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选择的路
(罗伯特·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
...未选择的路
(罗伯特·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
...未选择的路
(罗伯特·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呵,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英文好的朋友可以去百度原文诗歌)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之路》和《死亡诗社》十分神似,这首诗和这部电影都可以从很多角度角度,但它们都歌颂了一种纯粹的追求。
《死亡诗社》似乎讲述了一个平凡的故事,即名师的指导与自我的救赎,相信每个读完大学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类似的经历,只不过没有那么深刻。但平凡背后却是无数的不易:比教授晦涩抽象的诗歌更难的,是想一种准确且富有激情的方式启发学生;比沉重的学业更难的,是没有在压力面前麻木,仍抽空思考行为的意义;比顺从规则更难的,是重新审视规则,并审视自我;比当老师、做父母任务更难的,是放一下一切成见,重新审视这一神圣的职责...
很少有人主动去直面平淡的生活底下涌动着无数战斗,因为它们意味着挣扎、反抗、自审。这太难了,也似乎没什么必要。
大学时期是我三观建立的重要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我被一些宏大壮美、倡导真善美的经典所吸引,同时也向往着那些颇具粗粒感的生命张力。《死亡诗社》完美地融合了这两种气质:博学儒雅的教授,传授的却是最真实野性的情感;沉默顺从的学生,敢于为自己呐喊;被制度所规范的高等学院,爆发了不可控的躁动。这两种相抗衡的气质完美地存在于一个个体,所爆发的强大生命力,让我电影结尾处泪如雨下。
“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像是现在的青年说出的造作之词,但是亲爱的,这不该是酷,不该是special,也不该是佛系。
这应该是你真正想追求的一切。
有一同事说《死亡诗社》是他有生以来看过的最好的十部影片之一。这是一很好的片子,但人各有好,我更喜欢柯恩兄弟或姜文拍的那种,带些梦幻色彩,带些悬念的影片。比如...
看到底下的评论当中,有些人从老师的立场上讲,认为老师并不应该传道,我觉得难以理解,totaly反对。 教育是老师的教育还是对学生的教育?我想教育是为了学生,所以学生...
一、及时行乐,让你的生命超越凡俗 《船长,我的船长》Oh ,captain ,my captain! 《劝少年们珍惜时光》及时采撷你的花蕾/旧时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
写在诗社”宝书”的扉页上的那段话来自美国作家THOREAU(1818-1862)的《瓦尔登湖》. 1845年,28岁的THOREAU在好友EMERSON的林地里的WALDEN湖畔盖了座木屋住下,此后两年多...
原本想从网上直接拷贝一些文章来推荐这部电影给大家,但后面想想还是自己写点什么,当是我对于这部电影和导演的敬意。 《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 ...
评论 0条
添加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