,且并没有明确可执行的法律条文和规范。
本来是可以深入探讨生命权与法理冲突的好故事,结果却被阉割成了煽情伦理片。
关键是还赚足了观众的眼泪和哄抬的票房。
如果不是美国贸易战的强大压力,中国被逼进一步开放,包括放开医药管理审批,加大、加快引进国外被临床验证的药物,这片子怎么可能会被公映?
文艺作品顺应时事,不做推动,只为宣扬,符合我国一贯的政治正确和我党的宣传方针。
可是对推进电影产业的发展,提升观众的价值判断、审美能力,没有丝毫裨益,有的只是对当局的奉迎和对观众精神上的麻痹:你只需要负责感动就好了,其他民生不需要你操心,也不容你置喙。变好需要你感恩政府赐于的福气,变坏或不变你只需要闭嘴就可以。
国产电影看的时间长了,看的片子多了,会造成营养不良,分不清楚好的影片到底应该是什么样。这样的患者需要《我不是药神》这样的“格列宁”在感动中续命,中国电影更需要这样的观众帮衬,再多生产些鸡汤,滋润心灵。
即时(2018年7月5日星期四 8:50)于北京理工大学
陆勇, 一个平平无奇的名字,却在2013年的中下旬引起了轩然大波。 引起争议的不是其它,正是轰动一时的“ 假药案”。 5年后的今天,以他为原型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上映...
本文不授权也没有授权过除豆瓣官方以外的任何公众号转载。 1.领班跳舞的时候,思慧起哄的声音最大,喊脱裤子的时候,甚至有了恶狠狠的发泄报复意味,当程勇看向她的时候...
我读大学时,有一次去医院检查身体。从诊室出来,看见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蹲在地上,捂着肚子嚎啕大哭。“怎么办啊!去哪儿弄这么多钱啊!”哭声尖锐如一把刀,似要撕裂...
一直是热爱看电影写影评的人,却在大学以后久久不再提笔。可能是因为工作的忙碌,家庭的牵绊,还有世俗了的心。但是这都不影响我和我的另一半每周都会选择一部好片欣赏...
《我不是药神》无疑是今年上影节最大的亮点之一。还记得那天,几乎是一个小时之内,我的朋友圈忽然就刷满了对于《我不是药神》的赞誉之词,评价之高,几乎有登顶今年国...
评论 0条
添加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