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影评人闻天祥的影评集结帖~

裘笛

来自: 裘笛
2010-07-25 03:36:18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3:37:20

    乘着光影旅行 Let the Wind Carry Me 2010-05-07 【乘着光影旅行】是曾以【跳格子】获得金马奖最佳短片的女导演姜秀琼,和来自香港的杰出摄影师关本良(2046、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渺渺、猎艳)连手执导的片子,拍摄对象是拿过五座金马奖、并以【花样年华】获得坎城影展高等技术大奖的台湾摄影师李屏宾。然而这可不是一个杰出摄影师的生涯流水帐而已;它不仅让对电影工作好奇者一窥摄影机背后的世界,自然流倘的艺术心灵与情感捕捉,更让这部纪录片产生真挚动人的力量。 影片开场,一副粤语男声旁白(应该就是关本良吧!)悠悠道出拍摄初衷;影片最后,却改由国语女声缓缓作结。不知是刻意、还是偶然?但这个安排实属巧妙!既暗示了幕后记录的舵手,分别来自香港和台湾;更有趣的是前者像拍摄者的夫子自道,后者却有如被摄者的心境代言,间接却意在言外地道出纪录片的双重本质。 影片自然不能或缺李屏宾掌镜的作品片段,以及与他合作过的导演、明星的访谈。其中,侯孝贤占了最大的篇幅。暂且抛开公平或匀称这类无聊的迷思,你会发现,侯导与宾哥的关系其实具有「见微知着」的功能。例如他们拍【童年往事】遇到台风,把别人眼中的歹运变成寓意无穷、广受好评的画面,也发挥在他替姜文掌镜【太阳照常升起】时,让原以为来不及把握的时间局限,幻化成彷佛历经寒暑的魔术时刻。同样的,王家卫在【花样年华】看似不按理出牌的感性要求,待我们看到【红气球】的工作片段,也会发现异曲同工。而侯导那句李屏宾让他更大胆,无疑是最好的赞美。导演与与摄影,需要揣摩,又像较劲。两个看来粗犷却亲昵的大男人,其交情与默契被表达得不落言诠。 然而精彩的还不止于此,李屏宾在生活中对事物的关注,细至光影,小至树叶,都让人见识到他独特敏感的眼光。而他和母亲之间的那份牵挂,更让影片最后爆发出令人喷泪的后作力。想起片中两人在小屋对坐闲聊到离去的画面,那美丽的余光残影,也宛如余情袅袅,美得耐人寻味。 记录李屏宾,应该是姜秀琼、关本良致敬的初衷。但结果,无论在情感强度或艺术高度上,【乘着光影旅行】都无愧于它所记录的对象。观众即使抱着陌生走入戏院,也很难不带着感动离开。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3:38:32

    台北星期天 Pinoy Sunday 2010-05-17 对于何蔚庭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台北星期天】,我期待已久。 因为他之前的两部短片【呼吸】(2005)与【夏午】(2008)都有鹤立鸡群的大胆手笔:【呼吸】从SARS而来的灵感,假想病菌透过空气肆虐的未来,一个女孩特意「选中」一个男孩陪她发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关系,双跳漂白的高反差影像,为影片建立了一种结合青春与末世的特殊个性,在坎城影展国际影评人周单元和台北电影节都获得奖项肯定;【夏午】的电影语言同样突出,从头到尾仅用五颗镜头,一条公路、一辆轿车里的两女一男,要在黑白宽银幕的世界里,演出情欲、嫉妒、杀戮、想象各种戏码,戏剧张力与拍摄技巧都是严峻考验,结果也令人叫好。 如果把短片视作一个新锐导演的敲门砖或试金石,我实在没理由不把何蔚庭摆在最让人期待的名单里。而终于等到的【台北星期天】。一出手,果然可观。光是题材和角度,就显得勇气非凡。 他以两个在台北工作的菲律宾人为主角,「胖」的迪艾斯(由菲律宾吴宗宪Bayani Agbayani饰演)把老婆孩子留在家乡,到台湾来打拼,却也因为寂寞而和在台帮佣的同胞安娜交往;「瘦」的马诺奥(由菲律宾张震Epy Quizon饰演,另一说他的外号是「菲律宾小劳勃道尼」)依然单身,却自作多情,一心只想到了星期天放假,就可以和美丽的赛西丽约会。结果,讨好佳人去买芒果冰的马诺奥被捉弄放鸟,还目睹心上人和开豪华休旅车的台湾男子(张孝全)过从甚密;而从电话得知妻子在老家车祸受伤的迪艾斯,担心内疚之余,决定和安娜分手,却忘了这天正是她的生日。 两个搞得灰头土脸的男人,同病相怜之际,却发现一张被遗弃在路边的红色沙发。「在宿舍的天台摆张舒服沙发,坐在上面大口喝啤酒,顺便欣赏月色」的梦想,让他们兴起把沙发搬回去的计划,因此一段略带荒谬色彩的旅程,就此展开。好笑的不仅是他们途中发生的冲突争执,还有光怪陆离的台北众生。譬如吵起架甩头就走的中产阶级小夫妻(曾宝仪、莫子仪),显然是让这个旅程得以开始的关键。而半路杀出的酒驾骑士(我真的不晓得是谁演的,但他有趣得浑然天成)与美丽女警(林若亚),则带出台湾人超会「噜」的独特文化、对外劳的阶级偏见、以及语言不通的笑料与绮想,可惜如果林若亚的「警花」身份能再发酵出点什么东西的话,应该会更精彩;在节奏上最棒的,是和扬言跳楼的儿子争执不休,危险时刻又强把沙发当救生气垫移来移去、活像跳探戈的陆弈静;而捕风捉影、信口开河的台湾媒体,自然也成了主角眼中莫名其妙的程咬金。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十足台北的电影,却懂得反客为主,带我们透过两名菲律宾外劳的眼光,来看熟悉再不过的生活场景所涌生的新趣味。这个角度的位移,不仅提供了所谓的新观点,也放大了台湾的族群(住民)意义,进而拓展台湾电影的面向。过去并非没有关怀外劳的作品(电影确实很少,只有李奇的【歧路天堂】和温知仪的短片【片刻暖和】稍有人知,电视单元剧或纪录片的成果相较之下还比较丰硕),但大都走向较批判或悲情的沉重路线。【台北星期天】绝无讪笑、也非冷感,而是本身情节设定的荒谬色彩(这个点子应该有受到罗曼波兰斯基【两个男人与衣柜】的启发),让它笑中带刺,乐而不淫。搬着沙发横越台北的奇观底下,有着对小小狂想的强烈尊重,却又在与现实的冲突矛盾里,体现了差异。 我尤其喜欢当旅程看似停滞的时候,导演的关怀却持续流动,甚至扩大层面。也许是空心情圣马诺奥想象心上人唱卡拉OK的情景,或是不解风情的迪艾斯打电话给分手女友道歉的时候,镜头暂时离开两个活宝,转到他们关心的角色,甚至外延至生活优渥的台湾雇主不同于他们但一样难念的经。正因为无论贫富贵贱,对所有人而言,现实都有其困难,这才使得狂想的执行,有了一种唐吉诃德式的浪漫,也让最后的幻想场面,绽放神采。但何蔚庭并未浪漫过了头,甚至有点残忍地带我们目睹梦醒后的现实。这样会不会太重了?见仁见智。但真正的结尾却又透露两人还在菲律宾称兄道弟的时候,就曾想象开个家具行,这会是支持他们在整部电影锲而不舍搬运沙发的动力吗?或者连他们也忘记了这个曾经发下的豪语呢? 「台北不是我的家!」曾是八0年代离开「鹿港小镇」的年轻人的感受;「啥咪拢不惊!」则是九0年代本省囝仔「向前走」到台北的心声!面对二十一世纪更形复杂的人口结构与人际关系,对台北或台湾的谈述,也不应只是本省∕外省、都市∕乡村,我们的电影对此做出什么样的省思与预(寓)言?【台北星期天】别出心裁地透过轻喜剧的形式,带我们藉由「他者」眼光看到「自身」形貌。我原本以为何蔚庭会用更猛烈的手法来表现这个题材,结果他的技法中规中矩,只用了少部分的跳接,但内外文质相符的稳健,还是明显超越同期新锐。这位出生于马来西亚,在美国读电影,到台湾成家立业的导演,正以他的加入和创作,改变台湾电影原本的狭隘意义。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3:39:35

    有一天 One Day 2010-06-14 【有一天】有个有趣又危险的假设:如果你在梦中遇见了以后才会认识的对象,而这个「熟悉的陌生人」告诉你:千万别……!你会照他所讲,让命运的轨道变化,还是不放弃幸福可能带来的悲剧呢?侯季然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入选了柏林影展青年导演论坛单元,也是首届金马奇幻影展的闭幕片。 从高雄开往金门的军包船上,谢欣颖饰演的福利社小妹陷入一个诡异的情境:开到一半的船上突然空无一人,只剩个怒气冲冲不断咆哮不知从哪冒出来的印度人、一匹显然跑错场景的白色骏马、以及张书豪饰演的阿兵哥。这个唯一正常的陌生人告诉谢欣颖:「这是一场梦!」 他们四者在梦中相遇,是巧合,还是冥冥自有注定?既然在梦中,他们可以听懂对方语言也就不奇怪了。印度人在海上漂流了好久,他只想回家;可惜我们无从得知马儿想的是什么?而欲言又止的张书豪,满脸激动却深情款款地面对谢欣颖,唯一斩钉截铁的话语是:「你以后会认识我。」 亦即如果我们把时间的轴心摆在张书豪身上,他在梦中遇到的是他过去就已熟悉的人;相反的,如果轴心转为谢欣颖的话,她梦到的则是个完全陌生的男子,或许应该说,即使这个男孩的身影也曾模糊出现在她以前的梦里过,但在此之前她从未认清。 编导侯季然并没让这场梦一下子就结束,而是把它切分成好几个段落,打断它的是另一条线,那是现实里的谢欣颖离开高雄到台北去,在K书中心认识了张书豪,然后两人恋爱,她告诉他未来会抽到金门当兵的签,会如何如何,他说梦境和现实总是相反的,她流下一串眼泪。按此逻辑来看,谢欣颖是在做了这个梦之后才上台北的,梦中的张书豪是「未来」的张书豪,他早已认识她,她却从没见过。回到现实,她到了台北一眼认出他时,他却对她完全陌生。这场梦是「过去的谢欣颖」和「未来的张书豪」打破时间逻辑穿越相会的关键。原来,「我好像在梦里见过你」并不只是一句肉麻的开场白,而是可能的事情。 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不久前才说过:如果找到时间与空间的隐密裂缝(也就是所谓的「虫洞」),人是有可能穿梭时光的!或许「梦里相见」就是这样而来。但霍金也警告:「只有疯狂的科学家,才会想要回到过去『颠倒因果』。」这句话显然缺乏浪漫。如果有机会去告诉最爱的人以避免即将发生的事情,你真的会只诉诸理性考虑吗?但另一个更严峻的问题出来了:如果得知结果注定分离,你还会不顾一切爱上他吗? 【有一天】比【似曾相识】、【不能说的秘密】更玄也更有趣的地方,不仅在于穿梭时光的剧情设定,而是它透过梦境∕现实两者来回交叉的叙事结构,一点一滴地告诉你这场梦对现实所造成的推进力,而你也能从现实部分回推没被呈现的梦境细节。两者之间的连结,更进而突显出主角(特别是女主角)的性格及意志,尤其当「命中注定」变成「有所选择」的时候,向左走或向右走,一个决定就胜过千言万语。当「逃不掉」变成「我甘愿」,导演(镜头)看似冷静的凝视,背后其实是浪漫到底了! 虽然【有一天】给予观众自由选择诠释角度的权力,但从蛛丝马迹里并不难看出导演侯季然认同谢欣颖的角色显然更多,不仅在于这个角色所呈现的主动,也在于性格面貌上的相较完整。谢欣颖曾以【艾丽斯的镜子】意外拿下2006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她在得奖影片最后突然强韧起来的蜕变让人印象深刻,侯季然则把谢欣颖这股魅力发扬光大,也让她的表演层次明显胜过张书豪。年纪轻轻就已是金钟影帝的张书豪,吃亏在这部片的现实部分大多着墨于女主角婉转主动的暧昧,而男主角在没有「预知未来」的情况下,怎么自然地被女主角所吸引?以及两人之间的感情进程、化学变化,相较之下都太过薄弱(尤其是海边对手戏的漫长干涩),终究让他的伤痛少了更澎湃的说服力,而让结局只成为女主角为爱奋不顾身的证明,有点可惜。否则在侯季然灵活的叙事穿梭、真幻辩证下,这部片的张力应该会更强大。 【有一天】在场景上也呈现了侯季然的怀旧多情。「军包船」(梦境)与「K书中心」(现实)这两个场景显然是当兵与求学时代的记忆延伸;当它们透过剪接而出现奇妙的空间连结时,也展露了本片的优点。难得的是这并非技术上的炫耀,而更多是情感上的必要。 我自己看过三遍【有一天】,也许是因为每次都有做一些修改,抑或许是它的独特叙事让我更胡思乱想,常不禁产生「上次看是这样吗?」的疑惑与新鲜感。结果当它在金马奇幻影展作完台湾正式首映后,监制侯孝贤决定让这个已经很有创意与感性的电影再多些神采而决定主导再次剪接的工程(这突然让我想起当年杨德昌看完【风柜来的人】自告奋勇要帮侯孝贤重弄音乐),导演侯季然则请出苏慧伦重唱卢昌明做词作曲的「有一天」,第四遍的【有一天】也变得更加感性了!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3:42:16

    一页台北  2010-04-02 【一页台北】并不是个单一直线的故事。除了因女友赴法留学而泡在书店苦学法语的痴心男孩(姚淳耀)与女店员(郭采洁)的意外恋曲;还有遭遇分手打击的帅哥警察(张孝全),打算金盆洗手的黑社会大哥(高凌风),以及在他经营的中介公司工作却心怀鬼胎的侄子(柯宇纶)等多线人物交互出现。这种乍听之下类似欧美艺术电影的叙事手法(虽然我们在郑有杰、陈芯宜、楼一安的电影也见识过这类技法),但这非但没让这部电影显得崎岖难懂,反而适时遮掩了它在剧本角色刻画上的贫弱,又同时和轻快动听的配乐赋予全片一种跳跃的节奏。 如果视爱情为主题,姚淳耀的角色应是本片真正的核心。他的单向恋爱,和郭采洁对他的好感,刚开始有如两条并行线;而另外一个对照组,则出现在便利商店打工的好友高高(姜康哲)对同事的暗恋上;而姚淳耀的失恋,也对映出张孝全的类似处境,有趣的是当两个「同病」但「不相怜」的男人成了追逐∕躲避的对象时,张孝全前女友的出现,竟成了适时解救姚淳耀并提供姚的新恋情加温的机会。而全片「纯纯」的爱,也召唤了高凌风这号老灵魂祭出过去(照片)与现在(口述)两段情感,加以唱和。 综观全片,虽然聪明的主题对照和错落的多线叙事,为影片拉出很多线条。但严格说起来,这些创意也凸显了剧本其实是把几个都不完整的角色摆凑在同一时空;而这些符号化的角色型像,远比内在性格、情感刻画强烈得多。尤其是做为主轴的男女主角,纯朴的姚淳耀与可爱的郭采洁,化学变化极其稀薄。女孩因男孩时常来店里翻书而注意到他,但如何喜欢上他、甚至主动跟他涉险?男孩又怎么因女孩一夜相伴就决定移情别恋(尤其他前面对女友如此痴情)?「一夜之间」当然可以改变很多事!马丁史柯西斯的【下班后】、理查德林克莱特的【爱在黎明破晓时】、甚至蔡明亮还在当编剧时写的【小逃犯】都做过很好的示范。但【一页台北】两位主角几无停歇的相处,一方面被其它叙事段落给打断或抽离,另方面在仅剩的篇幅里又看不到从偶然到了解、从疑惑到把握的层次变化,最后只能依靠爱情电影里的「理所当然」了。 然而,我也忍不住猜疑:这种「不求甚解」,会不会是导演陈骏霖刻意营造的氛围?因为抢劫、绑票,在这里都像是博君一笑的无害游戏;冒险、逃难,也只是加强效果的催情剂;甚至最后不用解释黑道大哥故布疑阵的意义何在,被抓的反而露出诡异慧黠的一笑!一切都显得轻飘飘的。 就像这个故事并不是发生在一夜之间,但你从头到尾都看不到台北的天明一样。即使做为背景的空间是一目了然的台北,但这个城市是一种疏离、装饰性的存在:夜市可以公然成为绑架的场景;天桥则提供主角离开地面人群的机会;面摊位于转角位置,也成了一种可前可后可转圜与有选择的暗喻(两次出租车在此发动离开的镜头如出一辙,但男主角最后的选择却不同于开头)。陈骏霖曾表示「台北像巴黎」这个说法(念头)打动了他,这个感受遂成为实景也能被虚拟而浪漫化的原因。也说明了刻意的灯光,鲜艳的制服,甚至整齐画一的舞步,和张孝全的头发,那种假假的、设计的感觉,何以贯穿全片。就连片中不断出现的夸张台语片中剧,都像在不断提醒观众这种基调。 如果是这样,陈骏霖确实达到他的目的。他对台北的想象,比刘汉威在【霓虹心】更梦幻亮丽;他对恋爱场景的运用,则接近陈映蓉在【十七岁的天空】(只不过一黑夜一白昼,一异性一同志)。因此,演员的表演若能接上这股似真亦假,甚至有点抽离的气质,才能配合影片的节奏与氛围。原本只是陪男主角吃东西却被绑票的配角姜康哲,高大的身材配上慢半调的念白,有一搭没一搭的,竟成了抢戏的绿叶。同样的,高凌风饰演「温和」的大哥,也因为与现实印象的反差而有趣味,可惜这个角色有点先盛后衰,出场实在太抢眼,但后面就不见发展。但最精彩的是柯宇纶,从过度修饰的仪容到扭捏得有趣的举止(我几度以为他要翘起莲花指),似笑非笑、似怒非怒的神情,策划犯罪却又对被捕不以为意的反应,轻盈、流动但又能掌控节奏的演技,让他成为本片最暧昧的角色、也是表现最游刃有余的演员。 可以想见【一页台北】将继【艋舺】后,成为政府部门继续宣传「城市营销」的最佳样板(当然这应该不是导演的原意);柏林影展会外的奈帕克(NETPAC)奖,也为它增加不少亮点(尽管国内媒体似乎从未搞清这个奖的宗旨与范畴);它的轻快亮丽,也应能取悦不少观众。但我还是遗憾它太「文过于质」,技巧的精致度远超过情感的细腻。某日相聊,友人李达义给了一句「甜而不美」的评语,颇有同感。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3:43:46

    一席之地 A Place of one''s own 2009-10-13 为人处事,首要追求的,到底是有形的「地产」,还是无形的「地位」?国片【一席之地】藉由几组反差剧烈却命运交错的人物,为这些争逐,提供了一个讽刺的解答。 【流浪神狗人】的创作搭档陈芯宜、楼一安,再度连手推出新片【一席之地】,不过这回工作分配易手,改由楼一安担任导演、发号施令。两部作品的共通特色,都是多段故事、交错引伸;既洞见生命的无常与巧合,又碰触人性的必然而显讽刺。 在【一席之地】中,莫子仪和路嘉欣饰演一对分手的音乐情侣。男的高傲但有才华,愤世嫉俗的态度,让他不甚顺利的音乐生涯雪上加霜,连原本窝身的公寓也在走投无路下被迫让渡。女友反倒是在乐坛日渐走红,但也因此两人的关系渐行渐远。然而放不下的思念,可以是一首男生写给女生的情歌,也可以是女生余情未了的频频关心……。 高捷和陆弈静则是一对老夫老妻。如果说莫子仪和路嘉欣是在西洋电影里常见的角色模式(例如令人联想到【星梦泪痕】),高、陆这对就百分之百原汁「台」味。高捷饰演一个纸扎师傅,就是专门为往生者制作纸人、纸车、纸麻将、甚至纸枪、纸洋房的「专业人士」。老婆陆弈静则是帮忙看顾墓地、赚点外快,但也常因「灵异体质」而不时扮演生者与死者之间沟通桥梁的「阴阳义工」。两夫妻表面上常斗嘴,却也同甘共苦、胼手胝足了几十个年头。 乍看之下,这两组人彷佛完全没有交集,事实上命运却彼此牵动。高、陆的独生子唐振刚,从发传单的吉祥物变成房屋中介的菜鸟,遇上父亲突然过世的「炒房高手」隆宸翰的震撼教育与收编合作,所有人物线也救被牵动在一块。隆父生后的福地,看中的正是唐振刚的家;而他为家里投资的第一间公寓,却是莫子仪和陆嘉欣的昔日爱巢。反倒是自身难保的高捷,愿意给走投无路的莫子仪方便,同意让他继续住下。 片中人的生命困境,其实都是为了「一席之地」。这个片名非常有意思,在形而上,它暗指了成就、地位、别人的认同,这正是莫子仪的角色所缺乏、而愤怒的原因;而诉诸实际生活,它可以指土地、住宅、甚至死后的安身之处,而高捷替人家扎了各式各样的房子,结果不但住了几十年的家,出现问题,就连替自己身后准备的通天塔,都惨遭觊觎。 【一席之地】的剧本,堪称出色,在带有黑色喜剧的味道下,融合了多方社会观察,既有普遍性又有独特性。从服务死人的纸扎手工到诱惑生者的房屋中介,从传统的风水吉凶到时兴的在线游戏,甚至连「通灵」这回事,都能连结起让国际名导侯孝贤剃头抗议的「三莺部落事件」,真可谓出「生」入「死」,无所不包。讽刺的是到最后我们发现:有的人明明准备好了却「不得好死」,因为连身后物也逃不过最厉害的「纸」(就是钞票啦!)的掠夺;有的人可能还想好好活着,却因为无心的意外,而成了别人以为抗议这个世界的英灵。荒谬到底! 可惜在场面调度上,明明更通俗有趣的【一席之地】反而没有【流浪神狗人】那种「倒吃甘蔗」的魅力。另外就是表演上的落差。堪称台湾电影曝光率最高的两片「绿叶」:高捷与陆弈静,虽然演的是最不寻常的角色,演技却最有说服力。相较之下,一班年轻演员诠释的角色虽然距离现实经验较近,却显得有点「飘」,缺乏可信度。尤其当他们的表演直接介入真实生活的时候(例如陆嘉欣进入三莺部落演唱,或是唐振刚和隆宸翰的房仲交战指导),特别容易暴露那股不够搭轧的尴尬。 台湾电影在经历去年的丰收后,要期待的不该是另一个【海角七号】的卖座奇迹,因为那可遇不可求;而更应该把目光落实在接二连三冒出来的新导演,其潜力与发展性如何?可喜的是他们除了主动搭起与一般观众沟通的桥梁外,也未放弃言志的企图。但如何落实更稳健的电影语言、继而扩充其内容张力,恐怕还是不少年轻导演与演员们需要致力的课题,才有办法在竞争愈形激烈、观众愈难讨好的电影世界里,真正占有,一席之地。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3:44:50

    阳阳 YANG YANG 2009-08-13 有一次,林书宇提到他和郑有杰的不同。大意是【九降风】是已经有了确切的角色和剧本,才去找适合的人来演;【阳阳】却是先有让导演想拍的演员,才有剧本和电影的出现。 如此,我们似乎不难理解张榕容在【阳阳】光彩夺目的原因。饰演与影片同名角色的她,在片中是一个外界想象中「理应快乐」的人。为什么?因为她美丽(中法混血)、受欢迎(极力避免却还是成为第三者)、而且表现杰出(终于在田径场上获胜)。但事实是:外表让她「不会说法文」这件事显得不可思议,而这又暴露了她并不在法国父亲呵护下成长的身世疮疤。他似乎因此要学会表现乐观,所以在电影一开始,我们她就穿梭在母亲的婚礼上当招待,田径教练成了她的新爸爸,亦友亦敌的同学变成了姊姊。但别忘了,表现落落大方的她,前一个镜头还在洗手间擦去眼角的泪水。 阳阳(张榕容)彷佛是个拥有完美条件却背着包袱跟人竞赛的选手——小心翼翼,动辄得咎。姊姊的男友、田径队的学长喜欢上她,倾斜了她原本在新家庭还能把握的平衡。而面对别人的落井下石,还要照单全收的委屈,让阳阳的奔跑,不仅是比赛,更像是在追逐、摸索、找寻、甚至可以说是逃避。 【阳阳】的故事,拥有一种通俗剧式的抒情魅力,让我联想到道格拉斯薛克((Douglas Sirk)。但郑有杰不像薛克透过串串玻璃珠或倒影残痕来暗示催泪剧情的可被破解,而是透过包轩鸣(Jake Pollack)直接了当又魄力十足的摄影机运动,立即拆穿表面假象。那种晃动、失焦,过于频繁的结果,不仅考验了观众的耐心与平衡感,也挑衅了美学的规则。我认为它大部分时间都传达出阳阳的状态,但某些时候确实有成为干扰的嫌疑。但郑有杰加包轩鸣的有趣也在这里,他们总是在挑战另一种可能性,即使结果可能会让缺点曝光,也在所不惜。因此我会对那些认为他们前作【一年之初】一文不值却吹捧【阳阳】鹤立鸡群的意见感到奇怪,难道只因为【阳阳】看似收心地只讲一个故事?那实在太小看这几个人对电影语言的企图了。 【阳阳】的女人戏拍得很好,不止张榕容卯足全力,饰演情敌兼姊妹的何思慧那股沈静的杀伤力也很惊人。但这让夹在中间的张睿家,无论角色塑造或表演层次,马上弱了下来,当前面的优柔寡断无法让人同情,最后的爆发也就聊备一格,只胜肢体冲突而无内心震撼。其实,阳阳后来为何会信任比她更早离开田径队的黄健玮,放弃赛跑,成为他所经纪的艺人?也有点语焉不详。不过黄健玮后来居上的演技,给予角色愈来愈多支撑,让他和阳阳之间的若即若离,成为下半场的吸睛关键。 透过阳阳「缺乏父亲,却在新家庭挫败;想要获胜,却被信任者陷害」,郑有杰表达出寻求认同与自我肯定的困难,也让张榕容最后在「片中片」时刻人戏难分的表现,有了扎实的情感力道。也提供了观众在虚实辩证中,去体会外表坚强的阳阳,内心复杂而柔软的那一部份。 在比前作「通俗」却依然「不流俗」的【阳阳】里,我依然看到郑有杰有待克服的关卡,以及那股令人一直对他充满期待的丰厚潜力。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3:45:41

    不能没有你 No Puedo Vivir Sin Ti 2009-08-24 一对亲生父女,相依为命。在女儿届临入学年纪、想要补报户口时,没有监护权的父亲却碰上无法申报的难题。他南北奔波寻求协助、解决问题,却演变成一桩「父亲抱女儿跳天桥」的社会新闻。这是2003年确切在台湾发生过的事件。不过我想多数人都和我一样,有点印象,却没有追根究底。戴立忍导演的【不能没有你】以这个真实事件为题,拍出了一部批判与情感兼具的佳作。 回溯当时印象,电视镜头有如放大镜,针对局部真相加以渲染,「眼见为凭」的我们也像影片一开始,围绕在电视机旁的民众,觉得夸张、感到离奇,有人认为这是浪费社会资源,有的索性打赌男人跳或不跳,却鲜少得以或愿意深入去了解来龙去脉。电影,则比较像显微镜,你以为它只不过刻画几个简单的小人物,然而一旦有深入的能力,所翻视的社会肌理就不是表面所能涵盖,也正是【不能没有你】后面开展出的视野。 从户政事务所的公务人员开始,到立法院的警卫(察),口口声声为民服务的立委、助理,警政署的主管,再回到户政事务所,这段南北奔波的历程,父女俩就像皮球般被踢来踢去。也让做父亲的第二度北上求援,到处吃闭门羹后,演变成一场被外界视为闹剧的极端行为。对于这些敷衍的冷漠,串连而成的绝情、甚至罪恶,【不能没有你】乍看之下好像缺乏一点力道,但戴立忍特别的地方也在这里,片中并没有凶神恶煞,这些公仆绝大多数时候都「和颜悦色」(除非你坚持才会变脸),但问题是无助的升等小民以为你在帮忙,到头来却发现根本没人真正帮他,只是虚应故事。正因为有这样的现实,才让陈文彬饰演的男主角,和一路挺他、甚至因此和围观民众大打出手的「阿财哥」林志儒,那种毫不假饰的同情和友谊,有了动人的力量。有趣的是,演技向来有口皆碑的戴立忍这回专心当导演,平常作导演的陈文彬、林志儒却在他的镜头下,展现了极有信服力的演技。 不过我认为这部片更精彩的应该是事件落幕之后的部分。男主角对被迫分离的女儿的想念,以及不放弃找寻的毅力,稍稍弥补了前面三分之二、两人之间对手戏互动不够的问题。而缺席的女儿,透过社会局人员的口述,她的「不说话」也成了一种对制度与成人的「无声抗议」。这也令最后父女重逢的那刻无言,反而有超乎语言的坚定。 这类电影在国际影坛上珠玉不少;严格说来,【不能没有你】不见得足够头角峥嵘。不过放置在台湾影坛来看,它确如凤毛麟角。我并非意指所有导演都该拍社会电影,而是台湾在这方面的建树,过去似乎局限于少数电视单元剧(例如蔡明亮的【海角天涯】、杨雅喆的【违章天堂】)。【不能没有你】在此刻推出,一方面为近期台湾新锐电影的多元性,再添一笔;另方面当我们看到官僚在此次风灾后的慢半拍反应,更发觉片中对人为与体制的批判,一语中的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3:46:42

    爸…你好吗?  2009-08-03 由十部短片集结而成的【爸…你好吗?】像是一名武林高手重返擂台前的短打暖身。高手是导演张作骥,所谓重返擂台,是因为他上一部作品【蝴蝶】直给我内伤颇重的印象,不只是筹备经年,拍摄一波三折,票房评价都不理想,更是片中那股完全撕裂亲情、如降地狱般的苦无救赎,怵目惊心。这时候、这套短片作品,有点像是沈淀。在找回导演手感之余,也像在重新建构对感情的信任。因此在观影过程中,忍不住细数那些他原本擅长的招式,是恢复,还是变成别的路数? 例如张作骥对黑道男性的特殊孺慕,从「心愿」这段,高捷一副凶神恶煞斥喝属下,回到家却对瘫痪在床的女儿满怀愧疚的落差中看得出来。这段短片还有点自我指涉的幽默,张作骥自嘲是票房毒药,却又调侃电影圈就是黑道。但后来高捷鼻涕眼泪一起来(而且还能停顿、再来)的演技功力,直可媲美蔡明亮电影【爱情万岁】杨贵媚的最后一场戏。饰演女儿的纪培慧不说话的演技,先后在「心愿」与「期待」两段诠释出完全不同的角色,表现令人惊艳。 而和朱自清散文同名的「背影」这段,也成功地从路边挫屎、衣服穿反、以及一包「美而美」式的早餐,找到很「台」、很「电影」的诠释角度,让陈慕义「背影」的份量,不遑多让。也从父亲的谋生工具(电动三轮车)和儿子张捷的期待对象(数字相机)产生世代差异的对比,却也凸显了父爱与亲情超越时间或意识型态的永恒性。而半路杀出的「缅甸叔」,则又意在言外地点出台湾底层社会多元族群混和的现实。 亦即张作骥掌握写实的功力还是很强的。特别是从「铁门」这段几乎谈不上戏剧性的短片里,子女回来吃饭、离去,爸爸拉下铁门几个简单动作,从热闹团圆到分离的寂寞,从女儿依依不舍还三番两次透过铁门小缝跟父亲道别,到父亲似乎早已习惯地一个人喝酒「配」电视,那种不落言诠的淡淡感伤却又不轻言批判的宽容,完全体现了真实的暧昧性与复杂性,堪称全片最能看出「门道」的内敛手笔。 有趣的是,张作骥当年在【美丽时光】想要却作不出来的长颈鹿,这回随着太保带儿子逛动物园的「孩子,你还记得什么?」这段,终于实践了。太保近乎夫子自道的告解,让观众一下子恍惚起这段的真实与虚构比例;而随后的魔幻场面,又像是张作骥与影迷之间约定的默契。 然而在熟悉的风格之外,这回加重的是情绪的份量。严格说起来,我不认为这套作品有石破天惊的艺术水平,但它确实是张作骥有史以来最靠近观众的作品,因为情感宣泄清楚直接,观者很难无动于衷。因此我更期待经过这场「复原」与「热身」后,能看到张作骥在下部长片的沈淀或爆发。 十段短片,除了尽显导演招式外,也让各色演员百花齐放。高捷、太保、陈慕义的演技固然精彩,高盟杰饰演小爸爸的真情流露(「爸爸不要哭」)也很动人,但一班生活演员即兴自然的收放亦不在话下,例如在「往日的旧梦」饰演范植伟外省老爸的李淳(剧组从荣民之家找到的素人演员,曾是船长)的活泼幽默,和「铁门」的本省父亲(蔡天雄,曾在张作骥前作【蝴蝶】中演出一角,也是非职业演员)沈静的身体语言,都教我念念难忘!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3:54:27

    停车 Parking 2008-11-20 金马奖入围名单公布,虽然【海角七号】一如预期风光,但很可惜没能呈现今年台湾新锐电影蓬勃精彩的现况。然而除了已经上映过的【九降风】以区区三项提名饱受委屈外,本届金马影展开幕片【停车】也是被埋没的珠玉之一。而连续三年金马开幕片(【黑眼圈】、【蝴蝶】)都在提名阶段就惨遭滑铁卢,与其归诸魔咒,不如说是策展单位与评审委员的品味落差吧! 【停车】是导演钟孟宏的第一部剧情长片,他可说是台湾影坛的一个「异数」。前年推出的纪录片【医生】一反纪录片温情潮流,而以黑白影像,沈稳、低调的风格,探索生命的无端殒落与无力援救的痛楚记忆;这次【停车】也和台湾电影无论是过去擅长的缓慢疏离或是当下流行的无乐不作,完全脱勾,自成一格。 影片描述张震饰演的寻常男子,在不怎么特别的台北街头,幸运地找到了一个停车位,只不过是下车买个蛋糕,回来却碰到并排停车而陷入动弹不得的窘境,为了找出违规车主好让他驶离这块格子,他只好询问、按门铃、找人,却意外地碰到了金盆洗手的理发师(高捷)和黑社会老大(庹宗华)、因欠钱而被浇油漆的香港裁缝(杜汶泽)、把大陆下岗女工(曾佩瑜)拐来台湾卖淫的皮条客(戴立忍)、以及误把他当成失踪儿子的盲眼老妇……。表面上,他身不由己地卷入别人生活;但是从被动到主动的变化,也让他的个性愈来愈立体。然后,他为什么要去买蛋糕?和电话那头妻子(桂纶镁)的关系?也逐步明朗。 影片虽然是当下的台北(但人物则涵盖了香港、大陆),却让我想起黄凡在1980年的短篇小说「雨夜」,一个男人阴错阳差被困住却怎么也回不了家的故事。【停车】的张震有点异曲同工,不过他所触及的人物形色更为复杂,也让自己成了检测人性的试纸一样。一反纪录片【医生】的沈静,钟孟宏在【停车】以跃动的剪接传达生活中的出其不意,但镜头后的冷冽注视,依然清晰可鉴。片中的人事绝大多数都是悲凉的,却又不时窜出一股黑色幽默,凸显生活的荒谬。正因为这股气质的突出,也让影片最后驶向一个不甚确定的光明结尾时,虽有挣脱困境之意,却显得过于刻意,甚至一厢情愿。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演员素质的整齐完备。入围金马奖最佳男配角的戴立忍,其突出是无庸置疑的;而高捷那股过来人的沧桑自持,则有如精彩的对衬。曾佩瑜的大陆妹,简直以假乱真;而张震的逐步成熟,也称职地贯穿全片。 尽管对【停车】的收笔有所意见,但钟孟宏这回出手,确实让当下台湾影坛耳目一新。这是【九降风】、【海角七号】、【囧男孩】后,唯一可以在成绩上相提并论、但格局走向却又大不相同的本土电影,也为今年缤纷斑斓的新锐现象划下很好的句点。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3:55:50

    花吃了那女孩 Candy Rain 2008-09-25 曾以实验片在「金穗奖」与已经停办的「中时晚报非商业电影奖」崭露头角的陈宏一,这些年早已成为知名的广告与MV导演。然而近两年从台北电影节的观摩片【不爱—情歌】到金穗奖抡元的【结婚】,都隐约透露了他尝试拍摄电影的企图。果然,今年就出现了四段式的【花吃了那女孩】,成为这位资深影像人的电影处女作。 第一个故事「如果南国冰封了」描述一个跟男友分手的女孩,前来台北投靠发誓要照顾她一辈子的高中女同学,但两人的爱恋很快就因为表达的冷热不同而碰壁,女孩原本想要南下回家,却在龙井车站旁一家杂货店老板的身上了解平凡相守的可贵,于是决定再度北上。我认为这是四段里最差的一段,理由是最后的觉醒彷佛是对去年异军突起的国片【练习曲】(陈怀恩导演)的苍白模仿,写实的基调也和其它篇幅格格不入,变成了强迫接受而非真正的感动。 第二个故事「看不见攻击的城市」由张榕容饰演一个近乎强迫症的完美主义者,一丝不苟的她却碰上了凡事主动出击的大姊姊魏如萱。这一段的视觉隐喻做得最足,黑白分明的房间(尤其是那张发光的床铺!)和造型突出的张榕容(表演潜力可期),冷得有如科幻产物。然而孙正华在书店的惊鸿一瞥,以及对张榕容造成的心理冲击,似乎又透露了她真正的渴望,可惜应该再多些发展,才能让冷热的落差更精彩。 我个人最欣赏第三段「梦见相反的梦」,吴立琪和高伊玲饰演一对为了婚姻而必须分手、但相约几年后再续前缘的情人。两人的演绎充满了说服力,无论是情欲的火热,或是伦理责任的压抑,以致于重逢之后,旧情人之间无可避免地添入新难题(例如莫子仪饰演令人同情的丈夫),把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缠,提炼出本片难得的道德复杂性,这也是唯一让我觉得剧情终于超越音乐、美术等支撑元素的一段。 不过陈宏一个人最满意的似乎是第四段「像花吃了那女孩」,这可以理解,里面出现的Kuso趣味确实比较不像我们对他的既定印象,不过在看过中岛哲也的【下妻物语】、【令人讨厌的松子的一生】后,势必很难满足于这段仅是拆解偶像形象却没有更上一层楼的重组魅力,王心凌没有变成深田恭子,使出浑身解数的林嘉欣也不到土屋安娜、中谷美纪的率性。即使只就短片来论,这段影片到位的程度也逊于陈映蓉的【女力】。导演突破了自己,却没有提供我们同型电影的另外惊喜。 虽然四个故事都围绕在女同志感情,而且场景几乎都是同一间公寓,只是随主角不同而出现迥异的设计。但除了把四个结局看做爱情的不同选项,它们其实可以完全独立。这也是陈宏一目前必须克服的问题,他对声音、视觉的敏锐虽然令人眼睛、耳朵一亮,但沈淀、发酵的持续后劲却力有未逮。因此说他的电影像长篇MV,虽然有点先入为主,却也是诚实的感受。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3:57:53

    天黑 夏午 合家观赏 E.S.F 2008-10-07 如果【海角七号】的势如破竹,是今年国片的最大奇迹;那么在台北光点集结上映的三部短片【天黑】、【夏午】、【合家观赏】,也应该史无前例。 既然名之为短片,就不可拖泥带水,而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讲好一个故事;但相对的,少了长片的包袱,也多一些实验的空间,得以玩转更大胆的技巧与概念。而这三部作品可说各擅胜场,为短片创作的不同可能性,点示出可观的高标。 【天黑】的导演张荣吉前年和杨力州合作过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奇迹的夏天】,因此【天黑】起先一如预料地以类似对答的纪录片手法开场时,让人误以为这是盲人音乐家黄裕翔的故事而已。不料女星张榕容突然出现,失恋的她和看不到的他,透过音乐有了奇妙的交集,到后来甚至推翻了我们先前对开场的认定,这原来是部不折不扣的剧情片。而它自由穿梭在两种片型之间的轻巧,你要说它具有实验性也不为过。重点是除了峰回路转的观影趣味外,从琴房到海边,场景与角色情绪的转换也处理得十分细腻,影片结束得更是恰到好处。 何蔚庭的前作【呼吸】曾在2005坎城影展国际影评人周获奖,他在视觉创意的敏锐大胆,在国内短片界应无人能出其右。再度出手,【夏午】还是教人大开眼界,黑白、宽银幕里的两女一男和寂寥公路,透过如影随形的稳定摄影系统(摄影师是和国内不少新导演密切合作的包轩鸣Jack Pollack)仅用五个镜头(包括序场),就交织出一场性欲与暴力的震撼梦魇。你听了十万八千次的「电影语言」,在这里有绝佳的示范,野心与实力可说是相得益彰。 要看戏剧化的故事,郭承衢的【合家观赏】生动描述了一个法国摄影师闯入看似平凡的台湾三口之家,并以拍片赢大奖为饵,纪录他们的生活。语言、世代、民族性的差异,以及这个家庭刻意掩盖的秘密,为电影增添了不少笑料,又富有悬疑性。电影在情绪上的清楚转折,让李天柱、陆奕静、桂纶镁短时间即能展演技的幅度;而那个教片中人物与观众都措手不及的结局,除了哀悼传统偏见冥顽不灵的遗憾,也悠悠道出创作者衷心的期许,情感真挚。 短片本来就是新导演迈入长片创作前最重要的证明文件,魏德圣在【海角七号】前的【七月天】、林书宇在【九降风】前的【海巡尖兵】都曾是我们对他们引领期盼的理由。这三部短片的合映,非常值得怀抱电影大梦但担心创作格局拉不开的学子用心观摩外,爱看电影的观众也可从中发现几个台湾电影还没被开发的面向已然成形。倘若这样的佳片联映也能在之后走出台北,或许甚嚣尘上的国片春天来临之说,才真的已见端倪。毕竟没有一部电影足以负担整个电影工业的复兴大任,但若是前仆后继,除了开花结果的、还有新种发芽,这个梦想才有作下去的希望。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4:04:30

    九降风 Winds of September 2008-06-12 【九降风】这部刻画七个被学校视为头痛人物的高中男孩1996到1997的青春记忆,除了精准捕捉到男性同侪的情谊、躁动热血的叛逆行止外,更细腻挖掘出那些看似不起眼却足以摧毁原本固若金汤的友谊之墙的心思与意外。 它有股吹开时光灰烬、擦拭记忆底层的力量。让我联想到的不是【蓝色大门】,而是山田洋次那部很少被人提及却是我心头爱的【城市英雄榜】,一部十足男生却温柔无比的怀旧电影。二十年前我以为王正方回台拍摄的【第一次约会】会是类似光景但失望了,没想到二十年后竟在林书宇的【九降风】里寻找到曾有的悸动。 老实说,电影当中的九0年代离我的青春已远,却又感到十分熟悉。也许是城市的差距缩短了时间的距离;抑或是青春换了装束,灵魂却没有太多改变。【九降风】一方面有让所有不再年轻却未忘却的半老灵魂召回集体记忆的魔法,另方面却又用心重塑属于那个时代的某些独有风貌。中华职棒「黑鹰事件」的穿插就是一例。其功能不只是明确的时代烙印,当球迷从毫无怀疑的投入到惊觉背叛的挫折,随着球赛和新闻事件的穿插(还刻意选用张雅琴夸张而独树一格的报导),宛如刻意的结构,也和片中角色亲密友谊的逐步变质,形成独特的情感共鸣。 相较于过去几部粗糙拼贴「九二一地震」于剧情的电影,【九降风】无疑做了一次很好的示范。运用得宜的结果,不仅昔日棒球王子廖敏雄踏上本垒板的剎那,现实的遗憾与渴望时间(感情/单纯/理想)重来的震撼,形成动人的张力(也有些难言的残酷);片尾张雨生演唱的「我期待」响起,更让人惊觉这首早已写就的歌,彷佛是本片命定的主题曲。 林书宇在这部长片处女作显示了基本功的精彩扎实。不仅娴熟的叙事手法在台湾新导演当中,难得一见;成功的演员调度(除了毛弟在警局被铐、举头怒视的镜头稍微破功),也看得出导「演」的能力。无论是透过一场接打电话的戏,联系起台面上与台面下的多角同、异性爱慕,手法利落有趣;那间可以爬到天台的女厕和被锁起的铁门,也随着情感与时间的推移,把同侪间的友谊和背叛,透过里里外外,变得意味悠长。 更要紧的是我们不仅可以发现他先前的短片杰作【海巡尖兵】的愤怒其来有自,也看到男性情谊中幽微暧昧的其它面向,那种夹杂了崇拜、照顾、爱慕、嫉妒、怯懦、忠诚与背叛的复杂元素,如何被消化成角色的性格和故事的细节。因此【九降风」才能跳脱单纯的自我悼念,辗转成为融合外在时空及内在情感的青春怀想,打动人心。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4:06:14

    练习曲 Etude Island 2007-04-26 从【悲情城市】的摄影师到「台湾最老的新导演」,陈怀恩终于完成属于自己的第一部电影【练习曲】。 【练习曲】描述东明相饰演的听障青年以单车环岛的方式,从高雄逆时针出发:台东、花莲、八斗子、林口、彰化、云林……,拍尽台湾美景不说,人文底韵的迷人况味也在过程里缓缓萦升。 例如东明相在花莲之前遇到一个来自立陶宛的模特儿,两个在「听」跟「说」方面同样有障碍的人,却在等火车的时间,分享彼此旅行中的素描与照片,利用「看」而达到心灵的交流,共度一段浪漫时光。 然而表面上美景如画,陈怀恩却也藉由旅程中的见闻,反映了对台湾美景在自然与人力鲸吞蚕食下的忧虑:枯死的木麻黄、煞风景的消波块、以及兴建中的博物馆。而一群阿妈在抗议完恶性倒闭出走大陆的老板后带着便当坐在抗议布条上看海的情景,豁达与辛酸的交集,成了生命哲学与社会现实彼此撞击的奇妙景观。 男主角东明相的「戏」其实不多,但气质与表现都恰如其份,他比较像是个触媒,引出旅程中遇到的人们各自不同的故事,或是自己从中的联想。直到他回到彰化阿公家,从墙上的两句毛笔字,带出他小时候因为听不到而引来别人闲言闲语(一定是祖上失德才报应在小孩身上),然而随着他顺利长大,阿公把看开与感恩化为对神明的尊敬,也让隔天妈祖遶境、阿公跪迎的场面,不仅感动了旁观的男主角,也让观众感受到那份信仰与生活交融的力量。 「日记体」的电影,很容易陷入平板的窠臼里。但【练习曲】乍看平淡,却没有干涩的危险,尽管十多个人生故事不太可能都有一致的水平,整部电影有些部分语焉不详(例如东明相到一个年轻骑士家过夜,方向一致却又落单的描述不清,恐怕会让部分观众误会;不过演年轻人妈妈的演员表演真好,那份难以跟儿子沟通、却又要招呼客人的两难,举手投足间全是戏,功力不逊导演太座杨丽音),有小部分失之夸张(相信大部分都发觉许效舜那段几乎与整部电影的调子脱节,从近乎三厅式电影的追逐到朗诵「天地一沙鸥」,都令人起鸡皮疙瘩),有些则引人遐思(中年骑士怀念同性故友时的思念与落寞),却是瑕不掩瑜的。 作为一个「老新锐」,陈怀恩确实展示了一种不需过度矫饰就能从自然的影像中发掘生活与人的味道的实力。然而有趣的是他刻意把主角的第一天旅程摆到影片最后,让结构有种循环的感觉、后设的趣味,再仔细玩味主角第一天的旅程,他遇到的是一个以雕刻自娱的老者(而且这段相当于纪录片),老人谦虚地强调自己功夫不好,但用心去作、意思到了的艺术观,似乎也成为本片的最佳脚注。 虽然距离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间又过了五个多月,感觉却没淡过。【练习曲】不只是部美到让人有股冲动想立即启程去旅行的电影,就像主角选择了单车代步,只要你不求快,自然也能将电影里的情感,烙在心坎。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4:07:25

    黑眼圈 I don`t want to sleep alone 2007-03-23 【黑眼圈】是蔡明亮第一部在家乡马来西亚所拍摄的电影,也是应维也纳庆祝莫扎特250周年诞辰的「加冕新希望」(New Crowned Hope)计划邀请,以「魔笛」为主题的创作。两相影响,明的部分,你可以看到异于蔡明亮过往台湾作品的吉隆坡景观,并听到「魔笛」在电影一开场即从伴随着李康生饰演的植物人在静懿的房间里咏唱;隐的部分,则是让错综复杂的情爱关系与「魔笛」的文本发生互动,但没有王子公主、夜后祭司,有的只是几个孤独的灵魂在狭窄的或空旷的屋子里彼此探索深邃湿濡的欲望。 李康生这回分饰两个角色,一个是从头到尾都摊在床上的植物人,一个是蓬首垢面的流浪汉。后者这个身份在电影开场没多久,就和陈湘琪驻足在同一个快炒摊贩前,却没有什么互动(让人联想到【天边一朵云】开场陈湘琪与夜樱李子在地下道擦身而过的安排)。有趣的是,陈湘琪在片中的工作,正是照顾李康生饰演的另一个角色,植物人。但她却没发现流浪汉与植物人的相像。而植物人的妈妈,由蔡宝珠饰演,也和李康生演的流浪汉有一场激情关系的戏,这又让这其中不免流泄出几许乱伦的气味(则和【河流】呼应)。亦即李康生分饰两角,除了让他个人在演技上表现不俗,更是让片中情欲态度更显暧昧的催化剂。 有趣的是,李康生与陈湘琪两人不仅在第一次同镜时没有交谈,甚至在整部电影里都没有一句对白。这不见得是为了解决两人在这部以马来西亚为背景的电影里该说哪种语言的问题。事实上,马来西亚多元的人种与语言文化,透过蔡明亮对歌曲的刻意选用(街头卖唱的马来民谣、收音机里的广东大戏、电视播的宝莱坞电影歌曲、以及他钟爱的国语老歌),已经「意在曲外」的点出了。「失语」的状态(不妨联想【你那边几点】在法国语言不通的陈湘琪,或是【天边一朵云】在台湾拍A片的日籍女优夜樱李子),既可想作角色可能来自外地,也意味着没人关心他们来自何处。 因此,李康生饰演的流浪汉,不明所以地加入一群骗子和受骗者的交易当中,也因为没钱可骗而被痛殴一顿,当他拖着受伤的身体在街边不支倒地时,Norman Atun饰演的拉旺(他是片中唯一有名字的角色,是被蔡明亮从夜市发掘的新人)正好和一群朋友抬着一张又重又大又脏的床垫经过,当其它人想要自扫门前雪的时候,拉旺却把李康生带回租处照顾。 拉旺到底是哪一个族群,电影里并未明说,就像李康生和陈湘琪究竟是打哪儿来一样未知。他在银幕上和其它像是外籍劳工的朋友们,喜欢看印度宝莱坞片;银幕下的Norman Atun本人,则是马来人。 【黑眼圈】称得上有戏份的角色,算算只有四名,以李康生饰演流浪汉为核心,和其它三人都有情欲上的流动。但各段关系并不算平均,这令我不禁好奇是否为导演刻意的一种手法与暗示? 李康生与陈湘琪开场的时候,彼此漠然。再相见时,两人在同一家餐馆同一张桌子低头扒饭,也没多少互动。后来李康生伤愈,曾坐在陈湘琪工作的店门外,像在窥视她,尔后他过马路买了一座像树又像花的艺术灯,在陈湘琪要送茶到一栋公寓的时候,他先是又挡去路又抢人家的饮料,挑逗意图直接了当,然后丢下礼物一溜烟地消失。虽有程序,但看不太到迷人的情愫,反而像是一种因为寂寞的彼此需要,甚至同病相怜。蔡宝珠与李康生之间的情欲,更是急切,你走我跟,在巷弄狭路转几个弯后,便已经上下其手了。是异性之间的情爱被主流社会视为理所当然,所以干脆直陈无碍吗?对于蔡明亮完全不去经营这两组异性关系的发展过程,让我想到的是这并非导演要表达的重点,其重点反而是李康生相对于两个女性角色,自身所形成的对比。别忘了,他同时也饰演植物人,是蔡宝珠的儿子,也是女佣陈湘琪照顾的对象;而当他以流浪汉形象出现时,则变成与植物人完全相反的意象,是将她们拖出死气沉沉世界的象征。这也让蔡宝珠的大儿子带人回家估算房子的价值,打算卖掉时,蔡宝珠气冲冲地咒骂长子无视于弟弟未死的现实,并掌掴了故意拿被子遮住植物人儿子脸庞的陈湘琪一个耳光。这也让蔡宝珠后来抓着陈湘琪的手替植物人儿子手淫,既像是一种间接的乱伦,也像是要强调儿子仍是「活」的!总而言之,【黑眼圈】里的异性关系,有那么一点直接、粗暴的感觉。 反观Norman Atun饰演的拉旺,蔡明亮细细呈现他照顾流浪汉李康生的身体,从疗伤止痛、三餐饮食到帮忙行动不便的李康生如厕,毫无怨言。我们甚至可以看到蔡明亮有点幽默地播放「魔笛」花腔女高音演唱的夜后名曲「我的心燃烧着地狱的怒火」时,呈现陈湘琪无感地用鼻管替植物人李康生喂食,之后则是拉旺帮流浪汉李康生上厕所的细心。他甚至让李康生睡在他整理好的床垫上,而撵走原本睡在上面的友人,就连李康生后来穿的衣裤,显然也来自他所张罗(影片还显示了他如何帮李康生调整布兜的细节)。当吃喝拉撒睡都紧紧相系,尽管两人之间似乎没有任何明目张胆的性爱场面,但欲盖弥彰的爱与关怀,早不是什么义气或善良可以简单形容的。 但同性之间的爱,波折不断。先是床垫有跳蚤,反而让两人无法安睡,当李康生帮全身发痒的拉旺抓痒,蔡明亮也把它表现得几分暧昧。后来拉旺带着李康生把再次清洁杀虫过的床垫搬到他负责抽水的荒废工地,彷佛有了一种两人世界、遗世独立的可能。但李康生显然有点过河拆桥,他竟然把陈湘琪带到这里温存,当时马来西亚深受印度尼西亚「霾害」影响,两人都带起「保力龙免洗碗」克难做成的「口罩」,一旦脱下来接吻,却又被呛得咳嗽不止(这又让我想起了【洞】对世纪末疾病的隐喻)。不只「性」的尝试是失败的,目睹两人偷偷摸摸的拉旺、蔡宝珠,又是两番心情。拉旺看到了两人的鬼鬼祟祟,但真正跟踪他们而去的却是蔡宝珠,她在空大楼里寻寻觅觅,却差点掉进水里,对比了拉旺的静而后动。 在工地无法成其好事的李康生,干脆一不作二不休和陈湘琪把床垫搬回到她的房间。此时,两个李康生可说是「共处一室」,只不过一个是植物人,躺在从头到尾都没变过的床上,一个是原先的流浪汉,第一次进到这个屋里。有趣的是活跳跳的流浪汉并不知道这一切,但无法动弹的植物人却彷佛清清楚楚地看着所有事情的发生。这包括了陈湘琪在楼下忙东忙西的时候,在阁楼床垫上小寐的流浪汉没发觉到拉旺正拿着锯齿状的罐头盖子抵着他的脖子,作势要杀他。是想讨回床垫吗?还是愤恨情感的背叛?只见李康生颤抖着抚摸拉旺的脸,拉旺的眼泪扑漱地流下(作为第一部电影,Norman Atun的表现堪称可圈可点),陈湘琪则浑然未觉。之后当陈湘琪上楼,在李康生身边躺下时,我们和她一样,瞬时都没发觉李康生另外一边,正躺着拉旺。在极其封闭狭隘的空间里,蔡明亮竟然可以调度出两个李康生的观点,并且透过成功的阴暗场景与打光技巧,让陈湘琪与拉旺这两个都爱李康生的角色,不费一句台词,即以漂亮的场面调度表达出三者的关系。 尤其是影片最后跳出了一个惊人的长镜头,场景回到先前出现过的空大楼,工地因积水而成的黑潭上,慢慢飘来那张床垫,随后还有李康生送给陈湘琪的灯,两个都是表达情意的符号,传递出了三角交错的关连,而床垫上同时依偎着三人。从场景的运用到意象的复杂,都是一流手笔。老实说,到这一刻,我才真正被这部电影所感动。蔡明亮的才华,不仅是将现实里的霾害变成了一种渴望接触却又无法结合的象征,也说明了看似接近写实主义的影像,在他的巧妙运用下,如何超越表面意义,甚至达到形上的指涉。作为他长期的影迷,在观影过程中,你好像熟知一切蔡明亮的手法,但是这漂亮的收尾,还是教我忍不住喝采。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当他被部分人士视为重复甚至自腻的时候,却依然深受国际影坛与他的影迷珍视的原因。那是因为他个人风格的沈淀与提炼,已到自成一家的地步。法国电影大师尚雷诺说:「每个导演终其一生只拍一部片子,其它作品都只是脚注与变奏而已。」此话用在蔡明亮身上,相当适合。虽然回到马来西亚,虽然出现外劳角色,虽然运用了一点莫扎特,但【黑眼圈】依然是百分之百的蔡明亮作品。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探索,到头来都退到一旁,正如【黑眼圈】的英文片名【I Don''t Want to Sleep Alone】所示,一张床上,三具共眠的身体,他们没有身份、财富、地位,外头甚至飘散着令人难以呼吸的气体,但此时彼此内心的渴望却幸福地交缠着,如此超现实,却也如此真切。 只不过相较于【天边一朵云】肉体震撼,幽微暧昧有如深潭的【黑眼圈】要如何打动人心?与其说是考验着蔡明亮,不如说是考验着我们的观众。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4:08:28

    六号出口 Exit No. 6 2007-05-11 继周美玲导演,杨承琳、梁洛施主演的【刺青】开出红盘,陈怀恩以「老新锐」之姿缓缓奏出的【练习曲】也有超乎预期的票房后,接下来备受注目的应该就是【六号出口】吧! 【六号出口】的导演是前年以纪录片【翻滚吧!男孩】异军突起的林育贤,打定主意为青少年拍部剧情片的他,找来两位偶像级演员彭于晏、阮经天出任男主角,搭配韩国女星刘荷娜、歌手辰伶,演出一段发生在西门町,结合了轻功、绑票、援交、拍贴、网络的故事。 这真的是一部从年轻世代角度发声的作品,从骨子里就散发出一股对成人世界的不以为然。 彭于晏和阮经天几乎没有任何家庭元素被影片交代,而他们也乐得一个卖A书、一个当黑客,晚上就在西门町聚众尝试极限游戏,从「惨叫飞轮」到「蜜桃冲天炮」,不一而足,似乎完全不受道德规范所约束。 刘荷娜与辰伶则是从小就被双方父母拿来竞争比较而痛苦不堪的好友。讽刺的是辰伶离家出走经年,她的父亲还在电视媒体上侃侃而谈亲子相处之道;刘荷娜虽然在父母身边,但每当父母入镜,导演都故意不拍他们的头。「没有面目」的家长!叛逆意味也不辨自明了。 不过青春叛逆的态度虽然出来了,但全片的故事精彩度却还不足。我喜欢彭于彦灵活又生动的表情,而且一亮相就来个酷炫的「西门飞侠」奇功展示,让人充满期待,但角色的性格与内在却未随剧情发展与时渐进,其它角色几乎都有类似问题,因此我们看到了这些年轻孩子引人的外表与行径,却很难被真正打动。 相较之下,【六号出口】最有趣的桥段是演到辰伶突然失踪,而且疑似被西门町有特殊怪癖的老头(绰号捆绑老妖)骗走后,彭于晏遍寻不着,先从红包场歌厅的「男版邓丽君」下手,进而找到丁强饰演的「老蒋」求助,这个把西门町老人地盘当作丛林冒险、江湖闯荡的点子就十分有趣。之后丁强、彭于彦这一老一少,还来个「仙波指」大战「金钟罩」,把不同世代文化价值的冲突,以一种Kuso武侠的形式表达,更是无厘头到有趣。老艺人的功力反而让这部耍年轻的电影变得可观,确实是个颇堪玩味的结果。 除了剧情走向,【六号出口】的造型、节奏、光影,也和传统台片截然不同,务求与时下的年轻口味相结合。其实,片中的「六号出口」不只是个确切的坐标,也是年轻人的疑问,就像彭于彦的角色说的:「如果青春注定就是要不断地向前跑,他.妈.的,我的出口到底在哪里?」回想15年前,让蔡明亮一鸣惊人的电影处女作【青少年哪咤】也是以西门町为背景,但除了永恒的叛逆和诘问,看看【六号出口】的呈现方式——时代,真的不同了! 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电影的某些本质依然不变。林育贤在【翻滚吧!男孩】、甚至【大象男孩与机器女孩】擅长挖掘人物特色继而感动观者的能力,在他的剧情长片处女作里并没有足以媲美的表现。虽然让我们看到了西门町地景的变化,但角色的内心风景,却是略嫌苍白的。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4:09:32

    一年之初 Do Over 2006-11-02 看【一年之初】的感觉,是种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历险。起初,映入眼帘的是教人有点丈二金刚摸不着脑袋的景象,但随着剧情的巧妙铺排,等到第三十分钟故事再度扣回到开场时,让我惊讶地发觉编导郑有杰的野心远超乎我的预期,他不仅在结构上想打破台湾电影长久以来的积习,甚至试图将这份飘忽与迷幻,变成电影内容的一部份。 它看似有五段故事、五组人物,在今年的最后一天到明年的第一天,交织出多样的生命样貌。但每个故事中的人物又都像「轮舞」般地不只有自己的节奏,还不时跳跃到别人的故事里,剪不断、理还乱地共振出不同的况味:有小人物的辛酸与梦想、有泰北孤军后裔对身份的追寻、有迷幻的情侣与出神的用药经验、有年轻导演创作与记忆的秘密连结、还有痴心等待happy ending的谜样女子,几乎每段都有成为一种类型的可能,甚至在视觉风格上亦加以区隔,但彼此之间又环环相扣,而让整部电影化为不断流动的拼图。 然而反视影片头尾,一是在电影拍摄现场,一是完成后看片的放映间里,夹在这其中出现的错综复杂的人物及情节,既可独立开来欣赏,成为导演对当下台湾次文化的观察集成;也可当作「片中片」来阅读,让解读的空间,一下变得多元辩证。 【一年之初】并不完美,我们甚至可以很轻易指出片中一些流于文艺腔的台词,如何急切地想要说出时空的意念,而破坏了本片在影像、声音与结构经营上的暧昧技巧。或者发觉各组人物与故事,并非个个都有均等的魅力与完熟度。 然而我还是要强调,当二十一世纪的台湾新人电影,要不是一概抹煞过去地重新开始学习与主流观众沟通,就是陷溺在对前辈的风格模仿里走不出死胡同,郑有杰却在【一年之初】另辟蹊径,一方面延续了台湾作者电影的理想性坚持,却又不盲从前人的家法,执意走出自己的路。我已经好久没有看到一部台湾新锐导演的作品,如此有自信且恣意地兼具原创性格与本土特色,来撞击我对台湾电影的想法。我无意揠苗助长,但【一年之初】让我对台湾新锐又有了一些不同的期待。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4:11:59

    诡丝 Silk 2006-10-05 从独立制片规模的【爱情灵药】跳跃至大型科幻鬼片的【诡丝】,与其说是苏照彬的导演手法获得片商肯定而予以栽培,不如说是他敏锐而有创意的故事逻辑以及对类型电影的开发力获得青睐。 亚洲鬼片向来最擅长的是前半部铺排鬼魅来由的推理格局以及最后归结到通俗剧式的情感救赎,在苏照彬先前编过的两个剧本【双瞳】(陈国富导演)、【三更之回家】(陈可辛导演)都有过不错的发挥,【诡丝】在这部份的企图更大。从「鬼是一种能量」的假设,然后人死后灵魂脱体却只有短暂的时间就会烟消云散,到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能吸聚能量的「孟杰海绵」而抓到一个小孩的鬼魂,都可以看到连续好几个精彩的假设与推论。而为什么这个小孩的鬼魂未散?以及从他身上延伸而出的那条丝代表了什么?则提供了观众好奇与期待的理由。 这时候,张震和江口洋介这两个角色的设定就有了发酵的力量了。小孩死前,因脸上不断增生的肿瘤而饱受讥笑,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这和以研究反重力为掩护、其实对死亡执迷不悔的的江口洋介身受糖尿病及截肢之苦,心理则被猪头上司不断辱骂而认为活着是种折磨的心境,有了灰暗的共鸣。但鬼小孩与母亲悲苦却又感人的情感牵系,则对应了张震不愿让已成植物人的母亲离去的坚持。这两股恨(江口)与爱(张震)的力量,左右了人对鬼、更对这条悬疑的「丝」,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定义。 尽管江口洋介在本片的造型不时让我联想起「怪医黑杰克」,但他与既往形象迥异的演出,却有点出人意料。张震在压抑中仍有情感细腻面的表演,除了见证他近期演出的大幅进步外,更确立他是当今台湾少数已具备电影明星架势的演员。不过其它人物的建立就流于平板,即使林嘉欣的演技明显超越其它同辈女星,但表现层面十分有限,反而是老牌演员马之秦与张震两场同出一辙但意义迥异的母子对手戏,没有半句对白,但举手投足、顾盼之间都是戏,被编导处理出了全片最动人的一刻。 不过苏照彬弱于结论的问题并没在【诡丝】完全被解决。由张震之口脱出最后爱才是解答的斩钉截铁,来得太理所当然,也不能解释先前所有的假设,而且必须「讲」出来,就等于暴露了场面调度上的说服力不足了。另外在关于鬼的各式特效与美术上,除了「丝」的考究,其它都太陷溺于对日本恐怖片的模仿,除了创意的缺乏,技术执行也有瑕疵,反而破坏了部分氛围的建立。 另外值得观察的是【诡丝】对于主流商业市场及类型电影的尝试,可视为2002年好莱坞资金在台拍摄【双瞳】之后的一次主要响应(虽然先前已有成本较小的【宅变】等片可视为影响下的产物),不只因为导演苏照彬、制片黄志明都参与过【双瞳】的摄制而把部分经验转移至【诡丝】,更在于【诡丝】的成败明显会影响未来台湾持续对大成本类型电影的投资拍摄意愿。所以尽管有点姗姗来迟且未臻完美,但它对本地电影工业的示范意义与延伸结果,不应小视。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4:12:50

    奇迹的夏天 My Football Summer 2006-09-28 【奇迹的夏天】最「奇迹」的,恐怕不是影片纪录的内容,而是银幕下从发想到完成的经过。起初,导演杨力州只不过应NIKE之邀,在世界杯足球热潮席卷之际,去花莲美仑国中足球队拍摄四支五分钟的广告短片。不料,广告拍完了,这些足球小将却引起了他继续拍摄的念头,他找来爱徒张荣吉共同导演,最后完成为一部纪录长片的规模。 不讳言的,由于拍摄时间上的限制,【奇迹的夏天】对于个别球员背后的家庭、甚至更大的社会性议题(原住民教育、就业),势必产生一些深度与广度上的局限,而不可能成为像【篮球梦】、【罚球线下】这类以多年时间换取结晶内容的马拉松式纪录片。但也因此,杨力州、张荣吉大刀阔斧地将这些部分观众所期待的内容化为影片的支线,仅利用几个球员放假回家的时候,带出些许面向(但当我看到向来担任候补、寡言的阿亮,在医院成熟地安慰、甚至教诲肺结核的父亲好好养病及远离损友时,从沉默到早熟的个性展示,虽然篇幅短截却非常有力道),而将整个重心调往这群青少年即将毕业、以及要进行三年来最后也最重要的一场球赛的经过。 在形式技法上,【奇迹的夏天】超越了过去无论是台湾纪录片或是杨力州个人喜以大量旁白、字幕辅助说明与抒情的习惯,而不畏以精巧十足的剪接与画面张力,挑战国内纪录片家法的保守规范。活跳的节奏,本来就不是剧情片的专利(【篮球梦】当年甚至入围了奥斯卡最佳剪辑),它不仅在视觉心理上带动观众的情绪跃动,更与片中人物的青春气息,以及球场上的紧张刺激,形成合宜的共鸣。也连带质疑了长久以来被部分纪录片和观众奉为圭臬的客观、中立信条。最后一场球赛的高潮迭起,简直令人屏息,影片成功地将球场上的气氛带入到戏院里,汗水、泪水的淋漓,射门时刻的惊呼,以及难以想象的赛局,无不牵动观者的情绪。当向来严苛训话的教练一边鼓励球员、一边忍不住摘下眼镜拭泪时,纪录片如何立体地雕塑人物又不违背其自然真诚,在此找到了一个有力的证据。 但影片如果只是一部精彩赛事记录的话,【奇迹的夏天】就仅止于好看而已。球赛结束后的「余韵」,才是让这部纪录片再升高的主要原因。当我们看到这群球员在海水、沙滩、或是雨后的草地上,不正规的你来我往时,感受到的不再是球场上的胜负挣扎,而是在「玩球」的乐趣中,带着一丝丝即将毕业别离的不舍以及把握时光的珍惜友谊。然后当镜头对准足球队新生测验那一张张的青涩脸孔时,整整小一号的身材与脸孔,彷佛是导演没来得及赶上的过去,神奇重现。而被记录的主角们再度正式上场,原来合作的队友因为进入不同的学校(他们分别就读花农与花中)而成为竞争对手,朋友与敌人的关系,也凸显了人生每个阶段变化的必然性残酷。 亦即虽然只有几个月的拍摄,【奇迹的夏天】却灵巧地将一个特殊的时间点放大为这群男孩生命的转折点。青春与成长、喜悦与酸苦,这些共通的情感经验,透过导演娴熟的技巧以及被摄者自然天成的魅力,在银幕上完全绽炫开来。年轻的共同导演张荣吉成功突破了拍摄者与被摄者的隔阂,而已经累积相当杰出作品的杨力州,则再透过【奇迹的夏天】让「对青春的眷恋」成为他风格中最醒目的一环。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4:14:31

    梦想无限 For More Sun 2006-10-12 继【奇迹的夏天】、【医生】,第三部接连上文件的台湾纪录片【梦想无限】,其内容是关于台大机械系的郑荣和教授和一群学生坚持把他们在教室里学到的知识化为实际的成品,不仅制造出了太阳能车,还将它开上国际竞赛的舞台。但这部纪录片的重点不在为国增光或竞争结果,而是如浅显易懂的片名所示,那股坚持背后的梦想。 有趣的是它的拍摄跟完成,也可以说是一段「见证」和「感动」的旅程。 很明显的,这部纪录片并非在太阳能车自制计划起初就开始进行的,导演李中旺也不避讳承认他是在制片刘嘉明的邀请与游说下而接受这个拍摄任务。但妙就妙在这里,一个被感动的制片找了个纪录片导演加入,这个拍摄意愿原本并不高的导演在观察与接触被摄对象后也深受感动才同意加入这个起步稍晚的拍摄计划,在没有来龙去脉巨细靡遗的可能后,他们能呈现什么样的内容呢?或者更准确一点的说法是:这部纪录片捕捉得到这股精神吗? 我想这正是这部「先天不足」的纪录片真正成功的地方,除了技巧地呈现了这群师生没天没夜在赛前所做的各种测试,以及登上澳洲的竞赛土地后要面对层出不穷的状况外,李中旺一点一滴地透过这些真实的影像想要传达他观察这群师生时内心的感动,他不用明说,观众就能自然地从他的纪录中,泌泌感受到摄影机后面的心境。至少今年三月看完这部片的初剪就决定邀请它在台北电影节首映的我,是这样被影片说服的。 我相信观众很容易就能感觉得到制片及导演投入这部片的原因,在理想性与单纯性几乎被政客及媒体摧毁殆尽的今天,你很难相信向来被外界以草莓族统称的年轻世代,在这部质朴的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执着,这个很少被台湾电影拿来和青春联系在一块的特质。以及一个可以关在殿堂里的教授,不辞不懈为理想坚持下去的韧性。以及师生一心,为同个目标持续前进的勇气。 怎么感觉上很像一部芭樂的励志片?但是它不依赖好莱坞式的峰回路转与奇迹发生,也不向观众祈求认同,它只是简简单单、质质朴朴地让你看到:原来价值不只一种,梦想可以无限。影片带你见证了这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让感动油然而生。在形式技巧上,【梦想无限】似乎没有【奇迹的夏天】、【医生】来得恣意盎然,但拍摄者的谨慎与谦卑,随着事件发展却也清楚地反映在作品中,自成一格。连续三部本土纪录作品看下来,很高兴看到「风格」已逐步在当中形成,以及多元性(无论议题、手法)的开展。而少了政客的加持(毕竟现在有比戏院更大的舞台让他们张牙舞爪),也更直接考验台湾纪录片在电影市场上的生存竞争力,到底仰赖的是「奇迹」还是「梦想」,亦或是其它更重要的元素?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4:15:26

    医生 Doctor 2006-08-31 广告导演拍纪录片并不稀奇,但是像锺孟宏的【医生】如此沈缓、节制、内敛,简直就像武林高手放下十八般武艺,出人意表。 影片一开始是段家庭电影,刚进入青春期的华裔男孩满口英文对着镜子学刮胡,你很自然猜得到这应该是本片当事人的家庭生活,镜头外是家长的观点,有点好玩带点兴奋地注视孩子的长大。 接下来我们看到一个年龄相仿的秘鲁男孩来到迈阿密求医,他得了癌症。先前这段家庭录像带中的一家之主,华裔医生温碧谦,是他的主治大夫。 一个新长胡髭的中国男孩(成长),一个罹癌而头发落尽的秘鲁男孩(濒死),原以为生命消长的对照是这样的,没想到随着影片的进行,却出乎所料。 温医生的儿子,早就往生了。 接下来萦绕在观众脑海的,是生命所剩无几的秘鲁男孩为何对生存下去如此辛苦地坚持,天资聪颖的中国男孩却令人费解地选择在衣橱里上吊?死与生,生与死,不只是两相对照,也在同一个生命体上流动着。 这让我除了对本片刻意选用的黑白摄影以外,也对导演锺孟宏所采取的形式结构更加好奇。因为最终的答案跟影片一开始给人的预期几乎相反。然而这个变化又并非突如其来,它有点像小舟缓划,反而让你对经过的景物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个科学的、尽责的医生,片中的温医师录音下他对秘鲁男孩病情的诊断。作为一个父亲,他录下了儿子生活、成长的片段。导演则小心翼翼地运用温家提供的画面,男孩的活泼(在镜头前变声反串虐待灰姑娘的姊姊和多个角色)、对死亡的想象(他甚至设计了一场自己的葬礼当作业),有点像是线索,却也对生命无常隐隐地发出叹息。 就像对癌末男孩生活、病情的记录,不带煽情;对温医生重忆当时事发前后,导演也采取了冷静的态度。不难想象有很多机会可以让摄影机轻易抓住当事人痛哭失声的画面。然而就像所有陪伴挚爱走过癌末的人所了解,苦的绝不是电视电影常描述的掉发,痛也不可能只是往生前的那一剎那而已。那漫长的煎熬,甚至是日后回忆起来的酸楚,才最锥心。秘鲁男孩的母亲那唯一一次别过头去的低泣(还怕孩子听到),温医生反复质疑如果孩子真是有意寻死的话自己医生不是白当了(上吊也许是对濒临死亡的调皮实验而失控、也许是……),让我猛然发觉锺孟宏在跨出博取泪水的陈套后,反而真正捕捉到最深沈的痛苦,将心比心。 就像英语愈说愈溜的秘鲁男孩在镜头前一天天长大,身体内看不到的癌细胞却也无法制止地扩散(影片最后透过字幕,告知我们他往生的消息),看得到与看不见的,都是生命的真实。谁又能料到温医生的儿子聪明绝顶的脑袋瓜里,对死亡不只是想象,还有实践的冲动,而这是否能用「自杀」轻易概括?所以我担心,如果用「生命所剩无几的,努力活下去;前途光明的,却放弃生命」来诠释两个男孩的差异,会流于简单或不公。生命宛如长河,有弯处也有漩涡,前者显而易见,后者却常教人措手不及,并非所有都一目了然。 我欣赏锺孟宏利用黑白影像所达到的不是非黑即白的武断,而是凸显了黑白之间更庞大复杂的灰色地带,让人思索。那份疏离与冷静,绝非故作姿态,是为了承载生命的深邃,而有了一个谦卑的距离。他不说断,但作者的态度与观察都自然地在记录间缓缓流泄。我彷佛没在其中找到单一个答案,却益发看清生命的必然与偶然,并意外重新体验曾有过的伤痛与疑惑。 回到台湾的纪录片环境来看,【医生】在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结合,也足以为情绪饱满但形式过于单一的潮流,提供另一种典范。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4:21:22

    【深海】【人鱼朵朵】 2006-03-02 平常国片要排到好档期,难上加难;上个周末却一次有三部国片同时上档,拥挤的程度,不知是福是祸? 其中瞿友宁导演的【英勇战士俏姑娘】我在一年前左右读过剧本,其结合政治、嗜睡与性的诡异狂想,让我印象深刻,也很好奇影像化的难度与成果。可惜这一个半月因为奔走于数个国外影展,不在国内,所以尚无缘亲赌完成后的影片。既然还未看过成品,自然不能置评。 至于在金马奖评审期间看的郑文堂电影【深海】,以及李芸婵的长片处女作【人鱼朵朵】,则是这一年来,我认为除了侯孝贤的【最好的时光】和蔡明亮的【天边一朵云】这两部掷地有声的作者电影(即使我不见得全面喜欢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出手不凡)外,最值得重视的两部台湾电影。 【深海】要比郑文堂的前作【经过】来得更细腻、动人。影片描述刚出狱的苏慧伦去投靠过去的牢友陆奕静,并暂时在陆所经营的酒吧打工,先是和只想有露水姻缘的客人戴立忍发生纠缠不清的关系,后来被陆奕静靠关系送到电子工厂当作业员,又和领班李威发生了结局一样痛苦万分的恋情。 缓缓道来、含蓄中带点暧昧的叙事,直到后来才点明苏慧伦对爱投入又歇斯底里的缘故。苏慧伦的演出颇具突破性,去年在金马奖囿于对手太强,虽获好评却无缘角逐影后。而陆奕静则成功演出了一个酒廊经营者的世故风霜,她在店里随着恰恰音乐(李欣芸的配乐获得去年金马奖)摇曳生姿招呼客人的姿态,体现了角色的身份与特质;但是在对苏慧伦照顾有加的情谊中,那份过来人、保护者、以及夹杂心疼与嫉妒的心理,更让此角成为全片最饱满的人物,也让姊妹情谊多了一股同性暧昧。要不是【功夫】的「包租婆」太强,否则最佳女配角有望(不过一外放、一内敛,电影奖要如何评比选择,也是见仁见智的问题)。至于两个男演员,戴立忍戏份少,但演得「狠」;反倒是为戏增胖的李威,虽然有较多的戏份,但演技与存在感,反而有被其它三者吃掉的遗憾。 比较恼人的是本片偶而失焦的摄影,这在去年金马看片期间引起很大的议论,我倒不觉得对影片影响太大,只是质疑其部分长镜头的意义与必要性,是否有滥用的嫌疑。而在一堆为了一千万奖金而纷往高雄取景的国片中,【深海】大概是最名符其实的。海与人、城市与港口的氛围,都在剧本、音乐、以及表演的交融中,浮出属于南台湾的气息。 【人鱼朵朵】则是完全跳脱出台湾电影长久以来的写实家法、解构童话又充满绮想的小品。我倾向将它视为导演李芸婵前年在金马奖得到最佳创作短片的【神奇洗衣机】的延伸与放大。酸酸甜甜的浪漫情绪,高度幻想性的场景陈设,内涵与外在合衬地建立起一种唯美、细腻与女性化的影像特质,在向来质朴为尚的台湾影坛中,可谓别树一格。 【人鱼朵朵】的女主角小时候因不良于行,因此伴随她成长的童话中,想要一双腿的「人鱼公主」就成了想望的寄托。当她奇迹式地可以走路、并且拥有一双修长美丽的脚,还遇到Duncan这位白马王子结为连理,理应进入童话的happy ending: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然而她对鞋子的依恋,以及当她依丈夫请求想要戒除这项难以自拔的恋物癖而惨遭横祸(这个设计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村上春树的【东尼泷谷】女主角对衣服的迷恋与结局,不过这仅是我在短期内连续看到两部作品的遐想,是否为导演有意识的模仿或取法,应该询问创作者,我无可置喙),「卖火柴的女孩」成了下一个辗转而出的童话。 【人鱼朵朵】可以视为一部关于寻得「幸福」的寓言:幸福是浪漫的爱情?美丽的外表?还是……。只不过它并没走向「人鱼公主」或「卖火柴的女孩」的宿命式悲剧。看到最后你会发现可爱温暖的结论其实和整部电影的视觉风格息息相关,即使少部分角色的功能有限,使得影片篇幅有再精简的空间,但李芸婵深具想象力与幽默感的剧本、徐若瑄得体的演出、以及摄影(秦鼎昌是这一年来最多产也最精彩的台湾摄影师)、美术(王逸飞以本片获得金马奖)、音乐(包括插曲的设计)等各部门所显示出的活泼创意与执行力,都让人对这群年轻工作者在不算大的成本资源下所建构出的电影世界,感到兴奋。不只是李芸婵,这部电影提供了一连串值得期待的国片幕后生力军名单,值得有心人注意。 【深海】与【人鱼朵朵】值得鼓励,不是因为领了国片身份证(事实上,【人鱼朵朵】是刘德华投资的映艺公司所主导的「亚洲新星导」计划之一,属于所谓的跨国制作),而是因为他们在一堆劣币之中所呈现出的可喜质地。即使距离完美犹有一段距离,但除了瑕不掩瑜,也在侯、蔡的高蹈作者路线外,提供了另一种的国片思维。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4:22:31

    天桥不见了 The Skywalk is Gone 2005-07-11 近来大导演流行拍短片?今年台北电影节除了邀来《九一一事件簿》、《 斗阵七人组》和几位澳洲大导演的短片集锦外,蔡明亮导演的《天桥不见 了》也是重头戏。 《天桥不见了》乍看之下,颇有几分《你那边几点』续篇的味道。陈湘琪 从巴黎回到台北,想去找卖手表给她的李康生,却发现台北车站前的天桥 被拆了,面对突然变陌生的环境,她只能跟着陆奕静横越马路,却遭警察 开罚单。走在人群幢幢的水泥丛林里,湘琪与小康擦肩而过都不自知,小 康不再卖手表了,他刚去一部色情电影试镜。天桥不见,天边云朵依旧, 此时传来崔萍的老歌「南屏晚钟」:我匆匆地走入森林中,森林它一重重 ;我找不到他的行踪,只听到那树摇风…… 原本希望《你那边几点》是个「完结」的蔡明亮,之所以有了「再续」的 念头。一方面真的是台北车站天桥的拆除,带给他的灵感;另方面也是带 着《你那边几点》全省走透透后,对这块土地跟人更深一层的感动。他说 自己的电影、角色,常会和现实牵扯不清、难以分别,也因此当现实有所 改变,也会影响他的创作。蔡明亮的电影,拍过已经消失的中华商场、还 未完工的大安森林公园、以及总是漏水的国宅与公寓。这回台北车站天桥 的拆除,恰好发生在他出国参展期间,因此当他回国走在台北才发现天桥 突然不见的「陌生感」,确实很接近陈湘琪在片中的感受。不过一反过去 影评对他电影中「水」的意象的特别关注,这次他有点故意,不但不拍水 ,还呈现了一个因水荒而缺水的台北。 不过蔡明亮提到,少了天桥的台北车站,刚开始让他几乎抓不到拍摄的角 度。过去看似多出来的的天桥,其实平衡了丑陋的市容,在杂乱中给了一 点安定;没有了它,还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构图。反反复覆观察好久,直到 看着阳光照在车站外的阴影,终于给他取景的灵感,《天桥不见了》的视 觉基调这才底定下来。 在蔡明亮的定义里,《天桥不见了》更像是《你那边几点》和预计在八、 九月份开拍的《天边一朵云》之间的桥梁。既可以和前作连续着欣赏,也 可以单独存在。他很高兴陈湘琪在《天桥不见了》的表演显得放松许多, 并透露陈湘琪「寻找」李康生这件事,将会写进《天边一朵云》里。而曾 经在《河流》跨刀客串的香港导演许鞍华,以及多次在他片中予人强烈印 象的杨贵媚,也都已被写入这部新作。他为《天边一朵云》挑定了十首六 、七0年代的老歌,《天桥不见了》的「南屏晚钟」应该算是预告、或是 序曲吧!更出人意表的是他表示《天边一朵云》将会是部很「情色」的电 影。别忘了,李康生在《天桥不见了》去为A片试镜,还没下文呢! 笑称自己过去很懒的蔡明亮,在《你那边几点》后变得十分「勤快」,或 者应该说「忙碌」。除了亲自带着片子跑遍全国,还为公视导了一部儿童 歌舞剧,作为中秋节特别节目;并应台北县政府邀请,拍了一部纪录短片 《小树慢慢长大》;还在台南艺术学院、中央大学、甚至法国当起客座; 《天桥不见了》正是邀请他讲学的法国学校出资拍摄的。 虽然半年后就要开拍《天边一朵云》,但他还要先抢在这个月底,利用已 经歇业的永和福和戏院作场景,和李康生合导《不见不散》。李康生导演 的「不见」,将由陆奕静饰演一个找孙子找到灵骨塔的女人;而蔡明亮的 「不散」,则会是一部关于鬼回来看电影的故事,令人期待。 这次电影节除了将放映蔡明亮的《天桥不见了》,同场还将加映王朝弘导 演的《琴》。王朝弘是蔡明亮的外甥,住在新加坡,拍摄《琴》的时候还 不到二十岁,却已经展现出对影像与情感的细腻掌控力。我去年在国外影 展才认识他,有趣的是蔡明亮说他们之间反而很少谈到电影,还是姊姊拿 这个外甥的漫画给他看,他才晓得这个孩子有天分。更让我讶异的是《琴 》这部作品是描述一个男孩在疼他的祖父去世后,与一个神秘老先生的偶 遇及想象,竟引我联想到当年访谈蔡明亮时,他曾提到的一些往事。也许 只是我的牵强附会或胡思乱想,让我突发奇想把这对甥舅的作品摆在一块 。我绝不想用蔡明亮的盛名带给王朝弘压力,而更渴望传承的喜悦,透过 这个组合而被期许。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4:24:17

    起毛球了、给我一支猫 兼谈吴米森其它作品 2005-07-11 从布拉格Fabio影展到台北电影节,一直有人问我【给我一支 猫】想表现什么?一个策展人恐怕没资格、也没必要为每部 电影做出盖棺论定的评语,但选择及邀请一部电影参展,无 外乎是相信这部电影足以感动影痴的心灵或撞击他们的脑袋 。 据说【给我一支猫】在台北电影节首映后,导演与观众面对 面时,有人把吴米森的血型都纳入问题讨论,这样有比较容 易获得对这部电影的解答吗?我不知道。当时我正在另一个 影展场地主持另外一场座谈,错过了聆听这样奇妙的发言, 也错失了加入的机会,因为如果血型可以纳入讨论的话,干 脆连他的籍贯都要彻查,或许我们这才发现:这家伙其实是 从月球来的诗人。 「一定有一个真正的自己,委曲求全地躲在自己的体内,和 自己无法相会……更精确的说法应该是:我根本不认识那个 自己,于是不断寻找借口……自助旅行、改名字,和年轻女 孩睡觉……真正的自己,一定想尽办法把自己吐出来,可是 总会口渴,总是要喝水,就这样日复一日地把自己又吞了进 去……」(起毛球了) 创作,应该就是把真正的自己给「吐出来」的过程吧! 所以,还是由作品来看吴米森。 当吴米森还叫吴文钟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梵谷的耳朵】 ,一部跟「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关系密切,运 用纪录片元素,却被定义为实验片的作品。我不会用「喜欢 」来形容对吴米森这部作品的感觉,基本上我和他并不是同 一个频率的人,但我不得不承认当他的创作不时「扰乱」我 对电影美学的认知同时,也让我鉴赏的波长,有了更广的触 觉。 这种感触在看他所谓的第一部纪录片【The Body Shop】的时 候也有。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一群青少女的世界,有的准备 考试,有的从国外回来度假,有的作明星梦,甚至也有登上 花花公子作封面女郎。然而这部片让人为之哗然的,倒不是 它贴近这些女孩的真实声音与生命的结果,有什么好吓人的 ;而是它的呈现方法,大大挑衅了「纪录」这个语词和真实 客观的宿命牵连。台湾至今几支杰出的青少年纪录片,大多 倾向以导演的主述观点出发,先介绍自己和被摄者的关系, 然后亲密地展示他们的生活,并时而加入自己的看法与关怀 。【The Body Shop】却从头到尾看不到也听不到吴米森的直 接表态,但是他却以类似「私语」的形式,让女孩的画外音 ,极端文学性地讲诵着一些非立即捕捉的诗意语言,甚至不 介意放入一些彷佛剧情片式的段落,像是脚注,也对比这些 花样少女的生存状态。 就如同他的剧情片【起毛球了】。看得懂?看不懂?真的是 对作者创作意图与读者心灵智识的开发?还是只是拿着一份 约定俗成的评量表,似懂非懂地对号入座呢?如果摒弃了后 者,让前者畅快呼吸,【起毛球了】如同精灵般闪动透明双 翅的慧黠,也就不难亲近了。而且纯就一个观赏者的角度来 看,我认为【起毛球了】和【给我一支猫】有着密切的血缘 关系,不只是部分角色的重迭(医生、空姐、死去的灵魂﹍ ﹍),以及主人翁看似跑错时空、散漫游走在现实里的超现 实性格;更在寄藏于这些角色、镜头背后,那个指挥大局的 导演,发梦般的诗意,如影随形地渗进了每一格底片。美术 、服装、音乐,以及各种原本不该出现在同一个场景里的人 物、道具,都像梦游般地聚拢在一块,拥抱成一个多姿斑斓 的视界。一如武田真治在【给我一支猫】向你宣告的:他在 电影里是个台湾人!如果你不接受这项催眠,就被游戏淘汰 。 然而从60分钟的【起毛球了】到90分钟的【给我一支猫】, 吴米森强于创意却弱于结构的问题也相对被放大。原谅我到 这个时候依然抱着结构的大腿不放,我承认这时候的我是个 保守派,相信再美丽的布料如果缺乏剪裁的功夫也做不成合 身的衣裳。【给我一支猫】的光怪陆离不是问题,但带着【 斗阵七人组】(Jam Films)来台北电影节参展的日本导演行 定勋给吴米森的衷心建议:「可以试着找个编剧合作。」其 实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给我一支猫】在把淋漓尽致的想象化 为影像的同时,虽然塑造了好些突破台湾电影现状的活泼思 考,却流于片段,而彼此难以激荡成一体的完美结构,这个 问题在长片里,会变得更加明显。 我之所以敢放肆提出,是因为对他影像创作的高度期待,如 果他能成功地统整影片的诗意、映象的美感于形式结构中, 潜力将无可限量。正如星球的转动,造成了我们因时因地看 到不同的面,或光或暗,其实皆为一体。吴米森的好处也是 他独树一格的地方,是在台湾一片写实影像外,开辟了另一 种看待现实的方式,银幕可以成为一面镜子,自然也可以变 做万花筒或魔法盒。 【给我一支猫】对吴米森来讲,毋宁是个重要的试炼。这不 仅是他至今最大、最长的影像作品,过程到完成,也历经与 台湾最富资历的电影公司拉据理念的考验,更遑论与日本明 星跨国合作的种种困难。电影创作本来就是各种驳杂因素交 相影响下的成果,创作者的坚持与妥协,则宛如掌舵者,划 出最终的路线,也决定了我们与它见面时的模样。 在完成【给我一支猫】之后,吴米森的自在,很奇异地反映 在他最新的纪录片【E.T.月球学园】。吴米森有点「四两拨 千金」地玩弄纪录片的虚实罩门,更利用结构的魔法,牵起 两位老人的记忆与乡愁,一个是自称「长江一号」、并强调 情报员必须要有多重技术(包括换性变装)的裁缝师傅,一 个是留着马尾(起初是为大陆的母亲守孝,后来在旁人赞美 很帅的声音中继续留)学台语好唱卡拉OK的朱爷爷,两个相 对于现实有如外星人,或者现实对他们而言有如月球,却在 令人发噱的叙事里,淡淡道出历史与个人的乡愁,记忆与真 实的抵触。 其实创作上的吴米森,也是非常「月球」的。他在墓园里追 寻美感,在齿洞中发现真理,在一个日本明星身上探勘台湾 性,他还借演员之口,说出宛如【天外魔花/掠尸者】( 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这部科幻恐怖经典的台词: 「所有人都会在30岁生日那天,被一个跟自己长得一模一样 的人所消灭、取代;不过,40岁的时候,又会有一个自己来 消灭现在消灭你的人。」人真的必须随着年龄增长而让灵魂 一轮又一轮的死掉吗?能否像「反刍」再一次次地吐出来自 我呢?我认为吴米森这些看来似乎有点难懂、不肯循规蹈矩 的作品,都是后者的证明。 这样不肯老去的他,未来应该可以给我们一部科幻片的(听 说他打算把纪大伟的【战争终了】搬上银幕)!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4:25:53

    不见 The Missing 2005-07-11 就像葛里菲斯的电影,与莉莉安姬许、玛丽毕克馥等演员在 其中投注的重大意义,难以分割;或是冯史登堡与玛琳黛德 莉,安东尼奥尼与摩妮卡维蒂,博格曼与比比安德森、英格 丽杜琳、丽芙乌曼,伍迪艾伦与黛安姬顿、米亚法萝﹍﹍, 蔡明亮与合作至今长达12年的李康生,也已成了难以分割的 「创作共同体」。 然而「演员」李康生从【不见】这部电影开始有了全新的身 份。如果说「蔡明亮的电影就是李康生的脸」,那么李康生 作为「编导」的电影呢?我想这是所有人在观赏【不见】之 前,必然会有的疑问与期待。 【不见】描述了两对祖孙关系,表面上并无直接关连,却又 彼此对照。其中,陆奕静饰演的祖母带着孙子(李奕成页饰 ,他在银幕下是李康生的侄子、蔡明亮的干儿子)到公园玩 ,在她上厕所的当下,孙子却不见了,这个三岁小孩的失踪 马上被察觉到,但陆奕静疯狂又无助地求助警察、路人、甚 至死去的丈夫,依然一无所获。而苗天一如【你那边几点】 ,在开场第一个镜头之后,随即从银幕上消失,直到最后。 但吊诡的是这名老人的不见,似乎没引起什么波澜,看似中 学生的孙子(张捷饰演)依旧沈迷在网咖的在线游戏里。两 组人物,失踪人口一老一少,追踪人物却一动一静、一焦虑 一无感。 因为反应的差异,也因为情绪强弱的关系,以及篇幅上的取 舍,陆奕静顿时抢眼许多。在公园里失魂落魄找孙子这场戏 里,李康生大胆地以一个长镜头交代主角求助无门的经过与 心情,充分显示了他的魄力与才能。藉由陆奕静精彩而逼真 的表演,把真实环境(公园、路人)与虚构情节(孙子失踪 )卷成一股毫无破绽的氛围。镜头跟着陆奕静在公园里奔走 ,她有时融入或消失在人群、树丛、甚至其它景物下,但每 当她再出现,不断掉的长镜头总能神奇准确却又不慌不乱地 捕捉到她的身影。李康生的场面调度,陆奕静体力、实力俱 佳的演技,以及廖本榕高超的摄影功力,在这时达到了第一 个高潮。 公园里杂沓的声音,与老妇穿梭其间的哀叹,让旁人的爱莫 能助或避之不及,对比出角色的深层恐惧。这在陆奕静后来 疯狂地随便跳上别人的机车,要求人家载她去找孙子的表现 看出。更在她跑到关闭的灵骨塔外,对着死去的丈夫喃喃自 语时,暴露出来。 「孙子走失了,他们一定也不要我了!」 「吃完你最爱的烤鸭、拿了(纸)钱,跟我一起去找小奕! 」 老妇人恐于被亲人所弃的心态,在孙子失踪后,立刻倾巢而 出。她的惊惶失措,也悲伤地反映了台湾目前折衷家庭里老 一辈做为小孩看顾者的身份扮演,在情感与责任上的矛盾。 不少蔡明亮的影迷都知道当年他发掘李康生的地点是在一家 电动玩具店的门口。十几年过去,电动玩具店被网络游戏所 取代,青少年的沈迷则没太多改变。有趣的是比邻的机台并 没促成人与人的接触,反倒是在线的对话,更容易说出真实 。在现实与虚拟之间,人际关系的价值也变得扭曲。因此网 咖老板在骑楼倒下却没人走上前去的画面,一点都不突兀了 。不过就在在线对谈的时候,男孩提到不去上课的理由是因 为「爷爷死了」,也让苗天的失踪究竟是暂时的不见,还是 永远的离去?变得更加暧昧。这种对亡灵的记忆纠缠与莫名 追寻,在之前李康生与蔡明亮合作的作品中,也可得见。而 男孩到最后才开始寻找祖父时所经历的几个场景,如公园、 公厕,对影迷来讲,应该也不陌生。甚至,蔡明亮当年在【 洞】所预言的疾病,在【不见】拍摄时,也一语成谶的化为 「SARS」席卷台湾,而这也自然变作故事的背景了。 其实要切断李康生的处女作与蔡明亮电影的关连,是不太可 能也不见得非有必要的。就好像蔡明亮本身也受到李康生的 启发一样。蔡明亮曾经提到【你那边几点】跟李康生面对父 丧后的心境有直接关连;而李康生也透过【不见】的男孩来 反映他对父亲的思念;无论是前者的观察还是后者的体验, 它们都有一样的源头啊!更遑论过去十几年,李康生不断演 出蔡明亮的电影,受其影像风格的影响,再正常不过。因此 【不见】的长镜头美学和对社会文明病的检视,可以说其来 有自;但李康生的大胆尝试,却又显示他不甘被束缚的野心 。亦即长年的默契、情感与影响,很自然地留下痕迹线索, 却无碍李康生把自己的经验、想法和故事,化为影像去感动 人。 这部电影直到最后,才让两组人物碰到一块。找不到祖父的 张捷与找不到孙子的陆奕静,两者之间彷佛有种无言的认同 与沟通,而他们所寻找的人,竟然大手牵着小手从不远处走 过。在镜头处理上,我们看到苗天和小孩的影子先印在墙上 ,神秘的氛围带来的不是简单的谜底揭晓或解决。反而在最 后的鸟瞰画面中,我们看到了陆奕静与男孩被圈在墙里面, 苗天和小男孩则在墙外面。这么近,又那么远。「咫尺天涯 」的意象,在结尾以不落言诠的方式,动人地诠释出来。再 度证明了【不见】的成立,不是光靠蔡明亮的名牌光环建构 的,而是李康生也有他自己一套独特且感性的风格灵魂。 令人好奇的是,「导演」李康生日后再与蔡明亮合作,两人 的互动会不会发生变化? 而片尾一起出现的「失踪人口」究竟要走到哪儿去--天上, 戏院?那你得要再看蔡明亮的【不散】了。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4:27:17

    杀人计划 My Whispering Plan 2005-07-11 【杀人计划】的上映,距离瞿友宁上一部电影【假面超人】 ,将近五年。其间,他以「谁在桥上写字」得到了金钟奖最 佳导演,还导了出声名大噪的偶像剧「蔷薇之恋」。相较于 在电视圈的一帆风顺,为什么还要拍电影呢? 这不免又让我联想到前几天魏德圣放映了他花费两百万台币 拍摄的五分钟【赛德克巴莱】,画面精致,气势磅礡,震撼 耳目的程度,已臻国际一流水平。然而他必须再集资二亿五 千万元,才能完成拍摄本片的愿望。如果真有这么多钱,干 嘛拿去拍电影? 从他们身上,我看到「电影梦」真是筚路蓝缕、历经艰辛, 其质地却又像水晶般晶莹剔透。这些颇具才华的年轻导演, 其不幸在于许多观众对台湾电影已养成一种似是而非的偏见 ,让他们像是必须忍受晒不到阳光也沾不到雨露而自求多福 的可怜花种。当大家总是简单地将台湾电影的问题归给导演 时,却忽略了电影工业这块近乎贫瘠的土壤才是病根,当你 提供不了养分时,又怎能期待上面繁花盛开。也难怪我们看 到活下来的,总是些不依赖外来养料、不甚寻常的奇花异卉 ! 在这种情况下,完成每一部作品的台湾影人,几乎都有资格 用「呕心沥血」来形容。问题是最后的坚持还有多少、原创 到了现实已磨成几分?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创作,对成品的 想象很容易就被拍摄过程中的困难给摧残,何况能得到的奥 援又如此稀少!不过我们也得残忍的说,这些都不足以作为 电影高下优劣的借口,如果你甘愿跳进来的话。 但即使用这样严苛的角度来看【杀人计划】,它都是一部可 喜的佳作。瞿友宁透过两个中学女生性格、外型上的差异, 以及她们之间原本宛如连体婴的亲密情谊,如何经由误会和 猜忌,而变成对方的梦魇。与【蓝色大门】一样,影片都触 及到青少女朦胧的情欲启蒙,以及当中的酸涩感受。不过就 如片名所示,【杀人计划】里的主人翁虽然年纪比【蓝色大 门】还小,但是相较于【蓝】片的甜美清纯,【杀人计划】 对于少女世界的描绘,更加深入大胆,甚至颠覆了「成人的 想象」,迭有层次地揭露了「女性同盟」世界的占有欲,与 嫉妒煎熬下的恐怖幻想,恰与影片场景宝藏岩曲折迂回的路 径一样,耐人寻味。 尽管我私心认为本片的篇幅稍有尾大不掉的问题,如果再精 简一点会更能凸显影片的优点,但它带给我的惊喜,早也瑕 不掩瑜。在同类型题材的开发上,【杀人计划】可说是陈国 富1989年作品【国中女生】的更进一步。瞿友宁对于青少年 演员的演技指导与潜力挖掘,也让本片摆脱一般人对台湾电 影表演的成见,谢欣颖初挑大梁就表现不俗,杨佩洁充满爆 发力的表演更教人印象深刻。 为什么还要拍电影?瞿友宁用【杀人计划】代替了解释。希 望这部用心且有新意的作品不至于淹没在茫茫片海,因为那 将是影迷的损失。也预祝魏德圣的「赛德克巴莱」梦,早日 实现。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4:31:35

    黑狗来了 Comes the Black Dog 2005-07-11 【黑狗来了】是一部有潜力成为出色的「台湾黑色喜剧」的 电影。 荒诞讽刺的剧情,从嗜赌如命、欠债未还的男子(太保)偷 欠条赖帐被抓包,命在旦夕之际,谎称当年为了拯救债主黑 狗老大(蔡振南)而失明的父亲(李炳辉)不幸过身,因无 钱葬父才出此下策。黑狗老大由怒转悲,要求亲自前去灵前 致意。这下可好,为了圆谎,男子只好把老爸送到乡下弟弟 家,然后布置了一个假灵堂哀悼。而觉得事有蹊跷北上搞清 楚的弟弟(陈慕义),是个想要转行当道士的警察,也被卷 入这个漩涡,一起演孝子。最后整件事情产生了推骨牌般的 效益,谎愈扯愈大,戏也愈演愈夸张。 【黑狗来了】的剧本结构颇为完整,角色众多却性格鲜明, 逗趣的剧情与对白,一针见血地嘲讽了因利势导的台湾社会 ,为了钱财、活命,甘犯人伦禁忌、甚至抹灭自身尊严的病 态心理,却因为喜剧的手法,而不至于成为严肃的训话,反 而透过几位甘草演员活灵活现的诠释,让人物的小奸小恶, 充满了可信度与吸引力。 其中最抢眼的是饰演弟弟的陈慕义和弟媳的林美秀这对夫妻 活宝。尤其是以本片获得金马奖最佳女配角的林美秀,一举 手一头足都是浑然天成的喜感,让这个经营电子花车的欧巴 桑的锋头,完全盖过不注意就被忽略的闪亮三姊妹。李炳辉 、蔡振南、太保和丁宁,也算恰如其份。 不过「乡土」部分的成功,也凸显了本片在基调上的一些问 题。当剧情转向男主角的妻子(柯淑勤)发现负责灵堂布置 的葬仪公司代表竟是初恋情人(于冠华),两人旧情复燃的 部分,油然而生的「文艺腔」,就破坏了全片节奏的统一性 。加上本片采取年轻男孩的叙事观点,其「青涩」的角度也 和全片大辣辣的「夸张」调性不合。亦即过度强弱分明的成 绩,让本片距离一部完熟的黑色喜剧还有相当努力的空间。 但有林美秀出现的部分,几乎是近年罕见的极佳喜剧示范, 而让本片值得一看。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4:32:40

    不散 Goodbye Dragon Inn 2005-07-11 蔡明亮的作品似乎一路往「极简」发展,却也因此凸显了其 中的「丰盈」,不仅是在场面调度上,更是情感上的。 他的最新作品【不散】在「简单」的可能性上,又作出了一 些匪夷所思的尝试(特别是在场景与对白方面),血肉丰富 的程度,却丝毫不见苍白之感。 在影片的时间结构上,【不散】可说是非常别致的。过去, 著名的西部片【日正当中】或女性电影经典【克莉欧五点到 七点】,皆以电影的「剧情时间」等同于放映的「真实时间 」而闻名。【不散】除了有异曲同工之妙外,还藉由剧情描 述一家即将关闭的戏院刻在放映胡金铨的【龙门客栈】,而 让【不散】的「剧情时间」不仅和「真实时间」等同,甚至 也跟片中片的【龙门客栈】同步,层次更形丰厚。 这当然不只是形式上的炫耀而已,当整部电影刻意选在保有 旧式风味但已经停业的永和「福和戏院」拍摄,甚至安排【 龙门客栈】男主角石隽在【不散】里望着银幕上的自己流下 眼泪时,蔡明亮的怀旧与感伤之情,也不言可谕。 这座戏院与正在放映的影片,成了电影与记忆的化身;而随 着剧情发展,银幕上下的互动,更带出认同作用与情欲蠢动 的大胆交会。 陈湘琪在片中饰演一个跛脚的售票员,蔡明亮非常「诡异」 地要陈湘琪蒸了一颗大寿桃,还小心翼翼切了一半送到放映 间给李康生,来暗示她对他的好感。却又极度「悬疑」地让 李康生直到影片最后才露面,还跟电饭锅演了一场对手戏! 当跛脚的陈湘琪在片中穿遍整间戏院,她行动上的不便,给 了导演合适的理由对即将逝去的电影场所与记忆,行最后的 注目礼,但是当陈湘琪猛然抬头望着银幕上【龙门客栈】身 手矫健的武侠女星上官灵凤时,这已不是致敬,而是让现实 的残酷与电影的幻象,剎时形成强烈的对比;再对照银幕上 太监、忠臣打得你死我活,戏院里一群心猿意马的男性观众 却彼此眼神暧昧、亦步亦趋;【不散】其实还是延续了蔡明 亮在【河流】与【你那边几点】那种「所爱非人」或「情欲 如寄」的孤独感怀。只是你想不到,一家破败的戏院,如何 能被制造出这么蜿蜒曲折的空间感,来表达情欲的流动呢? 福和戏院到了蔡明亮手里,竟然有了一种「情欲迷宫」的隐 喻功能,对曾经在那里看过不少奇片的我而言,真的是始料 未及。 这种对场面调度的犀利、敏锐,是蔡明亮极简风格之外,令 人难以企及、恐怕也学不来的绝招,以致于他甚至胆敢让影 片进行到将近50分钟后,才出现第一句对白,说话的人是客 串的陈昭荣。我发现陈湘琪在蔡明亮的电影愈来愈好,李康 生更不用说了,但是当陈昭荣率先打破【不散】的沉默,说 出「这个戏院闹鬼」的对白时,不知是念白的瑕疵,还是「 台湾阿诚」、「霹雳火」的印象过于深刻,总觉得有些别扭 。不过这段「破天荒」的台词却又不可或缺,因为随后也是 客串友情的杨贵媚宛如「成精」一般的精彩表演,将因为这 句话,而让蔡明亮电影出现前所未有的高度幽默感,令人拍 案叫绝。 【不散】对喜欢电影的影痴而言,应该是既有趣又感伤的。 片头满座的戏院,其实是个幻影,或者应该说是个遥远的记 忆。全片只有两段共10句台词,除了上述的那一句,第二段 则是在戏院门口巧遇、都曾参与过【龙门客栈】演出的石隽 与苗天的对话。如果说本片的第一段对白是为了后面紧接着 的喜剧场面而存在;第二段对白则真的透过石隽之口问苗天 、也问观众:「真的没有人要看电影?也没人记得我们了吗 ?」相信对此诘问,正在看电影的你,应该也有百感交集的 感性回答吧! 无论【龙门客栈】或是【不散】,终归要有剧终的时候,但 人与电影的情感、孤独与欲望的心灵,被蔡明亮近乎「纯电 影」的手法,提炼出溢乎银幕的魅力。如果你觉得陈湘琪最 后在空荡的戏院里扫垃圾的镜头太「长」,不妨等到最后听 完蔡明亮挑选的姚莉老歌「留恋」,或许更能体会那股不舍 吧!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4:34:28

    20.30.40  2005-07-11 电影从机场开始——20岁的李心洁从马来西亚来到台湾圆她 的歌手梦;30岁的空姐刘若英则忙着打电话给不同的男友; 40岁的张艾嘉拿摄影机猛拍青春期的女儿和没什么表情的丈 夫——之后,她们都面临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李心结苦哈哈地作她的明星梦,除此之外,也和一起搭档、 训练、生活的香港女孩杨湘,产生了一段朦胧的同性情感。 刘若英则是夹处在有妇之夫的医生男友,以及年轻但不成熟 的录音师男友之间(其实还包括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美国旧 情人)而不可自拔。开花店的张艾嘉则是在送花的过程中发 现丈夫包二奶的秘密,在中年选择离婚,开始适应放纵与寂 寞。 【20.30.40】是一个女人的不同阶段?还是三个女人的偶然 相逢?在电影叙事上,张艾嘉保持了她一贯的单纯而不复杂 ,意即我们没在之后看到三名主角彼此之间有什么化学变化 ,他们像是三个没有太多交集的人物,即使在同一个场景出 现,关连也不大。这部份我觉得稍嫌可惜,因为它像三个分 开的故事故意被摆在一起,虽有取样的意义,却不如也是由 张艾嘉主演的【三个女人的故事】除了可以嗅到角色背后浓 烈的象征、对比,最后还能把三个女人收成一个干净漂亮的 结笔。这让我不禁联想:是否地理、身份的差距(【三个女 人的故事】)比年龄差距(【20.30.40】)对女人而言,更 容易跨越、弭平?少了这融为一气的结构张力,【20.30.40 】成不了女性的生命史诗,但仍不失为通俗剧与喜剧结合的 可口产物。让观众不致太有压力,又能对其吉光片羽,心有 戚戚焉。 三位影后级女星的演出皆有可观之处,李心洁的青春、刘若 英的彷徨,定义了不同世代的差异,但张艾嘉的角色在离婚 后展开新生活这部分,演技幅度显然最大。她可以不计形象 穿着束衣在床上四脚朝天,既可情欲奔放也可细心体贴,有 喜有泪。值得肯定的是电影非但没伪善的要她和梁家辉送作 堆,好给个简单的happy ending,反而呈现了她成人之美的 宽容与此举背后的黯淡失落,替所谓的成熟女人或女性自觉 ,咀嚼出纤细世故的人生况味,也丰厚了她这段的心理层次 。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4:35:20

    无米乐 Let It Be 2005-07-11 以人物为主的纪录片,很多时候既得利于也受制于被摄者 的天赋魅力;而拍摄者如何不被局限在既有的层次,则是 这项「纪录」真正的考验。 很可喜的,颜兰权、庄益增导演的【无米乐】不但将被摄 者的心声、情态、从里到外浑然天成、精彩地纪录下来; 他们透过几位老农家所观察到的层面,也既深且广地拓展 了全片的视野。【无米乐】毫无疑问是部极其难得的杰作 。 凭着媒妁之言结合的老先生老太太,嘴巴上你来我往、令 人发噱的斗嘴,私底下对伴侣牺牲付出、感怀在心的真情 流露,是导演对夫妻生活感情刻画的上乘手笔;老农夫作 棉被当副业,一丝不苟的态度跟他种稻除草的细致如出一 辙,除了表达出农村社会维持生计不得不的兼差谋生,那 份工作尽己的哲学更加感人;而全村仅剩的一头老水牛, 勉力犁完田后与主人彷如亲人般的相处,一种宽大与超越 物种的生命观,无须学理支撑,即悠缓地萦绕在人与动物 的互动上……。 我喜欢两位导演观看人的方式,更欣赏他们并未因此忘却 了人身处其中的社会。WTO带来的冲击,其实一直如影随 形笼罩在他们的乐天知命上。这也令【无米乐】的情感十 分复杂,在歌颂老农从田地磨练而出的智慧大度外,对这 些特质显然被漠视、而且逐渐消逝的忧心,也不禁油然而 出。他们伴随着美丽稻田上粗砺却坚硬的身影,共同形构 出本片丰富的肌理。 吴念真在【无米乐】首映会上称赞这是最好的乡土教材, 其实无论从语言文化、生态自然、国际政策到人生哲学, 本片可说无所不包,却又不落痕迹。两位导演为我们拉开 了一大片广阔的视野,而镜头与人物田地一块呼吸的舒缓 有致,更是令人动容的深情。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4:36:10

    月光下,我记得 The Moon Also Rises 2005-07-11 在连续两部以现代为背景的作品【爱你爱我】、【鲁宾逊 漂流记】之后,林正盛导演的新片【月光下我记得】又回 到了过去的时空。透过精致的内景陈设,以及不随时空转 移的自然外景,建构出一个可信的旧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有一个面对山林海洋却难以放宽心胸的母 亲(杨贵媚),她的压抑与旧恨,让女儿(林家宇)与表 哥未成熟的恋情随即就被无情斩断,然而花样年华的女儿 在学校男同事(施易男)的风趣幽默中,不仅迅速疗好情 伤,也陷入另一段爱情。当男老师被调到绿岛支持教学, 小两口就只能透过书信传情,严厉的母亲原想透过拦截书 信监视女儿,不料却被男老师写给女儿的情书骚乱了寂寞 芳心。阴错阳差,当男老师放假渡海前来探视,女儿忍不 住思念却跑去绿岛找他,结果造就了母亲与男老师的一场 意外情事…。 从剧情看来,最难诠释的就是母亲的角色。因为她在大部 分时间都处于一种静懿的姿态,优雅自持的外表与后来燃 起的猛烈欲火,除了需要爆发力,之间不同层次的转折更 仰赖演绎的细腻程度。本片无论导或演,最好的部分都在 这里。杨贵媚的表演成功地掌握住细节,举凡拿着花香的 手帕轻抚脸颊,或是故意放日本唱片对抗女儿所播送的台 语情歌,都把母亲的内敛表达得恰如其份;而夜里自慰、 或者面对年轻男老师忍不住失态的举止,又把潜藏的欲望 流泄得精彩而澎湃。 如果说王童的【无言的山丘】(1992)将杨贵媚成功地塑 造成一个大地之母;蔡明亮的【爱情万岁】(1994)将她 反转为独立却寂寞的现代都会女性图像;这回林正盛又赋 予她第三种全新的可能,是那种冷冽高贵如浮月,却被悠 悠映照出内心秘密的压抑。金马封后,实至名归;可惜了 那首画龙点睛的片尾曲,成了遗珠。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4:37:28

    生命  2005-07-11 十多年前,吴乙峰一鸣惊人的【月亮的小孩】改变了许多观 众对纪录片刻板、无趣的印象,其历史性地位已无庸置疑。 十多年来,除了电视「人间灯火」系列,感觉上吴乙峰的重 心更多摆在教学与推广之上,其影响从部分「南艺」学生的 作品倾向以及民间涌动的纪录风气中,清楚得见。但对很多 人而言,什么时候再看到吴乙峰导演的作品?也是共同的期 待与疑问。 没想到再度让他启动的原因是「九二一地震」;更意外的是 当几乎关于九二一的谈论都已沈寂的时候,他导演的【生命 】才要推出。 一部关于「九二一」的纪录片到现在才上档,我相信有经验 的排片人或营销宣传大概都会说:「太慢了!」 但真的太慢了吗? 看完【生命】,你或许会有完全不同的答案。 太多呼天抢地、濒临崩溃的面孔,透过新闻媒体大力传送, 回放再回放,我们心灵的感动能力似乎也像一则新闻报导那 样短促;甚至变得容易麻木。而吴乙峰花上四年的时间,证 明的不只是他的企图、以及关心的角度与深度不同而已,「 时间」确实成为惊人却难以察觉的酵素,在结晶为两小时不 到的影片里,让我们看到它的威力。吴乙峰的镜头里不只是 地震带来的灾害或往生的死者,更是那些「活下来的人」所 历经的长期挣扎,是内心的走山和灵魂的崩塌。 正因为吴乙峰投注了那么多时间,你才看到生命长河的流程 里,有弯道、有礁石、甚至还有挣脱不出的漩涡。片中每个 人都同样经历震灾夺走至亲家园的痛楚,但之后的生命轨迹 却大不相同:一对在日本打工赚钱的夫妇,就这样失去留在 台湾让外婆照顾的稚子,在漫长的找寻遗体与重返日本之间 ,他们决定重拍婚纱照、度蜜月,象征新生与开始。也有在 灾后怀孕的坚强母亲,相信肚子里的生命是罹难女儿再来投 胎而更加珍惜。两个在异地求学与工作的少女,突然面对相 依为命的处境,则必须踉踉跄跄学会为自己的将来掌舵,无 论是学业、工作、感情、甚至成立新的家庭。而女大学生从 哀痛、绝望、愤怒到自残的冲动,甚至让吴乙峰离开纪录者 的旁观位置,跳出来对她不愿结束的陷溺,大声斥喝。 这就是吴乙峰风格,宁可破坏别人以为应有的客观,也要让 他所关心的被摄对象知道他的想法。这已不是摄影机与人的 关系,而是心与心的对待。也因此,当他把这些别人的生命 景象,与自己父亲中风住院、失去求生乐趣,他往返于两种 情境却交缠影响的心境,一块摆到影片里时,一点都不突兀 。而多封寄不出去的信,透过导演与片中被摄对象的口中道 出,好像很煽情,但透过这个方法,我们更得以感知道他们 除了在镜头前所透露的,那些压在心里面的话。不同阶层的 人,写出来的信,用句遣词自然不同,你以为造作,它却透 露了我们在不同背景与训练下,组织情感方式的不同,我认 为反而是另一种「真实」。 也是时间的沈淀,我们现在来看这部纪录片,理解的也许更 多。外在的重建,显而易见;内在伤口的复原,才是生命的 工程。吴乙峰的作品让我们等了这么久,确实是值得的。 由于放映管道的缺乏,很多人都不晓得台湾近年纪录片的蓬 勃出色,远远超越剧情片。只可惜他们大多只能藉由影展一 隅或小众的观赏会被得知。《生命》这回攻上院线,意义非 凡。比较过意不去的是我一直没办法抽出时间把连同放映的 其它几部纪录片先看过,再好好评介。如果因此让大家只知 道吴乙峰,而忽略了「全景」整体的努力与成果,那真是罪 过了。 所以我忍不住要再帮他们加油一下,从9月17日到10月8日, 你可以在台北总统戏院看到包括【生命】在内的多部纪录片 (其实「全景」一共完成七部作品,但部分影片仅在重建区 放映)。这次出击,大胆却值得喝采,若能进而扭转大众过 去对纪录片的偏见,国片的新生,或许还有另一条出路。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4:38:52

    五月之恋 Love of May 2005-07-11 曾是「台湾新电影」影评旗手的焦雄屏在转任制片后,改弦 易辙开发出另一条年轻、都会、小品的路线。北京的【十七 岁的单车】、台北的【蓝色大门】都是成功的例子。【五月 之恋】则进一步藉由无远弗届的因特网与流行音乐,联系 起在政治与地理上分隔的大陆与台湾:迷恋五月天的哈尔滨 剧校女生刘亦菲,和饰演石头的弟弟、帮五月天管理网站的 陈柏霖,先是隐姓埋名、带点尔虞我诈的网络交谊,然后从 虚拟转到真实,发展出一段E世代的跨海恋曲。 如果「五月天」真的举办电影剧本征选的话,这部【五月之 恋】得冠军应该十拿九稳。它聪明地让分身乏术的「五月天 」不用出现太多镜头,也免了要刻意表演的尴尬,却对剧情 影响举足轻重。因为看到「五月天」不仅是刘亦菲代表剧校 到台湾巡演的附带梦想,陈柏霖与唯一需要「演出」的「五 月天」成员石头的兄弟对手戏,也带出本片除了「爱情」以 外,另一条属于「亲情」的支线,因此也不算挂羊头卖狗肉 ,况且五月天的音乐从没在片中消失过。 回到重点,也就是刘亦菲与陈柏霖的五月之恋,可以说是拍 得小心翼翼,两人被设计出刻意的对比:一个是能翻能打的 剧校女生,一个是顶着爆炸头读家政系的男孩;一个讲话总 是卷舌还带个「呗」字,一个是嘟嘟哝哝喜欢加上「ㄉㄨㄚ 啊!」的口头禅;就好像三义的油桐花海、铁道古桥,对比 了哈尔滨的漫天白雪、宏伟建筑一样。可惜彼此的火花激得 有点慢,相较之下,陈柏霖在「蓝色大门」与桂纶美的对手 戏就显得更加自然讨好,幸好愈到后面,【五月之恋】的化 学变化逐步增强,反而有种倒吃甘蔗之感。 但对我而言,【五月之恋】最精彩的不是挖掘了刘亦菲或陈 柏霖有何突破,而是刘亦菲这个角色来到三义去见「五月雪 」(桐花盛开如雪)的背后原因,带出的另一条亲情副线: 在台湾落地生根的祖父田丰。 田丰在本片的戏分不多,但是把一个外省老兵「回去」与「 留下」的纠杂心情,诠释得不落言诠又感人至深。我不确定 导演徐小明先前拍电视剧「曾经」的经验是否影响了他对这 号旧灵魂的观点与拍法。【五月之恋】的E世代爱情,其实 不功不过、偶见神采而已,但夹杂在这当中的乡愁与思念, 才是徐小明完成度最高的佳笔。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4:45:47

    双瞳 Double Vision 2005-07-11 【双瞳】是本周最值得注目的新片。理由非常复杂。 虽然台湾已有不少导演如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李安、张作 骥,获得国外资金拍片,但除了李安的【卧虎藏龙】和蔡明亮的 【你那边几点】有所谓跨国工业与技术的合作外,其余多为单纯 的金钱投资。然而【双瞳】不仅由美商哥伦比亚公司全额出资, 创下台湾电影至今最高制作成本纪录外,集合台、港、美、澳的 工作人员在本地拍摄,更是史无前例的尝试。因此,电影界对【 双瞳】的好奇,自然在艺术成绩之外,还包括了工业与技术的层 面。 以工业来看,老实说我不认为【双瞳】足以挽救台湾几乎灭绝的 电影工业,毕竟它并非台湾电影自发性的革新,而更接近全球化 下跨国电影的风潮,要台湾积弱不振又视野短浅的制片业向它看 齐,有点缘木求鱼且风险庞大。【双瞳】的成立,是证明在台湾 确实有统合与执行出一部精致商业电影的「能力」,而不是「环 境」。从栩栩如生的瓶中死婴,到大楼内部的神秘道观,都是需 要金钱和技术堆砌出来的视觉要件。但这并不意味创意与才华就 不必要。 陈国富过去的作品,即有统合类型电影与社会写实的野心,他来 执导【双瞳】,其实很合适。要让四地工作人员相安无事,或是 让梁家辉、戴立忍、戴维摩斯三个截然不同的演员摆在一块不至 于太过突兀,都还是技巧性问题。我觉得他真正的难题在于本身 位居哥伦比亚亚洲监制,与他作为【双瞳】导演这两个有时需要 「对立」的角色,难免会有矛盾,也因此【双瞳】最后成为一部 比较「保险」的作品,应该可以预期与理解。 至于编剧苏照彬,继【运转手之恋】、【爱情灵药】后,再度证 明他是目前脑筋最活络的台湾编剧之一。他的科学训练与高度的 想象力,为【双瞳】提供了一个有着类似【火线追缉令】对死亡 充满创意的开场白,加入对道教符箓的新意开发,然后把他们和 台湾现象(警察贪污、宗教寄托、槟榔西施…)融为一体,中西 合璧得很自然。我认为他会是台湾想走类型电影路线时,最值得 期待的人选。不过不知道是剧本本身的结构性问题还是凑巧都是 导演执行的落差,【双瞳】和【运转手之恋】都有一样的弱点, 就是结尾收得很差。【双瞳】甚至更严重一点,最后一个镜头明 显地画蛇添足,平白破坏了经营那么久的氛围,实在可惜。 如果,【双瞳】是要证明台湾有足够的能耐面临跨国合作的挑战 、拍出一部好莱坞级的精致商业电影,那它真的做到了。若还要 成为一部个性独具的作品,则有先盛后衰的遗憾,但绝不失为可 看之作。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4:46:44

    空中花园与人间喜剧 2005-07-11 2000年,我担任新闻局剧情「短」片辅导金评选委员。鸿鸿投了【空中花园 】企画案角逐,之前他则以【人间喜剧】先获得剧情长片辅导金。席间有评 审质疑,是否该让他一年拍两部作品,我不知怎么搞地突然冒了一句:「法 斯宾达一年拍三、四部电影,不也佳作连连!」我倒不是说鸿鸿是台湾的法 斯宾达,只不过认为与其怀疑投案者是否有能耐,不如从他的脚本与案子, 去衡量执行的可能,与是否值得鼓励与资助他完成。 结果,鸿鸿给了我们两个惊奇! 当初【空中花园】吸引我的,就是它游走在各类艺术的跨界趣味:蒋文慈的 服装、橘子淇淇的造型、刘季陵的音乐、蒋薇华的踢踏舞…,在鸿鸿的细腻 编织下,有虚构、有纪录、有装置、有走秀、甚至连歌舞场面都出笼了,其 成果远比他令人期待的企画案还要丰富迷人。在什么都要「竞标」的当下台 湾,人人都擅长写「企画书」的时代,电影比案子还精彩,几乎成了一种美 德。 它有点费里尼,因为结构环环相嵌,十分巧妙,却又令你在看后无法忆起导 演是怎么编串的;看似许多断简残篇的合成,但情绪与想法却又一脉相承; 无法预期,因而时有惊喜;听起来前卫难解,我却又不时为其中的坦率与幽 默所打动。相较于他第一部剧情片【三橘之恋】的刻意工整,【空中花园】 的闲适自在,更能彰显鸿鸿游走在电影、剧场与文学的跨界才能,与包容其 他艺术家的视才雅量。 正因为如此,要正确描述【空中花园】,实在难上加难。我只能稍加耙梳我 的观影心情,松散地说:刚开始,我真以为它是一部谈衣服的百科电影,连 拥有作家笔触和学者身份的张小虹都被请出来谈「衣服」的政治;然而很快 地,我们又被一连串出乎意外的章节打散印象,他从衣服谈到性别、美、身 体的记忆、死亡、身份、未来的想象,甚至「裸体」也被这部讲衣服的电影 包含进去。 我非常喜欢片中男演员坦率承认收集性感内裤的诡异理由与微妙心理,正如 鸿鸿不断藉象征外表的衣服,去挖内在真实的想法一样,撞击的岂止是视觉 感官,更是内心澎湃的体现。当年长的女人从衣服的绉折说到岁月在自己身 上留下的绉折,那说话的语气、历练的魅力,让我忍不住会想推荐中兴百货 找鸿鸿帮他们拍新装上市的广告,这不是取笑鸿鸿的作品「广告化」,而是 本片许多甚具质感的小节,都能激发人丰富的想象。 但看到鸿鸿的父亲,一个半辈子都在生产制造成衣的男人,对着镜头谈儿子 干电影这行没什么保障的工作时,我像发现新大陆般地理解了为什么这部原 本让人预期应该冷冽前卫的电影,竟然充斥幽默与感情的原因;不管鸿鸿在 构思当初,是否已自觉这点。一如影片也摆进了导演爱妻在草地上翩然起舞 的画面,不需要解释什么,我们自然从中读到类似当年楚浮拍芬妮亚唐,那 种连摄影机都忍不住昭告天下导演爱着拍摄对象的款款柔情。 相较于【空中花园】的自由奔放,【人间喜剧】则是完全另外一种好处。作 为一部「剧情长片」,这种通常被拿来当作导演正式作品检视的标准规格, 鸿鸿似乎想要证明台湾电影可以兼具艺术与娱乐的入世可能性(其实当初领 短片辅导金的【空中花园】完成后全长七十分钟,按惯例也算长片了)。全 片分为长短不一的七个段落,由四条情节主线交叉贯穿,包括一个迷恋梁朝 伟的鞋店女职员;一对寻找完美居住环境的年轻情侣;一个放心不下前妻的 售屋员;以及担心母亲看到他裸体演出而不谅解的小剧场份子。 当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相继建立起别无分号的作者风格时,年轻一辈的 创作者则试图证明自己有说好一个故事并和大多数观众沟通的诚意。如果说 【空中花园】是难以归类的,那【人间喜剧】就是通俗可亲的。除了特意向 英年早逝的剧场人田启元及他的经典之作「白水」致意的部分,显得刻意小 心,反而有点顾此失彼外,这部作品可以说是成功地为形貌丑陋又快速发展 的台北,找到平淡生活的幽默,深富戏剧性却不洒狗血,清新宜人,让小小 的失手也是瑕不掩瑜。我甚至不应该说它是「瑕疵」,而是当鸿鸿穿梭在不 同场景交代四组人物和故事时,势必会产生的强弱对比。就好像【空中花园 】也有一段描述天桥上一个秀气男孩诉说如何把不愉快的记忆呼进鞋子里的 方法,也许是太过直接,让我觉得文字超过语言,语言又盖过了影像魅力。 鸿鸿从不介意别人直指他作品的缺点,而且很多时候反而暴露的是我们这些 「好议者」的局限。我却必须声明,我这个鸡蛋里挑骨头的动作背后,其实 是有更大的兴奋和满意在支撑的。因为【人间喜剧】对年轻导演而言,无疑 是部结构吃力的作品,而它却不负「人间/喜剧」这个自讨苦吃的题名,既 入世,又有趣,绝对值得向鸿鸿恭喜。 如果我再多事地把【空中花园】和【人间喜剧】并观,不仅要惊叹鸿鸿一年 之内连生两部截然不同佳作的超人能耐,又不禁迷惑起这两部作品某些彷佛 有所连贯的角色关系,像在诉说着彼此创作血脉的相同源头。作为一个电影 导演,鸿鸿的进步是历历在目的。虽然导演的老婆大人有言在先:「先把这 两部电影的财务解决了,再谈下一部计划。」但看过这两部电影后,恐怕我 们都要忍不住催促鸿鸿:再拍下一部吧!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5:13:34

    你那边几点 2005-07-11 距离上一部作品《洞》整整三年,蔡明亮终于完成《你那边几点》,他的第 五部剧情长片。 蔡明亮电影至今未被取代的父亲形象—苗天,在开场就死了。小康(李康生 )莫名地害怕父亲的鬼魂,即使半夜尿急也不敢出来小便。白天他在台北车 站前的天桥上卖手表,即将出国的陈湘琪,看上小康手上的表,请他割爱, 小康因家里有丧事怕带给人家霉运,而拒绝了,但陈湘琪不信这套,还是买 下了这支旧表。小康只知道她要去的地方是巴黎,某天心血来潮打电话问巴 黎的时差,于是他把家里的钟调慢七个小时,变成巴黎的时间,母亲发现时 钟慢了,坚信是死去的丈夫回来看她,于是决定按照这个慢了七小时的时间 生活,甚至陷入歇斯底里的状态。而在巴黎的陈湘琪,则在不如想象中浪漫 的花都,听着旅馆房间天花板传来奇异的声响......。 《你那边几点》的第一个镜头,是个固定的长时间镜头。苗天从后景端了一 盘水饺走到前景的饭桌坐下,呆坐半晌,点了根烟抽,然后想起什么似地起 身到后面,叫小康起床,回到桌前,也没吃水饺,便再走到后景,推开纱门 走入阳台,隔了门,我们看到他搬开阳台上的盆栽,放心地对着外面吞云吐 雾。接下来便是小康抱着父亲的骨灰坛,念着:「爸,要过隧道了,你要跟 来喔!」 第一个镜头,宛如是父亲告别生活╱观众的仪式。蔡明亮曾说过这部片的某 些灵感来自李康生父亲过世的关系,又让他联想起自己父亲去世的感受,影 片最后的签名,也清楚地标明本片「献给我的父亲,小康的父亲」,都让这 个开场镜头意义深长。表面上,蔡明亮让苗天一切行动如日常生活无奇,但 他几番起身、坐下,终于离开饭厅、走廊、而被门隔在另一个空间的场面调 度,却又带点依依不舍地宣告这位蔡明亮电影里永远的父亲,终究孤独地离 开。而熟悉蔡明亮电影的观众,再看到《爱情万岁》也曾出现的灵骨塔场景 ,其意义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之后,蔡明亮对叙事结构的处理,却有了他至今最大胆的尝试。两名主角— 李康生与陈湘琪,只有两场几乎不带情感的对手戏(注1)发生在台北车站 前的天桥上。尽管蔡明亮过去的作品,也曾以两组并行线来互照、对比过( 《青少年哪咤》的陈昭荣、李康生有许多时间是各自发展故事的),角色与 角色之间也不见得非依赖实际的对手戏才能产生意义(《爱情万岁》的杨贵 媚甚至根本不知道李康生的存在),但无论《青少年哪咤》或《爱情万岁》 总有另外一个人让两个看似无关的角色产生交集(《青少年哪咤》陈昭荣因 砸烂李康生父亲的后照镜而结下梁子,《爱情万岁》杨贵媚、李康生都和陈 昭荣有直接接触),《你那边几点》却只有手表,以及手表隐喻的时间,牵 起之后各自发展的叙事。 台北这边,是笼罩在丧事阴影里的李康生,和饰演他妈妈的陆奕静(注2) 。李康生在蔡明亮的电影里,若非无所事事,就是从事非白领、流动性的工 作:灵骨塔推销员、临时演员、以及本片里卖手表的摊贩。蔡明亮虽然试图 让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产生一些喜剧效果(譬如李康生经批发商介绍「试用」 一种摔不坏的冷光表,但他只能拿着往桌上敲,而不能用力往地上砸),但 更重要的还是让小康在与时间╱时差发生意义上,有其合理性,与更强的指 涉功能。 然而「时间╱时差」于此片的意义,岂止是台北与巴黎的七小时而已!把时 钟调回到过去这个类似希望「时光倒流」的举动,与其说是小康对陈湘琪的 想念,不如说是对父亲死亡的追悔,是一种对过去的无望追索。正如小康去 问跟巴黎有关的电影,结果买回了一卷《四百击》,是小康想了解陈湘琪去 的巴黎长什么样子吗?其实更是蔡明亮自身对过往的一种乡愁吧!不只是《 四百击》而已,苗天的父亲形象、只有一个镜头的《四百击》男主角尚皮耶 李奥和蔡明亮的旧班底陈昭荣、老式的福和戏院、陈湘琪特地跑去买了个蛋 糕的明星面包店(过去的「明星咖啡屋」)、李康生去找录像带时碰到的长 青影评人李幼新、以及旁人随口问到的尤敏、《星星月亮太阳》......,应 该都是蔡明亮处心积虑想告诉观众那些他所喜爱但已经消失的东西(注3)。 而《四百击》这部据称是蔡明亮这辈子看过最多遍的电影,不仅早在他第一 部舞台剧《快餐酢酱面》就被用过,他第一部导演的电视《海角天涯》、电 影《青少年哪咤》都可以看到这部经典的影响。《你那边几点》有一度改名 为《七到四百击》,更可见蔡明亮着迷之深。他甚至刻意安排小康在看了尚 皮耶李奥在《四百击》里偷了路上牛奶喝的那场戏之后,开始把「调慢时钟 」这个近乎精神官能症的动作,延伸到公共领域:台北车站的机电房、中华 路上楼顶的巨型时钟,都成了他下手的对象。而《四百击》能与一部已经不 再以青少年为主角的作品产生共鸣,追根究底,已不再是所谓的成长的苦涩 、社会的漠然等等常被提出的面向,而是主角那种巨大的寂寞与不被了解的 孤独啊! 但孤独的不止是小康一人。以本片获得亚太影展最佳女配角并入围金马奖的 陆奕静,在《你那边几点》的演出,比她在《河流》的表现更加精彩。他把 小康的妈妈在丈夫死后将一切征兆都归为丈夫回来的偏执、迷信,表现得十 分动人。她会在半夜起来看法师调的「阴阳水」有无动静(如果水变少了就 表示往生者回来喝过),阻止小康杀蟑螂、只因为担心那是她丈夫变的(从 《青少年哪咤》、《河流》到本片,蔡明亮乐此不疲地在小康家里安排蟑螂 担任另类的要角)。她笃信时钟变慢七个小时是丈夫给她的讯息(事实上是 小康拨的),从此全家作息改变,半夜才能吃晚餐,小康也等于自作自受地 被迫配合。她甚至把鱼缸里的鱼当成丈夫,喃喃问牠:「想不想我?」而兀 自流泪。后来更以丈夫的鬼魂怕光为由,用胶布封死阳光照进屋内的可能, 就连电源也一并切除,而逼使小康等于同离家出走地在外面吃饭、睡在车上。 蔡明亮对宗教仪式的热衷,早从《青少年哪咤》母亲求神问卜说儿子是哪咤 转世,所以与父亲不合,就已开始。《河流》的李康生得了怪病,脖子转不 过来,最后的解决之道也是问神。在《你那边几点》拍完之后,他甚至用DV 拍了一部奇怪的纪录片《与神对话》,缘起也是他对乩童与神沟通的好奇。 《你那边几点》光是「法事」的戏就有三场,第一次出现在小康将父亲的骨 灰供奉在灵骨塔时,第二次是随后在家里安灵位时,第三场则是母亲发现时 钟变慢后,特别请来作法问卜的。虽然片中的小康对母亲矫枉过正的信仰, 不以为然;但蔡明亮在表现手法上,却近乎温柔地体恤看待她的行为。就好 像小康自己也莫名地恐惧父亲死亡后的黑夜一样,这些看似近乎神秘主义的 东西,在蔡明亮电影里的感情,却是十分入世的。 相较之下,有时现实还比鬼神之事来得神秘而好笑。蔡明亮在本片安排了一 场看似突梯的戏,是李康生在一家钟表店前把所有闹钟都转到响铃状态时, 吸引了一个戴眼镜的胖男孩的注意,当小康后来溜进戏院,把戏院的时钟都 拆下来转慢七小时,甚至带回座位上看电影时,胖男孩也靠过来坐到他身边 ,显然已经跟踪他很久,见小康不理他,还嫌恶地往旁边位子移过去时,男 孩索性一把抢走小康搁在脚边的时钟,勾引似地把他钓到洗手间,当小康好 奇地打开一间一间厕所门寻找,他又冷不防打开自己藏身的那间厕所,时钟 就挂在他脱下裤子的下体上!超现实般的影像令人一震。时钟此时已不再是 先前所述的意义,而是胖男孩以为吸引小康的唯一方式与媒介,而他大胆但 尴尬的示爱,只换来小康夺门而出。而这场表错情的戏,无外乎又是一枚寂 寞灵魂的插曲。 同样地,另一场同性情欲的试探,发生在巴黎。陈湘琪的巴黎之旅,几乎是 毫无「观光」魅力的。她在嘈杂的餐厅里,看不懂法文的menu,忙碌的侍应 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地无暇搭理她的疑问;打电话时,隔壁电话亭的男 子以问候人家祖宗八代的方式怒气冲冲地对着话筒咆哮,让无辜的她忙着逃 开;就连进地铁,都被查票员粗鲁地拦阻检查,在人满为患的车厢里挤得无 法呼吸,好不容易在一阵广播后,终于空出了位置,但是当她坐下,又发现 全车人都下了车,她根本不知道地铁因发生事故而停开了......。 这种「失语」状态,让陈湘琪代表了某种异乡人的寂寞,不太友善的城市与 她只身一人的孤独,让她晚餐只好到杂货点随便打理,却又害怕一个人走在 街上,非要等人经过才故意跟着人家身后,装成有同伴相陪地走回旅馆,甚 至紧张地过头而不自知。而这座旅馆也不太寻常,楼上老是传来扰人的声响 ,当她终于忍不住上去时,却又没人在,反倒是阁楼光秃秃的水泥墙与奇异 弯曲的屋梁所形成的诡异景观,以及陈湘琪异乡人式的敏感,令人联想到罗 曼波兰斯基这位来自波兰的导演拍的几部法国名片:《反拨》、《怪房客》。 一家咖啡换过一家,当陈湘琪悲惨地连咖啡都喝到吐时,来自香港的叶童, 温柔地伸出援手,巴黎的陈湘琪这才真的和人有了互动。还记得陈湘琪先前 在地铁月台上等车的时候,曾瞥见对面站了一个东方男子,陈昭荣就客串了 这么一个镜头。对不熟悉陈昭荣和蔡明亮电影关系的观众而言,他不过等同 于临时演员或错置的「台湾阿诚」(注4);反之,对忠实影迷而言,他的 出现就有类似尚皮耶李奥现身镜头前的惊喜。当然,陈昭荣的意义绝不仅止 于圈圈内的影迷趣味,更重要的是陈湘琪对他的反应,非常扼要地表现出许 多出国在外者的类似经验:在异乡突然见到一个可能是同胞的人,有点意外 ,却来不及、甚至不太想去攀谈。蔡明亮似乎有意藉此更加重陈湘琪孤伶的 感受,也让叶童主动对她伸出援手后,她几乎无设防地决定搬去她的旅馆住 。但蔡明亮电影里的示爱大多注定悲惨,当陈湘琪用肢体坦露她对叶童的好 感时,从试图接触到嘎然而止的退却,人类恒久的孤独与寂寞,再度涌上来 ,形成凝重的哀伤。 蔡明亮在电影结束前,把李康生、陆奕静、陈湘琪的「性」,以交叉剪接的 方式呈现。他先用三个镜头交代陆奕静穿上旗袍、戴上红花缀饰,浓妆艳抹 后,对着饭桌上苗天的酒杯斟酒、敬酒,然后举着白蜡烛到苗天的房里(注 5);然后剪进妓女(蔡闺)经过小康车前,猛敲他的车窗,见他没反应便 走开,但随后小康醒来,故意闪了几下大灯后,妓女又走回来;再来又跳到 巴黎,陈湘琪没睡着,转身后望着看似熟睡的叶童,然后靠上身去,叶童也 转身面对湘琪,两个女人炯炯看着对方。然后再回到先前的顺序,烛光照亮 苗天的相片,陆奕静则在丈夫的床上用他的枕头摩擦她的大腿和私处;小康 则在车内有点粗暴地和妓女性交;陈湘琪则吻了叶童,叶童回应了她,但进 行一会儿,叶却突然煞车,别过头去。无论自慰、跟人发生关系、求爱而未 偿,对象是同性、异性、甚至不存在的鬼魂,三个空间里的角色,几乎都在 宣泄他们的寂寞,但「性」从来不是成功的救赎。 最后,蔡明亮宛如集大成地总和了他过去电影的意象。小康回到家里,卸去 了阳台上的棉被,阳光洒入,令人联想到《河流》的收尾,但更动人的是他 走近父亲房间,体贴地拿自己的外套为母亲披上,然后轻轻地躺在她身边, 陪着父亲的照片和床上的母亲,我们终于见到一个过去在蔡明亮电影从未真 正聚合在一块的家庭,竟然在此时温和融洽地在这个小房间里,无言地沟通 着。尽管你也可以较悲观地看,父亲已经不在了,但动人的是导演对其间人 际感情的细腻掌控,超越生死藩篱的界线,以及他对角色的观照。 而在巴黎的陈湘琪,一大早找到手表后,便离开叶童的旅馆,拖着行李在公 园湖边掉泪,其泪眼婆娑的可怜,让我想到《爱情万岁》的杨贵媚。只不过 电影还继续发展下去,当她累了在椅子上睡着时,一旁玩耍的小孩也调皮地 拿走她的行李箱,当成小船放到湖上漂,而她浑然未觉继续沈睡。此时一个 穿着大衣的男子用雨伞勾起了皮箱,好心地放上岸边,当男子回头,竟然是 苗天。他只不过是个长得像苗天的男子?亦或是陈湘琪向小康买来的手表, 带来了小康父亲的鬼魂?似乎并不重要。其超现实的神奇魅力,直追《洞》 的结尾。只见苗天在巴黎的「千禧轮」之前,点根烟,戴上手套,望着镜头 半晌后,缓缓转身向后景的游乐园走去。这个宛如「谢幕」的现身,不仅与 电影开场做了美妙的呼应,也让台北的思念在巴黎产生奇迹。有趣的是台北 这边,小康跟妓女做完爱后,妓女偷走了他装手表的箱子,也终止了他失神 失心地想改变时间的狂想,回到家与母亲的身边;而巴黎那厢,却是一个差 点遗失的行李箱,带出了在台北去世多时的苗天。 台北与巴黎,七小时的时差,竟在银幕上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瞬间连结在一 块。其艺术技巧之高明,仅透过影像自身与剪接的串连、激发,便形成饱满 的情绪与张力。《你那边几点》又一次证明蔡明亮对电影语言的开发力,仍 是首屈一指的。 只是我好奇:在苗天跟观众「谢幕」、李康生与陆奕静这对银幕母子无声的 和解后,蔡明亮是否也要正式结束他从这几位班底演员所建构出的影像世界 ,另起炉灶呢?而那些藏在身体里的寂寞与拔不掉的孤独感,是否依旧会盘 据在他之后的创作灵魂里呢? 注1.虽然有人把李康生调慢时间解释为是对陈湘琪的想念,但这部分在我个 人的解读里,觉得过于稀薄。 注2.陆奕静在《青少年哪咤》、《河流》用的名字都是陆筱琳。 注3.李幼新在台湾影评界依然屹立不摇,我所指的是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和 电影精神。 注4.陈昭荣因主演长达245集的连续剧《台湾阿诚》而成为炙手可热的电视 红星,而本剧许多观众却不知道他是因为主演蔡明亮的《青少年哪咤》而成 为演员,并在他多数电影都有演出。 注5.从先前陆奕静醒来的房间和摆着苗天照片的房间差异看来,这对夫妻应 如《河流》一样,处于分房状态。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5:15:02

    千禧曼波 Millennium Mambo 2005-07-11 【千禧曼波】像是一篇序曲。舒淇在片头说「现在」已经是二0一0年了, 二00一成了「过去」,而随着她的步伐在天桥上游走的摄影机运动,也彷佛 带领我们穿越时光隧道,进入主人翁的两段情事。 在舒淇与善妒的年轻恋人段钧豪这段,出现大量的画外音。有趣的是舒淇总是 以第三人称的「她」来说自己的故事:「她」认识豪豪的那天晚上,他整晚盯 着她看;「她」高三没有毕业,是因为他不让她参加毕业考,故意不叫醒她, 他不要她去考试,不要她离开他;豪豪不去当兵,把自己弄得很瘦,安非他命 抽得凶,怕「她」知道,趁她睡觉的时候偷抽;后来赚得钱不够花,房东介绍 「她」去制服店上班,每天她从家到公司,上班之间,下班之前,他都打电话 去盯,他嫉妒「她」有工作,而他却从不工作﹍﹍。 明明是自己的故事,却用「她」来讲,彷佛有种事过境迁后的客观,但影像所 呈现的却是两人剪不断理还乱的藕断丝连,生活总是在与男友的猜忌、争吵、 分手、复合间不断循环。电影的「音」是冷静的,「画」却是暴躁的,同样的 事件却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看不见的「时间」在此似乎可以让人感受 得到。 侯孝贤对年轻世代作了相当的研究,但保留在片中的部分却不多,大多数角色 仅成为PUB里的一块风景,集体式地反映某种气息、氛围;真正有个性的恐怕 只有舒淇饰演的Vicky,和豪豪(段钧豪)这个不工作却整天查女友发票的男 孩,可惜段钧在银幕上所投射出来的张力不够大,舒淇的旁白有时像在补赘画 面的不足。或者应该讲侯孝贤所留下的影像,也故意舍弃了从头到尾交代他们 的「故事」,而直接进入两人的「生活」。因此观众像是「撞见」地看着舒淇 下班回来,一双绝望眼神的豪豪变态般地嗅着她脱下的衣服、身体,甚至逼她 张开腿,嗅她的私处,像个侦探似的检查女友。这类原本很劲爆的情节或桥段 ,在摘除掉一般叙事电影的酝酿手法后,变成像生活一般的平常,也凸显了这 对年轻恋人像吃饭、喝水一样无奇的欲望和猜忌。 不过,「观看」侯孝贤「看」这批年轻人的方式,总觉得这是一个旧灵魂的告 白,有点像是被他们的活力所吸引,又有点惋惜青春的浪掷。相较之下,当电 影进展到舒淇与高捷的关系时,那种任侠的、不言可谕的魅力,对我而言,就 显然超过前者。也许固执的其实是我这个观众,高捷在侯氏作品中俨然已经成 为不需要多做说明的符号,象征了一种在现实里几乎灭绝的旧世界精神;从他 对小弟闯祸后的张罗里,从他对待舒淇的方式里,宛如生活地自然散发出来。 高捷饰演的是个大哥,却是一个会为舒淇煮饭而不见得跟她上床的大哥,会跟 她说不如到咖啡厅打一小时数十元的工而不是推她下海赚钱的大哥。我认为侯 孝贤拍到这里的时候,也是最气定神闲的时候,最好的证明就是到了这段,舒 淇的画外音减至最低,让影像自行发言。 侯孝贤一向有本事再造或直接从现实里捕捉原属于旧世界的魅力。近期的【海 上花】是让这项魔法全面施放的例子,在台湾被小觑的【南国再见,南国】则 是让带着旧世界情操的男子(也是高捷主演)在现实里撞得头破血流、甚至死 于非命的悲剧。【千禧曼波】在前半部透露的是侯孝贤最新的感触,但到最后 能带来救赎的,还是得依靠他一贯的信仰。这不仅可以在高捷的角色身上看到 ,电影结束的场景,也是舒淇终于明了捷哥对她重视的背景,是一个叫做夕张 的北海道小城。这里曾是山田洋次的名片【幸福的黄手帕】故事发生的地点, 现在则是有着八十岁老太太在煮黑轮,以及挂满石原裕次郎与【男人真命苦】 系列「老」电影广告牌的雪国。这是一个极其真实却又弥漫着旧世界情调的场景 ,电影在此划下句点,不是巧合,而是侯孝贤风格与个性之必然。 配合侯孝贤的变与不变的,还有成功的美术陈设与摄影。年轻情侣同居公寓里 的塑料材质家具、荧光灯、和颜色时常感觉混在一起的透明摆饰,迷幻、空虚 的味道,和角色情境十分搭配。李屏宾的摄影更是可圈可点,虽然还是以长镜 头为主,但他灵活而不卖弄的摄影机运动与适时的近距离捕捉,既为侯孝贤电 影找到一个不同以往的观看方式,也让舒淇的优点恰当地被彰显出来。 不过这部电影的「完整度」不高,无论是在PUB里闪过的年轻男女,老家在夕 张的竹内兄弟,或是到最后突然人间蒸发的高捷,他们的突如其来或不告而别 ,似乎暗示了【千禧曼波】只不过是舞步的开端罢了。会不会还有第二部、第 三部﹍﹍,谁还会加进来、谁还会走出去?都成了一个待解的谜。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5:16:40

    爱恋排湾笛 2005-07-11 今年三月底,第一次在大安森林公园「露天」看【爱恋排湾笛】。老实讲,之前我 还有点忐忑担心会不会要面对一部讲解如何作笛子、吹笛子的报导影片?结果完全 出乎我预料,没想到在树影凉风下亲近这部电影的感觉,竟是如此奇妙! 表面上,这是一部纪录排湾族四种不同的口笛、鼻笛吹奏系统的影片,但除了作为 保存及记载这些族群艺术的客观纪实外,【爱恋排湾笛】把吹奏者对乐器的情感, 以及他们的身世、个性、生命态度,也一并捕捉,甚至涵盖了头目制度的衰微,日 据统治及宗教流变的影响,也都成了生命流域中不可抗拒的弯道。 随着片中几位排湾族宿耆相约去探访昔日女友,大伙一边吃肉喝汤,一边畅谈往事 ;或者老情人相见,互揭对方当年架子与风流韵事;甚至老夫老妻说起彼此结份结 缘、爱上对方的始末;你才发现笛子也好,音乐也罢,都是那么自然巧妙地从生活 中彰显其意义的。而笛声为什么动人、甚至有灵,早已不落言诠地融入在这些片中 人的谈笑风生中了。 台湾这几年的纪录片成绩相当耀眼,胡台丽无疑是这群纪录片创作者中极其特殊的 一位,相较于目前头角峥嵘的年轻一辈,台大历史系毕业,纽约大学人类学博士, 顶着中研院学者光环的她,长久以来即把影像纪录做为人类学研究的工具,然而除 了学术观点以外,我们也从她的作品逐步看到属于影像创作者的蜕变和进步。 胡台丽过去的作品包括【祖灵归来:排湾族五年祭】、【矮人祭之歌】、【兰屿观 点】﹍﹍,虽然得了不少奖,但看过的观众恐怕不多。两年前,胡台丽曾突发奇想 ,以一部纪录婆家村落因为快速道路兴建而被迫征收拆迁,让她兴起寻找台湾人如 何在急速变迁中安身立命的作品【穿过婆家村】,创下有史以来第一部本土纪录片 在商业院在线映的纪录,而且票房反应出色,让许多人对纪录片终于有了不一样的 观感与认识,也为纪录片的上映开启一种可能的管道。而在这部作品里,我们就已 经看到胡台丽不仅是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出现在电影里,她同时也是一个导演、一个 当地媳妇,电影不是生硬的影像报告,而是她对消逝的社群与容颜的真实感情。 而【爱恋排湾笛】在电影成就上,则有更进一步的表现。因为胡台丽已经从单纯纪 录恐将失传的排湾笛,进至到对总体文化传承、生命经验的包容。而她的学者身段 ,这回更为成功地全面隐没在摄影机背后,让片中人的语言、音乐成为叙事者,这 点大大地超越了她在【穿过婆家村】的导演功力,也显露了对被摄者文化的尊重。 然而在作者态度的谦虚包容外,其影像掌握力更有明显的进步,【爱恋排湾笛】优 美得体,其抒情基调一如所捕捉的排湾笛文化。李中旺的摄影及排湾语的中文翻译 ,也可圈可点。 【爱恋排湾笛】是一部在耐心观影中,逐渐沁出智慧、艺术与幽默的作品。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5:18:34

    夜奔 Fleeing by Night 2005-07-11 【夜奔】幕前幕后的组合(导演∕制片徐立功、编剧王蕙玲、演员刘若英、黄磊) ,令人很难不联想到【人间四月天】;但梨园、同性恋、战争、旧中国等元素,又 彷佛【霸王别姬】余音袅袅。 时值三0年代,从小屏幕到大银幕,一路下来老是所爱非人的刘若英,这下化为戏 院老板的千金。黄磊则饰演刘若英的未婚夫,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大提琴家。自从她 带着他看了一回昆曲「夜奔」后,黄磊不但对中国戏曲的丰硕感到惊讶,甚至也对 舞台上的林冲(尹昭德饰)产生了复杂的情愫。透过刘若英从中拉线,三人成了莫 逆,从小在戏班长大的林冲,这才体会了外面广阔的世界与真挚的友谊。不过戴立 忍饰演的纨裤子弟却是戏班的衣食父母,他对林冲的倾慕与占有欲,不但不下于别 人,甚至发展出直接的关系。而林冲对黄磊的爱意,又苦于礼教无从发展,反而成 了小报调侃的对象。直至林冲怒杀对师弟施以性侵害的班主而逃,黄磊在父母与舆 论的压力下返美,戴立忍到处寻找林冲,此时刘若英则完全退为见证人与旁观者的 角色,让故事继续从她的口中发展下去。尽管她在最后表明爱的也是林冲,但整部 电影终究成为这几个男人的情欲角力场。 本片在形式上最特别的就是利用大量片中人的旁白贯穿,特别是黄磊与刘若英,这 两个原来应该顺理成章结为夫妻的男女,却被一个舞台上下都叫林冲的人给迷惑了 ,却也因此更认清彼此和环境。他们彷佛鱼雁往返的独白与对话,勾勒了本片在影 像上拙于表现的复杂心态(这方面【霸王别姬】虽被某些论者以为贩卖东方情调, 却在影像的象征、隐喻上作得十分细腻妥贴)。多少也突出了本片在影像功能仅止 于交代场景环境,两位男主角所象征的东方∕西方、上层∕下层、提琴∕昆曲等对 比、交融,只停留在本身符号意义上,而非技巧地溶于内文的问题。 也因此,黄磊与尹昭德的同性禁恋或许凄清,却反而没有戴立忍用金钱与阶级强迫 取爱的描绘来得深刻,尤其到后来影片悠悠道出戴立忍在豪霸阴险之外,也有真情 执着,以及后来林冲反而照料残疾的戴立忍,直到他死后才只身赴美寻找黄磊,这 个故事的人情世故才终于着墨出味道来。虽然戴立忍这部份也不禁令人忆起葛优在 【霸王别姬】所饰演的袁二爷,但戴立忍的演出不同于葛优的文雅持重,而更肉欲 冲动,也突出了这个配角的份量。 黄磊、刘若英的演出,没有太大意外,吃力的是尹昭德要诠释舞台上的林冲,从身 段表演到取镜上,虽努力却都缺乏电影所想渲染的颠倒众生的武生魅力。而「夜奔 」这套昆曲跟电影文本的对应关系,可以是大雪纷飞的夜里尹昭德跟黄磊表白的引 伸,也可以是日后各分东西的两人互寻对方不着的隐喻(这「两人」可以是尹昭德 跟黄磊、也可以是戴立忍跟尹昭德、或是刘若英跟黄磊﹍﹍),但对于「片中剧」 的呆板呈现,以至于让尹昭德的表演空有忧郁却不见舞台魅力(陈凯歌就用镜头和 替身配合张国荣的明星特质,让【霸王别姬】的虞姬充满银幕媚惑感),应该是这 部电影最大的败笔。 做为台湾近十年最杰出的制片人,栽培出李安、蔡明亮、陈玉勋的徐立功,手执导 筒与尹祺合导的【夜奔】,意图呈现感情关系里的宰制、牺牲、甚至身不由己的细 腻成分,兼容个人与时代的关连。精巧的语言架构和不蕴不火的节奏,让尾声确实 累积了相当的感伤力量。但影像张力上的匮乏以及珠玉在前的比较,则暴露了它的 弱点。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5:21:24

    白棉花  2005-07-11 【白棉花】是国内MTV名导李幼乔跨足电影的长片处女作,改编自大陆作家莫 言的小说。以苏有朋饰演的乡下青年为主述者,他暗恋年长的同乡女子宁静, 却囿于自己害羞的个性,而且人家早已许配给乡长儿子,因而教他羞于启齿。 不料宁静却喜欢上了工厂里的浪荡同事庹宗华,棉花收成时,工厂空地上堆满 了棉花垛,也成了两人夜夜偷情缠绵的好地点。直到被厂长发现后,庹宗华抛 弃了宁静,与喜欢她的镇长女儿离去,宁静的未婚夫则将她打得半死还想杀她 泄恨﹍﹍,而这一段夹杂着伦理与爱情、自由与阶级矛盾的故事,也成为苏有 朋难以磨灭的成长记忆。 即使少了战争作为背景,但大陆文革以降的各种斗争手段,较之战争的伤害, 也不遑多让。而刻意以少男情窦初开的心理来叙事,而他的旁观者角度则透露 创作者透视时代的企图,都让【白棉花】彷佛中国北方版的【真爱伴我行】。 李幼乔或莫言自然不可能拿【真爱伴我行】做为创作时的参考,事实上我看到 【白棉花】的时间(去年金马影展「华人新力」单元)也比在今年奥斯卡前后 看到的【真爱伴我行】要早得多。我的目的不过在突出两者叙事方式与创作企 图的某些类似,也提供近期看过两片的观众作个联想与比较罢了! 就改编的角度来看,李幼乔的诠释其实并不算忠于原著。这里我又必须再次强 调:忠实并非创作的唯一原则。其实大部分时候,原著只不过是无辜的蓝本而 已。值得关注的是李幼乔放弃传达莫言那种浓烈的情绪,取而代之的又是什么 呢? 对我而言,电影版的【白棉花】虽然提供了一个堪称独特的大陆景致,但棉花 田的意象与角色、甚至主题间的对应,却付之阙如。而且整部电影只是浮面地 交代了一个故事,内涵与张力全都不够。先不论苏有朋去扮演一个北方乡下青 年有无说服力(毕竟除了他的演技以外,我们先入为主的旧印象也要负点责任 ),问题是他对宁静的情感意念,似乎太理所当然又不动人。宁静在工厂替苏 有朋解围的那招「无影脚」,说实在,透过夸示的镜头,我觉得好笑的成分远 多过敬佩她的不让须眉。而庹宗华在口音上的努力确实看得见,但他让女主角 这么一个独特女子爱上的理由,也十分薄弱,这是他继【天国逆子】后,又一 个在表演上落力却被处理得并不讨好的大陆角色。宁静的表演是最抢眼的,但 我的问题一如前述,原本莫言透过男孩的眼睛来为女主角超出时代与伦理能容 的作为作见证,在李幼乔的全数淡化、甚至刻意轻巧浮面的处理下,很多原有 的份量与质感都不见了,却看不到取而代之的东西是什么? 这也是为什么【白棉花】带给我的疑惑,远多于去褒贬它的兴趣!我并没看到 一个台湾导演站在这个时代去处理另个时代大陆故事的独特意义何在?它像是 许多大陆影片的仿笔集成,但既不是原汁原味,又没有另辟蹊径,益发凸显其 创作立场的尴尬。就像一大垛的棉花,看起来饱饱满满的,其实轻虚得很;有 形无神,才是这部电影的最大问题。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5:23:53

    爱你爱我 Betelnut Beauty 2005-07-11 尽管我不认为影展的结果是一部电影盖棺论定的价值,但带着柏林影展最佳导 演的光环,确实让我对林正盛在【爱你爱我】的表现益发好奇。 当电影开始没多久,李心洁与张震在捷运站前的空地对着水泥丛林大声尖叫, 不顾雨水打在他们身上,而摄影机绕着这对年轻身躯作三百六十度的旋转运动 时,我是惊讶的!倒不是因为这个镜头的难度或创意(它确实是个很精彩的开 宗明义手法),而是这一点都不像【春花梦露】或【天马茶房】那个沈浸在过 去与历史的林正盛;而那股热力爆发的快感,也实非【美丽在唱歌】挤在售票 亭内不得伸张的女同性恋情欲所能比拟。 不过这个开阔与吶喊的解放,来得快,去得也快。随着剧情的发展,李心洁还 是步入了狭小的槟榔屋与录音间,而张震也只能在顶楼违建与西点厨房,一高 一低,却同样难以伸展的环境里,不停挥汗。大都市里的窄小空间,年轻人贲 张却被挤压的欲望,透过两个人的爱情故事,形成本片的基调。 大部分时候,【爱你爱我】还是悲观的。李心洁所爱慕的父亲,根本是面目模 糊又时时缺席的(大概没人认得出来演她爸爸的是柯一正),只能靠张震的想 像,变成一幅可爱的图画;而一味限制她的母亲,则根本被她列为拒绝往来户 。至于张震的角色,失根得更加厉害,整个家庭环境背景几乎全被掏空了,不 得而知也不重要,而他和高明骏的涉险与胡作非为,也看不太到深层的意义, 只能勉强藉他想靠自己养活李心洁,作为一个稍稍成立的理由。 也许是我太多联想,【爱你爱我】的小情侣,不禁让我想起【黑暗之光】的年 轻主角,恣意叛逆,却不见得要世界懂他们,只不过张震与李心洁更具有都会 感一点。而张震宿命式的死亡结局,则让我脑海一直掀起陈以文电影的部分印 象(【果酱】、【想死趁现在】)。不过这都和林正盛过去作品给我的观感不 合,是作者自身的改变,还是观者我主观的发想,已不是那么重要。几个精彩 的场面调度,凸显了林正盛导技的突破,然而节奏尽管渐趋明快,但对于现实 ,他从底片流露出来的观感,依然有较多的无奈。 这也让我对本片的结尾,感到些许动容。摩托车上互相依偎的两人,在偌大的 街道上,自由地驶着。拥挤的建筑、人潮、道德与交通规则,此刻全部退到镜 头外面,让爱情也拥有无政府状态。但这放浪的片刻,只是记忆或梦想,因为 现实明明是透过手机联络不到对方的两人,已经天人永隔。首尾对照,竟让人 有股莫名的哀愁,既是殇逝青春,也是对虚掷生命的遗憾,而一点自由的想望 ,竟也变得困难,则让这部电影从简单的爱情故事,伸出属于社会的、哲学的 触角。 但【爱你爱我】的缺憾还是明显的。张震与家庭、黑道、甚至面包工作的关系 ,在剪出来的成品里,效果不如李心洁这部份好,尽管有着「想养她一辈子」 的动人动机,但缺乏角色间互动的张力与理由(特别是与高明骏之间)。反观 李心洁对家庭的背弃与渴望,以及寻求友情、爱情、甚至经济独立的价值满足 ,则立体得多。而本片最大的惊喜,也是李心洁完全出乎意料的表演潜质。除 了天赋的青春魅力,近乎个人秀的高难度恋父演出与直接自然的情欲场面,让 这个角色除了具备明星光环,还有精彩的演技能量,值得期待。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5:25:24

    城市飞行 2005-07-11 今年一月初颁发的2000年台北电影节独立创作百万首奖,由黄铭正的【城市飞 行】获得。可惜台北市政府虽然颁发了奖额最高的奖金来鼓励创作者,但更需 要放映空间的电影本身,却很难让观众有机会直接亲炙与荣耀。许多佳作往往 只在影展期间放映一两场,向隅者就得望穿秋水了。 后来导演黄铭正自己在「诚品敦南店」办了四天八场的售票放映。没赶在台北 电影节观赏的我,就是在那时候看到本片的(五月底)。我还留着【城市飞行 】的DM,它把这部电影形容得很政治:「流浪 像我的国家 没有方向 流浪  像我的故乡 台湾」。故事大纲也被简化为一个来台湾寻找爱人的大陆偷渡 客,上岸后却被误认为是失踪两年的台湾出租车司机,于是他接收了这个台湾 人的身份在台北生存,在一堆充满大陆地名的路段中穿梭(南京西路、北平东 路﹍﹍)一边营生、一边寻人,而真的出租车司机却如同自我放逐般地出现在 布农族村落的猎场。 这种身份错认、错置的隐喻,自然会让人联想到大陆vs.台湾,台湾vs.原住民 的矛盾冲突。但我觉得更有趣也更高妙的是影片开始没多久,一群人正在拍摄 一部俗滥的黑帮电影,本片几个重要角色(比如开设流动槟榔摊的男子、送快 递而见识到各种光怪陆离人生的年轻男孩﹍﹍)都被意外拖来客串「片中片」 ,而后随着他们的各奔东西,摄影机也跟着他们,对台北人做出更多样的观察 。最后连主角大陆偷渡客(或者是出租车司机,反正都由同一人饰演)也突然 出现在「片中片」里面成为跑龙套的临时演员时,更让戏里戏外,真实与虚构 ,偶然与巧合,自然玄妙地牵扯在一起。这部份其实比导演诉诸直接的政治讽 喻(一个小男孩把去年总统大选各候选人的竞选布旗撕下来凑成一个风筝的构 想与意象,确实幽默而高明),还要贴近这个岛屿某些近乎荒谬的真实,又充 分展现他在创作上的高度原创力。 黄铭正的作品也许不多,却百发百中。三年前的剧情短片【野麻雀】就已连中 三元,几乎拿光全台湾独立短片竞赛的大奖,【城市飞行】的百万荣耀,看起 来更加风光,其实独立制片的辛苦与煎熬,实难为外人道也。连看这两部作品 ,也是相当独特的经验,【野麻雀】技术上的青涩与两个高中男生的青春,恰 成有趣的对比,却又单纯得令人神往;【城市飞行】则在更成熟、复杂的调度 与叙事里,编织创作者对环境、人际关系的观感与想象,技巧与视野,更上层 楼。 当时在「诚品」地下二楼视听室看导演自力救济式的放映,虽然有种宛如「秘 教集会」的影迷乐趣,但总是遗憾知道消息和能在有限的场次看到本片的观众 毕竟有限(即使满座)。不过,从十月六日至十九日在台北西门町绝色影城举 办的「第二届(2001)纯十六影展」片单里也包括了【城市飞行】,除了本片 ,还有【我叫阿铭啊】、【起毛球了】、【强迫曝光】、【海角天涯】、【海 有多深】等片,想要了解台湾独立制片的情况并亲炙其中佳作,不失为一个好 机会。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5:26:55

    美丽时光 The Best Of Times 2005-07-11 2002年已过了三分之二,张作骥编导的【美丽时光】是今年到现 在看过最喜欢的华语电影(蔡明亮的【你那边几点】是去年看的 电影)。 如果说张作骥的【忠仔】(1996)是台湾新电影后,最能掌握写 实主义魅力与台湾底层脉动的九0年代作品,他的第二部电影【 黑暗之光】(1999)则在看似写实的影像里,乍现梦与想象的灵 光,为台湾的写实电影脉络,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而【美丽时 光】也有类似的好处。 这回故事的主角是两个十九岁的少年,小伟(范植伟饰)与阿杰 (高盟杰饰)。他们生长在夹杂着各种语言的大家庭里(国语、 台语、客家话和浓厚的外省腔),两人则是表兄弟的关系。正如 张作骥过往的作品,主人翁皆非都会里的中产阶级,即使与台北 扯上关系,也多半与底层涌动的黑暗力量牵扯不清。因此在场景 与视觉上,家总是与外界有着清楚的区隔,可能是一条排水沟或 是狭窄的长巷,也藉此透露了主角的边缘性。当两人进入到宛如 异世界的台北酒店当泊车小弟,继而升为讨债打手后,也注定走 上难以回头的不归路。 在视觉上,张作骥虽然尊重现实而未予夸张的美(丑)化,却依 然能从环境里凸显家与台北的不同。鸽群、鸭子、甚至带点超现 实意味跑出的白猪和装了独角的马,都成为家庭符码的一部分; 相反地,车水马龙的台北,在视觉上总是单调的水泥与丑陋的皮 沙发,要不就是一群恶形恶状的人。小伟与阿杰势必会在这里迷 失,尤其当个性冲动的阿杰在讨债未成,开枪轰了某个大哥的脑 袋后,更让两个年轻人被迫踏上亡命之途,也让小伟没能赶上送 双胞胎姊姊最后一程。 两个年轻男孩的亡命故事,乍听之下,很容易令人联想起徐小明 十年前导演的那部【少年也安啦】(1992),不过张作骥的导演 风格中除了有力的写实基础外,还带有浪漫主义的因子。小伟的 双生姊姊小敏(吴雨致饰)在癌症末期毅然决定与男友阿哲(曾 一哲饰)分手,回到自己原本逃离的家,在生命最后那段时间, 她老是望着客厅五彩缤纷的热带鱼缸发呆。后来小伟与阿杰逃到 阿哲在宜兰的家去避难,才发现阿哲也有一个热带鱼缸,和姊姊 每天望着的鱼缸一模一样。这是张作骥表现爱情的方法,节制而 有韵味。只是在这部大堆头的电影里,当重心尽放在两个大男生 身上时,其它角色的篇幅也相形狭小,总让人觉得像小敏、阿哲 、以及两位主角的老父亲等,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其它家人就 更聊备一格了,这是本片较为可惜的地方,在所有角色的情感完 整度上,不如导演的两部作品。不过,张作骥拥有调和所有演员 的独到才能,他总能让这些在银幕下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恰 如其份地在银幕上呈现出迫真的亲密感与宛如生活节奏的自然演 技。有时甚至只有几个镜头的角色,都能予人已在画面里生活许 久的说服力。 当小伟回到家里,发现姊姊已经往生,他被父亲罚跪念姊姊的信 ,范植伟在张作骥的调教磨练下,愈形内敛成熟的演技,在此展 现。而报复他和阿杰的黑道随后而来,阿杰死于黑道刀下,小伟 再去以卵击石、用砖头砸大哥的头,然后奔逃回老家的巷子,竟 发现明明死掉的阿杰在那里等着他,是鬼?是时光倒流?或者一 切都只是想象? 张作骥前作【黑暗之光】的结尾,女主角李康宜穿过长廊,看到 已死的父亲与情人都完好如初地回到家里吃饭,这记有如豹尾、 以写实影像承载超现实幻想的结笔,曾令我感动又叹为观止。【 美丽时光】看似故技重施,却更加华丽大胆,整整十五分钟,把 两个男孩遭黑道围杀的戏,透过小伟「救」与「没救」阿杰,处 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境与氛围,因为角色的情感和想象,而冲 破了时间、空间的定律,解构又重构了整个故事。在痛苦与不如 意的现实里,或许只有拥有幻想的能力,才能挣脱而出吧! 还记得【黑暗之光】曾让率性的女主角当着心仪男孩的面前,直 接躺进大海的怀抱。「水」依然是【美丽时光】的救赎:小伟姊 姊和男友阿哲各有一个热带鱼缸,逃亡宜兰也出现海边的场景, 最神奇的还是小伟、阿杰家附近的大排水沟,它不时出现在剧情 里,最后两人被仇家追杀到排水沟上,互看一眼,纵身跃入水沟 ,原该污浊的水顿时一片清澈,眼睛所见,彷佛他们进入了跟姊 姊鱼缸一样的世界,只不过更大,身体上的痛苦也不见了,两人 像鱼一样地在水中呼吸、打闹…。如此结束了影片,也彷佛重新 开起另一场美丽的冒险。 由此看来,【美丽时光】宛如【黑暗之光】的延续。张作骥在最 写实的时刻开启想象的钥匙,于痛苦的现实灌注幻想的活水,悲 悯而不拘泥。不同的是主人翁从女孩换成两个血气方刚的男孩: 具备偶像条件的范植伟不断增强他作为一个深被期许的演员潜质 ,曾在【黑暗之光】客串小混混的高盟杰则在初挑大梁就尽展大 将之风,两人无论协调默契或对比层次,都十分成功。而张作骥 看似豪迈的写实气概,也在不断出现的细腻观察与温柔的想象力 中,呈现他无论在场面调度或人性观上的丰厚深度。尽管我们也 期待他能在已有的成绩上再寻突破。 费里尼曾说:「只有懂得作梦的人才是真的写实主义者。」正好 也能说明当下我对张作骥以及【美丽时光】的感受。

  • 裘笛

    裘笛 楼主 2010-07-25 05:28:40

    蓝色大门 Blue Gate Crossing 八年前,易智言开拍电影处女作【寂寞芳心俱乐部】之前, 找我谈了一个十分特别的写作计划,表面上我必须交出一本 关于这部电影的书,但他却不干预也不影响我写什么。亦即 他心甘情愿让作品成为我透视台湾电影工业的「检体」。你 不得不承认他这样做很冒险,搞不好我会掰出一本帮倒忙的 书也说不定。写了快一年,这本书才完成,后来吸引很多人 找我作类似的事情,但我一个都没答应,最主要的原因也是 恐怕没有导演会像他一样让别人文字与他的电影如此平等。 仅此一次,也算是我对他的回报吧! 不过因为各种因素,这本叫做「孵一颗电影蛋」的电影书出 版一年后,【寂寞芳心俱乐部】才姗姗上映。也就是说,书 并没帮上电影什么忙;更不划算的是,为了影评应有的客观 立场,我甚至跟他讲明不会写任何一篇关于【寂】片的影评 。所以易智言遇上我,真的是半点好处都没捞到。 八年后,再看到他第二部电影【蓝色大门】,我相信他一样 希望我不必客套,我也不打算如此。但我真的要讲,这部电 影早就该出现了。 请别误会,我绝不是否定【寂寞芳心俱乐部】的价值,事实 正好相反,我认为这部电影在台湾真的被低估了(在海外至 少还获得鹿特丹影展的青睐,女主角白冰冰还从北欧得了一 座影后)。我的意思是台湾影坛需要这样的电影,已经很久 了。我倒也不是一竿子打翻这几年台湾电影的成绩,更不赞 同什么台湾电影被几位在国际影展大出风头的导演玩完了这 种似是而非的论调。但有个很明显的事实是【蓝色大门】开 启了一扇在台湾影坛关闭已久的门,那是一个制作认真之外 ,还能让普罗观众可以认同、感动的管道。 【蓝色大门】的故事没什么了不起:A爱B、B爱C、C爱A, 这种三角关系在电影世界和真实人生都不稀奇;女生爱女生 的同性恋暧昧,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但台湾真的好久没一 部清爽的小品,可以让人坐在电影院里,为青春的单纯美丽 、恋爱的喜悦、失恋的难受,好好感动一下了。说来有点荒 谬,这些年来台湾确实出了好几部一新电影语言的杰作,但 也有更多东施效颦或连最基本的电影语言都掌握不好就想向 大师学样的「纸老虎」。【蓝色大门】不硬充胖子,反而凸 显了难得的轻灵与讨喜。 严格说来,【蓝色大门】有点太过「干净」,总觉得女主角 和妈妈、体育老师,或者男主角除了游泳、女生之外的生活 ,还有一些想说而没说出来的,稍稍减低了影片可有的厚度 。不过以青春年少为题,这个倾向并不为过,至少瑕不掩瑜 。尤其他开垦了台湾电影近年完全荒芜的园地,间接也对泛 滥但质粗的偶像剧文化,提供了一种精致的示范,尤其是在 人物的塑造上。易智言向来对演员演技的开发,颇有自信, 从陈柏霖、桂纶美自在又充满青春魅力的表演中,确实看到 这两把刷子。而本片的摄影、美术、配乐,也都功夫齐备、 不乏水平,统合得相当成功。 我非常期待这部电影能引起台湾观众的共鸣,不是因为我跟 导演根本「淡如水」的交情,而是希望透过这部作品,能找 回台湾电影与普罗观众沟通的能力。如果我们再把这部片放 到更大的层面来看,我认为它与已经成功上映的【你那边几 点】、【美丽时光】和即将上映的【双瞳】、【梦幻部落】 ,无论并陈或合观,都足以说明台湾电影「多元」的可能性 ;电影工业的枯萎,并非肇因于创作潜力的衰微,想要振衰 起弊,问题应该很明显的。 我还不至于乡愿到跟易智言说:恭喜你拍了一部经典。我甚 至以为那些有待填补的空隙,是他自己心知肚明的缺憾。但 我真的要恭喜他拍了一部「很好看」的电影,也希望台湾影 坛尽快找回这个基本而且必要的能力。 正如男主角那件在午后阳光下闪亮着的花衬衫,【蓝色大门 】告诉我们,原来台湾电影也有这样恣意青春的样貌啊!

你的回应

回应请先 , 或 注册

66310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最新讨论  ( 更多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