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每天中午吃饭,我就拿出手机和爷爷看一集圆桌派。看完就感觉心里很舒服。这种舒服像吸大麻一样,一口下去一天都满足了。
最新一集的节目不但没让我满足,反而是一直心尖拽了一个卡子。这两天我一直反复想哪儿卡了,哪儿卡了。
其实内容很简单,说人群普遍的一种焦虑状态体现在对于知识的渴求,后来开始定义知识的内涵,最后以知识的获取途径多样来收尾。
期间我一直觉得蒋方舟说的精彩,当然也不排除我喜欢这个人。正如同她说互联网时代信息越复杂越庞大,聪明人会越来越聪明,笨的人会越来越笨,这其中的鸿沟会越来越明显。因为聪明人知道要去什么地方搜索什么。
她说,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你学过一切东西都忘掉留下来的东西。
后来我在写这篇文章看第二遍的时候发现是她引用美国人说的话,引用余秋雨说的话。
还是窦文涛接的好,他说“知行合一”。
这么讲有点乱,以上这些只是我对于我所推崇的知识的认识。或者,我希望知识是这样的。
正如窦文涛说两个人鉴别古董,一个人吹的天花乱坠,那是郑和下西洋时期带来的,多么有名多么值钱。另一个专家只说了一句,假的。
这种感觉让我感到很爽。第一,他符合了我心中的知行合一。第二,他让我有了一种成功的感觉。
那么,知识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看五分钟电影简介,听别人吹牛,去打游戏,去研究二次元,去追星这也算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方式?
二手的知识也属于真正的知识吗?
如果我们说学习二手知识是为了融合群体满足自身焦虑。那一手知识是不是从另一种程度上满足自己的空虚感。
史航讲,渴望的本身是好的。
可是那个渴望是对于知识的渴望吗?日本一直附庸风雅,后来真风雅了。怎么算风雅?会品诗?会跳舞?
到底怎么样算是有知。
每一代人都认为下一代比自己肤浅,上一代比自己迂腐。写到这里,我有点想哭。像小孩子蹭破皮跌倒在地上嚎啕大哭那样。
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承认自己的无知,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所以婴儿才学会走路,做数学题才不会闭上眼瞎蒙。
形形色色的知识遮蔽了人的双眼,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人,能够跨过知识的鸿沟。每个人都认为不会淹没在茫茫人海中。
如果我们连爬都不愿意,那我们怎么走路?
如果我们连知行合一的信仰都没有,我们真的能够坚实如一的向前奔跑吗?
而当那些愿意爬行的人发现大家都不走路,只在看别人走路,有一天也成为大众的一份子,似乎永远都不会被同类淘汰。
可我们每个人终将会被时代淘汰,我不该为知识分子动容,即便他们在每个时代都被同类淘汰。我不该缅怀历史,因为发展便是这样,春去冬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本文版权归 Yeah. 所有, 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回应(0)
添加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