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师致敬——胡金铨、李翰祥
来自:本来老六
主题: 胡金铨与李翰祥的光影年代 日期: 2007.12.2 地点: 新光美术馆 讲者: 焦雄屏、黄爱玲(香港电影资料馆研究主任)、陈来奇(国联“电影沙龙”发行人)、石隽(演员/胡金铨导演文艺基金会执行长)、Hubert Niogret(欧洲知名影评人)、Lorenzo Codelli(欧洲知名影评人) 主持: 蓝祖蔚 翻译: 张训玮 录稿与整理:唐梅文 本场座谈会特就‘风云第一人——李翰祥’与‘武侠大师——胡金铨’两位各自于时代尖端引领风骚的电影大师,邀请国内外电影学者以及曾经与两位大师合作密切的工作伙伴或亲友,聊聊大师作品之风格、今昔记忆和难忘的拍片经验等等,与新、旧不同世代的观众分享。 参与座谈会贵宾 张训伟、Hubert Niogret、石隽、蓝祖蔚、焦雄屏、黄爱玲、陈来奇(台北金马影展提供) ■参与座谈会贵宾 (左起)Lorenzo Codelli、张训玮、Hubert Niogret、石隽、蓝祖蔚、焦雄屏、黄爱玲、陈来奇(台北金马影展提供)。 胡金铨、李翰祥的创作辉煌时期——焦雄屏 今年适逢李翰祥、胡金铨导演逝世十周年,而杨德昌导演也在今年不幸因病过世,这三位导演曾在台湾电影史上都留下不容磨灭的成就与贡献,但当我们在回顾台湾电影历史时,却常常忽略这一部份。此外,台湾影坛一直有个错误观念,总把曾于五○至六○年代活跃于香港电影圈的李翰祥、胡金铨视作香港导演。但我认为这两位导演的创作辉煌时期,而且拥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其实都在台湾。比如胡金铨导演的《龙门客栈》、《侠女》、《迎春阁之风波》、《忠烈图》、《空山灵雨》、《山中传奇》、《终身大事》、《天下第一》等在台湾制作或部分与香港合作的作品,不仅为台湾电影打进亚洲市场,在七○年代甚至以《侠女》拿下台湾电影的第一座坎城影展奖座(最高技术大奖),在当时那是很大的荣誉,象征华语电影也进入世界影坛的颠峰。 而李翰祥导演则是将香港那套成熟的片场制度,带到台湾影坛的重要关键人物。当年他在台湾成立的国联电影公司,不仅将香港电影的行销观念与制片制度引进台湾,更带了近两百名香港技术人员来台,在此之前,台湾电影不曾登上国片十大卖座电影名单。然而在他来台之后,国联电影公司所制作的第一部电影《状元及第》(1964)竟登上国片票房冠军,此后国联所制作的电影,必登十大卖座国片前三名。这在当时是十分了不起的事,他让观众知道台湾也能拍出卖座电影。李翰祥导演也是一个说故事高手,不仅是香港商业电影的颠峰,在台湾创作的那几年,更是他最理想化、写实的时期,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甚至可以说有点左翼风范。当时他拍摄小老百姓的生活、为他们发声,例如由他监制的《破晓时分》(宋存寿导演)就是批判司法制度的作品。 这两位导演都是才华洋溢、学富五车,但可惜都在艺术与商业的拉扯间或制片制度的问题上受挫,壮志未酬。如果他们能多活几年,我相信对台湾电影甚至华语影坛的发展会有更关键性的转折。 重新评价李翰祥——黄爱玲 我将从香港的角度来谈李翰祥导演。香港的电影创作受到‘广东’、‘上海’及‘北京’三大文化元素的影响,而李翰祥、胡金铨两位导演,则是香港电影受‘京城文化’影响的最重要代表。他们俩都来自北方,深受京城文化的薰陶,潜移默化,京剧艺术于是成为了日后胡金铨电影风格的基础,而帝都宫廓的华丽与颓萎、天桥庶民的生趣与鄙俗,又为李翰祥的作品提供了丰盈充沛的创作养份。有趣的是,胡金铨生前虽然不算得志,其作品却一直受到评论及学术界的眷顾,研究者众多,得到的评价相当崇高而一致。相对来说,李翰祥一生多番起落,拍片逾百,评论不少却好坏不一,且对其作品和电影事业的系统研究,也显得比较贫乏。所以如此,也许是因为李翰祥导演是一个比较矛盾复杂的人,他的性格影响了他的作品呈现;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李翰祥的电影类型太庞杂,从素朴沉实的文艺言情,到千娇百媚的古装宫闱,从严谨考究的历史故事,到随手拈来的风月骗术,常令论者晕头转向,无所适从,难以为他定位。 《破晓时分》由李翰祥监制、宋存寿执导 ■《 破晓时分》由李翰祥监制、宋存寿执导。 所以对李翰祥的评价,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常出现很大差异。比如说《武则天》(1963),现今我们都推崇此片是李翰祥电影美学的极致展现,然而在《武则天》拍摄完成的六○年代,参加坎城影展时所获的西方评价却不怎么好,甚至有些评论是很苛刻的:‘义大利“新闻报”(Il messaggero)说:在《武》片所犯的错误,是稍微懂得电影的人都无法原谅的。他导演这部影片,不能称为电影,仅仅是等于我们许多杂志刊印的照片连续故事而已。’本地评论虽比外国厚道,如香港“中国学生周报”,却也相当尖锐。但在1984年,香港国际电影节香港电影回顾部分的策展,香港影评开始重新评价这部作品,甚至有资深影评人说此片被忽视了二十多年,现在该是重新看待它的时候。2002年,此片被香港电影评论学会评选为最佳华语电影200部之一,不只此片,李翰祥共有四部作品入选,另外三部为《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冬暖》(1969)和《垂帘听政》(1983)。而另一部入围的《破晓时分》(1968),执导的虽是宋存寿,但背后的创作动力和整体构思显然也是来自李翰祥。 提到李翰祥的电影,大部分的讨论都以他的黄梅调与历史宫廷电影为主,但今天我想从三部文艺片:香港邵氏时期的《后门》(1960)、台湾国联时期的《冬暖》(1969)及回到大陆后的《火龙》(1986),去谈谈他在华语电影史上的地位及处境。 《冬暖》由归亚蕾、田野主演,1969 ■《 冬暖》由归亚蕾、田野主演,1969。 六○年代李翰祥在香港邵氏拍了许多古装及黄梅调电影,例如《貂蝉》、《江山美人》、《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那也是他最风光的时期。有趣的是,在同时期他也拍了风格截然不同的黑白文艺片,改编自徐訏的小说的《后门》就是其中之一。本片讲述一对中年无子的夫妻,收养邻居小女孩的温馨故事。它不同于李翰祥其他电影的张扬风格,反而是很低调克制的,透过这部电影也反映了那一代由大陆南迁来香港的人们,如何安身立命的小小寓言。而《冬暖》是李翰祥来台创立‘国联电影公司’时期的作品,场景从《后门》的香港小巷转到了台北三峡一条闹烘烘的街。《冬暖》改编罗兰同名小说,描述外省籍的老吴爱上本省女孩阿金的平凡故事,呈现动人的庶民风情。八○年代,满怀理想抱负的李翰祥回到中国北京,拍了《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等片,《火龙》则是其中一部比较不一样的作品。此片讲述末代皇帝溥仪,在1949年上台的新政权下,如何重新调适自己继续生活的故事。从市井小民到末代皇帝,透过这三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从中国文化走出的电影创作者之精神、处境与历史地位。 ‘无形’的收获更胜‘有形’的数字——陈来奇 我想针对国联电影公司与“电影沙龙”来跟大家聊聊李翰祥导演。1963年李翰祥来台成立国联电影公司,除了制作电影,他还想出版刊物。我当时在中广编辑“Today”杂志,透过这本杂志,有一天李翰祥来找我,希望我能到‘国联’主导出版刊物的工作,而这本杂志就是“电影沙龙”。李翰祥来找我的时候,已把出版事务都安排妥当,甚至连办公室都已布置好了,我被他的诚意打动,于是找了主编、编辑和摄影记者,连我四个人,就这么发行了“电影沙龙”。 “电影沙龙”的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国联出品的影片介绍、国片介绍与国外电影介绍,每部分约各占三分之一篇幅。但很可惜,这本杂志只发行了八期,却赔了两百多万!而当时国联的经济状况已十分不好,于是我建议李翰祥暂停“电影沙龙”的发行,然而他说只要有能力还是继续发行吧,虽然‘有形’的数字看来“电影沙龙”是赔了很多钱,但就‘无形’的收获来说,国联从中得到更多。 李翰祥结束国联、回去香港之后,也曾再来找我筹画出版“李翰祥的电影世界”事宜;但很可惜,最终还是因为资金的问题,没有出成。他去世之后,我们想为他出版一本纪念专辑,但因为资金问题,迟迟没有进行。几经辗转,后来锦绣出版社的老板知道了这件事,愿意出资发行,于是“永远的李翰祥”纪念专辑,才有机会在中(另有简体版)、港、台面世。不过很遗憾,这本书也卖得不好,也赔了两三百万,但李翰祥的家人都因能出版此书而非常高兴。其实关于李翰祥与国联还有许多事迹可说,我们希望透过这本书能够让更多人知道。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万绮雯 (本来老六)
- 求《柔道龙虎榜》配乐 (风鬟雾鬓)
- 陈可辛台北演讲:有生之年致力华语电影市场zt (本来老六)
- 有人出焦点影人许冠文吗 (肥皂打太极)
- 香港电影还能复兴嘛? (阿咪捞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