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分析范例:《精神病患者》读解

歧途入口没找着

来自:歧途入口没找着(一朝得志,语无伦次) 组长
2008-11-12 16:54:13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歧途入口没找着

    歧途入口没找着 (一朝得志,语无伦次) 组长 楼主 2008-11-12 16:54:50

    《精神病患者》号称是美国第一部现代恐怖片。所谓“现代恐怖片”与经典(传统)恐怖片的区别在于,其恐怖源自外界或超自然(如鬼怪)的威胁转变成内心威胁。换句话说,恐怖来自于人的精神世界。

    “精神分析”是本片的重要主题。“精神分析”是希区柯克最钟爱的主题之一。希区柯克成熟期的作品或多或少都有精神分析家感兴趣的内涵。《精神病患者》主旨就在于表现表现主人公的双重人格,既个性分裂。诺曼Norman在英文中就有“非人”的含义,编导以此来暗示他不是正常人。

    《精神病患者》里诺曼和母亲的关系是典型的俄狄浦斯的“恋母情结”和多重人格的实例。俄狄浦斯的“恋母情结”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医生弗洛伊德提出的,早在1900年弗洛伊德的名著《梦的解析》中已经提出了这个概念。弗洛伊德是在阐述梦的材料和来源时提出恋母情结这个概念的。他分析了古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俄狄浦斯王》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然后指出:“我们所有人的命运,也许都是把最初的性冲动指向自己的母亲,而把最初的仇恨和原始的杀戮欲望针对自己的父亲。……但是,我们比他要幸运些,因为我们并未变成精神神经症患者,我们既成功地摆脱了对自己母亲的性冲动,同时也淡忘了对自己父亲的嫉妒。”很明显,诺曼即是由于没有像一般人那样淡忘对母亲的爱和对父亲的嫉妒,而成为精神病患者。他不会像普通人一样压抑自己原始的欲望,所以才会做出杀害自己的母亲和母亲的情人这样的行动,后来又因为沉重的罪恶感而精神分裂。附着在诺曼身上的“母亲”杀死玛丽莲的行动也让我们注意到,在儿子迷恋母亲的另一面,是母亲也会嫉妒接近儿子的女子。

    在《精神病患者》中,希区柯克把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分析和精神分析说引入了情节,把人物的精神变态、性格分裂,从心理深层次的恋母结做了剖析和开掘。诺曼的杀人动机,既不是为了报仇雪恨,也不是图财害命,仅仅是出于精神变态,他已一半裂变为母亲,一半为自己,他总是将自己扮演为两个角色,既是强悍霸道的母亲,又是逆来顺受的儿子。出于冥冥之中的妒忌,她担心外来的女人夺走自己的儿子。因此谋杀玛丽莲便满足了双重人格的占有,从而增强了离奇情节的可信度。片尾心理医生的登场就是起到这个说明作用。

    在希区柯克其他的影片中,也有这样的人物关系。如《群鸟》中的男主角和他母亲的关系显然有同样的倾向。并且,这两部影片中的人物恋母情结强化有同样的原因:早年丧父。希区柯克是第一个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入到电影中的。希区柯克对精神分析如此感兴趣,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希区柯克喜欢用电影表现不寻常的人和事,而精神分析所展现的情境正好符合这个要求;第二是希区柯克认为导演要研究观众的心理,导演应该成为半个心理学家,因此他对心理学有特别的兴趣。

    不过,必须说明的是,希区柯克关于精神分析的引用只是卡通化的通俗版本,并无太大可信度,只是娱乐而已。我们所欣赏和赞叹的是,希区柯克利用这个框架操纵观众的精彩绝伦的电影技艺。

  • 鑫爷

    鑫爷 管理员 2008-11-12 20:55:42

    我们写也要写这么长吗?

  • 李四

    李四 2008-11-30 22:22:01

    哎....命长....

  • [已注销]

    [已注销] 2008-11-30 23:15:04

    [内容不可见]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251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

在这里发现跟你一样特别的人,并与之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