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只更了两次。
后台很多人关心,问我:是不是身体出问题了?
其实还可以。
更新慢的原因,一个是月初确实感冒,不过十天后就彻底痊愈了。
另一个:三月后半段,好片着实不多。
...上个月只更了两次。
后台很多人关心,问我:是不是身体出问题了?
其实还可以。
更新慢的原因,一个是月初确实感冒,不过十天后就彻底痊愈了。
另一个:三月后半段,好片着实不多。
...上个月只更了两次。
后台很多人关心,问我:是不是身体出问题了?
其实还可以。
更新慢的原因,一个是月初确实感冒,不过十天后就彻底痊愈了。
另一个:三月后半段,好片着实不多。
还好,进入四月份后——
先有好莱坞巨制《头号玩家》震惊四座。
紧接着,宝莱坞又用一以贯之的水准,让我们不得不再次感慨叹息——
为什么,我们拥有与他们同样的问题,可就是无法拍出他们那样既大胆又好看的电影?
《起跑线》
先看海报上写的:
即使变成自己讨厌的人 也要让孩子获得最好的教育
恰巧,刚看完电影回来,我就在家里听到一些亲戚聊天——
亲戚A:现在养孩子实在太费钱了。
亲戚B:可不咋,我家孩子(小学生)去年花了7万,还不算房租。
据我所知,亲戚B一共4口人,年收入在10万左右。
加上房租,就相当于,把全家80%以上资源,都投入到了孩子身上。
剩下不到20%,三个大人就节衣缩食,每天仅仅维持基础生存。
以下内容含剧透
电影里,印度贫民窟,有一位好心大哥,则比亲戚B还更不好过。
他一贫如洗,却非让孩子报考当地的第一名校。
当然,好心大哥并不太傻,他这么做也是因为——
名校每年有25%的入学名额,免费留给贫困生。
这是政府为了避免阶级固化,强制推行的政策。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学校单方面提出:免费学习可以,但“课外活动”得交钱。
第一笔钱,24000卢比(约合2300人民币)就愁坏了好心大哥。
抱着借钱和后半生吃土的决心,好心大哥咬牙同意了。
不料,特殊原因,名校又取消了10个名额。
所有孩子集中到一块,来了场“抓阄”。
千算万算,不如天算,好心大哥没抓成功。
他的孩子读不成名校了。
可他的新邻居,也就是影片主人公拉吉抓成功了。
为什么我要称他为“好心大哥”呢?
以为拉吉要为了“课外活动费”去抢银行,他赶忙阻止。
然后,自己一怒之下横穿马路,把车撞了。
没错,碰瓷。
可不是就地摔倒那种。
而是真的被撞飞,鲜血淋漓,再向怕麻烦的车主要钱私了。
拉吉问他:谁会为了钱拿生命去冒险?
他说:
可除此之外我没别的办法了
这就是贫穷。
让一个本质善良的人,迫于极端无奈,作出狡猾的事。
就碰瓷事件而言,倘若群众不明真相,甚至还会痛骂好心大哥:呀,穷鬼怎么都这样?
可在重度阶级固化的国家,他真的没有办法。
为了不让朋友毁一生,他只能舍弃自尊,赌上性命。
好心大哥认为,贫穷是一种艺术。
可他不知道的是:在某种现实意义上,贫穷也是一种原罪。
2003年,女孩王娜娜参加高考。
回家后,因未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她便以为自己落榜。
从此,她结婚生子,沦落为中国的底层打工者。
2015年,她突然发现自己当初并未落榜,而是考上了当地的职业技术学院。
没错,她的入学名额,被人花钱顶替了。
当她找到顶替者时,发现对方已然当上学校教师。
两个人的命运,就这样被不公地改变了。
我们为什么爱看,且总是给印度电影以很高的评价?
整体上讲,印度电影其实并不比中国电影强。
但印度确实为我们填补了一个空白,即:探讨社会议题的商业片。
如果拆开来看——
探讨社会议题,我们并非不会。
早年有《天注定》《推拿》,去年也有《嘉年华》。
这些电影,都具有批判性,且都非常深刻有力。
但,它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点:
艺术性强,奖拿了不少,但因观影门槛高,导致要么被禁,要么无人问津。
商业片,我们也有。
《捉妖记》《战狼2》《红海行动》……
看的人多,票房超高,可刺激过后,也就再没什么了。
发现没?
我们的电影,常常走两极:要么批判而不通俗,要么通俗却不深刻。
就好像,社会议题只是部分精英关心的东西,与大众没什么关系……
印度电影则试图将商业性和社会议题联结,让更多人看清楚世俗的苟且。
《起跑线》当然有批判现实的深刻部分。
几经转折,好心大哥发现,自己的孩子原本可以入名校,只是名额像王娜娜一样被有钱人偷了。
政客偷窃我们的食物 开发商偷窃我们的土地 我们得到教育我们孩子的机会了 可你们也想把那机会给偷了
而偷名额的,正是他舍命帮助的拉吉。
背后整体操纵此事的,则是校长。
校长小时候,是这所名校一位仆人的女儿。
由于出身卑微,她受尽富人的凌辱。
长大后,凭借超强的隐忍和机遇,她翻身当上了名校校长。
曾经的富人同学,都要反过来找她办事。
站在权力中心的暗爽,使她忘记了自己也曾被欺压;冲破阶级壁垒的逆袭者,却竭力竖起新的高墙;曾经的屠龙少年,彻底变成一条恶龙。
当有人提出控诉时,她用几句话就让对方绝望:
你要找谁寻求帮助呢? 媒体吗?政客吗?警方吗? 可即便他们的孩子也在这读书
问:倘若处在一个如此的社会,我们应该怎样去生活呢?
我看过太多印度电影,发现它们似乎全都给出了一个相同的答案——
坚持自己,追求卓越。
追求卓越,就是超越不平庸,再让卓越的自己去影响他人。
《三傻大闹宝莱坞》:兰彻追求卓越,并从自我做起,用言行举动实践自己的初衷和理念,最后间接影响了包括校长在内所有人物的命运。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帕万虽然智商不高,却将做人底线和崇高信念一以贯之,最后凭由内向外散发的灵魂光芒打动了所有旁观者。
《起跑线》也一样。
好心大叔诚然穷,诚然备受欺负,诚然生活平凡,可他拒绝平庸。
他依然追求卓越,坚持做常人不敢做之事。
儿子被名校拒收,气氛低沉失落,他却泰然说道:
干嘛闷闷不乐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是品德高尚的善者,才拥有的精神境界。
拉吉初到贫民窟时,所有人都拒绝借水给拉吉,只有好心大哥不附庸群众,慷慨解囊。
拉吉打工没赚到钱,好心大哥就把自己工资塞给拉吉。
虽然自己也没钱,虽然工资没多少,但好心大哥懂得挨饿的滋味。
得知自己被拉吉欺骗,好心大哥想去告状。
却在途中,被拉吉的女儿萌化,因不忍心看到小女孩受伤而放弃攻击。
这不叫傻。
这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我看来,好心大哥才是《起跑线》真正的核心人物。
他用自己的行为,切身实际影响了拉吉。
他将拉吉从变身恶龙的边缘,重新拽回到人间。
最后,拉吉勇敢站出。
非但承认自己的错误,还向印度社会以及教育体系提出控诉:
教育失去了其本质 现在教育是门生意了
是的,拉吉并没能改变什么。
正如校长所说,即使媒体、政客、警方,也都是教育体系的帮凶。
但拉吉改变了自己,影响了妻子,且不断在用实际行动影响许多人。
这个结局,和韩国电影《熔炉》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或许永远无法改变世界。
但我们可以选择做好自己,并以微弱的光芒照亮他人
就像陈嘉映说的:
希腊人对生命的理解不是活着 他的一个基本追求 是Arete(卓越)这个词 就是简单地说就有点像太阳 由于你的生存,哪块世界就被照亮了
这是《起跑线》的价值所在。
而它体现价值的方式,是大众都能接受的喜剧。
商人拉吉卖衣服,一语道破传统与时尚的区别……
为了跻身“上流社会”——
拉吉和妻子,来了趟“奥特莱斯一日游”。
拉吉妻子的唠叨,又与佟掌柜不谋而合。
看来,今天的印度,真的蛮像不久前的我们。
总的来说——
《起跑线》是一部面向广大群众,又不失社会价值的电影。
好看又具批判性。
尤其为人父母者,更该看看它。
别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逐步走偏。
别一味追求重金教育,而忽略自己的言行举止。
毕竟,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可能比任何学校都更有效率。
如果你不先成为一个好人 那你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好老公或者好爸爸
男主角拉吉本身是一个很质朴的人,他虽然不懂得高大上的英语和上流社会的礼仪,但他懂得为人处世,与人同乐的道理,明明是月光集市的商业大佬却甘愿住在租房里,不是没...
印度电影这几年在中国可谓是风生水起,从《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再到上半年在中国砍下12.9亿惊人票房的《摔跤吧!爸爸》,无一不在中国市场得到了热烈的...
家有学龄儿童的父母们,尤其是身处北上广等大城市的父母们,大多都能迅速地在《起跑线》中为了择校焦头烂额、处处碰壁、洋相百出的男女主人公身上找到共鸣。尽管影片是...
“绝对不能让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你妈可能在怀你的时候,就在心里这么碎碎念。 自从二胎政策开放以来,中国每年大约有1000多万的新生儿面世,在社会育儿条件逐渐...
文/Ariel 我是在上了大学以后,才对贫穷这一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一直以来,我的认知都停留在较浅显的物质层面,伴随着大学几年的在外生活,我渐渐对贫富的差距有了新的...
评论 2条
添加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