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的是原著小说
这小说写得着实不错,甚至迷死了很多人
故事核心当然是爱情,一段“永恒的三角关系”横亘在二战阴霾下的希腊塞伐罗尼亚岛上,三个顶点分别是:进驻该岛的意大利军官,会用曼陀铃弹出一串颤音的“侵略者”科莱利上尉;当地居民伊安尼斯医生的女儿——美丽的女主角佩勒姬娅;佩勒姬娅在情窦初开时私定的未婚夫——渔夫曼德拉斯,后来怀着某种投机心态加入左翼抵抗组织ELAS。情节的走向不难猜测,本该彼此为敌的佩勒姬娅与科莱利上尉爱得难解难分;与此同时,作者也在引导读者跟着情节一步步重新定义人物的正邪善恶:科莱利天性纯良睿智,参战实出于无奈,“侵略”该岛期间在命令与良心之间周旋,而曼德拉斯头脑简单、心理脆弱,无端卷进战争机器自然难逃被异化的命运,到头来终于步入歧途,打着ELAS的幌子无恶不作.
而这个片子似乎给曼德拉斯安排了一个比较好的角色,他不仅仅成了左翼游击队在当地的英雄,还救了科莱利上尉的命--而小说中他可是一个大坏蛋。就科莱利上尉的命的 是那个放炮的大个子。曼德拉斯最后借着ELAS的力量在岛内大肆抢劫 放火 杀人。
女主角的父亲也被他们绑架了,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而那两个在酒馆里总爱抬杠的老头(一个拥护共产党,一个拥护资本主义 两个人政见不同)也惨遭ELAS绑架。甚至女主角被人强奸 这些在电影里都被抹杀了。
也不怪导演或者编剧篡改了这么多内容 实际上这个原著本身就是一个大麻烦。
从历史的角度看,如此解说却牵涉到各方面的敏感神经。二战史专家们站出来了,退伍老兵站出来了,至今在希腊政坛很有影响的左翼政党也站出来了,他们在报刊上此起彼伏地谴责“这本书是对全体希腊人民的侮辱”。
所以2000年执导电影《科莱利上尉的曼陀铃》的约翰·梅登瞻前顾后、犹疑不定,到头来就只有受夹板气的份。这位以《恋爱中的莎士比亚》成名的导演以为又拣到了一份炮制史诗爱情片的好材料,殊不知制片方前脚发布拍摄计划,后脚就有各方压力纷至沓来。一位希腊社会党成员的威胁最让他胸闷:假如,他们胆敢把伯尔尼埃那本混账书里激起最多争议的部分纳入电影情节,那么,哼哼,海牙国际法庭见。
这样情况下拍出来的片子 虽然用的是原著为蓝本 却也缺少了原汁原味。难怪不是很好看 中规中矩的这样的不忠实原著的片子,很难让我们满意,对吧~
本文大部分内容参考了黄昱宁老师的“时间是个杂种”一文
评论 4条
查看全部4条回复·打开App 添加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