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注意偏向的研究综述
来自:maidenhair
摘要: 在注意研究领域中,注意偏向的机制研究是其热点之一。国内外学者采用情绪Stroop范式、点探测范式、线索靶子—任务范式和负启动范式等范式对注意偏向的特点及其机制进行研究。对抑郁症患者、神经症人格者、惊恐障碍患者、高焦虑特征者等临床患者的注意偏向特点进行探讨,也有一些从工作记忆层面对注意选择的眼动研究。从注意的抑制和激活成分来解释注意偏向。 关键词 :注意偏向;研究范式;注意增强;负性刺激;情绪面孔 1 前言 注意是一个与意识紧密相连而又不同于意识的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彭聃龄,2012),它具有选择和指向功能。在注意研究领域中,对于注意偏向的研究有很多。研究者多采用情绪Stroop范式、点探测范式、线索靶子—任务范式和负启动范式等范式对注意偏向的特点及其机制进行研究。对抑郁症患者、神经症人格者、惊恐障碍患者、高焦虑特征者等临床患者的注意偏向特点进行探讨,也有一些从工作记忆层面对注意选择的眼动研究。从注意的抑制和激活成分来解释注意偏向。注意偏向是指当个体接受外界刺激时,个体会对威胁或者相关刺激表现出不同的注意分配。注意偏向一般具有自动加工的特点,它包括三个成分;一、注意增强,是指当刺激出现时,个体的注意会更快或更容易被某些特定的信息所吸引。二、注意回避,是指刺激出现时,个体的注意倾向于将注意转向某种刺激相反或想对应的刺激上。三、注意解除困难,是指当注意指向某个刺激后,难以在转移到其它刺激上(王曼,淘嵘,胡姝婧,朱旭,2011)。 2 注意偏向研究的常用范式 2.1 情绪Stroop范式 Stroop式是观察干扰抑制的经典范式,其方法是对色词进行颜色命名,如用绿色书写的“紫”字,再记录被试的反应时以及正确率。而情绪stroop范式,则是将颜色词分成一些带有情绪色彩或者中性的词,包括带威胁性情绪色彩,积极情绪色彩,消极情绪色彩等。当呈现词之后,要求被试对所呈现词的印刷颜色进行命名,不同的被试可能对词义的意义不一样,当有某种特殊的意义时,被试的反应就会受到干扰。例如,当对用绿色书写的“愉快”的命名时间延迟时,则说明被试收到了积极刺激的干扰,存在注意增强。 2.2 点探测范式 在点探测范式中,将不同性质的刺激配对并呈现给被试,指定其中一种刺激为目标刺激,要求被试对目标刺激做出及时的反应,记录其准确率以及反应时,从而判断被试对不同刺激的注意敏感性,如果某种在刺激出现后被试对目标刺激的反应时间缩短了就说明,被试对该刺激存在注意偏向。杨智辉等人在对广泛性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研究中就采用了点探测范式,并发现高广泛性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是以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转移困难为主,且广泛性焦虑个体比常人更容易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中,因为对情绪性刺激中的消极刺激表现出更多的注意偏向(杨智辉,王建平,2011)。在高笑等人的一项胖负面身体自我女性对身体信息注意偏向的研究中也采用了点探测范式。 2.3 线索靶子—任务范式 在注意偏向研究中常用的范式之一线索一靶子范式,在线索—靶子范式中,首先在屏幕上呈现提示线索,紧接着出现靶刺激,如果提示线索与靶刺激相一致,则称之为有效线索,不一致即为无效线索。实验中要求被试尽快对给出的靶刺激进行反应,被试在有效线索中的反应优于无效线索。该范式能较好的观察注意的定向和转移。相关的实验有采用数字线索提示的刺激探测任务研究负数的空间表征引起的空间注意转移,研究表明,负数的加工表征与空间存在关联,能够引起空间注意的转移,低水平的负数加工能够引起空间注意的转移,但并不能例证究竟是数量的大小还是数字的绝对值引起了注意的转移(张宇,游旭群,2012)。 2.4 负启动范式 负启动范式是由Neil等提出的一种区分选择注意的促进/激活和抑制成分的实验设计。在负启动范式中,当前一个项目中的干扰刺激作为目前项目中的目标刺激出现时,与中性刺激相比,目标的反应时间会有所延迟。这表明了当前一个项目处于加工时,会对干扰刺激产生抑制。Joormann在情绪信息的负启动实验中,考察了抑郁症与对情绪信息抑制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其结果发现,抑郁程度高的被试并没有对情绪词进行极性判断时表现出负启动效应,也就是说抑郁跟负性信息的抑制缺陷相关(转引自彭晓哲,周晓林,2005)。在抑郁症患者对情绪面孔的识别注意研究中,有结论显示,抑郁症患者对负性面孔抑制失败,其负启动效应减小,出现了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而患者对正性面孔的抑制功能没有受损。 3 注意偏向产生机制 注意作为一种心理过程,它包含两个特点:一、在一定的时间和注意资源下,注意从可供选择的信息中选择一个来加以处理,其它无关信息则进行主动抑制。二、注意之所以做出这种选择是为了节省认知资源,从而增加心理加工的效率。它的成分,即定向、维持、解除和转移。注意偏向的产生机制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被注意警觉引起。一种是因为注意的解脱困难。而Fox, Russo和Dutton (2002) 认为注意偏向的产生可能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是定向阶段,威胁性的刺激更能引起个体的注意,从而被吸引并表现出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 第二种是威胁刺激延长了刺激在特定区域的停留时间, 从而产生了注意偏向(转引自杨智辉,王建平,2011)。对于注意偏向产生的原因,大多集中在注意机制的激活或者抑制上,但都不全面,因而难以得出统一的或者令多数人信服的解释。抑郁症患者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对负性刺激可能存在无法抑制的现象,而已我们可能得出注意偏向可能是由于不同的机制在共同起作用,也就是说,在注意偏向机制中,可能同时存在易化或者抑制的现象。除了对注意的产生机制有所争议以外,对于注意偏向是否在不同情景下具有稳定性也存在不同的解释。一些研究表明威胁性刺激的注意敏感不总是出现在任何环境中,而只出现在个体处于应激状态下。 4 注意偏向的不同研究概览 注意偏向的研究中,在对实验材料的选择上,大多数采用情绪面孔或者情绪词作为刺激。在对象的选择上,则很多是一些心理问题或者精神疾病患者。例如对抑郁症患者的注意偏向研究涉及到的中外研究有很多,采用的实验范式则集中在stroop范式、点探测范式以及线索—靶子范式。大量研究表明,注意偏向的差异会导致抑郁症患者在抑郁易感性上产生不同。不同是刺激会不同程度的诱发个体的注意偏向。但刺激的强度不能太弱,也就是说要达到一定的阈值否则不会引起个体的注意偏向。且抑郁症患者比正常人有更显著的注意增强,也就是说,抑郁症患者对负性情绪面孔存在更强的注意警觉。在线索—靶子任务实验中,抑郁症患者负性情绪面孔的线索的反应时更快。说明线索是否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对注意偏向的出现起着作用。对注意偏向的研究也涉及到社交焦虑患者、青少年、神经质人格者、广泛性焦虑、海洛因戒断者和惊恐障碍者。重度抑郁患者对负性情绪信息的加工存在注意偏向,而对负性情绪信息则缺乏保护性偏向。在对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注意偏向与冲动控制特征研究中发现,男女生在攻击行为方式上存在差异,当个体在关注信息时,无论该信息是否具有攻击性和威胁性,它都可以引发个体的注意偏向。在中学生群体中,个体的攻击性行为与注意偏向存在显著正相关(张林,吴晓燕,2011)。在神经质人格对情绪词注意偏向的研究中,从干扰抑制出发到发出高神经质个体对于反映情绪稳定性的阈上、阈下呈现的刺激偏向进行探讨,发现高神经质个体不易受到阈下呈现的刺激的干扰。而地神经症个体刚好相反,受到了明显的干扰(戴琴,冯正直,2008)。对注意偏向的研究大多就集中在对不同生理或心理状况下个体的研究,在相同的对象领域中得出的结论也大致相同。国内的一些学者在对外国学者的研究结论进行验证时并未得出与之相同的结论,原因可能是原来的研究结论并不完善,也有可能是被试地域文化差异引起的结果不同,还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发展,一些理论无法解释现在的心理现象或过程形成的原因。 5 研究局限性 在注意偏向研究中,虽然有很多成果了,例如对抑郁症患者的注意偏向研究,不同心理健康状态精神状态被试的研究。但对于其原因的探讨有的太片面,有的则无法适用到其它相同环境中去。例如在对不同自尊水平者的注意偏向的研究中(李海江,杨娟,贾磊,张庆林,2011),只考察了外显自尊以及内隐自尊个体的注意偏向特点,而未按照一些国内学着提出的自尊结构观点来探讨。同时,未提到不同自尊水平的个体在出现注意解脱困难时是否表现出更高或更低水平的注意警觉,在提示线索的设置上,除了面部情绪表情,其它与自尊相关的形容词是否也可以选择,而用其它与自尊相关的形容词时得出的结论是否与用面部情绪表情时不同,并没有相关实验证明。在研究中,采用的实验材料多采用情绪词,但很多研究并没有讨论不同的情绪词,尤其是负性情绪词在注意偏向上,到底是一种注意的警觉还是注意的解除困难。很少有研究从脑生理机制方面来研究。大多数研究的所得的结果都只是使用于解释特定人群的注意偏向,而无法推广到大部分人群中来。 6 研究发展趋势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未来对于注意的研究方法除了更多的应用情绪stroop范式、点探测范式和线索—靶子任务范式等,在对象的选择上,可能会增加一些正常成人注意偏向的研究。而实验材料上应该不仅仅局限于情绪面孔识别等。对于注意偏向机制的产生会涉及到脑机制的研究,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来更加细致的分析其原因,从而为一些注意障碍患者提供神经生理学的治疗或改善办法。确定不同个体的注意偏向特点,以及不同个体的注意偏向的印象因素。 参考文献 【1】彭聃龄.(2012).意识和注意.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18 【2】王曼,淘嵘,胡姝婧,朱旭.(2011).注意偏向训练:起源、效果与机制,心理学报,390-392. 【3】杨智辉,王建平.(2011).广泛性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心理学报,164—174 【4】张宇,游旭群.(2012).负数的空间表征引起的空间注意转移,心理学报,286—292 【5】晓林.(2005).情绪信息与注意偏向.心理学进展,498—490 【6】张林,吴晓燕.(2011).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注意偏向与冲动控制特征,心理学探新,128—132 【7】戴琴,冯正直.(2008).神经质人格对情绪词偏向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第16卷第4期,361—364 【8】李海江,杨娟,贾磊,张庆林.(2011).不同自尊水平者的注意偏向,心理学报,907—912.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23级心本二班张琪若作业帖 (ZZZ-QIRUO)
- 23心本一班张万平作业贴 (粽子)
- 23心本二班陈爱凤作业贴 (豆友0VuuJupGtg)
- 23心本2班蔺娟的作业帖 (eux的不分彼此)
- 23级心本一班蹇小云作业贴 (豆友BssPgqnF7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