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之前,曾有人对我吐嘈说,这不是《东方快车杀人案》吗?
不仅像东方快车,还很像无人生还呢。
但我该怎么形容这是完全不同的故事呢?
核心,这个故事的内核完全不
...看电影之前,曾有人对我吐嘈说,这不是《东方快车杀人案》吗?
不仅像东方快车,还很像无人生还呢。
但我该怎么形容这是完全不同的故事呢?
核心,这个故事的内核完全不
...看电影之前,曾有人对我吐嘈说,这不是《东方快车杀人案》吗?
不仅像东方快车,还很像无人生还呢。
但我该怎么形容这是完全不同的故事呢?
核心,这个故事的内核完全不一样,这是一个更复杂,更现实、更可怕的故事。
不怕剧透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没看过片的人请万万不要。
接下来是一些看剧过程中的随想和粗浅的梳理,谈不上分析。
首先,我很喜欢故事一开始展开的方式:借由一名富有洞察力且对事件有关注的记者开口,详细交待了参与人物及十年隐情这明暗两条线。记者视角的好处在于,由于他的职业,这样的详尽很合理,视角够客观,显得切入很自然。
接着来梳理一下第一集上半部分所呈现出来的角色特点:
警官(何赫):富有洞察力,遇事冷静,感觉背后有点故事;
记者(梁夏):投机取巧,脸皮超厚,对信息极敏感,小聪明不断,对世事有种旁观的冷静;
打工妹(周新雪):有点神经质,气质有点哀婉,职业可能是服务业;
恶霸(王超):典型恶霸,品德败坏,骄横跋扈,毫无道德;
小卖部老板(死者老赵):油腻的和事佬;
护工大姐(秋红):温和稳重慈祥,但有点苦相;
法医(刘惜之):职场女强人,骄傲自负;
研究生(韩家斌):感觉有点心虚的样子,懦弱,目的不明;
老师(吴健):道貌岸然,虚伪势力,官僚主义,毫无师德。
光是讲明这些内容就用掉了第一集一半的时间,如果你觉得这部电影铺陈太长、推理过程太过简单无趣,这是正常的,因为警官最后解迷的时间只有十分钟的样子……
只有耐心看到最后一刻的人才知道:作为三部曲中第一集,这绝不是完整的真相,它的铺陈之所以那么长,是因为要展开的是整整三集的故事,现在刚刚切入而已——结尾就是一个巨大反转的开始。
第一集呈现了两个故事:
(一)同龄人之间的校园暴力,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受害女孩徐囡囡悲剧的造成原因有:
留守家庭的冷漠相待:父亲的漠视、母亲的远离;
谣言的传播:参与者不详;
同龄人长期的欺凌:恶霸;
从众者随波逐流的附和:研究生;
朋友的沉默:打工妹;
师长的视而不见甚至刻意隐瞒:老师;
旁观者的冷漠:死者老赵;
真相的掩盖:法医、老师;
不负责任的舆论:记者。
(二)火车凶杀案
凶手:1人,护工(实际死者母亲)
有无同谋者:无
作案手法:将八人凑到一起,先后在食物(火腿肠)和水中下毒,以抽签的方式进行,导致七人昏迷,一人死亡
作案动机:为女儿复仇,用抽签的方法纪念当年女儿之死
从剧情来看,我想大家都发现了问题:可以说第一集除了护工、恶霸和老师,其它几个角色几乎没有真正开始展现内核!
徐囡囡的故事令有隐情;
死者老赵同案件的联系几乎没交待;
研究生和打工妹在当年事件中的角色扑朔迷离;
老师极有可能隐瞒了不止这一件事;
法医隐瞒的尸体上的真相是什么;
真正的护工在哪里?(这个大概不重要)
如果说十年前的案件将是此次谋杀作案动机的关键,那么回到火车谋杀,现在还需要关注的是:
凶手是有几个人、都是谁?
谁是知情人,谁是同谋者?
死者真正的死因、凶手的作案手法?
——十年前的故事,显然比谁是凶手这件事更吸引我,我觉得那桩陈年往事只显露出了冰山一角,很有可能最后的真相是更加残酷与骇人的情况。
比起现在谁是凶手,我更想知道当年那个可怜的女孩究竟经历了什么。
整理了一下目前观影存疑点,看看有多少会是接下来的伏笔:
警官为何从刑警成为乘警;
警官和法医都曾提及记者:“还没被开除”;
三名列车乘警,只有警官一人被提及了全名;
老师对韩的评价:表面看着斯文,内心不可告人;
打工妹的职业;
研究生和打工妹的过往;
两瓶不一样的酒、其中一瓶是餐车上买的,另一瓶是恶霸带来的“上好的酒”;
致幻药为什么让所有人都看到一样的人;
研究生为什么私藏证物(尤其这证物明显并非出自他),为什么隐瞒车顶的发现;
藏有奇怪东西的地方是记者的床上方;
死者的网友,女性;
记者提到老师的“其它脏事”;
研究生避开了当年打人的过程,只说了自己抬徐囡囡去医务室;
研究生突然推理非常牵强;
记者不知死者死因;
原本真的秋姓护工呢?没人认出现在自称是护工不是当年的护工,甚至按研究生的说法,当时老师也在医务室,为什么连他都没认出她不是护工呢;
报道发表的时间在徐囡囡死去好多天以后,何以遗物会出现这张报纸;
警官推断护工是囡囡母亲的过程特别快;
八个人中只有打工妹上车的原因没有交待(只说了别人给订的票);
有针孔的矿泉水瓶属于法医,这水是护工递给她的。
其它值得一提的地方:
剧本很精炼,角色的设置、场景的排布都很干净,几乎没有多余的场景和多余的台词;
就算是以一部完整电影的标准来衡量,它的角色性格描写都是很棒的:每个特点都跃然纸上,方法自然不突兀,巧妙而富有层次感。
虽然“有鬼”部分的惊吓有些刻意,但针对十年前案件的悬念却设置得非常引人入胜;
演员的演技都太在线了,特别是老师,脸上每一根皱纹都抖动着写满“虚伪官僚”;
徐囡囡的演员,我在宣传上看到过,觉得并不好看,然而电影里才发觉这女孩通身都是透屏而出的干净灵气,实在太好看了。
无言以对的台词:打与被打没有区别,学校声誉高于一切,真是目瞪狗die,厉害厉害。
瑕疵:
全片的特效;
一开始记者说“车厢有不干净的东西“这一点略刻意,记者搭讪警官时打工妹的奇怪表情和台词:“你说什么?!”有点突兀;
研究生与警官独处时,时有时无的手套。
一些不负责任的猜测:
片头的两名列车工人与此事无关,;
本片除了校园暴力,可能还涉及女童性侵,受害人可能是周新雪或者徐囡囡,周新雪的可能性更大;
老赵可能吸du;
韩家斌在当年担当的角色不止是施暴从旁者那么简单,周新雪也不仅是沉默者这么简单;
记者写到的四角恋可能有一半确有其事,这几个孩子中间确有感情纠葛;
凶手不止一个人,目前排除死者老赵和法医。
(猜测完毕,坐等三部结束被打脸)
最后,不妄自猜测死者与作案手法,因为剧并没有完全展开,可能会有更多人死在这场谋杀中,所以以上只是一些梳理和个人猜测,期待接下来的两集,预感将是比第一集更扣人心弦十倍的故事。
可能因为自己性格本来就很难伺候,所以从前我一直认为好的影视作品会带给人无限的批判欲,比如去年刚看完奥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之后,我絮絮叨叨地跟一同观影的朋...
《罪途123》物稀不一定为贵!一桩凶杀案,几位有着微妙关联的乘客,一段封尘多年的往事!悬疑推理类型片一直是国产电影的一个弱项,除了各种外部原因外,看惯了国外各种...
五月档院线竞争极其激烈,《后来的我们》热度尚未消退,早就被剧透一个月的《复联3》姗姗来迟,更有印度口碑大作《巴霍巴利王2》强势登陆。 相比之下,网生市场似乎一片...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旧瓶装新酒的故事,故事的设定很像《东方快车谋杀案》:一列火车,八个陌生人,一桩惨案,寻找凶手。一个经典的悬疑推理片结构,但如果故事只是这...
评论 13条
查看更多回应(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