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ftSkill

greatabel
来自: greatabel (武汉) 2010-05-28 20:20:54创建   2024-02-28 09:53:40更新
软性的技能,像人力资源,沟通,实际操作,经验,office学,经营策略 营销 ect
1人
418 人关注
来自:豆瓣读书
7.3 (19人评价)
作者: 提摩西.費里斯
出版社: 天下雜誌
出版年: 2020-2-4
评语:@学习到结束不一定代表失败,特别是当你选择终止计划或结束事业时。毕竟,最棒的表演不会持续到永远,也不该持续到永远。 再从更小的事情来看,我曾经煮坏了无数道菜,但烹饪的美好之处正是因为整个过程很快速,没有时间纠结成果,今天煮坏了或是成功了,明天都是全新的一天,一切又要从头开始。没有时间让我们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真正重要的是从失败中学习,不要重蹈覆辙。 ———- ——-———- ——-———- ——-———- ——-———- ——-———- @我们这个时代都患了流于表面的病,我们就像是普拉特河,有一英里宽,却只有一英寸深 @去增加一些真实的经验。实际去当牛仔看看、学开货车,或加入海军陆战队。总之,试着跳脱高度竞争环境中那种凡事追求速成的捷径思维。我已经74岁了,所以请相信我,你们还有很多时间,大好的青春,别担心同侪会“击败你”或“跑在你前面”。真实地体验这个社会,开始失败。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生的目标应该是认识自我、与自己的灵魂产生链接。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避免失败,我也一样,但我一生中最棒的事却发生在我大难临头又无依无靠的时候。你究竟是谁?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去闯荡、去失败,然后找出答案吧! @美国健身大师拉兰内(Jack La Lanne)拉兰内常说: 休息没关系,但没去健身的那天就不准吃饭。意思基本上就是我们一刻都不能失去前进的方向. ———- ——-———- ——-———- ——-———- ——-———- ——-———- @我还是投入了大量时间(三年的法学院、在联邦法务部门工作一年、在华尔街公司六年半),与许多律师同事奠定深切珍贵的友谊。直到有一天,公司资深合伙人告诉我,我不会如期当上合伙人,我不知道他指的是永远都没机会,还是要等到很久才有机会,我只知道我在他面前大哭,下午就请假离开了公司。我骑脚踏车在中央公园绕了一圈又一圈,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我考虑去旅行。我也考虑就回家瞪墙壁,什么也不做。 那一瞬间,就像电影情节一样不真实,我突然想起了自己其实一直想成为作家。当天晚上,我就开始动笔写作 ———- ——-———- ——-———- ——-———- ——-———- ——-———- @你的找寻也在寻找你 —-Rumi @量力而行的人都苦于缺乏想象力 —-王尔德 @“上帝不会向懦夫揭示他的杰作。”——爱默生 @“忙碌是种选择。”原因是:在人们用的一切合理化自己不能做某件事情的理由中,“我太忙”不仅是最不真实的,而且是最懒惰的借口。我不相信有“太忙了”这种事。忙碌是一种选择。我们会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只是这样。当我们说太忙了,其实就在表达“这件事相对不重要”,你宁愿做别的你认为更重要的事,可能是睡觉,可能是做爱,也可能是看《权力游戏》影集。用忙碌来当作不做某件事的借口,真正的意思就是那件事不是你的优先要务。 我们不是找时间做事情,而是想办法挪出时间出来做。现在的社会将忙碌视为一种徽章,用“太忙”作为借口变成社会的共同认证。但问题在于,如果我们可以随意以忙碌为理由逃避,我们就永远不会真的去做。如果真的想完成某件事,就不能让忙碌成为阻碍,即使真的很忙也一样,为自己想做的事情挤出时间,然后就去做! @夏彼洛(Dani Shapiro)。我们谈论“自信”在成功中扮演的角色,她认为自信的重要性被高估了,这个概念马上引起我的注意。 她说:通常过分自信的人都令人讨厌,而且大部分自信的人都很傲慢,过度自信往往是想要补偿某种心理缺陷。 比起信心,更重要的是勇气。当我们出于勇气而行动,不管我们对自己、对眼前的机会,或是对结果的感受如何,我们都会愿意承担风险,朝心中想要的目标迈进。我们就不会空等信心莫名其妙从天而降。我现在相信,信心是透过反复努力才能获得,不断努力练习做一件事,愈能上手,久而久之信心自然随之而来。 ———- ——-———- ——-———- ——-———- ——-———- ——-———- @Naval Ravikant: “欲望是与自己签约,在得到想要的东西之前,都无法感到快乐。” 欲望是人的驱动力。实际上,发自内心、毫不妥协、凌驾于任何事之上的欲望,通常总能获得满足。但每个判断、每项偏好、每次挫败都会衍生出新的欲望,所以很快地我们就陷入无尽的欲望之中。每个欲望都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在欲望得到满足之前都令人痛苦。 快乐,或是祥和,是一种此刻什么都不缺的感觉。没有一丝欲望在恣意鼓动。有欲望很正常,但要慎选,找一个大的欲望,把小利小欲都放下。 @只要慢慢培养对阅读的热爱,就会成为强大的力量。我们现在犹如身处古代知识的核心亚历山卓港,历史保存下来的每一本书及所有知识都近在咫尺、伸手可得,学习的媒介非常多,少的只是学习的欲望。透过读自己想读的书来培养求知欲,而不是“应该读的书”。 @幸福是你所作的抉择,也是你能培养的能力。 人的思想和身体一样,都具有可塑性。我们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试着去改变外在的世界、改变其他人、改变我们的身体,但同时又接受那个从小就定型的自己,一直相信自己脑内的声音就是真理,但这一切都是可以重塑的。每一天都能是新的一天。记忆和自我认同都是过往留下的负担,让我们无法自由自在地活在当下。 @真正学会的方法就是去做。要听别人的指导没错,但不要等待。 ———- ——-———- ——-———- ——-———- ——-———- ——-———- @你应该寻找身为一个作家最有趣、最令人兴奋,最真实自然的自己,并朝这个方向开始努力。现在有无数的人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只要轻点口袋里的手机就能看到我们的作品,所以只要在一千个人之中,有一个人是刚好与我们相合的钉子,就等于百万使用者中有千分之一热爱我们的作品。 刚开始写作时,我想像读者是一群复制的我,一切就简单多了,因为我知道我感兴趣的主题、喜欢的风格、以及笑点所在。我不管普遍认为网络文章都应该篇幅短、更新快、持续贴文等看法,因为我知道“我”根本不在乎这些,我会想看特定主题的文章。这个做法也真的有效。四年之后,那些刚好喜欢我风格的读者们找到了我。 把重心放在自己内在的作家想写什么,而不是揣测读者想读什么,最后一定能够做出最棒最原创的作品 ———- ——-———- ——-———- ——-———- ——-———- ——-———- @ 我以前时常对自己遇到的困难愤恨不平,心想:“如果没发生那件事的话,该有多好啊。”但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人生的路本来就困难,没有地下道可以走。我们的角色就是要想出办法,安全地通过眼前的障碍。我试着找到沉着与经过思考的应对方法,把阻碍视为解决问题的机会。有时候我老毛病会发作,但我会提醒自己,这是一个进步的机会,把问题视为挑战,用不一样的方式去实验,找到解决的方法。 ———- ——-———- ——-———- ——-———- ——-———- ——-———- @第一是出自阿皮亚(Kwame Appiah)的“重点不在于表现多好,而是在于选择哪项竞争。”这句话区分出努力奋斗与策略应对的不同,让我可以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自己在做的事情。就像玩电动时,你可以拉远镜头,看见自己原来只在地图的一角跑来跑去。这可以让你跟事情本身保持距离,把目标跟野心分开,忙碌却不盲目。 第二是信仰佛教的小说家桑德斯(George Saunders)在访谈中提过的形象,人只是“琼浆玉液装在逐渐腐败的躯壳中” @研究出自一位欧洲的管理顾问,他研究数百家新创公司,发现即使公司有许多共同创办人,但只会有一个“源点”,也就是第一个冒险采取行动的人。这个“源点”最清楚公司创立的初衷,也能直觉反应公司的下一步该怎么走。相反地,后来加入的人往往会看不到创始人的愿景。 @我喜欢透过精神医学教授席格(Dan Siegel)的大河理论来思考职涯。一边的河岸代表混乱(chaos),另一岸则代表呆板秩序(rigidity)。席格认为,所有精神疾病都发生在某一岸:精神分裂症是在混乱的一岸,强迫症则是在过度僵化的这一头,而健康平衡的心理状况就是游在河道中央。大部分大学生的职涯都是先从呆板的一岸开始慢慢游到河中央。较呆板、传统的岸边适合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磨练技巧,追求“对现实更成熟的认识”,学会专业术语、接受前辈指导、磨练判断力,以及发觉自己的长才。 我认为能游在河中央的人多半在三十几到四十几岁。在这个阶段,你已经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系统,就像属于自己的语言,成为自己领域中“厉害的诗人”,形塑出自己的样子,不再只是依循他人给的角色。然而,有少数人会渐渐游向混乱那一岸,小说家波西格(Robert Pirsig)和华莱士;投资人贝瑞(Mike Burry)及兰伯特(Eddie Lampert);企业家贾伯斯和马斯克,都比较偏向那一岸。透过他们强大的说故事能力,不断“编织出属于自己的现实”。同时,他们也要承担自我过度膨胀、过度自恋的风险,随时有可能找不到回头的路,而陷在混乱的那一岸。 波西格在生命结束前都与自己的理智搏斗;贾伯斯不时幻想自己得到的病症;兰伯特采用艾茵.兰德的架构将西尔斯带入绝境,都是大师以为自己可以写下改变集体现实的神话,却在顷刻间成为疯子。现在,马斯克的确让避险基金经理人都陷入疯狂,有一半看好短期,因为他诱人的广告话术而握满他的股票;另一半则看好长期,认为他的眼光放在未来的百年。这实在很令人困惑。 在回想起来,我会告诉21岁时的自己耐住性子,多花时间在古板岸边的水道,而不是一心想往创业、混乱的一岸游过去。曾经有一次,我在老板开除我的前一刻自己辞职,因为我依自己的想法做事,没有遵循主管的规则。但我们也不想一直卡在呆板的这一岸,活在别人的人生中。无论如何,最重要的是记住我们永远能修正方向,选择靠向秩序还是混乱、追随还是自由,都是依照自己当下所需而决定,想要的是怎么样的事业节奏,想走进哪个阶段。 ———- ——-———- ——-———- ——-———- ——-———- ——-———- @大学时,我被某个我很感兴趣的兄弟会拒绝了,所以我就和其他人一起成立新的兄弟会。结果,原本拒绝我的兄弟会已经不见了,我帮忙成立的兄弟会现在成了最优秀的社团之一。 回到硅谷时,我最在乎的创投都没有找我担任合伙人,我只好自己出来成立Floodgate。现在Floodgate业绩亮眼,都得感谢老天当初没有给我“我想要的”。 我很喜欢“教练”坎贝尔(Bill Campbell),他曾是贾伯斯、贝佐斯和赖瑞.佩吉等科技巨头的人生导师。他最爱的歌是磙石乐团的〈你不会总得到你所想要的〉(You Can’t Always Get What You Want),歌词充满智慧。有时候,没得到“想要的”反而打开了机会让我们追求我们“需要的”。 @“我无法提供万无一失的成功方程序,但我可以告诉你铁定失败的方程序:就是一直试图讨好每一个人。” ——斯沃普(Herbert Bayard Swope) 美国编辑与记者,普立兹奖首位得主 @确保每天都有可以期待的事。可能是你的工作、下班后的球赛、歌唱课、写作团体聚会或是一场约会。记得每天都要有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因为对这些事情的渴望能鼓励我们创造出更多值得期盼的事物。 ———- ——-———- ——-———- ——-———- ——-———- ——-———- @Max Levchin 马克斯.列夫琴” “有疑惑的时候,就毫不犹豫。”这句话出自名编剧马梅(David Mamet)的经典电影《冷血悍将》(Ronin),是我最爱的电影之一。简单扼要地提醒我们,不论在战场或商场,都需要决断,要相信自己的直觉。在我的专业领域,这个概念也可以称为“早点开除”。如果你对某位重要职员或是共同创办人开始不太确定,通常之后改变心意的机会微乎其微。 @勇于冒险,现在就去。大学生和社会新鲜人的优势在于年轻、充满动力、没什么责任要负担,更重要的是,年轻人拥有的东西还不多,没什么好失去,什么都是获得。如果不在职涯一开始就勇于冒险,舒适圈会逐渐拖累你的进步幅度。 如果你目前的包袱就只有自己,那现在就是你踏出舒适圈的时候:勇于发起或参与一些刺激、有风险的计划,愿意为了那件大事而放弃其他一切事务。 ———- ——-———- ——-———- ——-———- ——-———- ——-———- @“人们常说我们都在找寻人生的意义,但我不认为那是我们真正在寻觅的东西,我们在追求的其实是活着的感觉。” ——坎伯(Joseph Campbell) 美国神话学者与作家,《千面英雄》作者 @“创作是一种更好的自我表达与资产。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多少,而不是拥有多少。” ——舒卡德(Vida Dutton Scudder) @选择困难,就能拥有轻松人生;选择轻松,就会迎来辛苦的人生。 @在我人生很低潮的时期,我在Etsy网站买了一条手工编织手环,上面写着 :“开始感激时,就是困顿的终点。” 这句话出自作家沃许(Neale Donald Walsch)。我每天都戴着这条手环,提醒自己随时抱持感恩的心。 没有人欠你。 @我天生不喜欢冒险。但在过去五年,我学会如何面对恐惧,而不是逃避。以前的我总是挑最短、最简单的路走,挑不确定性最低的路。但强迫自己挑战未知,像是塞纳(Joe De Sena)举办的知名“死亡竞赛”,试着去拥抱舒适圈以外的事物,我发现自己其实做得到。现在,我把恐惧或不安当成一个讯号,代表这件事情我非做不可,这往往就是奇迹发生的地方。 ———- ——-———- ——-———- ——-———- ——-———- ——-———- @真理往往在两个极端的意见之间。如果从来不曾接触另一端的想法,就会不知不觉偏向极端,离真实愈来愈远 @天才不过是拥有超凡的眼界 —-John Ruskin @“方法可能有数百万种;但基本原则只有几个。能掌握基本原则的人,就能轻松选择方法。只顾着尝试各种方法而忽略基本原则的人,必定会遇上麻烦。” ——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行动不见得会带来快乐,但没有行动注定不会快乐 @“所有行为都有风险,谨慎不是为了避险(毕竟危险无所不在),而是要小心计算风险,果断行事。宁愿错在追求远大目标,而不要错在好逸恶劳。要培养大胆行事的能力,而不是受苦的能力。” ——马基维利亚 @我会问自己:’此时此刻,我能为自己与他人做到最美好的事是什么?’得到的答案,就是我马上会去做的事。 @勇于犯错,但不犯相同的错 @Kevin Kelly:我会避免做别人也能做的事,即使我很享受做那些事,还能有不错的收入。我会把自己最好的点子分享给别人,希望有人去实现,如果他们真的办到了,那就代表我不是唯一有可能完成这些事的人。基于同样的理由,我也时常鼓励自己的对手。这样抉择到最后,我手上剩下的计划就是只有我能做的事,更显示出这些计划的独特与价值。 ———- ——-———- ——-———- ——-———- ——-———- ——-———- @“不要把成功当成目标,愈是以成功为目标,就愈可能与之错过。成功和幸福一样,都不能靠追求而来……幸福只能顺其自然地到来,成功也是如此。我期盼人们能倾听自己的良知,尽自己所能将其发扬光大,久而久之——久而久之,就会看见成功。当我们早已忘记它的存在,成功才会跟着到来。”——弗兰克,《活出意义来》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7.2 (532人评价)
作者: (日)稻盛和夫 著述,稻盛资料馆 整理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20-12-1
评语:@能够把考验看作机会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有限的人生中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光彩。 @必须“极度认真”的活好每一天 @进退维谷的稻盛先生“反倒想开了”。抱怨也没有用,自己辞职有什么大义名分吗?如果只是因为心怀不满而辞职,今后的人生也必然不会顺利——稻盛先生改变心态,下决心全身心投入工作。他把锅碗瓢盆都搬进了研究室,每日从早到晚埋头做实验。 这成了稻盛先生“人生的转机”。他集中精力、全心全意地投入眼前的工作,日复一日地埋头苦干。这个时候,刚走出大学、步入社会的稻盛先生,第一次真心诚意地直面自己的工作。 随后,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工作变得顺利起来,好的成果开始出现 @自己撒下的种子,必定会在自己身上开花结果🌼 @人的能力是无限的 @未来的自己应该可以做到——要用“将来进行时”思考问题。要相信我们潜藏着还没有发挥出来的巨大力量。 《活法》(SUNMARK出版社) @人生就是“今天”这一天的不断积累,就是“此刻”这一刻的不断延续,仅此而已。 @我想,任何人的任何才能都是天授,不!才能只是从上天借来之物。 ———- ——-———- ——-———- ——-———- ——-———- ——-———- @想要度过幸福美好的人生,就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我认为我们有必要知道这样的思维方式究竟是什么 @究竟是什么让人从平凡变为非凡的呢?是不厌其烦、默默专注于一件事情的力量,是拼命过好“今天”的力量。 @“会”和“知”中间有一条鸿沟,只有靠现场的经验才能填补。 @要努力到神灵出手相助的地步。 稻盛先生说,他“不太欣赏才子”。常言道:“聪明反被聪明误。”有才干的人往往能洞察先机,因此反而懒于日复一日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地前进。正如在这里列举的稻盛先生的话,“知道”不等于“做得到”。要想“做到”,必须将所知付诸行动,而且需要平日不间断地积累实践经验。所谓“细节有神明”,指的就是只有连细节也不放过、竭尽全力勤奋努力的人,神才会出手相助。 ———- ——-———- ——-———- ——-———- ——-———- ——-———- @心中描绘怎样的蓝图,决定了你将度过怎样的人生。强烈的意念,将作为现象显现——请你首先铭记这个“宇宙的法则”。 @“持续”和“重复”是两回事。 持续虽然重要,但如果每日不知反省,仅仅只是重复同样的事情,那么它就不具备丝毫意义。持续不同于简单地重复相同的事。今天胜过昨天,明天胜过今天,后天胜过明天,哪怕一点点也好,不断找出可改进之处,持续改良改善,不断迭代更新。时刻不忘钻研创新,更进一步。哪怕只是如蚂蚁般微小的一步,只要是向前,便是前进。 ———- ——-———- ——-———- ——-———- ——-———- ——-———- @只有内心渴望的事情,才能被呼唤到可能实现的射程之内。首先要明白“心不想,事不成”。 “如果能那样就好了”,这种淡漠的、可有可无的愿望是不行的。愿望强烈的程度,必须促使你睡也想、醒也想,一天二十四小时不断地思考,思考到透彻为止。从头顶到脚尖,全身充满了这种愿望,如果从身上某处切开,流出来的不是血,而是这种“愿望”。 想要做成某件事……一直要思考到“看见”结果为止。换言之,就是对这件事持续抱有强烈的愿望。 @“无论如何都想从事这份工作”,这种愿望就像决堤的洪水,驱使人立即行动。 @喜欢就是最大的动力。意愿、勤奋乃至成功,这一切都源于“喜欢”这个母体。 无论哪个领域,成功人士都热爱乃至迷恋自己的工作 @心怀善念,人生就会走向美好;心怀恶念,人生就会走向衰败。这个宇宙中存在着这样的法则。 正因为我们有“事不遂愿就是人生”的想法,才导致了“事不遂愿”的结果。所以,不如意的人生,就产生于当事人自己的消极想法。 闭上眼睛想象成功的景象,如果它在你的头脑里能形成清晰的、符合逻辑的印象,那么你就一定能成功,你的愿望就一定能实现。 “乐观构思,悲观计划,乐观实行”,这是成就事业、变理想为现实时必需的态度 @经商就是累积信用。信任自己的客人增加了,赚得的钱自然会更多。 @不管你有多大的能力,如果不能战胜自己,不肯努力奋斗而流于安逸,就意味着欠缺“发挥自己天赋之才”的能力。 ———- ——-———- ——-———- ——-———- ——-———- ——-———- @只有在还没做的阶段就怀有了“能行”的自信,才能叫作“看见结果” @知识广而浅,等于什么都不懂。只有一门深入、探究到底,才能一通百通。 在步入社会后不久,他也是和高中毕业的年轻优秀助手们一起,从早到晚,不断将粉末凝固、成形。他的工作说起来是精密陶瓷的研发,但实际上,每天都是和粉末打交道,弄得满身泥粉,无异于体力劳动者。想不到大学毕业生竟然从事了一份“脏兮兮的职业”,据说他也曾怅然若失。但是,转念一想,如果厌恶这份所谓的“肮脏工作”,就会一事无成。而且,如果自己在工作中带有这种态度,助手们的工作积极性也会受挫。 他对助手们这样说道:“任何一个大学教授都要在研究中弄得浑身粉末。我们现在从事的是东京大学、京都大学都无法从事的高端研发。如果不实践,就无法懂得精密陶瓷的本质。像这样朴实无华的研究才是真正的学问,是为社会输送出色产品不可缺少的环节。”这其实也是他在说给自己听的。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4 (375人评价)
作者: 萨娜娅·罗曼 / 杜恩·派克
出版社: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 2009-9
评语:@请你静下心来,闭上眼睛,想一件自己曾经想要后来真的得到了的东西。回想一下在你得到它之前和之后的感觉--你对得到它抱有积极的想法,你知道自己一定会得到它,当你得到它时是如何的快乐。你总是会自然而然、自动地彰显事物,运用你的思想和情感来创造你想要的事物。彰显是一个将你的想法、观念、愿景和梦想从内在世界带到可以用感官体验到的外在世界的过程 @你周围的一切,在它们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之前,都是个人心中的想法。汽车、道路、住房、建筑、城市,在它们成为现实之前,都作为思想形式而存在。 你的思想先建立起你要创造的事物的模型,然后情感就给你的思想赋予能量,并将它们由你的内在的推向外在世界。你的情感越强烈,你就能越快地创造出你想要的事物。你的意愿会指引你的思想和情感,将注意力牢固地专注于你想要的事物上,直到你得到它为止。 我专注于我喜爱的事物,并吸引它前来。 因为你的思想设置了你吸引什么事物的模型,所以思考你想要什么比思考你不要什么显得更为重要。害怕或憎恨你不想要的事物并不能让你得到想要的事物,例如,厌恶贫穷并不会让你富有。你专注于什么,你就得到什么,因为能量追随思想。你越是喜爱拥有金钱和丰裕,你越是描绘这幅图景,你就越是能吸引它进入你的生活。 @有许多神奇的工具可供你学习如何更积极地思考, 例如,你可以将光—现实中光的意象—带入你心中的画面。 你可以练习让负面想法隐去或消失,并扩大积极的想法。 现在就花点时间想一件你想要的事物。挑选一个过去你认为自己无法拥有它的原因,然后,想象这个想法逐渐消失;或想象这个想法被写在黑板上,你把它擦掉了,或想象把这个想法装入一个气球,然后让它飘走。随你怎么想,只要能把这个想法从你的现实中移走就行了。 现在,创造出一个你能够拥有它的意象。看着这个想法被写出来,用明亮的光芒照亮它的四周。想象有人用优美的声音在对你说出这个想法。创造出一幅你收到或拥有它的画面。让这幅画面变得像是真的一样,你几乎就能摸到、闻到、看到和感觉到它。放大这幅画面,大到你可以站在它里面,而不只是看着它。 ———- ——-———- ——-———- ——-———- ——-———- ——-———- ——- @所有伟大的事业都始于一个愿景。 你的梦想不会是无缘无故出现的;它们是在指引你走向你在世间的更高道路。要扩展你对自己能做什么的愿景。要敢于幻想,要志存高远。如果你正在考虑创业,那就不要低估你能做什么或拥有什么的想法 @要运用你的想象力、做白日梦和幻想的能力。不要去想”这是不可能的,这是做不到的”,而要设想各种可能性。不要只想一样你能拥有并令你满意的事物,而要想象许多让你满意的事物。不要只想象你希望的一种结果,而是问你自己"可能发生的最好结果是什么“ 你越是扩展你的想象力,打开新的领域,并超越你认为可能的一切,你就越是能够打开通向无限丰裕的大门。 如果你无法想象一个事物是可能的,你就不会拥有它。如果你能稍稍转念想一下:这也许是可能的,那么你就已经走在创造它的路上了。如果你无法想象自己能拥有一样事物,那么你就无法创造它。在你心中先体验你的梦想;描绘或感觉自己正在得到你想要的事物;聆听当你的梦想成真时你会对别人说什么以及别人会对你说什么。让你的想象变得像真的一样,这样你就会觉得创造它们是可能的,而不是一相情愿和遥不可及的。 ———- ——-———- ——-———- ——-———- ——-———- ——-———- ——- @不受限制的思考不只是大胆想象,也是富有创造性的。它是让你自己想象你可能拥有的一切,让自己获得惊喜,因为你的大我会以更广阔、更好的方式带给你自己想要的事物。相信你会收到任何完全适合你的事物。 你思想背后的情感决定着你彰显事物的速度。如果你真的想要一件东西,它就会以比你没有热情的想要时快得多的速度地到来。要对你想要的事物保持兴奋,把它想象得跟真的一样,你几乎就能摸到、见到它,能感觉到当你拥有它时的感受。时时怀着强烈的情感想象它,也要愿意把它放下,让它以任何最佳的方式到来。 @有时候当你真正想要拥有一件东西时,为了得到它,就会尽你所能地去做任何必要的事,你会克服重重障碍。你预感到自己会得到它;你对此抱有积极正面的想法,你迫不及待地想要拥有它。 相反,当你尝试创造你并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想要的东西时,很可能你一遇到障碍马上就会放弃。如果你认为自己想要的事物遥不可及或很难得到的话,那么,你的意愿就还不够清晰。 ———- ——-———- ——-———- ——-———- ——-———- ——-———- ——- @一旦你意识到金钱会满足你的更深需求,你想要体验更多更美好的特质,你就能以更丰富的方式来满足这些需求、展现这些特质。其中一种方法就是,在心中列出所有能帮助你体验到你想要的感受的行动清单,并决心经常去做。例如,如果你想更具活力,你会决定去做让你感到更有活力的事,诸如,和朋友还有家人在一起、去公园散步、看好电影或把时间花在创造性的爱好上。一旦你认识到这些活动让你有活力,就要让自己经常地去做。如果你认为金钱会让你感到更具活力,那么做那些让你感到更有活力的事,就会让你对金钱和丰裕更具吸引力。 @即使你知道自己想要的事物的形式,你仍然需要了解它的本质。去发现它的本质,尽可能将它的本质具体化,例如,如果你想要一台新电视机,那么想象你想要什么颜色、特性以及其他的功能,然后问自己"为什么我要这种特性,而不是那种特性"。当你越来越明确,你就会发现你想要的事物的本质 ———- ——-———- ——-———- ——-———- ——-———- ——-———- ——- @你们许多人都对自己说:"我应该挣钱来还债、修车,或买些东西。""应该"并不会给你足够的情绪力量去创造丰裕,它并非来自你的大我。想自己"应该"还债对你们大多数人来说并不足以激励自己,除非这么做时你也会得到一些快乐,比如看着债务偿清的安然和满足。最好承认清单上有一部分并不是你真正想要的,这样你就能专注于你真正想要的事物。 一旦你决定,你的目标值得达成和值得投入能量,那么就把它当作首要的事务。你可能不必用到很多能量,但如果必要,你仍然愿意这么做。挑1~2件最重要的你能在生活中创造,并能专注其上的事物,问你自己:“哪一样是我现在能在生活中创造的最重要的事物?” 然后创造它。你能拥有任何你相信自己能拥有的事物,而你现在就可以开始拥有任何你想要的事物的本质。 @金钱就像潮水一样在流进流出。你会体验到潮起的时刻,也会体验到潮落的时刻。世界是由能量构成的,能量以波动和循环的方式运动。有时你的吸引力会成效显著,有时则见效甚微。有几个月你会比平时得到更多的钱,有几个月你会有比平常更多的账单要付。有几个星期你的生意迅猛增长,有几个星期你的客户寥寥无几。 ———- ——-———- ——-———- ——-———- ——-———- ——-———- ——- @利用落潮时期来更清楚地认识金钱与你生活的关系。继续吸引并问你自己:"这种处境的有利因素是什么?"在流动中,改变总会有一个更高的原因。 @你专注于什么,你就创造出什么 @有些人活在生存的层面上,将大部分的时间和能量用于付清账单和满足基本需求上。拥有足够的金钱非常重要,这样你就可以致力于做你真正要做的事,就不会陷入穷困的挣扎之中。 你或许会考虑找一个临时的工作作为权宜之计,能在你专注于寻找自己理想工作或职业时帮你付清账单。在这个时期最好是四处寻找,并在保持自我完整性的范围内,找到尽可能简单的办法来应付你的基本需要。即便一份工作并没有用到你所有的技艺,或者它并不是你心目中的理想工作,但只要环境和工作令人满意,它就能帮助你打好基础,让你可以去做其他的事情。 @我把爱送给我的恐惧。我的恐惧是我内心等待爱的地方。 在上面提到的情形中,想象最好的结果会是什么。你的每一种恐惧都代表着你今生需要超越的地方,暗示着在你内心的某个地方需要有光明抵达,有负面能量需要转化。当你将恐惧置于你意识的光芒之下时,恐惧就会失去力量。只有当它们潜伏于你思想的表层之下,它们才能让你躲避去做有益于你更高道路的事情。 你并不是你的恐惧,而是体验到恐惧的自我。不要说"我害怕",而要说,"我有一种恐惧感,我现在就让它轻易地离开"。提醒你自己,你内在有恐惧感的那部分只是你的一小部分。 ———- ——-———- ——-———- ——-———- ——-———- ——-———- ——- @如果你正在为金钱而担忧,那就要努力增强你的安宁感,而不是考虑金钱。与其问:"我今天需要多少钱?"不如问自己:"今天我怎样才能创造金钱?"当你专注于创造金钱而非需要金钱时,你发送到宇宙中的能量就会大不同,前者是吸引金钱,而后者不是。 @我只期待最美好的事情发生,而它真的发生了。 信任--期待最美好的事情发生,相信你有能力创造出自己想要的事物,并知道你值得拥有它,且能以许多方式展现。它可以表现为,即使外在世界看起来回应的是其他的事物,但你依然相信。它也可以表现为,即使你的丰裕还没有显现,你依然谈论自己的丰裕。 @坐在那里相信是不够的。通过聆听你的内在指引,并据以采取行动来展现你的信任。因为你生活在一个有形的物质世界里,所以要想拥有你想要的事物,就要采取行动。通过将你的观念付诸行动,获得回馈,看到结果来培养你的信任。每当你愿意冒险,你就增强了信任自己的能力。信任和希望不是一回事。信任是相信和知道你想要的事物将会来临;希望是想要某样事物,但并不真正相信它会到来 @信任是意念世界和物质世界之间的纽带。它保证一个想法从产生到彰显之间的不间断性。 ———- ——-———- ——-———- ——-———- ——-———- ——-———- ——- @奇迹来自于爱,由爱创造,你通过爱吸引奇迹。 回想你曾为他人创造的一个奇迹。也许你送给某个人一份礼物,这份礼物对他或她来说不仅很有价值而且正是他或她需要的。回忆你对这个人爱的感觉,奇迹来自于你心中的爱,奇迹也把爱带给你。那个人一定很愿意接受你的礼物,这样爱的能量才得以完成。如果他或她无法接受,那么奇迹就不会发生。在宇宙能给你带来奇迹之前,你需要敞开心怀,愿意接受奇迹。 @真正适合你做的事儿也许还不是一份你现在可以找到的工作。它或许是一份你要开创的工作。人类正在经历一场意识转变,会需要新的形式让这种更高意识来临。旧的形式将要改变,成千上万的人会改变工作,开创新的事业。你们此刻可以创造新的工作,建造新的架构以支持这种新意识的扬升。认出新的机会、感觉哪里有新的需要,并创造满足这些需要的形式,这都是你能掌控的。当这种新意识传播开来,你就会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愿望,想要去从事新的工作,这份工作将赋予你和他人力量,带来挑战让你进一步成长,并给你机会把你周围的能量带入更高的秩序中。 @ 你不必完全改变你的生活,你可以逐步开创你真正要做的事业,每次迈出一小步。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中包含着你要做的事业的种子。你所寻求的是要更多地展现你的特殊技艺,并运用它们来让自己现在或将来得以谋生。当你越来越多地做你喜爱的事儿,你就会创造出丰裕的最高形式--一种令人满足,充满活力、快乐和爱的生活。 做你喜爱的事,金钱就会来临。 @不要试图通过看着外在世界问自己"我能为这个世界做什么",来弄清楚要用你的人生来做什么。你要看着自己自问:"什么才是我自己喜爱做的事儿?什么会吸引我?是什么让我兴奋?在我的生活中,我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会对做什么事充满热情? @不要给你的梦想设置任何限制。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在说:"这一定很不错,但这样的要求是不是太过分了?"那就停止这么想。无论如何,继续坚持让自己天马行空地去想象!此刻你可以不受限制地思考。不要以为自己非得立刻实现梦想,实现梦想的第一步只是在你心中描绘一幅幅画面。你的思想是真实的。当你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时,你的大我就会立刻行动,去为你创造它。你不必知道它会在什么时候来临以及如何来临。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明确自己想要什么,并大胆想象。 @去要求你想要的事物,无论它看上去是多么不切实际或多么牵强。你的大我会把希望带给你。当你允许自己梦想,你就是在创造一个崭新的现实。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7.2 (226人评价)
作者: (美)华莱士•沃特斯 / (美)查尔斯•哈奈尔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出版年: 2008-4
评语:@吸引力法则可简单定义为一—“关注什么吸引什么(like attract slike)” 也就是:你最关注的事物往往最有可能出现在你的生活中。 @如果你渴望获得什么 , 那么请首先想象获得它之后的感受 ,这是你吸引它们的唯一途径。然后,你要让自己相信,你一定能拥有这一切,你也值得拥有这一切。最后,你要时刻都专注于上述积极的想法和感受 @我们生活中的每件事情都起源于一个想法 。 我们的想法形成感受 ,产生了行动 ,导致结果 ,最终成为我们经验的现实生活。 想法一>感受一>行动一>结果一>现实 ———- ——-———- ——-———- ——-———- ——-———- ——-———- ——- @勃朗宁的诗: 真理永远只在你的内种 外界的事物并不能真的左右你的信念 所有的人心底都有一个神秘的中心 所有的真理就集聚在这里 @歌德说过: 你是真心想成就事业的吗?那么抓紧每秒的时间吧 想到什么或者梦到什么了吗?如果有,那么放手去做吧 勇敢是由天赋、力量和魔力构成的 只有勤劳的工作才会激发头脑中的热情 只要你肯迈出第一步,成功是早晚的事情 @ 你越是用这种思维定式去体验,就愈加强化你的这种思维定式— 它变成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任何事物对我都没有作用”。在你意识到之前 ,你就已经是那个样子了 。 当你准备实现特定的目标或者尝试这种或那种产品或技术时,你就是想着“它对其他人起作用对我却无效。”当你达到这个境地,它的无用当然变成你的事实了。 那么你该怎么做呢?你要如何打破这种思维方式?首先,对于你如何达到这个状态进行反省。然后为自己创造一个新想法—一给自己机会去体验成功,不要去听从别人或者其他人的期待来判断即将发生的事情。 一旦你相信你值得获得成功,那么你就能够成功,并且你将会成功。你的生命将发生改变,你尝试什么都会成功,因为你明确了“发挥作用”的不是别人!你设定了自己的时间表,你毫无拘束,并且不带有判断性。你所表现出来的极大的耐性与不带预见性将对你产生强大的影响,你将重新掌控自已的命运。 ———- ——-———- ——-———- ——-———- ——-———- ——-———- ——- @第一,世间万物源自无形的宇宙能量,宇宙能量按不同规律运行表现为不同的事物或运动过程。宇宙能量的供给相对于人类的需求来说无限丰富。 第二,人类的思维和人类活动能够影响宇宙能量的运行。由此,人类可以和宇宙能量合作,共同创造无限丰富的物质世界。 第三,人类的思维无限发散,创造力无限丰富,人类的思想越集中,信念越强烈,对宇宙能量的影响就越深远,就越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宇宙能量辅以人类的创造力,便成为了世界的财富之源。 @世界希望你能拥有你想要的一切。 大自然会支持你的设想。 一切理所当然都是为你而生。 请相信这是真的。 但是,你的目的应该和万物的目的和谐一致,这至关重要 @你将成为一个创造者,而不是竞争者;你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一切,但是要以合理的方式 ——当你得到时,别人可以得到更多 @永远不要只盯着已经创造出来的财富;要一直盯着字宙能量中蕴藏的无限财富,要知道,只要你能尽快拥有并利用它们,你就会拥有财富。没人能靠聚敛已经创造出来的财富来阻止你得到属于你的财富。 ———- ——-———- ——-———- ——-———- ——-———- ——-———- ——- @首先,你要相信宇宙能量是万物之源; 其次,你要相信字宙能量会给你想要的一切; 再次,你要用一种深深的感恩之情把自己和宇宙能量联系起来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创造出自己渴望的一切,每一个人都必须抛弃 “竞争”的致富观,选择“创造”的致富观。我们必须在大脑申构想自己所希望得到的东西— —有关财富的愿景图像,并将这幅图像深深印刻在自己心中,坚信总有- 天能够获得图像中的所有财富。这种坚定的致富信念,能将所有削弱欲望、动摇目标、破坏意志的杂念和事情阻挡在自己身外。 我们所需要的东西终将会来到我们的身边。为了顺利得到它们,我们必须马上行动,就从我们身处的环境中开始行动,并以“ 既定的法则” 为我们的行动导航。 @致富这门学问的关键就是:思想和行动必须紧密地结合。通过思想,你渴望的事物将被带到你的面前,而你则需要通过自己的行动接收它。 无论你采取何种行动,你都必须从现在开始。你不能在过去行动,将过去从你的记忆中剔除,保持脑海中图像的清晰非常必要 。你不能在未来行动,因为未来还没有到来。 @做多做少并不是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尺,行动的效率才是最有意义的标准。 每次行动,不是成功就是失败。 每次行动,不是高效就是低效 @如果你遭遇了失败,那是因为你的渴望还不够强烈 。坚持下去,将会有一个更好的机会必将来到你的身边 。要牢记这一点 ———- ——-———- ——-———- ——-———- ——-———- ——-———- ——- @———-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 ———- @精神活动由两种平行的行为模式产生,一种是意识,另一种是潜意识。 戴维森教授说:“如果想凭借自己的意识揭示整个精神活动,就好像一个人想用一点点烛光来照亮整个宇宙。” @赫伯特• 史宾德曾说过:“我们周围所有的神秘事物,没有一件比我们永远生活在万物起源的‘ 无限的外部能量’中更奇妙的了。” 艾博特• 莱曼在一次演讲中,对班格神学院的毕业生说:“我们开始思考存在于人们内心的‘神’,而不是从外部操纵人类的‘神’。” @你能够运用你的意志来影响潜意识。或者说,你能通过调控潜意识来发挥无限的潜能。这一课将对潜意识的惊人力量做出全面解释。只要你理解、接受和承认这种力量,你就能够掌握它。 “ 视觉化” 是形成精神意象的过程。所谓意象是“ 象” 与“ 意” 的完美结合,是思想情感与具体物象的完美结合。精神意象可以产生真实的生活。 你要尽量让你的理想看起来非常清晰、美丽,且宏伟壮观。在理想成为现实之前,你必须在心里描绘这幅愿景蓝图。换言之,你要在想象中建设你的未来。你不需要考虑这幅蓝图的成本和材料,什么都不要顾虑。除了你自己,任何人都不能限制你奔向前程。 你要让这幅蓝图清晰明了 、轮廓鲜明 ,要将它深植于心 , 并设计出实现它的方法。这样,想象中的未来就离你越来越近,有一天你就会成为那个 “你想成为的人”。 @ 发明家在发明过程中也使用同样的方法。例如,尼古拉• 泰斯拉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家之 — — — 每次着手行动之前 ,他总是先在脑海中设想他的发明。但他并不急着着手实施,因为如果操之过急,他将不得不花费时间反复修正缺陷。当脑子里有新创意出现,他就先把这个想法创造成精神意象,然后在思根里不断改造、完善。“通过这种方法,”他在《电器实验者》 一书中写道,“不需要接触实物,我就能迅速发展和完善一个创意。一旦我把这个创意的各个部分用什么制作以及如何制作等细节都考虑清楚之后,而且找不到任何缺陷,我就开始将设想的产品付诸实践 。我设计的产品总是和我设想的一样 ,2 0 年来无一例外 。” ———- ——-———- ——-———- ——-———- ——-———- ——-———- ——- @思想是 “ 因 ” . 人的最终境遇是 “ 果 ” 。 人的思想具有创造力 ,因此人会根据自己的思想来改造外在的世界。这就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法则,又称为吸引力法则,或因果法则。对这个法则的认知和应用将决定一个人的“始” 与“终”。 @为了实现愿望,我们首先要在心里相信它已经成为现实。只有按照这个方法去做, 思想才能转化次现实。 这个方法最早是由柏拉图提出的,但瑞典的大哲学家斯韦登伯格也在他的学说中作过详细描述。 另外,《圣经• 马可福音》中提到了这个方法: “所以我告诉你们,凡是你们祷告祈求的,只要相信能够得到,就必得到。” @为了具有力量意识,就要成为一根“导线”,这样做的效果就像一根普通金属丝和一根通电的电线连接。宇宙就是“导线”,它传输充分的力量以应对每个个体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局势。当个体精神与宇宙精神接触,将接收所有需要的力量。 扭转不利条件的能力取决于精神活动,精神活动取决于力量意识,因此,我们对自身与所有力量之源的统一性具有越多意识,控制和掌握所有条件的力量就越强大。 重要的思想总是能消除所有比较普通的想法,所以,心中有一个足以消除和摧毁平凡想法的重要思想非常有用,这样,无数卑微和讨厌的念头将远离你的人生道路,同时,你会意识到一个更宽阔的思想世界,因而,你的精神容纳能力将持续增加,从而不断地成就一些有价值的事业。 @生活中真正的战争是思想之战。少数思想和多数思想一决胜负。一方是建设性的和创造性的思想,另一方是破坏性的和消极的思想,理想支配创造性思想,表象操纵消极思想。无论是科学家、文人或普通人,世上所有人都在进行这种思想之战。 ———- ——-———- ——-———- ——-———- ——-———- ——-———- ——- @ 金钱意识是一种精神态度,一种善于接纳的精神态度,是通往商业动脉的敞开的大门。欲望是吸引货币流入的力量,而恐惧则是巨大的障碍,它阻止货币流通,甚至使货币向完全相反的方向流动,远离我们。 恐惧就是贫穷意识,是金钱意识的对立面。由于法则永远不变,我们得到的恰好是我们付出的,因此,如果我们恐惧,我们得到的就是我们恐惧的事物。金钱是我们整个真实存在的一部分,只有具备最崇高勇敢的精神、最开放明智的思想才能得到它的青睐 @你可以为自己找到一条绝妙的生财之路,但是上路之前你要先思考一件事 :你怎样做才能帮助别人也赚到钱。如果你具有远见卓识,能够感知和利用机遇及有利条件,并且认识到它们的价值,你就能利用它们成就事业, 但是,只有当你有能力去帮助他人时,你才能取得人生的最大成就。所以说,个人利益取决于整体利益 ———- ——-———- ——-———- ——-———- ——-———- ——-———- ——- @所有思想都是一种能量形式,都是一种振荡速率,真理是最高的振荡速率,因此它能击败一切谬误,就像光明划破黑暗。一旦真理出现,一切谬误将消失于无形,所以,你在精神上的全部任务就是认识真理。这种认知将使你摆脱所有短缺、局限和疾病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7.4 (180人评价)
作者: (日)稻盛和夫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 2015-2-1
评语:@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人格·理念)x努力(热情)x 能力 @“心想事成”是宇宙法则 @心不唤物 物不至 事情的结果由心中如何描绘而定。如果心里总是思考“无论如何都要成功”,那就一定能够成功;“可能不行,也许会失败”,这种想法占据心灵时就会失败。 心里没有呼唤过的东西,不会自动来到自己身边,现在自己周围发生的所有的现象都不过是自己心灵的反映。 所以我们心里不应该有愤怒、怀恨、嫉妒、猜疑等,不要在心里描绘一些带有否定性的、阴暗的东西,而应该时常抱有梦想,在心里描绘积极的、美丽的事物。只要这样做,实际的人生就会变得美好。 @一直思考到“看见结果”为止 我们在工作中,要达到看见事情的结果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最初只是梦想或者愿望,之后在大脑中进行认真反复的模拟演练,这样做如何,那样做又如何。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梦想和现实的界线逐渐消失,尚未着手的事情却感觉仿佛已经做过,由此逐渐产生出一定能做好的自信。这就是所谓“看见结果”的状态。 只有深思熟虑到这种“看见结果”的状态,才能完成前人从未做过的事业、创造性的事业,或者需要突破重重壁障的极度困难的事业。 @与”宇宙的意志“相协调 宇宙的意志充满着爱、真诚以及和谐。所以,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所发出的能量与宇宙的意志协调与否,决定了我们各自的命运。 ———- ——-———- ——-———- ——-———- ——-———- ——-———- ——- @把事物简单化 我们往往有一种倾向,就是把事物考虑得过于复杂。但是,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有必要把复杂现象简单化。把事情看得越简单,就越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说,越接近真理。 例如,看起来很复杂的经营,说到底,只不过是彻底追求“销售最大化和经费最小化”这样一个简单的原则而已。 如何把复杂现象简单化,这种思维方法或想法非常重要。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往往会把事情想得过于复杂、过于困难,一定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只要不为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能把事物简单化,我们就能够依据事物的本质做出正确的判断。 @拥有美好的心灵 做某个决定,如果优先考虑对自己有利,纳米判断就会失误,结果会走向错误方向。人往往偏向考虑自己利益,突出一个”我“,这样就不可能得到周围人的协助。 在人内心,同居着”善良之心“和”邪恶之心“。所谓”邪恶之心“,就是”只要自己好就行“,充满自私的利己之心。 不仅要考虑对自己有利,还要考虑对周围的人有利。做出努力, ———- ——-———- ——-———- ——-———- ——-———- ——-———- ——- @小善乃大恶,大善似无情 有这样一则寓言;“狮子把自己的孩子推下谷底,只有能独自爬上来的小狮子,才予养育。”在外人看来严酷的行为,正是把人培育成材的“爱的鞭策”。 真正的爱心,是指无论何事,都要认真想清楚是否确实有利于对方 @人格=性格+哲学 与生俱来的性格,加上在人生道路上学习、领会的哲学,这两者相加就形成了人格。就是说,先天的性格加上后天的哲学造就了我们的人格——我们人的精神品格。 @兼备事物的2极 “兼备两极”并不是“中庸”,也不能偏向一方,更不是两者相加除以2取中间值。而是兼备这两个极端,按不同场合运用自如。这样做非常重要 @抱纯粹之心,走人生之路 古印度的梵文中留下一位圣人的话语:“伟大人物行动的成功,与其说凭借他行动的手段,不如说凭借他心灵的纯粹。” @将灵魂注入语言 仅仅将心中所感用头脑思索,再用声音传达,并不能说服他人,或给他人增添勇气。日本古语中有“言灵”这个词,就是说必须将灵魂注入语言。 言为心声,“自己认为非这样做不可”,讲这话时必须抱着信念,在语言中注进自己的灵魂,这样才能发挥语言的威力。 @不可将个人才能私有化 才能属天赐,不得据为己有。才能由上苍偶然授予自己,上苍要求将它回报世人、回报社会 @当你陷入困境苦苦挣扎时,如果抱有“无论如何也要完成”的紧迫感,就会注意到平时忽视的现象,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 正如“火灾现场的爆发力”这句话所形容的那样,当人被逼入绝境时,只要抱着诚实的态度,正视现实,迎难而上,就能绝处逢生。 ———- ——-———- ——-———- ——-———- ——-———- ——-———- ——- @在确定新目标时,要敢于将这个目标设定在自己的能力之上。现在被认为无法实现的高目标,在将来的某一时点定能实现。 @如果认识到事情本来应该怎样,就是以事物的本质为依据作出判断,所有事务都是在遵循原理原则的前提下作出决断 @如果正确的思维方式只是停留在“知道”的阶段,而不付诸行动,那和不知道完全一样。如果不将它变成自己的血肉,并且不能在人生关口,每天的工作中运用,那么是毫无价值的 @在这个世界上,在这个宇宙的某个地方,存在着“智慧的宝库”。我们在无意识中从那里吸取了隐藏的智慧,激起我们思想的闪光和创造的灵感。那么怎样才能打开宝库之门获取智慧呢?除了倾注燃烧般的热情、持续付出真挚的努力之外别无他法。就是说,要想获得成果,必须怀抱善念拼命努力,对于这样的人,神灵才肯给予他火炬,照亮他前进之路,才会从“智慧的宝库”中授予他一束光明,让他走向成功。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7.7 (2531人评价)
作者: [美] 凯文·凯利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23-9-10
评语:@对一个东西最好的批评 是做出新东西来替代它 @ 每个月尝试一次, 换条路回家, 换个门进家, 换把椅子吃饭。 不要因循守旧。 @你生活的地方——城市或国家, 对你的生活有很大影响。 这个因素, 与大多数因素不同, 是一个你可以选择和改变的因素 @新想法产生五分钟后, 就会从你的头脑中消失。 利用这五分钟的时间, 及时行动。 @当你发现自己拖延时, 不要抗拒。 把拖延当作现在要做的事。 全身心拖延。 尝试五分钟里什么也不做。 把这当作你的任务。 你根本完成不了这个任务。 五分钟后, 你将做好准备,渴望工作。 @快速地失败。 频繁地失败。 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如果你能不断地从失败中成长, 失败就不是耻辱。 ———- ——-———- ——-———- ——-———- ——-———- ——-———- ——- @保持乐观相当于增加25点智商 @倾听是一种异常强大的能力。 听你爱的人讲话时,不断问他们: “还有吗?” 直到他们说“没有了”。 @务必规定一个截止日期, 因为这可以筛选掉无关紧要和平淡无奇的事项。 截止日期有助于纠正你的完美主义倾向, 迫使你找到不一样的解决方案。 不一样是一件好事 @你的生活, 要像一个有待设计的初始模型。 做各种尝试, 而不是制订宏大的计划 @只有当你把收藏品放在显眼的地方展示, 愉快地与他人分享时, 对你而言, 收藏才是一件好事。 否则, 你只是在囤积 @请客吃饭永远是有效的方法, 而且简单易行。 这对老朋友很有效, 也是结交新朋友的好方法 ———- ——-———- ——-———- ——-———- ——-———- ——-———- ——- @设定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有这样的好处: 能把标准定得很高。 这样一来, 即使你努力后没实现目标, 你也会实现超出一般水平的成功。 @如果你是房间里最聪明的人, 那么你走错了房间。 和比你聪明的人在一起, 向他们学习。 更好的做法是: 找到意见与你不一致的聪明人。 @养成习惯的好处是, 在行动时, 不必再进行内心的权衡。 不再消耗能量去思考是否要做这件事。 你只管去做。 好习惯很多, 从说真话到使用牙线 @如果你寻求别人的反馈, 你会得到批评。 但如果你寻求建议, 你会得到一个搭档。 @把“创造”和“改进” 这两个过程分开。 你不能边写作边编辑, 边雕刻边打磨, 边制作边分析。 如果你这么做, 编辑就会阻遏创造。 发明时,不要选择。 画草图时,不要检查。 一开始, 创造性思维必须是自由的, 不受评判的干扰。 @如果没有出现偶尔跌倒的情况, 那么你还没放开手脚 @也许宇宙间最反直觉的真理是: 你给予的越多,你得到的就越多。 理解这一点,是智慧的开端。 ———- ——-———- ——-———- ——-———- ——-———- ——-———- ——- @任何真实存在的东西都始于一种猜测性构想。 因此,想象力是宇宙间最强大的力量 @当有人邀请你在未来做某件事时, 问自己:我愿意明天就做这件事吗? 用这个标准筛选一下, 很多承诺都可以立即过滤掉 @你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做什么。 不在于你说什么, 不在于你信什么,给谁投票, 而在于, 你把时间花在什么上面。 @无论在什么年纪, 你都可以问自己: “为什么我还在做这件事?” 对这个问题, 你需要进行很好的回答 @恐惧是因为缺乏想象力 恐惧的解药不是勇敢, 而更可能是想象力 @不要为赚钱而创造 要赚钱 来支持创造。 @做没有人能看明白的事情, 能带来最大的回报。 如果有可能, 去做一些还没有名字的工作。 @你并不需要更多时间, 因为你已经拥有了你的所有时间, 你需要的是更专注 @金钱的重要性是被高估的 创造真正的新事物, 通常并不需要很多钱。 否则新发明将由亿万富翁垄断, 而实情并非如此。 想法,几乎所有突破 都是由缺钱的人创造的。 加入用钱就能买到突破, 富人为何不买呢? 相反, 发明新事物需要的是 激情、坚持、信念和独创性。 穷人和年轻人往往富于这些品质。 保持饥饿感 ———- ——-———- ——-———- ——-———- ——-———- ——-———- ——- @通过改变行为来改变想法, 比通过改变想法来改变行为要容易得多。 你寻求什么样的改变, 就将其付诸行动 @如果你只有目标, 而没有实现目标的计划, 那目标就只是一个梦 @人们之所以做不出 最伟大的突破 是因为这些任务看起来真的很辛苦 @大约99%的情况下, 正确的时机就是当下 ———- ——-———- ——-———- ——-———- ——-———- ——-———- ——- @对待一件简单的事, 几乎任何一件事,你都可以极度认真。 把它看作世界上唯一的一件事, 也许可以认定全世界都系于这一件事, 只需要认真对待这件事,你就可以点亮天空 @制做任何东西, 都要额外多做一些准备, 比如额外的材料、零件、空间、装饰。 这些额外的东西是应对错误的保障, 能减轻压力, 防范未来的风险。 这是最便宜的保险。 @学习概率和统计, 远比学习代数和微积分有用。 @最好的老师叫“做” @说话时要自信, 如同你是对的, 倾听时要仔细, 如同你是错的 @问问你崇敬的人就会知道, 他们幸运的突破往往发生在他们偏离主要目标而绕道的时候。 所以要拥抱弯路。 对任何人来说, 生活都不是一条直线。 @创造一些人们值得拥有的东西 @你所受的教育一半在于学习可以忽略什么 @多大的事情让你生气, 决定了你的格局有多大。 @每一个突破初看时都是可笑、荒谬的。 事实上, 如果一开始不显得可笑、荒谬, 它就不是突破。 ———- ——-———- ——-———- ——-———- ——-———- ——-———- ——- @每天都要有些产出, 主要是因为, 你必须抛弃很多优秀产品, 才能得到一件卓越产品。 为了更好地舍弃,你要相信还能更好, 通过持续的产出,你会明白这一点。 @要想广泛传播你的讯息, 遵循这个广告人普遍采用的公式: 简化,简化,简化, 然后夸张。 @能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你就能在世界上畅行无阻。 这种视角转变能带来发自内心的同理心。 它还赋予你说服他人的能力, 这是伟大设计的关键。 掌握从他人视角看问题的能力, 可以帮你打开无数紧闭的大门 @5年后你会想, 假如当初开始行动就好了 @在人生的每个关键时刻, 都要完全接受这个问题: “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 演练你对“最坏”情况的反应, 等那种情况发生时,那就会像是一场冒险, 而不至于让你裹足不前 @创作一个准备扔掉的东西。 写出一本好书的唯一方法是先写一本糟糕的书。 电影、歌曲、家具, 任何东西,都是如此 @给予,你不会变穷。 不给予,你不可能变富。 @对不感兴趣的东西保持高度的好奇, 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头脑中的想法总是完美的, 但完美的东西从来都不真实。 马上把想法记下来, 画出草图来, 或者做出纸板原型来。 这样,你的想法会更接近真实, 因为它不完美。 @悲观妄想症的反而, 是乐观妄想症。 做一个乐观妄想症患者, 相信整个宇宙都在你背后合谋助你成功。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5 (86人评价)
作者: 【美】梅洛迪•怀尔丁 著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出版年: 2023-3
评语:@在世界告诉你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之前,你还记得自己是谁吗? @过度思考是由消极的自我对话所驱动的,在心理学中,这被称 为“认知扭曲”。认知扭曲很难被识别,因为它们很像“白噪声”——你习惯于听到它们,甚至没有意识到它们在背景中的运 行,但实际上它们是: ●自动化的、自我批判式的思维模式,会引发各种形式的过度思考。 ●不准确的、基于假设的,并在不知不觉中造成痛苦。 ●恐惧来自你的直觉推动。 ———- ——-———- ——-———- ——-———- ——-———- ——-———- ——- @ 直觉是神圣的天赋,理性是忠实的仆人。而我们所创造的社会却给仆人以荣耀,忘却了自己神圣的天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探索自己的内心,这才是我们要做的。 有了问题,不应该只想外界寻求解决方案。 了解真正的自己, 当你开始从内心寻找英雄时,你已经成为一个英雄 —爱玛·蒂本斯 ———- ——-———- ——-———- ——-———- ——-———- ——-———- ——- @克利尔的灵感来自这样一个观察:核心价 值不难表达,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很难实现。 他用三年时间制作了一 份“诚信报告”,这份报告令他重新审视自己的核心价值,并思考 在生活中能否一直忠于自己的本性。他说道:“基本上,我的诚信 报告帮助我回答了一个问题:生活中的我是否符合我的自我认知 (即我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在年度诚信报告,科利尔回答3个问题: 1.驱动生活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2.目前,在忠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和生活方面,我做得怎么样? 3.我怎样才能设立更高的标准,在工作、生活中更加忠于自己? ———- ——-———- ——-———- ——-———- ——-———- ——-———- ——- @终有一天,坚守在花蕾之中的风险比开花的风险更为痛苦。 ——阿娜伊斯·宁 @做一些有难度的事情,不仅可以提高达成目标的概率,还可 以: ●给你自信,让你认识到自己可以抵御恐惧的侵袭。 ●为你扭曲的认知(认定自己一定会失败)提供反面证据,告 诉自己最终的结果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 ●重置大脑的恐惧中心,即杏仁核,以降低其被触发的频率。 一旦开启了高难度任务,你的思想和身体就开始相信你可以抵 御恐惧的侵袭。在感到恐惧的同时依然可以采取行动,即使最终得 不到你想要的结果。每次允许自己冒险并体验不愉快的情绪时,你 承受不适的能力都会得到提升,你将学会换一种方式与之相处,更 平静、坦诚而不是抵抗和回避。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傻,但其实是有 科学依据的:身处压力环境下可以减少90%的恐惧和逃避。主动选 择接受压力而不是任由外部世界将压力强加于你,这样既可以增强 你的能力,也会帮你建立起一种信念: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未来可 能出现的难题并抓住各种机遇。这样一来,在面临不可预测或高压 的状况时,你早已熟练掌握了运用直觉并果断采取行动的方法。尝 试有难度的任务有助于在内心深处重塑自我认知。当你不断地抓住 机遇突破自我时,你将不再觉得自己脆弱,而是坚信自己具备应对 这种状况的能力。你将不再理会大脑中那些悄声说“你不行”的神 经网络,而是去强化那些提醒“你可以”的神经网络。 ———- ——-———- ——-———- ——-———- ——-———- ——-———- ——- @ 当我最大限度地相信自己、做充实的自己时, 生活中的每件事总会自然而然地、奇迹般地如我所愿。 ——莎克蒂·高文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7.5 (2017人评价)
作者: 金惟纯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21-5
评语:@我在人生经历中曾看到让“生命”做主比“自我”做主结果好太多,却仍未下决心臣服于生命,为德不卒。 人生大道的配方:觉知+接受+臣服,三者缺一不可。缺了一个,顶多只能活出“半成品” @教育之道,爱与榜样,除此无他。 在工作中亦然。如果你的下属都想和你在一起,想和你一样,你就不必“管理”他们了;否则必然大费周章,事倍功半。 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亦然。如果你周围的人都想和你在一起,想和你一样,影响是自然发生的,不必刻意经营。 ———- ——-———- ——-———- ——-———- ——-———- ——-———- ——- @“真正做大事的人,一定是有愿力的;愿力的修炼,就是从每件小事背后的“不愿意”开始的。通过小事,看见自己的“不愿意”,把这些小小的不愿意修炼成愿意,是愿力修炼的关键所在” @ 如今终于可以好好和自己的不愿意面对面,彼此重新认识一下了。认识之后才发现每个不愿意的背后,都有很深的习性;每个习性背后,都有顽固的执着。而这些习性和执着,在发生的当下则转化为头脑的妄想、身体的疲惫、情绪的烦躁等诸多症状,表面上千奇百怪,背后只有三个字:不愿意! 我也发现了一个诀窍:要修炼愿意,为别人容易,为自己难;大家一起容易,自己单独难。若能有一群人都愿意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那么不难修炼出个“万事愿意”来。所谓“愿力”,就是这么修炼出来的。” @一位创业投资高手最近对我说,创业最终的成败,大部分取决于最初的起心动念。如果仅“动念”而未“起心”,只能称为“理想”,不能算是“愿望”。他说,多数人的理想力道不足,撑不到最后的成功,所以他只投资有强烈愿望的创业者。 我扪心自问,“大愿”好像与自己一生浮沉没什么关联。从小到大,都是个性、能耐和环境这三个因素在我的一生中舞来舞去。有时候环境形势强,个性只好委屈些,凑点热闹,谋个出路;有时候个性焕发,跳火坑也不怕,率性而为,直到受够教训或玩到没意思了才收敛;有时候自觉能耐大,虽千万人吾往矣,但最终遇到了环境和个性的局限,为德不卒。在沉沉浮浮之际,也算发过大愿,但事后却发现,那些愿一点也不真实,完全没有力量,离“大愿”差十万八千里都不止。 @ 我有机会近身观察一些“大愿行者”,发现作用于他们身上的并不是“大愿”,而是“愿意”。他们并不需要随时提醒自己“大愿”之所系,而是时时刻刻用“愿意”去面对发生的每一件事。他们只是打开真心,保持觉察,自然就“愿意”了。汉字“愿”的本义就是“原本之心”,早已道尽了一切。 有些人在修炼自己,终于成就了人所不能。后来别人说它们的故事,说有人发了大愿。大愿原来不是发出来的,而是用真心、用愿意彼此加持,最后成其大。 我才明白自己错过的不是没法大愿,而是没用“愿意”去化自己的“个性”。 ———- ——-———- ——-———- ——-———- ——-———- ——-———- ——- @好为人师的改正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先看到自己的起心动念,到底是希望对人有帮助还是为了彰显自己 @“一位做投资的朋友,看过上千家公司,见过数不清的经营者,最大的心得是:越厉害的老板,越难找接班人。他说出了一句名言:“男人过了一定年纪,也要学女人,生孩子,做母亲。” @ 民间教育家王凤仪先生常说:“找好处开了天堂路,认不是闭上地狱门。” @ 有人提问:“你人生阅历丰富,什么事印象最深、收获最大?” 我仔细想想,凡是记忆深、收获大的,毫无例外,都是当时自己的心相对比较真、愿比较广的情境。这才明白,其实发生的是大事、小事、好事、坏事都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事发当时,自己的心真不真、愿广不广。换句话说,凡是自己心不真、愿不广的人生时刻,基本上都错过了,都白活了。 @世间荒谬之一是,一流人才一辈子拼命赚钱,然后由二流人才把他们赚的钱花掉。 我认为,花钱其实比赚钱更难。 因为赚钱有游戏规则可循,有时还会时势造英雄,会赚钱只要有“才”、有“命”即可;但要把钱花得好,花到生生不息,花到利益众生,则非“才”“德”兼备者不可。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7.3 (520人评价)
作者: [日本] 古川武士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年: 2022-1
评语:@你只要稍微开动脑筋,就可以让内心的激情燃烧起来。反过来讲,如果你懒得思考,就很难达成心中的目标。我指导过很多人调整自己的习惯,根据我的经验,养成好习惯和促进人生向好的关键在于2点: 第一,学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第二,要有勇气让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停下来 因此,我把本书的核心理念设定为“调整好自己”。“我做事有没有干劲?我要怎样调整才能让自己充满激情?”如果你这样问自己,就说明你已经在寻找答案了。 @ 你真正需要的不是意志力和自控力,而是不用思考就直接去做的好习惯 ———- ——-———- ——-———- ——-———- ——-———- ——-———- ——- @拖延、不能付诸行动: ● 只要遇到讨厌的工作,你就会拖延; ● 只要碰到麻烦的事情,你就拖到最后一刻才着手处理; ● 对于第一次碰到的事情,你迟迟不肯动手做; ● 你已经定了理想和目标,却总是不能付诸行动; ● 对于未完成的工作,你经常置之不理、半途而废。 这些问题靠毅力是无法解决的,你要使用合适的方法好好地调整自己 @为什么我们不能长久地坚持做一件事情呢?那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有一种机制,它为了保证安全而抵触新鲜事物,坚持维持现状。我把这种机制称为“习惯引力”。改变现有的习惯,养成一种新的习惯,这对大脑来说是一种“新的变化”。没有好习惯和坏习惯之分,大脑为了拼命抵抗变化,会让你陷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 当大脑持续运转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发出指令要“维持现状”,继续当下的某种行为。而某种行为之所以能够毫无阻挡地进行下去,就是因为大脑已经进入了“维持现状”的阶段。这就是被习惯化了的状态。一旦进入这种状态,我们就很难做出改变。 @我们的生活是由许多习惯碎片组成的,如果你真的想要调整自己的习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想要坚持” 不是从“我应该做什么”,而是从”我想要做什么“开始 我认为强迫自己做不开心的事情是很难长久的 @Q:怎样才能享受现在要做的事,以及要继续做下去的事呢? A: 如果你试着从看一部英文原声电影开始,那么你会发现学习英语也很有趣 对于打网球这项运动,我还是可以坚持下去的 ———- ——-———- ——-———- ——-———- ——-———- ——-———- ——- @最难的是迈出第一步 我有一个朋友每天都写日记,一直坚持了10年。我问他坚持的秘诀是什么,他给我的答案是:他从不勉强自己写得很长,哪怕写一行也可以,关键是他每天都写。 @这种“婴儿学步式”才是行动和坚持的精髓:当你开始做一件事,要像婴儿学走路那样迈出一小步 @我们把0变成1需要巨大的能量,而把1变成2,甚至是3,则并不需要花费那么大力气 @ 不能坚持长久的人几乎都是完美主义者。正因如此,他们不会想到可以只写一行日记,而是认为“既然已经写了,不好好写就没有意义”,于是给自己设置了很多障碍。正是你无意中为自己设置的那个障碍导致你不能立刻行动起来,或者不能一直坚持下去。而从“婴儿学步”开始养成好习惯是聪明人的做法,这样做能够很好地改善你的拖延症,消除不能坚持下去、迟迟不能付诸行动这些烦恼。 “婴儿学步式”习惯养成法: ● 慢跑→健步走; ● 减肥→把午饭的饭量减半; ● 收拾房间→只收拾5分钟,或者只打扫卫生间; ● 戒酒→平时喝3杯啤酒,现在只喝2杯半; ● 早晨5点钟起床→比以前早起15分钟 @“对于凡事追求完美的人而言,如果他做不到完美,就会极端地认为“和没做一样”,这样的人就非常适合设定“例外规则”。 塑造微习惯的关键在于步入正轨之前不能让行动归零。如果行动归零了,你就很难再次开始” ———- ——-———- ——-———- ——-———- ——-———- ——-———- ——- @“有很多人会说:“我是一个注重仪式感的人。”这绝不是什么坏事。为了养成微习惯,我们也可以通过制造仪式感来提高积极性” @拖延症患者”的共同特征是“对眼前的工作感到很有压力”。因为精神压力大,所以你就会想“我现在不想做,以后再做吧”,于是你就开始拖延”。 把时间分段,高效利用碎片时间。15分钟是一个让我们的行动产生魔力的时间单位。 ———- ——-———- ——-———- ——-———- ——-———- ——-———- ——- @不要为没有一直走上坡路而耿耿于怀,请放下这个包袱 @在万物凋零的寒冬,树根却向下伸展,不久就会开出大朵的花。”这是悉尼奥运会马拉松项目金牌得主高桥尚子的座右铭。 @不走上坡路就会让人产生不安情绪。如果这种情绪让你感到痛苦,就请你把精力集中到值得努力的事情上,并不断激励自己(即便这样做有时并没有结果,有时得不到好评)。 我要强调一下,这不是单纯的懒惰,也不是妥协或放纵自我。稳定的情绪其实是在你还未看到阳光的痛苦时期,支撑你继续行动的一种力量 @ Q:对你来说,暂时的失败是什么? A: 为了将来成为一名成功的经营者,我放弃了很多与发展目标不一致的赚钱机会 ———- ——-———- ——-———- ——-———- ——-———- ——-———- ——- @ 只要行动,成功就会在你面前敞开怀抱 “日本有句谚语是这样说的:“运气好的话,只要你走出去说不定就会有收获;即便是性能再差的大炮,多打几发,说不定也会打中目标。”迷茫时立即行动起来不仅是我的信念,也是我不断成功的原因。当然,毫无疑问,积极的信念因个人经验不同而有所不同。” @人生就像背负着重担旅行,不能急着赶路。” ——德川家康 ———- ——-———- ——-———- ——-———- ——-———- ——-———- ——- @“在冲浪运动中,我们要让身体趴在滑板上,用两只手划水前进。在海浪还没到来前,硬要前进也没什么意义。这时,我们要像海龟一样趴在滑板上,让滑板往有海浪的地方漂,等待海浪到来再前进。 “时机成熟”“运气来了”,每件事情都有它成功的时机。改变人生需要等待时机,这样一想,你的视野就会被打开。 在我的微习惯培训班里,有很多前来报名学习的人,因为他们想改变自己的人生。我通过六年的实践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大方向的改变往往是以一种突变为契机的,如突然被降职、与恋人分手、公司改变经营方针等。为了重建被这些突变打乱的平衡,我们就会下决心改变人生方向。” ———- ——-———- ——-———- ——-———- ——-———- ——-———- ——- @ 人就是习惯的产物。 “习惯和“无意识地重复”相关联,而人生正是“行为习惯”“思维习惯”“情绪习惯”“环境习惯”这些各个层级的习惯相互作用下的产物。” 人是由习惯塑造出来的,伟大的成果不是靠暂时的行动得来的,而是从习惯中产生的。 @ 喜欢才能做得更好。 “2019年3月,日本棒球巨星铃木一郎宣布退役,当记者问“你想对小朋友们说些什么”时,他回答:“如果发现有让自己着迷和热衷的事情,就要对其倾注全部的力量,我希望你赶紧去寻找。如果你找到了,你就会想办法推倒横在面前的那堵墙;如果你没有找到,当一堵墙横在你的面前时,你就会气馁。所以我希望你不要考虑利弊,而是要去寻找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我们的行为、思维和情绪都会受到同伴的影响。人们在同样的环境中,日复一日,因此我们所处的环境也可以说是一种习惯。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7.0 (27人评价)
作者: (澳) 弗兰杰西卡·伊塞利
出版社: 中译出版社
出版年: 2022-11
评语:@每个人都有各种想法和梦想,希望过上优渥的生活。 有些人缺少的是追求梦想的热忱和把想法落地为现实的勇气 @勇气边界或者说舒适区边界,决定了你对风险或不确定性的接受程度,边界内属于你可承受的范围。 风险总是有潜在的代价,但也伴随着回报。随着年龄的增长,出于回避潜在痛苦和危险的考虑,我们倾向于缩小自己的勇气边界。只不过,随着边界的缩小,人生的多种可能性也随之缩小。可喜的是,边界是灵活的,可以根据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勇气,开启人生新篇章,并从充实的生活中获得回报。 @那天冲完浪,我正坐在地板上吃着鸡蛋吐司,电话响了——是哥哥打来的。那通电话彻底改变了我对生活的看法。我们年仅58岁的父亲心脏病发作,意外去世。即使这么多年过去了,我都难以用言语形容自己当时的震惊和悲怆之情。 那段时间,一个问题不断在我脑海中萦绕,现在我仍会问自己这个问题:“如果下一秒就要离世,我会对自己过往的生活感到满意吗?” 勇气是一种技能。无论现在你具备的勇气是多是少,只要愿意,总能找到更多勇气武装自己。你可以通过努力,有意识地扩展自己的勇气边界。 ———- ——-———- ——-———- ——-———- ——-———- ——-———- ——- @“每个父母都会把他们孩子的灵性给抹杀了!”一个朋友惊呼道。我不禁笑了起来。 这也引起了我的思考。也许她是对的,我们确实搞砸了。但并不是说父母有意损害我们的思维;而是我们常会赋予自身经历某种意义,无意识地允许这些意义改变了自己的思维。 @我们给自己讲故事是为了活着。 每个故事都可以有两种写法,或帮助你变得更勇敢,或把你推到恐惧深渊中。尽管往往是无意识的,它依旧是种选择。每一刻都是写新故事的机会。故事就像地图,它们以更简单的方式帮助你观察和理解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故事塑造了你的信念体系。 故事可能是性格形成的起源,但它们并不等同于你的本质。故事是加在自己身上的外壳,就像天气转凉,多穿几件衣服一样。冬衣是为了让你保暖,让你免受寒冷。故事也是如此。 ———- ——-———- ——-———- ——-———- ——-———- ——-———- ——- @一切行为始于你的发心。用什么样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 起床后给自己一个灿烂的笑容?为别人买一份贴心的礼物?勇敢地生活?这些都由你的发心所决定。 “发心是一切改变的起点。” ——阿比吉特·纳斯卡 ———- ——-———- ——-———- ——-———- ——-———- ——-———- ——- @迷人需要缺憾,疯狂需要天赋,绝对荒谬总比绝对无聊更值得玩味。” ——玛丽莲·梦露 @练习超脱,不是说要你变得与众不同或成为冷血动物,而是让你放下自己无法掌控的事物。你所能控制的是自己的选择、举止和行动,但无法控制将来的事情。 超脱不是指你不该拥有任何事物,而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拥有你。” ——阿里·伊本·阿比·塔利卜 ———- ——-———- ——-———- ——-———- ——-———- ——-———- ——- @层层海浪翻涌而来,你无法阻止,但可以学着冲浪。 ——卡巴金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7.4 (185人评价)
作者: 苏敬轼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年: 2022-1
评语:@稍微学过市场营销的人都知道“4P 理论”一一产品(Product)、渠道(Place) 、价格 (Price)和促销(Promotion), 就是我们做品牌可以玩的四个维度 @我们最需要的不是肢体的勤奋,而是思考的勤奋。 每天加班做的 PPT, 表面上看起 来漂漂亮亮的,但内涵未必正确。可惜很多人碰到真正的难题,没有迎难而上,反而借口自己忙,其实是一种逃避。 当然也是因为自己没有信心,躲一天是一天 ,我一直主张“丑媳妇早点见公婆” ,有挑战就要勇敢面对,早点面对。浪费时间只会让 自己更被动,更无法平静地思考。 @我是个非常想偷懒的人。但我这一辈子学会了如何用最少的时间得到最大的效果。 我不 但不加班,还经常翘班,或者躲在办公室里睡觉,或者做些杂七杂八的事。能交给别人做的 事,我绝对不做。 可是该我做的事,我一定做得比任何人都好、都彻底,一次就做对、做好。我的信念是 “Earn the right to be lazy” 。 靠努力赢得懒的权利。 思考勤快,表面上看起来费精力,其实是很好的投资。一次想通了,下次就不必再费神 了。 ———- ——-———- ——-———- ——-———- ——-———- ——-———- ——- @让自己的待办事项清单(To Do List )永远简短,快快清零。如此就能轻松面对新的挑 战,还可以视情况主动出击。 @我们任何时候看人,应该要看到两件事: 对方现在所在的位置和对方可以进步到的位置。 与人谈论事情,首先要进入对方的世界,了解对方的想法,知道对方的期望与困难。这 个时候要让对方知道你与他同在,你不怪他,不笑他,完全理解接受他。当你把这个技巧练 得很娴熟的时候,一切都不必明言。一个小小的动作都能让对方心领神会。 然后你可以试着帮助他,但是不要一股脑地强加于人,欲速则不达。 @我要求开会有两个目的,每次会后要检讨是否都达成目的。 一个是对事情一是否都搞清 楚了,对决策是否有信心?另一个是对团队一是否共识更高了,互信更强了? 要达到这两个目的,主持会议的能力要很强 @奥基夫(John O'Keeffe) 起了关键作用,后面我会特别介绍。他把人的脑子如何运作搞得一 清二楚,发明了一个三角思考法(Step-change Goal+Build Know-how+Innovate) 。只要照 着去做,往往能让人喜出望外。 所谓Step-change Goal, 就是给自己定个比现实状况大很多的目标。比如说,我要跳过 三米高的墙,我就不会去练背滚式跳高法,而会去考虑撑竿跳。 但如果我的目标是跳过长城, 那就又不一样了。总之要让脑子跳出习惯思维,让脑洞开得大一点。 ———- ——-———- ——-———- ——-———- ——-———- ——-———- ——- @企业成功的关键,是不断地建立新的 Know-how,然后把这些 Know-how 教给所有需要的 人,让他们第一时间就很容易地做出对的决定。 千万不要留恋凸显自己的重要,凡事必须过问,然后还觉得团队不行,非靠自己不可。 这样不仅会累死自己,也会拖累大家。 @个人积累再多的 Know-how 没有用。必须是每个真正参与决策、做决策的人都有对的 Know-how 才最重要。 @什么说大道至简?其实人类文明这么久了, 怎么会不知道如何成功?我讲的这些道理, 应该也没有什么新理论。不就是先修身养性,再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些西方的需求理论,也 很浅显。 但简单的理论不代表容易做得到。我们有太多的人性弱点,让我们不做或做不到位。而 且看看周遭好像大家也没好到哪里去,很容易因循苟且,得过且过。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7.7 (187人评价)
作者: 【美】马克·曼森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22-7
评语:@1943年,皮莱茨基意识到他的越狱计划永远都不会实现:波兰秘密军不会来,美国人和英国人不会来。皮莱茨基认为留在集中营的风险太大了,是时候逃跑了。 当然啦,他把一切都安排好了。首先,他假装生病,到集中营的医院接受治疗,并向医生谎报了应该返回的工作组,说自己在面包房上夜班。面包房在集中营边缘,靠近河道。当医生让他离开时,他就去了面包房,在那里“工作”到深夜两点,直到最后一批面包烤好。之后他切断电话线,悄悄撬开后门,趁党卫军不注意换上偷来的平民衣服,冒着被射中的危险冲向一英里外的河边,然后看着星星辨别方向,回到文明世界中去 @皮莱茨基的故事是我此生听说过的最为英雄主义的故事。英雄主义不仅仅是勇敢或者运筹帷幄,这些能力很常见,人们也常常以非英雄的方式使用这些能力。真的英雄能够在没有希望的地方召唤希望,能点燃火柴照亮虚空,能让人相信更美好的世界终将到来(不是一个我们期盼着的更美好的世界,而是一个我们都不知道其存在的更美好的世界),能设法让一切似乎都糟糕透顶的处境变好 @尽管见证了多年的战争、折磨、死亡,甚至种族灭绝,皮莱茨基却从未失去希望。尽管他失去了祖国、家人、朋友,还差点失去了生命,但他从未失去希望——让孩子们过上平静幸福的生活的希望,以及挽救更多生命、帮助更多人的希望。 ———- ——-———- ——-———- ——-———- ——-———- ——-———- ——- @如果我在星巴克工作,我不会在咖啡杯上写下客人的名字,我会写如下内容: “有一天,你和每一个你爱的人都会死。你的重要性只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在一小群人的范围里有效,其他情况下,你所说或所做的事情都不重要。这是生活中令人不适的真相,而你所说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精心避免这个真相。我们是宇宙中无关紧要的尘埃,在一个微小的蓝色斑点上相互碰撞、摩擦。我们幻想着自己的重要性,创造了自己的目标——但其实,我们根本就什么都不是。享受这杯该死的咖啡吧。” @我们的心灵需要靠希望生存下去,就像鱼需要水一样。希望是我们心理引擎的燃料,是面包上的黄油,像这样俗气的比喻还有许多。没有希望的话,你的整个精神机车将会动力不足。如果不相信未来会比现在更好,不相信生活会得到改善,那我们就会在精神上死亡。毕竟,如果事情没有变好的希望,人为什么要活着?为什么要做任何事? @ 快乐的反面不是愤怒或者悲伤。如果你感到愤怒或者悲伤,意味着你仍然在乎某些事,意味着仍然有对你来说重要的事,意味着你仍然拥有希望。 快乐的繁忙时绝望,那是一望无际的灰色地带,充斥着逆来顺受和漠不关心的感觉。你会认为一切很糟糕,那时你会想,为什么要做任何事情呢? 绝望时一种冷酷无情的虚无主义,因为觉得无关紧要,所以不痛不痒。绝望是焦虑、抑郁这些精神问题的根源,是所有痛苦的源头,是所有成瘾症的原因。这不是夸大其词。慢性焦虑是一场希望危机,是对未来潜在失败的恐惧;抑郁症是一场希望危机,是认为未来毫无意义。妄想、成瘾、痴迷……这些问题之所以会发生,都是因为人们那绝望的心强迫性地用神经质的行为来制造希望 ———- ——-———- ——-———- ——-———- ——-———- ——-———- ——- @为了在生活中获得希望,首先,我们必须感觉到好像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必须感觉到自己正在追随我们认为健康正确的信念,正在追求“更好的东西” @我们的希望危机通常始于一种我们无法控制自己或者命运的感觉。 我们觉得自己成了世界的受害者,或者更糟,成了我们自己思想的受害者。 我们要么与感性大脑做斗争,试图击败它并使其屈服;要么做完全相反的事,盲目地跟随感性大脑。因为相信经典假设,我们嘲笑自己,逃避世界。在许多情况下,现代社会的富足和连通性只会加重自我控制的幻觉产生的痛苦。 理性大脑,你要以感性大脑的方式和它互动,创造一个可以让感性大脑产生最好而不是最糟冲动的环境。这是你的任务,你无从逃避。不管感性大脑朝你扔来什么,都要接受并与之合作,而不是对抗。 而其他的东西——所有的判断、假设以及自我提升——都是幻觉,永远都是。理性大脑,你没有控制权,你以前从未有过,今后也不会有。但是你也不必失去希望。 @ 理性大脑产生基于事实、合乎逻辑的知识一样,感性大脑也会产生一种承载着价值观的知识形式。理性大脑将事实、数据、观察结果联系起来,感性大脑也将相同的事实、数据、观察结果联系起来,做出价值判断。 感性大脑决定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值得向往的,什么是不被需要的。 最重要的是,感性大脑决定了什么是我们应得的,什么是我们不值得争取的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在道理上都知道应该少吃碳水化合物,应该早起,应该戒烟,但是在感性大脑中的某个地方,我们认为不值得去完成这些事情,不配做这些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去做这些事的时候感觉心情很糟糕。 这种“觉得自己不配”的感觉通常来自从前发生过的一些糟糕事情。我们遭受了一些太过可怕的磨难,以至于感性大脑认定自己应该遭受那些不好的经历。因此,尽管理性大脑有更全面的认识,感性大脑还是决定重新经历那些磨难。 问题不是我们不知道怎么避免被揍,而是某个时候,可能是很久以前,我们挨了揍,但在揍回去之前就认输了 ———- ——-———- ——-———- ——-———- ——-———- ——-———- ——- @康德巧妙地推断出,从逻辑上讲,宇宙中的最高价值就是可以自己构想价值的事物。存在的唯一真实意义是形成意义的能力。唯一的重要性是决定重要性的事物 @人类是有意识的,所以可以重组宇宙,重组是一个以指数级速度丰富自身的过程。意识能够解决问题,建设复杂的系统,并通过构想创造出更多复杂的东西。几百万年前,人类还待在洞穴里玩棍子,今天我们已经创造出能连接数十亿人头脑的信息世界。再过一千年,我们说不定就能在群星中穿行,重塑某一颗星体,重塑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在这宏伟的进程中,每个普通人、每件普通的事情可能都无关紧要,但是人类整体理性意识的保持和提升比什么都重要。 @基本的道德义务是保存与发展我们自身和他人的意识,他称这种始终把意识放在首位的原则为“人性公式 做任何事情时,你都要把人性(无论是你自己的还是其他人的)当作目的,绝不要仅仅把它当作一种手段 @从根本上讲,希望是带有交易性的,是一个人当下的行动与想象中未来的快乐之间的讨价还价。不要做错事,否则你会惹上麻烦;要努力工作并学会存钱,因为这会让你开心。 为了超越这种交易性,人们必须学会无条件地做某件事。你必须不期望任何回报地爱某个人,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爱;你必须不期望任何回报地尊重某个人,否则就不是真正尊重他;你必须诚实,但不要期望有人来拍你的后背,和你击掌,或者在你的名字后面画一颗金色的五角星,否则就不是真正的诚实 @你绝不能把人仅仅当作一种手段,而应该永远把人当作一种目的 @根据康德的理解,当你决定要主宰未来时,你就释放了希望的破坏性潜力。这时的你想要改变他人而非尊重他人,妄图摧毁他人内心的邪恶而不是把邪恶从自己身体里根除。 康德认为,要让这个世界变好,唯一合乎逻辑的方法是改善自己。要成长,要变得更加善良,要在每个时刻做出简单的决定,要将自己和他人视为目的而绝非手段,要做诚实的人,要公开地、无所畏惧地去爱。不要分心,不要苛责自己,不要推卸责任或屈服于恐惧,不要屈服于差异带来的冲动或希望对你的欺骗。未来没有天堂或地狱,只有你在当下每时每刻做出的选择。 ———- ——-———- ——-———- ——-———- ——-———- ——-———- ——- @世界上还有一种“反脆弱”的东西。脆弱的东西容易崩溃,坚固的东西能抵抗变化,而反脆弱的东西能从外部压力中获益。 初创企业就是反脆弱的企业,能快速找到失败的原因并从中获益。健康的恋爱关系是反脆弱的,不幸和痛苦使这段情感变得更牢固而不是更脆弱。退伍军人也经常说到,混乱的战争能在士兵之间建立起纽带,而不是瓦解关系。 @人类的身体可以向脆弱和反脆弱两个方向发展,这取决于你的使用方式。如果你忙个不停并积极寻求痛苦,身体会变得反脆弱,这意味着你承受的压力和劳损越大,身体就会越强壮。通过锻炼和体力劳动来锤炼身体,可以增强肌肉和骨骼的密度,改善血液循环,还能给你带来一个翘臀。但是,如果你避免压力和痛苦,整天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剧,那么肌肉就会萎缩,骨头就会变脆,你会退化成一个虚弱的人。 @人类的思想按照相同的原理运作。它可以是脆弱的或者反脆弱的,这都取决于你的使用方式。当受到打击时,我们的思想便开始工作:推论原理,构建思维模型,评估过去并预测未来事件,使其中一些变得合理。这就是所谓的“学习”,它使我们变得更好,让我们从失败和混乱中受益。 但是当我们避免痛苦时,当我们避免压力、混乱、悲剧和无序时,思想就会变得脆弱。我们对日常挫折的容忍度降低了,于是生活范围必须相应地缩小到我们有能力应付的一小部分世界。 @痛苦是我们价值观的尺子,没有损失(或损失的潜在可能)的痛苦,就根本无法衡量任何东西的价值。 一味追求幸福就是避免成长、避免成熟、避免美德,就是把我们自己看作为达到在情绪上飘飘然的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就是牺牲了自我意识来感觉良好,就是牺牲尊严来变得更舒适。 古代哲学家知道这一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斯多葛学派说生活并不是关于幸福的,而是关于性格的,是发展承受痛苦和做出适当牺牲的能力。确实,那时的生活就是如此,是一场漫长的、持久的牺牲。勇敢、诚实和谦卑的古老美德都是实践反脆弱的方式,能让人从混乱和逆境中受益 @减轻痛苦方法是参与其中并不断发展自我。 ———- ——-———- ——-———- ——-———- ——-———- ——-———- ——- @弗洛伊德是第一个认为感性大脑真正控制着意识汽车的现代思想家,并因此而“臭名昭著”。弗洛伊德认为,是不安全感和羞耻感在驱使人做错误的事,比如有些人用过度放纵的方式来弥补他们认为自己缺乏的东西。弗洛伊德意识到人都会先在脑海中讲述关于自己的故事,然后在情感上依附于这些故事并努力维护它们。他认为,我们归根结底都是动物,冲动,自私且情绪化 @世界因为一件事儿运作——感觉。 这是因为人们愿意花钱在使自己感觉良好的事情上。 金钱本身就是一种用来弥合人与人之间道德鸿沟的东西。我们都喜欢它,因为它能让生活变得稍微轻松些。 世界并没有发生什么巨大的改变,它曾由情感支配,现在仍然由情感支配。技术进步只是让感官经济更加繁荣的一种手段。 @自由的唯一真实形式是自我限制。不是选择生活中想要的一切特权,而是选择在生活中你要放弃什么。 最终,你人生中最有意义的自由将来自你的承诺,也就是在生活中你选择为之牺牲的事物。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7人评价)
作者: 蓋布瑞.溫伯格(Gabriel Weinberg) / 蘿倫.麥肯(Lauren McCann)
出版社: 采實文化
出版年: 2021-3
评语:@十九世纪的德国数学家卡尔.雅可比(Carl Jacobi)经常说:“反向,永远反向思考。” 他的意思是从反向的角度思考一个问题,可以 开启新的解答和策略。例如,大部分的人是从赚更多钱的角度投资金钱,反向则是从不赔钱的角度投资金钱 @ 另一种帮你改善思考的心智模式称为:antifragile 反脆弱 Taleb:有些事情会因冲击得到好处,当这些事情处在不稳定、随机性、 失序、压力源、风险和不确定性时,会茁壮成长。然而,即使这些现象无所不在,却没有精确的字词形容脆弱的相反意义。让我们姑且称 之为“反脆弱”。 反脆弱超越弹性或坚强,弹性会抵抗冲击,并维持相同的状态, 反脆弱则会变得更好 如果你的mindset是反脆弱的:那么当你从错误中学习,并与周遭人事物互动式,那么mindset会跟着得到改善。和在健身房一样,你震颤你的肌肉和骨头,让它们更强壮。 ———- ——-———- ——-———- ——-———- ——-———- ——-———- ——- @一次专心在一项高度专注的事,也能大幅帮助你产出比较好的成果。这是因为最好的成果要依赖有创意的方案,而这经常来自专心一 意在一件事情上。Paul Graham在2012年同名论文,将它称为“脑海里的第一个想法”(the top idea in your mind) 每个曾经处理过困难问题的人,大概对这个现象很熟悉,努力要想出些什么、但想不出来,然后稍后在做其他事情时,突然发现了一 点答案。有一种思考是你不用去尝试也会出现的思考。我越来越相 信,这种思考不仅在解决困难问题时是有帮助的,也是必要的。吊诡的是,你只能以间接方式控制它。 我认为,大部分的人在脑海里随时都有第一个想法,当他们的思 考被允许自由飘移时,他们的思绪会朝这个想法飘移。而这个想法往 往可以得到这种思考型态的所有好处,但其他想法却没有。意思是, 让错误的想法成为你脑海里的第一个想法时,会是个灾难 @如果你不断地在事情之间转换,最后就无法有创意的思考。作者 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将产生突破性方案的思考称为 deep work, 他提倡为了让最重要的问题有所进展,得花费一段长期、不间断的时间。 Peter Thiel在PayPal时,曾坚持每个人只能做一件事。然而我们全都反对,公司里每个人都反对这个想法,因为这是如此的不自然,和其他公司截然不同,他们会想要做许多件事,尤其是当你变得越资深,肯定想要做比较多的事情,而且被要求只做一件事情,你会觉得受辱。 彼得会相当严格地执行,他会说,除了我指派你的这件事,我不 会和你讨论其他任何事。我不想听见你在这边做得有多好,只管给我闭嘴,然后彼得就会跑掉...... 这件事背后的洞见是,大部分的人会解决他们理解要如何解决的 问题。粗略地说,他们会解决B+的问题,而不是A+的问题。A+问题对你的公司有高度的影响,但是很困难。你不会早上醒来就有解决方 案,因此你往往会耽搁它们。 所以想像你早上醒来,做了一份今日待办事项清单,通常A+会在清单的顶端,但是你从来没有去做。所以你解决了第二和第三个。然 后你的公司有超过一百个人,就这么一连串的做下去。你将有个总是 在解决B+事情的公司,这表示你有成长、你有增添价值,但是你从来没有真的创造出突破性的想法。没有人会整天花时间绞尽脑汁,直到他们解决问题为止 ———- ——-———- ——-———- ——-———- ——-———- ——-———- ——- @艾森豪威尔(Dwight Eisenhower)有句著名的妙语: “重要的事很少是紧急的,紧急的事很少是重要的。 “ @大约在1999年,我们刚认识的时候,盖布瑞在MIT的学生报《科技》写了一篇文章,建议每个人应该停止拖延。 虽然萝伦不是拖延专家,但他通常都在星期四深夜完成星期五的问题集。盖布瑞是萝伦在MIT认识的人里面,唯一会在星期二完成每周工作的人;事实上,他很少拖延,因此三年就完成了MIT学位。 在个人情况下,大多数的人无疑会用相当高的折现率来折现未 来,而且他们采取的方式实际上并不会随着时间固定下来,这称为 双曲折现(hyperbolic discounting)。换句话说,人们确实把立即的满足看得比延迟的满足重要很多,而且除了其他人们在生活中纠结于自我控制的领域以外,像是节食、上瘾等,这个偏好也在拖延中扮演关键的作用. @ 一旦你年纪大到会对拖延感到非常后悔(像我们一样),就比较 能理解如果继续拖延事情,未来将会有更大的麻烦。你必须努力把这 些后悔的感觉放在心里,成为专注在长期利益的动机,把目前的努力 看成是在往目标逐步迈进。用这种方式,你就可以试着对抗你固有的 当前偏差,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拖延倾向。 一个可以帮助你进一步对付当前偏差的心智模式式是commitment承诺,指以某种方式积极地承诺你想要的未来。承诺可以 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但是打破承诺时附带一些处罚,通常是最有效的。 例如,如果你尝试减重,你可以报名成为健身房的会员,或是和朋友打赌。在这些情况下,你做出了财务的承诺,假如没有遵守,就 会蒙受损失。或者你可以和朋友讲好一起运动和节食,或是对于你们 两个想减轻多少体重,进行某种公开的宣布。在这些状况下,你是借 由社会压力让自己负起责任。 选择把钱放到401(k)计划8是另一个例子,你借此承诺要为了退休 省钱。提早从这些帐户提取金钱的代价相当高,让你比较可能坚守承诺。 由于很多人会采取阻力最小的路径,所以401(k)计划也展现了 ,因为很多人只会接受预设选项的预设值效应default effect。要不要参加401(k),或是像器官捐赠或选民注册计划,会因为该计划是预设参加或预设不参加,而有显著不同 ———- ——-———- ——-———- ——-———- ——-———- ——-———- ——- @在我的一生中,我认识的广泛领域中的每一个聪明人,都是一直 在阅读,没有例外。你会讶异巴菲特的阅读量,还有我的阅读量。我 的孩子都嘲笑我。他们认为我就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 由于真正的重大想法承担了95%的重量,所以对我来说,把所 有学科中的重大想法搜集起来,并使之成为我日常思维的一部分,一点都不难。当然,一旦你有了这些想法,如果你不去练习,它们就没 有用了。如果你不练习,你就会失去它。所以我一生都在不断练习这 种多学科的思考方法 这么说吧,我无法告诉你这帮我做了什么,但这让生活更有趣, 让我更有建设性,使我对别人更有帮助,这也让我非常富有。你随便想件事,它都能帮得上忙。这种态度真的很有帮助。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7.0 (1156人评价)
作者: 【美】布里安娜·威斯特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22-9-24
评语:@你认为要创造最好的生活,关键要确定你想要什么,然后努力去实现, 但实际上,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你根本无法预测什么会让你幸福 @ 当你考虑要做自己真正喜欢和愿意投入的事情时,你会感到突如其来的恐惧和痛苦,陷入脆弱无助。但这种糟糕的感觉并不一定是阻碍,它恰恰预示着你正在做一些令人畏惧却值得做的事情。如果你不想做什么事,你只会对它感到漠然。 恐惧=兴趣 @你总是在生活中制造不必要的问题,因为你害怕真正地活着。 在你的生活中制造不必要的麻烦,这实际上是一种回避技巧,让你分散注意力,不必为你所害怕的事情承担责任。让你烦恼的原因并不是你所以为的原因。你制造问题的真正核心是什么?是害怕做真正的自己,害怕过你想要的生活。 @信念是你用自己的体验验证的事实。 如果你想改变生活,就要先改变你的新年。 如果你想改变信念,就应该去实践,获得一些让你感到真实的体验,而不是采取相反的行为顺序。 @问题实际不是绊脚石,而是垫脚石。 马可·奥勒留对这一点总结得很好:“阻碍行动的终会促成行动,阻挡道路的终会成为道路。”简单地说,你遭遇的“问题”会迫使你采取行动去解决它,而这种行为会让你的思维方式发生改变,做出不同的选择。于是“问题”变成了催化剂,让你能够实现你一直想要的生活。你的问题促使你走出舒适区,就是这样。 ———- ——-———- ——-———- ——-———- ——-———- ——-———- ——- @能真正给我们带来幸福的事都不只是短暂、即时的满足,而且会伴随着阻力和牺牲。有一种方法可以抵消这种“自我牺牲感”,那就是把任务纳入常态,或者用常规来克服阻力 @你的情绪由你的习惯而来,而你的情绪就是你看待生活的滤镜🪞 情绪是由我们的习惯产生的:我们的睡眠时间、活动频率、思考的内容、思考频率等等。关键在于,并不是某一个想法让我们陷入混乱,而是让这种想法不断重复的模式,它会强化这个想法,并且让想法看起来更合理 @理智的决定来主导你的一天,而不是恐惧或冲动。 如果思维未被驯化,你就会毫无章法,缺乏专注和自我控制,你会受到各种因素的诱惑,以为自己想得到那些其实你根本就不想要的东西。 @当我们没有养成一定的习惯时,我们就会认为“恐惧”说明我们正在做错误的事。其实那只是因为我们过于关注结果。 生活缺乏规律,只会滋生拖延症。它会给我们制造懈怠的机会,让潜意识对我们说:“好了,现在你可以休息一下了。”而实际上,你的工作任务是有截止日期的。如果你习惯了在那个时间点去休息,你就会这样放纵下去。因为“你已习惯如此”。 ———- ——-———- ——-———- ——-———- ——-———- ——-———- ——- @多数人都不想得到幸福,这就是他们不幸福的原因。他们只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人们天生就会不惜一切代价追逐自己最重要的欲望。 问题是,最重要的欲望是什么。通常是舒适感,或者是熟悉感。 人们阻碍自己获得幸福的原因有很多,大都是人们认为幸福就意味着他们要放弃更多的东西。没有人愿意相信幸福是一种选择,因为那意味着选择幸福的责任就在他们自己身上。这和人们自怨自艾的原因是一样的:拖延行动,向外界抱怨,仿佛只要越努力哭诉事情有多糟糕,别人就越有可能来改变这些糟糕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一个幸福承受度——幸福上限。他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部恒温仪,它决定了我们可以享受多少爱、成功和幸福。当我们超出内部恒温仪的设定时,我们就会做一些事情来进行自我破坏,导致我们退回到我们感到安全的、熟悉的旧有区域。 @大多人更喜欢已知的舒适,而不是未知的脆弱。 但从客观上说,“没有做过的事”会更好。如果我们用人类天生渴望的东西(舒适、包容、使命感等)重新定义“幸福”,我们就可以从那些最终与我们想要实现的目标相一致的事物中寻求舒适——而且这是我们的主动选择。 @人们一旦了解了事实,就会拖延行动,而在从知道到行动的这段时间里,痛苦就会滋生。 大多数时候,我们不是不知道要做什么(或者不知道自己是谁)。这是正确和容易之间的对抗,是长期收获和短期快感之间的对抗。我们听到了本能的呼唤,但我们捂住了耳朵。这是最常见的不适根源:知与行之间的距离。我们沉迷于拖延,同时我们还会期待着转机。如果我们没有立刻采取行动,我们就会认为自己是在等待转机。 实际上,我们知识在加剧不适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确遭受了不必要的痛苦) ———- ——-———- ——-———- ——-———- ——-———- ——-———- ——- @古希腊人称之为“无自制力”(Akrasia),禅宗称之为“阻抗”(resistance),我们一般称之为“拖延”,互联网上的每一位效率大师都称之为“拖延症”。杰弗里·普费弗和罗伯特·萨顿称之为“知行差距”,也就是知道得太多,行动得太少。 @我们进行自我破坏的原因很多,其中大多数与”舒适“有关。 现代社会(创新、文化、财富、成功)旨在让我们相信,“美好的生活”是最舒适的,能够提供给我们一种没有痛苦、绝对安全的感觉。人类天生追求舒适,这是我们的生存本能——我们的生理设计就是这样的。在求知需求和情感需求被充分满足后,我们开始追求舒适。 要让自己摆脱阻力,就要改变你对舒适的认知。你可以考虑另一种选择,改变你的心态,认真去思考如果你不做眼前的事情,你将面临的不适,而不是总想着如果你做了会有怎样的不适。 焦虑在无所事事时候积累,当我们逃避工作,恐惧和阻力就会滋生。其实大多数事情并不想我们想的那么困难。 这就是我们需要行动的原因。你为此迈出的每一小步会提醒你,你做的是正确的,会让你感到舒适和平静——- 如果只是停留在空想阶段,你永远无法感受到这份平静。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行动,要比用新的行动方式来思考容易。 不如今天就做一件小事,让自己开始产生动力。 ———- ——-———- ——-———- ——-———- ——-———- ——-———- ——- @苦难的意义。鲁米(Rumi)说,伤口是光进入你内心的地方。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Elisabeth Kübler-Ross)认为,你必须先体会失败、痛苦和挣扎,才能学会欣赏、体贴和理解。哈利勒·纪伯伦认为,你们的痛苦就是包着你们悟性的外壳的破裂。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对于具有高度自觉与深邃透彻的心灵的人来说,痛苦和苦难是他必备的气质。C. 乔伊贝尔·C. 把一些人看作恒星:经历了自毁、死亡后,坍缩成超新星,绽放出比以往更加美丽的光芒。 @ 痛苦是必要的,我们总是意识不到这一点,通常需要经历一些事才能领悟。 痛苦和苦难不是一回事——我相信你肯定听过这样的说法。爱会令人痛苦。我们在高潮时和疼痛时的表情是一样的。哭泣是一种宣泄。会痛,知道痛,感觉痛,未尝不是幸福。 我们不喜欢的是苦难。苦难来自对痛苦的抗拒,我们因为抗拒而受苦。我们不会选择让我们痛苦的东西,这是好事。如果我们能选择为了什么而受苦,那就更好了。这一切都只是出于我们自己的意愿 @ 我们以为我们在寻求幸福,单其实首先寻求的是舒适感和熟悉感 我们的文化注重“规划”未来,选择幸福,并追逐幸福。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只能选择一些我们已知的事情,但客观上说,它们根本不是幸福,而是我们更渴望的东西:舒适。 直到我们再也无法忍受自己对舒适区的依赖,我们才会被迫去追求舒适区之外的东西。 @ 痛苦告诉我们,试图改变外部世界以获得幸福,就好比放映机的镜头沾上了泥点,我们却以为屏幕脏了。无论怎么更换屏幕,都是没有用的,我们要做的是把镜头擦干净。 拜伦·凯蒂(Byron Katie)说得很好:“造成我们痛苦的并非问题本身,而是我们对问题的想法。”与其痛苦地想要改变世界来符合自己的想法,不如反思这些想法。它们往往不是真正的现实。 ———- ——-———- ——-———- ——-———- ——-———- ——-———- ——- @被迫”去做,而是“想要”去做。 这是最简单的认知改变,能让人真正产生满足感:把每件事都当成一次体验的机会。你不是被迫要去上班,你是想要去工作;你不是被迫要早起,你是想要早起。当你开始把事情看作机会而不是义务时,你就会投入地去做,而不是想要逃避。 @你是否听从自己的心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倾听自己的哪一部分。 大多数人发现,听从自己的直觉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担心直觉是不准确的。这是因为在任何时候,都会有许多不同的“声音”驱使你走向不同的结果。你的直觉可能更倾向于保护你而不是拓展你。直觉可能是出于情感匮乏或恐惧。你必须问自己:这种反应的根源是什么,它从何而来,带来的长期后果会是什么? @用你自己有多正确来证明你对别人的判断,无论你有多正确,你都是错的。 不管别人有多糟糕,或者你对他们的批评有多正确,你这样做仍然是错的。你的工作不是监督全世界,你需要关心的是为什么自己如此乐于对别人做出攻击性的假设,却从不担心别人对你做出什么假设。 ———- ——-———- ——-———- ——-———- ——-———- ——-———- ——- @ 如果你想改变人生,就不要再迷茫,而要开始采取行动。让自己朝着一个积极的方向前进——无论是什么方向。把你的思考转变成一种新的行动,不要仅仅停留在思考层面。 @不要再问“我这一生要做什么”,而是要问“我今天要做什么” ———- ——-———- ——-———- ——-———- ——-———- ——-———- ——- @英国哲学家艾伦·沃茨(Alan Walts)说,人类的意识必须同时包含快乐和痛苦,如果我们为了摆脱痛苦去寻求快乐,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丧失意识。意识的每一次增强都需要付出代价,如果不对痛苦更敏感,我们也无法对快乐变得更敏感 @我们将痛苦视作幸福的对立面,而不是创造幸福的关键因素。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我们并不是天生要避免痛苦。事实上,很多我们以为自己想要的东西其实根本就不是我们想要的。(那些被我们视作偶像的富有或“成功”的人,都是一些情感空虚和不满足的人。) 其次,将我们的目标从想要超越痛苦转变为追求更中性的情绪值。一些人称之为“基线”。我们通常会避免调整我们的心理/情绪感受能力,因为这样做会消除获得“快感”的可能性。我们认为应该放弃那些难以置信的梦想和希望,实际上,我们要放弃的只是它们会持续带来幸福的幻觉,这样才有利于我们改变观念,真正得到幸福 我们把这称之为平和:既没有追求极致的欲望,也不担心跌入低谷。当你把基线从“生存”调整为“生长”,并摆脱对结果的执着时,你就可以享受每一天给你带来的收获。 ———- ——-———- ——-———- ——-———- ——-———- ——-———- ——- @ 因为我们自认为配不上。我们不断寻找,不断努力,仿佛明天我们就能实现所有这些梦想和对自己的承诺。而现实是,除非我们今天就改变,否则我们将永远活在对明天的承诺中。那些都会变成白日梦,变成不存在的愿景和希望。当你开始思考过去或未来的时候,要意识到这只是对一件事的想法,一个发生在当下的想法。而我们的现在因为这个想法被错过了。 明天永远不会改变我们。我们的工作永远不会改变我们。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也不会。我们的问题会随着我们生活中各种事情的变化而变化。而我们面对的问题只是反映出我们真正有什么问题,我们讨厌的人反映出我们的不安全感。不管发生多少事,我们都会为同样的问题而烦恼,以同样的理由厌恶同样的人,却从未意识到我们厌恶的并不是他们,而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是他们迫使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 @ 不要再为了别人对你的印象而活。不要再生活在你认为别人会喜欢的故事里,那是空洞的、没有生命的故事,它会夺走你努力追求的东西。 最重要的是,你要做让你幸福的事情——你要明白你的幸福是你的选择,也是你的责任。它不是某一天、一份工作、一段关系或一次改变,它就是现在。你唯一要做的是清除你实现梦想的障碍。唯一需要改变的就是你。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3 (822人评价)
作者: [美] 托尼·法德尔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 2022-9-10
评语:@看看哈里·斯特宾斯的例子。他是一个聪明、真诚、有着极好人缘的人。他在2015年创办了一个叫作《20分钟风投》(20 Minute VC)的播客栏目。 每次播客录完后,他都会在私下里问被采访者:“你认识且尊重的人中,你觉得有哪三位是我接下来最应该访谈的对象?你能尽快把我引荐给他们吗?” @艾薇·罗斯所说:“决策不是基于数据或直觉,而是基于数据和直觉。” @在苹果公司时,每当史蒂夫·乔布斯情绪完全失控,我总是告诉我的团队:“是的,这个想法太疯狂了,但理智会占上风。即使史蒂夫今天错了,相信他迟早会得到正确答案。我们只需要找到更好的方法,并提出我们的看法。” 这就是使命驱动型“浑蛋”和控制欲型浑蛋的区别。 控制欲型浑蛋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永远不会承认自己把事情搞砸了。政治斗争型浑蛋也是如此,他们会忽视显而易见的问题,略过合理的反馈,这可能因为这些事情对他们的升迁没有任何帮助,或者因为他们的自尊心无法接受现实。他们不会维护产品、客户和团队,只会维护自己。 这里要说明的是,史蒂夫·乔布斯不属于这些浑蛋中的任何一类。他当然有越线的时候,他毕竟也是人。但那不是他的常态,我这么说并不是为了美化他或者为他开脱。乔布斯有点儿像使命驱动型“浑蛋”,是充满激情的狂风骤雨。 ———- ——-———- ——-———- ——-———- ——-———- ——-———- ——- @ 通常情况下,你的愿景会比V1所实现的部分大得多。总会有新的修订,总会有其他你想创造、改变、添加或者调整的功能。什么时候你可以从自己做的事中抽身并且收手?先把产品发布了再说,给它自由,然后看看会发生什么。 这里有一个诀窍:写一篇新闻稿。 不要等到你把事情完成再写,而要在开始的时候写。 当你写新闻稿时,你其实是在说:“这里,这一点,只有这一点才有新闻价值。这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 ——-———- ——-———- ——-———- ——-———- ——-———- ——- @ 绝妙的想法都具备以下三大要素。 1.它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要想弄清一款产品能做什么,你先要了解人们为什么需要它。“为什么”驱动着“是什么” 2. 它解决的是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 它会一直萦绕着你。即使在你研究和了解了它,试用了它,并且意识到很难完全搞懂它的情况下,你也无法停止思考它。 在下定决心要把某个想法变为现实之前,也就是在准备创立公司或者发布一款新产品之前,你应该首先致力于对其进行研究和试验。要练习延迟直觉,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杰出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创造的一个术语,被用来描述一个简单的概念:为了做出更好的决策,你需要放慢速度。” @我花了10年才下定决心研发我的第一个恒温器,但决定研发第二个版本可能只用了一周的时间。 V1永远是非常可怕的,从来如此。那些充满野心的伟大新想法会把所有拥有这种想法的人都惊得魂飞魄散,这也是那些人之所以伟大的标志之一。 ———- ——-———- ——-———- ——-———- ——-———- ——-———- ——- @苹果创建应用商店的主要动力之一实际上来自企业。随着企业开始采用iPhone,它们开始联系苹果,要求为员工和销售人员开发应用程序。如果苹果希望人们继续在工作中使用它的手机,它就必须允许企业能够创建自己的应用程序,于是应用商店诞生了。 @有时候我觉得这才是乔布斯休假的原因。他不是为了放松,也不是为了避开苹果,而是为了能够一边陪着家人,一边可以进行长时间的深入思索。乔布斯不会去找什么真正的工作生活平衡,也不允许别人这样做,相反,他要求的是全力以赴。他把苹果变成生活的唯一重心,把其他的一切(除了家庭)抛到了一侧。 @蒂夫·乔布斯总是在会议间隙和会议期间走来走去,这其实是有原因的。这可以帮助他思考,保持创造力,天马行空地想象,这也迫使他花一点时间去……走走路。在开会时,你可以离开座位休息一下,哪怕只有几分钟的时间。 ———- ——-———- ——-———- ——-———- ——-———- ——-———- ——- @我早就认识安卓的创始人安迪,因为我们曾在通用魔术一起共事。2005年春,他听说苹果正在开发一款手机,所以打电话给我。他想知道苹果是否有兴趣投资或收购安卓,这是他用于创建开源手机软件栈的一个最新项目。 我直接去找乔布斯。我指出这是一个有能力的团队和一项伟大的技术。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技术推动iPhone的发展,并通过收购消除一个潜在的强大竞争对手。 乔布斯以典型的自我风格说:“去他的!我们自己做,不需要任何帮助。” 乔布斯的反应中,有一部分显然是出于保密的需要,而另一部分则是出于“非我发明综合征”。 认为伟大的想法只能来自自己,认为你单独一人就能够守住某种创意,这是一种有毒的思想。这很愚蠢,也非常有破坏力。 CEO必须识别绝妙的想法,不管它们来自何方。但苹果是乔布斯的孩子,在他眼里,地球上其他的孩子都比他的孩子更丑、更笨。 ———- ——-———- ——-———- ——-———- ——-———- ——-———- ——- @ 乔布斯是一位家长型CEO、一位咄咄逼人的家长、一位“虎妈”。他知道,只要我们持续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把问题解决,牺牲是值得的。 他是对的,起码那一次是对的,但他并不是每次都对。他冒过很多风险,做过不少错误决定,也推出过很多不成功的产品,例如,初代的苹果III、和摩托罗拉合作的ROKR iTunes手机、Power Mac G4 Cube电脑等。但如果你没有失败,你就没有足够努力。他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不断改进,而他的好想法和他的成功最终完全抹去了他的失败印记。他孜孜不倦地推动全公司学习和尝试新事物。 在这份工作中,得到尊重永远比被人喜欢更重要 ———- ——-———- ——-———- ——-———- ——-———- ——-———- ——- @“如果你想给员工额外福利,请记住以下两件事。 1.人们会特别珍视自己付费购买的东西。如果某样东西是免费的,那它实际上毫无价值。因此,如果员工总是得到额外福利,那么它应该是补贴性的,而不应当是免费的。 2. 极少发生的事情才会让人觉得特别。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那么它就没有独特性了。所以,如果额外福利只是偶尔出现,它当然可以是免费的。但你应该清楚地告知大家这不会是经常之举,而且你也要经常地改变额外福利的形式,以便让它总能带给大家惊喜。” ———- ——-———- ——-———- ——-———- ——-———- ——-———- ——- @对于大多数人,阻碍他们前进的只是他们自己。他们认为自己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他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不愿意超越界限。 直到有人出现并给他们施加压力。无论是出于自愿还是非自愿,无论是喜欢还是不喜欢,他们都开始做更多的事情,认识到自己原来也同样富有创造力和意志力,并且才华横溢。 这很像推出产品的第一个版本。你会把每一分钟、每一个脑细胞都奉献给V1的创建,精疲力竭的你勉强撑到了终点。然而即使你付出了所有努力,V1也永远不够好。你也可以看到它的巨大潜力,看到它的无尽可能性。所以你不会在终点停下,你会继续努力,直至达到产品的V2、V3、V4……V18。你不断地寻找可以让产品变得更好的新方式。 人类也是如此,但是我们中很多人被困在了V1.一旦我们适应了自己,我们就无法看到自己的潜力。就像产品永远不会有完成,人也同样如此。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6.6 (199人评价)
作者: 尼尔·埃亚尔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21-11
评语:@只不过凡事有利就有弊。正如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所写:“当你发明了船时,你也发明了沉船。” @ 英国哲学家、功利主义创始人杰里米·边沁所说:“大自然把人类置于痛苦和快乐这两个至高无上的主人的统治之下。” 然而,现实情况是,动机与快乐的关系远没有人们之前想象的那么密切。 即使认为自己是在寻求快乐,实际上我们也不过是被一种欲望驱使,想要把自己从欲望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得更好:“我们所说的快乐,是指身体没有痛苦,灵魂没有烦恼。” 换言之,缓解不适是我们所有行动的根本原因,而其他一切都是近因。 @对钱斯来说,获得Striiv积分给她提供了一种逃避残酷现实的机会。对其他人来说,他们选择刷社交媒体,花更多时间待在办公室,看电视,或者在某些情况下,靠嗜酒吸毒来逃避社会现实。 只有理解了内心的痛苦,我们才能控制自己,让自己不那么痛苦,并找到更好的方法应对消极的冲动。 ———- ——-———- ——-———- ——-———- ——-———- ——-———- ——- @分心的动机源于我们自己。像其他人类行为一样,分心只是大脑试图对疼痛做出反应的一种方式。如果承认这一点,学会改变不适就是解决分心问题的唯一途径这句话就说得通了。 分心会耽误时间,那么时间管理就是疼痛管理。 18世纪诗人塞缪尔·约翰逊说过:我的生活是一次漫长的自我逃避。 @戴维·迈尔斯在《追求幸福》一书中所述:“每次美好的体验——热烈的爱、精神的愉悦、收获的满足、成功的喜悦,都转瞬即逝。 进化倾向于不满足。百无聊赖、负性偏向、反刍思维和享乐适应,这些倾向共同作用使我们永远不满足 ———- ——-———- ——-———- ——-———- ——-———- ——-———- ——- @ 虽然无法控制脑海中闪现的感觉和想法,但是我们可以决定如何对待它们。 我们真正要做的,是找到新方法处理这些侵入脑海的想法,而不是试图抑制这种冲动。“ • 步骤1:在分心之前寻找消极情绪。 我在写作时总想着用谷歌查点什么,我倾向于将这个坏习惯解释为“做研究”,但在内心深处,我知道这往往是对眼前困难工作的一种注意力转移。 在不必要行为发生之前,把注意力放在内部触发因素上。 • 步骤2:写下内部触发因素。 一旦意识到内部触发因素让你分心,你就要记下在那个时间段的所想所感,所作所为。因为那个时候,感受更深刻。们虽然可以轻易识别外部触发因素,但是想要察觉内部触发因素,是需要花费时间不断尝试。 • 步骤3:带着好奇心去探究这些消极情绪,而不是对此不屑一顾。 布里克最喜欢的一种方法是“溪流浮叶”想象法。当你感到不适的内部触发因素促使你去做一些原本不会去做的事情时,“想象你坐在一条缓缓流动的小溪边”,他说,“有许多树叶顺着这条小溪漂流而下,每片叶子都代表你的一个想法,它可以是一段记忆、一个词语、一种担忧、一幅画面。然后坐在岸边,看着眼前每片浮叶打着旋儿漂流而下” • 步骤4:在阈限时刻要格外小心。 我发现有一种叫“10分钟规则”的技巧,特别有助于对付这种分心陷阱。在无聊时,如果忍不住想看手机,我就会告诉自己,看手机本身没什么,但不是现在就看,而是必须等10分钟之后再看。这条规则要求你留出时间控制自己的冲动,即一些行为心理学家所说的“冲浪冲动疗法”。当冲动占据上风时,你要注意这种感觉,并像在冲浪时驾驭波浪那样驾驭它——既不把它推开,也不任其摆布,这样做有助于我们应对冲动,直到这种感觉消失。 ———- ——-———- ——-———- ——-———- ——-———- ——-———- ——- @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时无法感受到乐趣,是因为我们没有全心全意地对待它,而不是因为我们对其太过认真,以至不得不用’波平斯的糖’来抵消一部分不适感。与其说乐趣是一种感觉,不如说它是我们在全力以赴把事情做好时的那种’累并快乐着’的状态。 意识地用一种新方式巧妙处理那些熟悉的状况,你就会获得乐趣 人们总能在一大堆他们觉得无趣的活动中找到乐趣。就说说我们当地那个痴迷于咖啡的咖啡师吧,他花费了多到难以想象的时间制作了一杯香浓的咖啡。还有那个汽车发烧友,为了爱车,他可以苦干无数个小时。还有那个工艺师,她不辞辛劳地为认识的每个人制作精美的毛衣和被子。如果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来享受做这些事情的乐趣,那么人们用同样的心态做其他事情是不是也有奇效? ———- ——-———- ——-———- ——-———- ——-———- ——-———- ——- @歌德相信,他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事实来预测一个人的未来。“我如果知道你是如何打发时间的,我就知道你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涅卡写道:人们在保护自己的个人财产方面不遗余力,对宝贵的时间却一点儿都不珍惜。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5 (683人评价)
作者: [日] 森田正马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年: 2006-9
评语:@佛教里所说的烦恼就是这种广义的意思。将它加以扩大夸张,作为典型就是病态的强迫观念。 中国以前有位名叫美髯翁的老人。有一天,国王问他晚上睡觉的时候是否用什么办法把胡子收拾起来。突然这样一问,他什么也答不出来。当天晚上睡觉时,便出现了把长须放在被子外面好呢,还是放在被子里面好呢,还是横着放好呢?无论怎样也找不到妥善的办法,因此也未能安心地睡好觉 有一次,我给某位强迫观念患者治疗的时候,曾要求他“今晚睡觉的时候,要想办法采用最好方式,找出心情最佳的身体位置,争取安安稳稳地睡一觉”。但是,这天晚上,该患者却无论怎样都因心绪不佳而未能安眠。第二晚上,我重新要求他“今晚要改用一种固定的姿式,无论心情怎样不好,无论支撑到什么时候,都要强行保持着这种姿式睡下去”。但是这一晚上,他却很快地酣睡起来,实现了安眠。 @禅家曾言:“勇猛众生,立地成佛。”是说勇猛的人,照实地做起来,很快就能大彻大悟,得到解脱 @恐怖和欲望之间的协调,绝不会象战争那样仅仅关系到生死的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万事万物完全可以和与此相同的心理活动规律来加以说明。无论是学校的考试也罢,或读书与研究、或是个人各自的职业与志愿也罢,甚或是烧洗澡水,侍弄田地,都可以由于欲望和痛苦的调和,必然在精神上不断出现紧张的现象。 就象所谓“大事不畏惧,小事不轻视”那样,无论是战争,还是侍弄田地,之所以能体会到精神上经常出现的极度紧张与活动,都是通过上述修养实现的。 @临济禅师有言:“夺人夺镜”。意即“无自我,忘外界”。神经质患者恰恰是太执着于自我,如同对左手拿碗、右手拿筷的具体操作办法等都要提出疑问,自然连送饭进口这等事都做不到。又如“身入深山不见山”,即当你进入痛苦之中,对其听之任之,不以为然时,就会感受不到自己当初感觉到的那些所谓的痛苦。 @生的欲望越大,死的恐怖也越大;伴随着生的欲望的逐步变小,死的恐怖也会逐渐变小。死的恐怖表现严重的人,显示了他生的欲望旺盛。而缺乏死的恐怖的人,业已证明他的生存欲望也已经丧失。在这各种不同程度的生存欲望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生死问题。倘若完全进入生与死的无限度的境涯时,则属于常说的数学中的正数、负数和无限大,就不存在生死问题。例如在愤怒或爱情发展激化到极点时,就会完全忘却死亡。而惊愕、恐怖到达极点时,则会惊得发呆、不能动转,甚至完全失去生存要求。因为愤怒和爱情是对生命的发挥忹爆发,而惊愕和畏惧则是对生命的破灭与窒息。 @人生问题不能靠理论或理想来解决,而要靠事实和实践。人需要吃饭、希望工作,而且不愿坠落。人生的过程在于顺从自然。这没有定规的人生,要以事实为事实,要顺其自然地服从它。 @对于真正的勇气,一般外行的人乍看起来并不觉得是什么勇气。“怨恨就是怨恨。实事求是,听其自然地亮出自己的真实情感。用不着想方设法掩盖或去否定它。照实地怨恨一番,或许也可以说含恨在心也可以。这样以来,如果只是如此限度的怨恨,一般的人数日之内即可忘却。” “一切活动必须经常出自本意才行,这就是去掉虚伪,回归本人的自然状态。什么叫平凡的生活?人为万物之灵,这样的人间生活怎么会平凡呢?我们只要能照朴素的欲望去活动,就可以了。”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6.7 (277人评价)
作者: 稻盛和夫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16-7-1
评语:@人内心的作用具有多么巨大的力量。对此,普通人恐怕难以相信 @只有内心的意愿强烈而持久,才能表现为外在的变化 ———- ——-———- ——-———- ——-———- ——-———- ——-———- ——- @印度有位名人叫赛巴巴,他自称“神的化身”。他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奇迹。 我问赛巴巴:“你是神的化身,那我是什么呢?”他回答说:“你也是神的化身。”我继续追问:“那么,我们俩之间有什么区别?”他解释道:“我认识到自己是神的化身,而你没有认识到。”赛巴巴的意思是说,每一个人身上都内藏着神灵。 佛教主张每个人身上都内含佛性,而赛巴巴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内藏着神灵。” @伊斯兰哲学大师井筒俊彦先生表示,入静冥想时,日常生活中纷繁杂乱的意识状态逐渐趋于一种微妙的意识,之后感觉身体无限接近通透明亮,达到入定的境界。井筒先生这样描述此时的状态: “意识非常清晰,但五官的感觉消失了,只留下自己依然存在的感觉。这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识状态。” @日本天台宗座主山田惠谛长老在世时,我曾经多次有机会前去拜访并和他交谈。有一次,他教我“忘己利他”(日文读作‘moukorita’),在日文中,这个读音和“引以为戒”读音相同。我的理解是,对只顾自己不考虑他人的想法,我们要引以为戒。安冈先生也告诫我们,忘己利他是使人生丰富多彩的根本之所在。 ———- ——-———- ——-———- ——-———- ——-———- ——-———- ——- @自从我埋头于研究工作,不再发牢骚,以积极开朗的态度全神贯注地投入工作后,我的人生明显开始好转 @在现世中人所创造的因来源于何处呢?来源于人内心的意愿。我们所做的事都是我们内心所想的,内心没有想的事我们是不会去做的。并不是内心想的所有事情我们都会去做,但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从我们内心萌生的 @正当我有这种想法时,我读到了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文艺评论家小林秀雄也说过:“人只会遇到符合自己性格的事。”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9.1 (1054人评价)
作者: Naval Ravikant / Eric Jorgenson
出版社: Magrathea Publishing
出版年: 2020-9-8
评语:@Seek wealth, not money or status. Wealth is having assets that earn while you sleep. Money is how we transfer time and wealth. Status is your place in the social hierarchy. 追求财富,而不是金钱或地位。 财富是拥有在你睡觉时赚取的资产。 金钱是我们转移时间和财富的方式。 地位是你在社会等级中的位置。 @Understand ethical wealth creation is possible. If you secretly despise wealth, it will elude you. 了解道德财富创造是可能的。 如果你暗中鄙视财富,它就会躲避你。 @You’re not going to get rich renting out your time. You must own equity—a piece of a business—to gain your financial freedom. 出租你的时间不会致富。 您必须拥有股权(企业的一部分)才能获得财务自由。 @You will get rich by giving society what it wants but does not yet know how to get. At scale. 通过给社会提供它想要但还不知道如何获得的东西,你会变得富有。 在规模上。 @比起单纯勤奋的工作,致富更多是理解。 致富就是要知道做什么,和谁一起做,什么时候做。 @财富是拥有资产,在你睡觉时候能赚钱的东西。 @The internet has massively broadened the possible space of careers. Most people haven’t figured this out yet. 互联网极大地拓宽了可能的职业空间。 大多数人还没有弄清楚这一点。 @Learn to sell. Learn to build. If you can do both, you will be unstoppable. 学会销售。 学习建造。 如果你能做到这两点,你将势不可挡。 @Code and media are permissionless leverage. They’re the leverage behind the newly rich. You can create software and media that works for you while you sleep. 代码和媒体是不需要经许可的杠杆。 他们是新富背后的筹码。 您可以创建适合您睡觉时使用的软件和媒体。 @Apply specific knowledge, with leverage, and eventually you will get what you deserve. 运用特定的知识,利用杠杆作用,最终你会得到你应得的。 ———- ——-———- ——-———- ——-———- ——-———- ——-———- ——- @If you’re looking toward the long-term goal of getting wealthy, you should ask yourself, “Is this authentic to me? Is it myself that I am projecting?” And then, “Am I productizing it? Am I scaling it? Am I scaling with labor or with capital or with code or with media?” So it’s a very handy, simple mnemonic. This is hard. This is why I say it takes decades—I’m not saying it takes decades to execute, but the better part of a decade may be figuring out what you can uniquely provide. 如果你着眼于致富的长期目标,你应该问自己,“这对我来说是真正想要的吗? 还是我在投射自我的臆想?” 然后,“我在产品化它吗? 我在规模化它吗? 我是靠劳动力、资本、代码还是媒体来扩大规模?” 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方便、简单的助记符。 这很难。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这需要几十年的原因——我并不是说需要几十年才能执行,但十年的大部分时间可能是弄清楚你可以独特地提供什么。 ———- ——-———- ——-———- ——-———- ——-———- ——-———- ——- @Technology democratizes consumption but consolidates production. The best person in the world at anything gets to do it for everyone 技术使消费民主化,但巩固了生产端: 世界上最优秀的人可以为每个人做某件事的生产 @Society will pay you for creating things it wants. But society doesn’t yet know how to create those things, because if it did, they wouldn’t need you. They would already be stamped out. Almost everything in your house, in your workplace, and on the street used to be technology at one point in time. There was a time when oil was a technology that made J.D. Rockefeller rich. There was a time when cars were technology that made Henry Ford rich. So, technology is the set of things, as Alan Kay said, that don’t quite work yet [correction: Danny Hillis]. Once something works, it’s no longer technology. Society always wants new things. And if you want to be wealthy, you want to figure out which one of those things you can provide for society that it does not yet know how to get but it will want and provid- ing it is natural to you, within your skill set, and within your capabilities. 社会会为你创造它想要的东西而付钱。 但是社会还不知道如何创造这些东西,因为如果这样做了,他们就不需要你了。 他们早就被淘汰了。 你家里、工作场所和大街上的几乎所有东西都曾一度成为技术。 曾经有一段时间,石油是一项让 J.D.洛克菲勒致富的技术。 曾几何时,汽车是使亨利福特致富的技术。 因此,正如 Alan Kay 所说,技术是一组尚未完全奏效的东西 [更正:Danny Hillis]。 一旦某件事起作用,它就不再是技术了。 社会总是想要新事物。 如果你想变得富有,你想弄清楚你可以为社会提供哪些东西,它还不知道如何得到,但它会想要,并且在你的技能范围内对你来说是自然的 ,并且在你的能力范围内。 ———- ——-———- ——-———- ——-———- ——-———- ——-———- ——- @If you don’t own a piece of a business, you don’t have a path towards financial freedom. 如果您不拥有一家企业/商业/生意,那么您就没有通向财务自由的道路。 为什么拥有企业股权对于致富很重要? 这是所有权与工资工作。 如果你因为出租时间,甚至是律师和医生而获得报酬,你可以赚到一些钱,但你不会赚到让你财务自由的钱。 你不会有被动收入,而你在度假时企业正在为你赚取收入。 这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点。 人们似乎认为你可以创造财富——通过工作赚钱。 它可能行不通。 这有很多原因。 没有所有权,您的输入与您的输出密切相关。 几乎在任何带薪工作中,即使是像律师或医生这样每小时支付很多薪水的工作,您仍然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并且每小时都能获得报酬。 没有所有权,当你睡觉时,你就没有收入。 当你退休时,你没有收入。 当你在度假时,你没有收入。 而且你不能非线性地赚钱。 @ Everybody who really makes money at some point owns a piece of a product, a business, or some IP. That can be through stock options if you work at a tech company. That’s a fine way to start. But usually, the real wealth is created by starting your own companies or even by investing. In an investment firm, they’re buying equity. These are the routes to wealth. It doesn’t come through the hours. 每个在某个时候真正赚钱的人都拥有一件产品、一项业务或一些 IP。如果你在一家科技公司工作,那可以通过股票期权来实现。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方式。 但通常,真正的财富是通过创办自己的公司甚至投资来创造的。在一家投资公司,他们购买的是股权。这些是通往财富的途径。它不是通过时间来的 ———- ——-———- ——-———- ——-———- ——-———- ——-———- ——- @FIND A POSITION OF LEVERAGE We live in an age of infinite leverage, and the economic rewards for genuine intellectual curiosity have never been higher. Following your genuine intellectual curiosity is a better foun- dation for a career than following whatever is making money right now 寻找杠杆位置 我们生活在一个到处是杠杆的时代,真正的求知欲可以获得的回报从来没有这么高。追求你真正的求知欲,是比追随现阶段什么最赚钱更好的职业基石。 @Think about what product or service society wants but does not yet know how to get. You want to become the person who delivers it and delivers it at scale. That is really the challenge of how to make money. 想想社会想要什么产品或服务,但还不知道如何得到。 您想成为交付它并大规模交付它的人。 这真的是如何赚钱的挑战。 @The final form of leverage is brand new—the most democratic form. It is: “products with no marginal cost of replication.” 最后一种杠杆形式是全新的——最民主的形式。它是:“没有边际复制成本的产品。” @The most interesting and the most important form of leverage is the idea of products that have no marginal cost of replication. This is the new form of leverage. This was only invented in the last few hundred years. It started with the printing press. It accelerated with broadcast media, and now it’s really blown up with the internet and with coding. Now, you can multiply your efforts without involving other humans and without needing money from other humans. 最有趣和最重要的杠杆形式是没有边际复制成本的产品的想法。这是一种新的杠杆形式。这是最近几百年才发明的。它始于印刷机。它随着广播媒体而加速,现在它真的被互联网和编码引爆开来。现在,您可以在不涉及其他人并且不需要其他人的钱的情况下倍增您的努力 @Probably the most interesting thing to keep in mind about new forms of leverage is they are permissionless. They don’t require somebody else’s permission for you to use them or succeed. For labor leverage, somebody has to decide to follow you. For capital leverage, somebody has to give you money to invest or to turn into a product. Coding, writing books, recording podcasts, tweeting, You- Tubing—these kinds of things are permissionless. You don’t need anyone’s permission to do them, and that’s why they are very egalitarian. They’re great equalizers of leverage. Every great software developer, for example, now has an army of robots working for him at nighttime while he or she sleeps, after they’ve written the code, and it’s cranking away. 关于新形式的杠杆,最有趣的事情可能是它们是未经许可的。它们不需要其他人的许可,您就可以使用它们或成功。对于劳动力杠杆,必须有人决定跟随你。对于资本杠杆,必须有人给你钱来投资或变成产品。 编码、写书、录制播客、发推文、油管——这类事情是未经许可的。你不需要任何人的许可来做这些事情,这就是为什么他们非常平等。它们是很好的杠杆均衡器。 例如,每个伟大的软件开发人员现在都有一大群机器人在晚上睡觉时为他工作,在他们编写完代码之后,代码开始运转了。 ———- ——-———- ——-———- ——-———- ——-———- ——-———- ——- @You’re never going to get rich renting out your time. 靠出租时间,你永远没法变富 @Whenever you can in life, optimize for independence rather than pay. If you have independence and you’re accountable on your output, as opposed to your input—that’s the dream. Humans evolved in societies where there was no leverage. If I was chopping wood or carrying water for you, you knew eight hours put in would be equal to about eight hours of output. Now we’ve invented leverage—through capital, cooperation, technology, productivity, all these means. We live in an age of leverage. As a worker, you want to be as leveraged as possible so you have a huge impact without as much time or physical effort. A leveraged worker can out-produce a non-leveraged worker by a factor of one thousand or ten thousand. With a leveraged worker, judgment is far more important than how much time they put in or how hard they work. 只要你能在生活中,优化独立而不是付出。 如果你有独立性并且你对你的输出负责,而不是你的输入——那就是梦想。 人类在没有影响力的社会中进化。 如果我为你砍柴或挑水,你知道投入八小时将等于大约八小时的产出。 现在我们发明了杠杆——通过资本、合作、技术、生产力,所有这些手段。 我们生活在一个杠杆时代。 作为一名工人,您希望尽可能地发挥杠杆作用,以便在没有太多时间或体力的情况下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个有杠杆的工人可以生产一个没有杠杆的工人一千或一万倍。 对于有杠杆的员工,判断力远比他们投入多少时间或工作努力程度重要得多。 @What you want in life is to be in control of your time. You want to get into a leveraged job where you control your own time and you’re tracked on the outputs. 你在生活中想要的是控制你的时间。 你想进入一份有杠杆作用的工作,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时间并跟踪你的产出 @Forty hour work weeks are a relic of the Industrial Age. Knowledge workers function like athletes—train and sprint, then rest and reassess.每周工作 40 小时是工业时代的遗物。知识工作者的功能就像运动员一样——训练和冲刺,然后休息和重新评估。 @Tools and leverage create this disconnection between inputs and outputs. The higher the creativity component of a pro- fession, the more likely it is to have disconnected inputs and outputs. If you’re looking at professions where your inputs and your outputs are highly connected, it’s going to be very hard to create wealth and make wealth for yourself in that process. 工具和杠杆在输入和输出之间造成了这种脱节。职业的创造力成分越高,输入和输出断开连接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你正在寻找你的投入和产出高度相关的职业,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创造财富并为自己创造财富将是非常困难的。 @Learn to sell, learn to build. If you can do both, you will be unstoppable 学习销售,学习建造。如果你能做到这两点,你将势不可挡 ———- ——-———- ——-———- ——-———- ——-———- ——-———- ——- @Earn with your mind, not your time. @Value your time at an hourly rate, and ruthlessly spend to save time at that rate. You will never be worth more than you think you’re worth. No one is going to value you more than you value yourself. You just have to set a very high personal hourly rate and you have to stick to it. Even when I was young, I just decided I was worth a lot more than the market thought I was worth, and I started treating myself that way. 以每小时的速度珍惜你的时间,并以这种速度无情地花费时间来节省时间。 你的价值永远不会超过你认为自己的价值。 没有人会比你更重视你自己。 你只需要设置一个非常高的个人小时费率,你必须坚持下去。 即使在我年轻的时候,我也只是认为自己的价值比市场认为的要高得多,我开始这样对待自己。 ———- ——-———- ——-———- ——-———- ——-———- ——-———- ——- @Wealth creation is an evolutionarily recent positive-sum game. Status is an old zero-sum game. Those attacking wealth creation are often just seeking status. Status is a zero-sum game. It’s a very old game. We’ve been playing it since monkey tribes. It’s hierarchical. Who’s number one? Who’s number two? Who’s number three? And for number three to move to number two, number two has to move out of that slot. So, status is a zero-sum game. 财富创造是一种进化上最近的正和游戏。 地位是一个古老的零和游戏。 那些攻击财富创造的人往往只是为了地位。 地位是一场零和游戏。 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游戏。 从猴子部落开始,我们就一直在玩它。 它是分层的。 谁是第一? 谁是二号人物? 三号是谁? 而要让第三名移动到第二名,第二名必须移出那个位置。 所以,地位是一场零和游戏。 @People are oddly consistent. Karma is just you, repeating your patterns, virtues, and flaws until you finally get what you deserve. Always pay it forward. And don’t keep count. 人们出奇地一致。 业力就是你,重复你的模式、美德和缺陷,直到你最终得到你应得的。 始终向前支付。 不要一直数。 ———- ——-———- ——-———- ——-———- ——-———- ——-———- ——- @You don’t get rich by spending your time to save money. You get rich by saving your time to make money. 你不会因为花时间省钱而致富。 您可以通过节省时间赚钱来致富。 @Very smart people tend to be weird since they insist on thinking everything through for themselve 非常聪明的人往往很奇怪,因为他们坚持自己考虑一切。 @A contrarian isn’t one who always objects—that’s a conformist of a different sort. A contrarian reasons independently from the ground up and resists pressure to conform. 逆势者并不总是反对——那是另一种顺从者。 逆势者从根本上独立地推理并抵制顺从的压力。 @Cynicism is easy. Mimicry is easy. Optimistic contrarians are the rarest breed. 愤世嫉俗很容易。 模仿很容易。 乐观的逆势者是最稀有的品种。 @I never ask if “I like it” or “I don’t like it.” I think “this is what it is” or “this is what it isn’t.” —Richard Feynman @Simple heuristic: If you’re evenly split on a difficult decision, take the path more painful in the short term. 简单的启发式:如果你在一个艰难的决定上意见不一,那么在短期内走更痛苦的道路。 ———- ——-———- ——-———- ——-———- ——-———- ——-———- ——- @Doctors won’t make you healthy. Nutritionists won’t make you slim. Teachers won’t make you smart. Gurus won’t make you calm. Mentors won’t make you rich. Trainers won’t make you fit. Ultimately, you have to take responsibility. Save yourself. 医生不会让你健康。 营养师不会让你变瘦。 老师不会让你变得聪明。 大师不会让你平静。 导师不会让你变得富有。 培训师不会让你变得健康。 归根结底,你必须承担责任。 救你自己。 @If there’s something you want to do later, do it now. There is no “later.” 如果以后有什么想做的,现在就去做。 没有“以后”。 @The modern struggle: Lone individuals summoning inhuman willpower, fasting, meditating, and exercising... Up against armies of scientists and statisticians weaponizing abundant food, screens, and medicine into junk food, clickbait news, infinite porn, endless games, and addictive drugs. 现代斗争: 孤独的人召唤不人道的意志力,禁食,冥想和锻炼...... 对抗科学家和统计学家的军队,将丰富的食物、屏幕和药物武器化为垃圾食品、点击诱饵新闻、无限色情、无休止的游戏和令人上瘾的药物。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6.8 (383人评价)
作者: [日本] 古川武士
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出版年: 2022-3-20
评语:@“有两个人找到我咨询,都说“周末想开始创业”。 其中名为小A的人,曾经就职于生产型企业的财务部,性格谨慎。 在确定好要创业的内容后,每一件事都要“等收集好信息之后”“先学习成功典范之后”才会行动,遇事思前想后,非常慎重。 开通主页、创办电子杂志、办推介会等,创业进入正轨之前要做的事一个接着一个,结果完全没有任何有效进展。 另一位创业者小B,是汽车制造相关厂商的行政人员,做事雷厉风行,是个十足的行动派。 即使是面对没有经验的新事物,也会在试错中不断推进。 花一天时间就定下了主页的模板,然后立刻找开发公司下了订单。博客就先定下主题,虽然都是些内容琐碎的稿件,但也养成了每天记录的习惯。推介会也是早早就定下了举办时间和场地。 一年后,小A终于完成了主页的创作,博客也只开通了不足两个月,浏览量只有30次左右,而电子杂志连合适的名称都没想好,压根儿没有任何进展,推介会更是以“不擅长表达”为由一拖再拖。 而小B已经开始有收益了。 过去的一年里,他举行过5次推介会,虽然每次参加人数只有5人左右,但最终都成功签订了咨询顾问的合同。 除此之外,电子杂志和博客都已经形成习惯,电子杂志的浏览人数超过500人,最近还有一家杂志社主动提出要来采访,可以说媒体宣传的成果已经豁然展现在眼前。” @追求完美的人大多对风险和失败非常敏感。 对一些流程固定的业务,想要毫无失误、完美的完成,忠实于过程的完美主义思维是极其有效的,但是如果遇到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过自己的能力范围,有时候需要鼓起勇气,立刻行动。 ———- ——-———- ——-———- ——-———- ——-———- ——-———- ——- @“我曾有幸采访远藤女士,听取了她策划出超火爆商品的秘诀。当时,得到的回答是,企划一开始要“做得粗糙”。所谓的“粗糙的企划”,意思是说编写出企划的大致框架,有意地不去完善其中的细节,基于框架听取上司和同事的意见。 远藤女士说:“我们公司有一个非常努力的新人,做企划的时候总是喜欢照顾到每一个细节,最后都不忍心修改、变更。与其这样,倒不如做得粗糙些,也给上司和同事留出提意见的余地,然后再一点点地完善。” ———- ——-———- ——-———- ——-———- ——-———- ——-———- ——- @“胜间和代在其著作《什么是“成为名人”》中是这样定义“猜拳法则”的。 任何一种挑战都是概率问题。也就是说,即便是胜率低的游戏,只要反复进行无数次,总有一天战败率会有所下降,然后迎来胜利。 只不过,在迎来胜利之前,大多数人只能坚持50次或100次。但是,如果挑战失败也没有什么好失去的,那么就会持续参与游戏。 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取得胜利。我曾有过多次采访著名的艺术家和企业家的机会,但是,这些名人之间真正的共通之处正是这种“猜拳、猜拳、再猜拳”的精神。” @完美主义者习惯于思考如何才能在某一种方式下尽可能的规避失败,却会因为对失败的恐惧,遗忘了“千方万计”的重要性。 ———- ——-———- ——-———- ——-———- ——-———- ——-———- ——- @孙太藏(孙正义的弟弟)在成功开发大热游戏前,蛰伏数十年,将其称为跨越“失望期”。 人们常常将努力与成果直接联系在一起,只有当你坚持不懈地去努力、不放弃,才会迎来收获的季节(翻盘点),在那之前都是“失望期”。当你尝试挑战新事物时,只有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错中,才能慢慢摸清其中的原理,让工作顺利进行。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工作上的进步与成果取决于你能否坚持度过漫长的“失望期”。 @ 面对每一天的成果,完美主义者总是“完成”或者“没完成”,没有任何灰色地带,如此一来,时常会为了“没完成”而陷入自我否定,结果往往不堪重负,半途而废。 那些成果的人,哪怕只是一毫米的进步,也会为之欣喜,会沉下心直面收获前的“失望期”,才会迎来“翻盘点“。 ———- ——-———- ——-———- ——-———- ——-———- ——-———- ——- @ 小A是一位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他是如何度过晚上的时间的呢? 他提到自己每天睡眠时间大约6小时,一般在0点入睡,早上6点起床。 晚上有时间的话,他还会看1小时的国外电视剧,比如《超感警察》和《24小时》,在非日常的消遣中排解工作中的压力。 的确,对于每天会因各种课题和问题而感受到巨大压力的管理者来说,这或许是一个短时间内放空大脑的好习惯吧。 除此之外,他还表示自己的爱好是看小说,尤其是警察小说,他还清晰地记得《被称作海贼的男人》发售不久,就收获了读者的广泛好评,所以即使每天再忙碌,他都会抽出时间来看小说。 这些可以游刃有余地消遣的时间,并非自动产生,而是主动创造出来的吧。若非如此,想必神经就会变得迟钝,导致在面对重要问题时,无法果断做出准确判断。 @ 完美主义者总是被时间追赶着,时常处于手忙脚乱的状态。因为在他们看来,要想做到游刃有余,必须在那之前做完自己该做的事情。或许,说他们是被时间驱赶着的人可能更准确一些。 时效主义者却能像创造出充裕的时间,这同时也是精神上的从容。优秀的人,大多擅长于在忙碌的日常创造充裕的时间。时间上的充裕,会转化为精神上从从容,实现临危不乱。 即使每一天都很忙碌,也请一定要创造出充裕的时间,哪怕是“看看搞笑综艺”“舒舒服服地泡个澡,读读喜欢的小说”也可以,这些惬意的时间会成为客观地回顾自己以及自己身处环境的重要契机。 ———- ——-———- ——-———- ——-———- ——-———- ——-———- ——- @本书的目的是向大家传递一种可以看清“什么时候该放手、什么时候该下功夫”,将努力与高质量成果结合在一起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7.4 (338人评价)
作者: [美] 大卫·J·利伯曼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21-10
评语:@当我们苦苦挣扎于是否宣泄还是隐忍不发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和自己的本性苦苦作战 @马克·吐温:喜剧是悲剧加上时间 当我们洞悉了如何转换视角的秘密后,就能借助更明智、更平衡的明天透镜,来看待今天发生的事情。 当我们意识到什么是真正重要的,我们就再也无须强迫自己保持冷静了。 @我们为小事情伤神的唯一原因是缺乏远见。 ———- ——-———- ——-———- ——-———- ——-———- ——-———- ——- @人体内有3种精彩相互冲突的力量,它们分别是: 灵魂的力量 自我的力量 身体的力量 我们的灵魂希望做正确的事;我们的自我希望自己事对的,并且认为自己一直事光鲜亮丽的;我们的身体则只想逃离这一切。 ———- ——-———- ——-———- ——-———- ——-———- ——-———- ——- @“威廉·格拉瑟博士在《现实疗法》一书中写道: 这些病人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做了各种尝试,却都没有取得成功。无论他们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所有病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否认自己周围世界的真实性。在州立医院的这些慢性精神病人中,无论是否认一部分现实的病人,还是将所有现实一概抹去的病人,都会部分或全部地否认真相,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当他们不再否认现实世界,而是承认现实的存在,并认识到必须在现实世界中满足自己的需求时,治疗才会取得成功。” @鲁·韦斯顿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当一个人面对不和谐的信息时,其大脑的推理区域会关闭。而当重新获得和谐信息后,其大脑的情感回路就愉快地再次启动了。” 正如韦斯顿所说,人们转动着“认知万花筒”,直到这些认知碎片形成他们想要看到的图案,然后,人们的大脑会激活与愉悦情感相关的脑回路,以此作为回报。认知失调带来的感觉似乎真的会让你的大脑受伤。 @所罗门王曾写道:“内在的缺憾是无法用外在的东西来弥补的。” @即使最健康的人也会受到情绪的影响。我们常常不需要什么令人信服的理由就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且觉得方便舒适时,我们往往会违背完美无缺的逻辑行事。这和理智、逻辑无关,和情绪、欲望有关。尽管吸烟会带来严重后果的警示随处可见,但全球仍有数千万人在吸烟。关于肥胖的危害性、锻炼的重要性的文献堆积如山,但仍然有67%的人对此熟视无睹,放任自己处于超重或肥胖的状态。 爱默生:“坚持愚蠢的一致性,是渺小心灵中的妖怪” 当我们告诉自己:“我错了,现在我要做我该做的事”时候,我们就实现了内在成长。我们必须接受一点:我的确做了一些毫无道理可言的事情,或者曾经有意义但现在看来毫无意义的事情;而不是躲在一堆解释之后,给自己找各种借口。那些收到自我支配的人往往缺乏自尊心,无法质疑他们的判断、价值或智力。因此,他们只能不断为自己的行为正名,这让他们摆脱不了过去,并背负着过去的错误走进未来。 @们每个人都站在一个永无止境的成就阶梯上,这个阶梯的起点在哪儿其实并不重要。也许我们能够轻松地攀登上去,但由于很容易满足,我们这一生只是随心所欲、懒懒散散地攀爬了几级阶梯。只有通过观察努力与能力之间的关系,我们才能确定自己是否取得了真正的进步,是否有强烈的自尊心,以及心理是否健康。马斯洛简明扼要地总结了这一点:“如果你想让自己成为的那个人,比不上你能够成为的那个人,那么你很可能会闷闷不乐、愤愤不平地” ———- ——-———- ——-———- ——-———- ——-———- ——-———- ——- @ 人有不同的爱好和天生的欲望。对此,埃德蒙·伯克曾优雅地写道,这并不能用理性来解释,而是“在理智准备好赞成或反对它们之前,它们就已经俘获了灵魂”。我们带着自己的一系列特质来到这个世界,这些特质中没有一样是天生好的或天生坏的,它们都可以被后天引导成建设性的或破坏性的。即使是人性中最低劣的特质,也可以被用来做好事。杰出的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解释说:“创造力很容易成为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创造力将被用来做好事还是做坏事,完全取决于个体的道德人格。如果某一个体在这方面有所欠缺,那么没有任何一个教师能够赋予该个体这种道德人格,也没有任何教师的力量能够取代这种道德人格。”[2]马斯洛把“自我实现”确立为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他总结出这一原则: 音乐家必须作曲,画家必须画画,诗人必须写作,唯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内心的宁静。一个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就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是我们称之为自我实现的需求……它指的是人类个体要取得成就的愿望,即人的一种实现自我潜能,成为它能成为人的倾向。 @荣格说,我们不喜欢的自己个性中的每一点,都会对我们充满敌意。想要变得更勇敢,就意味着我们必须面对自己,因为我们真正害怕的是发现自我,这是不言而喻的。当面对一个自己完全承认的事实时,我们并不会轻易受到冒犯。同样,我们也不会被彻头彻尾、明目张胆的谎言困扰。只有面对一个自己拒绝承认的事实时,我们才会变得敏感或不自然。 一旦你玩去接受你自己或者你自己人生中某一方面,你就不会再逃避它了。当你不再躲避你自己,你的虚假身份消失,因为它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让你看不到自己。你的恐惧下时了,真实的自我暴露出来,让自己或他人知晓,对你来说原本一直是一种威胁,但这种危险已经不复存在了。 @容格:所有让我们对他人感到不快的事物,都能让我们更了解自己。 所罗门:水怎么样映照人面,人对他人的心思也怎样反映其人 ———- ——-———- ——-———- ——-———- ——-———- ——-———- ——- @ 不妨想想:什么样的答案能匹配其中的大多数问题,甚至能匹配所有问题? (1)如果你知道自己不会失败,你会做什么? (2)如果你自己身上的所有问题都不存在了,你会做什么? (3)如果你手头有足够的钱,你会做什么? (4)如果没人知道你在做什么/所有人都知道你在做什么,你会做什么? @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尼写道: 必须确保我们的目标是协同一致的——带着尚未解决的冲突生存,是对人类精力的毁灭性浪费。这不仅是冲突本身引起的,也是所有试图消除冲突的各种不够光明正大的努力造成的。当一个人基本上处于分裂状态时,他永远无法全身心的投入任何事物,而总是想着追求2个或者2个以上不相容的目标。这意味着他要么分散精力,要么积极的阻扰他的努力……不管他有多少潜在的天赋,他的努力都付之东流……精力分散也会导致无意识的反抗。坚持完美、健忘,过度工作等,神经惰性意味着主动性和行动能力等瘫痪。 @爱默生的话说:“在一个不断试图把你变成另一个人的世界里做你自己,这是最大的收获。” 当目标被“自我”玷污时,我们会谨慎行事,并让自己相信我们的做法很聪明。但这样一来,我们就不是在真正地生活,而是在逃避自己。只有一件事值得担心,那就是无法充分利用我们的天赋。只有当潜能没有发挥出来时,我们才应该感到耻辱 ———- ——-———- ——-———- ——-———- ——-———- ——-———- ——- @所罗门王说:“和善的回答能驱散愤怒,但是言语的暴戾则能煽动怒火。“ @说到自控,重要的不是意志力,而是眼力——预见未来的能力。如果我们有足够的眼力,那么我们在短期内做出的选择会带来什么样的长期后果,就会是非常清晰、明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在这方面的不足之处,实际上是缺乏想象力。 喊醒情感力量唯一方法是提醒自己:我们拥有更崇高的目标。再次确认我们的核心价值——知道我们为什么而活,知道我们是谁,是增强意志力的最重要的因素。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1 (353人评价)
作者: [美] 约翰·卡格
出版社: 理想国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年: 2022-1
评语:@“绝大多数人,羊群一样的人,从未尝过孤独的滋味。他们离开父母,就马上爬到一个妻子身旁,安静地屈服于新的舒适和新的牵绊。他们从不独自一人。他们从不与他们自己交谈。 ——赫尔曼·黑塞《查拉图斯特拉归来》,1919” @“去为你自己设定目标,去选择那些高贵而遥远的目标,然后死于对它们的追求中!我不知道有哪种人生的目的,能比至死追寻伟大而遥不可及的事物更好了。 ——弗里德里希·尼采1873年的笔记” ———- ——-———- ——-———- ——-———- ——-———- ——-———- ——- @“只部分达到理性自由的人,在大地上除了感觉自己是一个漫游者之外,不会有别的感觉——但并非是一个走向最终目标的旅行者,因为不存在最终目标。 ——弗里德里希·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1878” @爱默生在发表于1844年——尼采出生那年——的论文《论经验》中写道: 除非一个人获得的好经验预示着下一个更好的经验,否则他永远也不可能获得十分满意的经验。向前,再向前!在自由的时刻,我们知道生活的一幅新图景……已经成为可能。 ———- ——-———- ——-———- ——-———- ——-———- ——-———- ——- @“男人的成熟,意味着重新发现严肃,那种在孩提时代玩耍时曾经拥有的严肃。 ——弗里德里希·尼采,《善恶的彼岸》,1886年” @“确实,人是一条不洁的河。要能容纳不洁的河流而不致污浊,人必须是大海。 ——弗里德里希·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83年 ———- ——-———- ——-———- ——-———- ——-———- ——-———- ——- @“哪个孩子没有哭他的父母的理由呢?我觉得这个丈夫已经成熟,有资格理解大地的意义:可是当我看到他的妻子时,我觉得,似乎大地变成了一座疯人院……他像英雄一样出去追求真理,最后却获得一个小小的化装的假象。他称之为他的结婚。 ——弗里德里希·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83 @“本能地选择不利于自己的东西……这几乎就是颓废的公式。 ——弗里德里希·尼采,《偶像的黄昏》,1888”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7.4 (30人评价)
作者: [英] 卡米拉·庞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 2021-10
评语:@完全排除焦虑诱因是没用的,我需要找到一种办法,让自己变成对它们透明的介质。这意味着我必须变成棱镜——不压抑恐惧,而是向它敞开心扉,让它的光芒穿过我的身体,并分解为各个部分,从而让我仔细研究它,理解它的本质,并最终应对它。 我们要训练我们的大脑过滤恐惧,让恐惧穿过一个虚拟的折射棱镜,而不要让焦虑的白光影响我们理性思考的能力。试图追溯什么让你感到害怕,影响因素通常有好几个,你可以尝试依次加入这些因素,思考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回想一下哪些情绪最强烈、最消耗你的精力。梳理不同的线索,直到你得到一个完整的情绪光谱,包含了高频的诱因和低频的焦虑。这样你就绘制了情绪图谱,把它从无形的恐惧感,变成了你可以理解、解释,并且未来应对的东西。 @我一生都在恐惧和焦虑中挣扎,最终我意识到一个事实:焦虑不是我最大的负担,而是我最重要的力量。焦虑让我迅速想出可能的结果,更快得出结论。 试图不去感受恐惧,你也因此限制了自己的创造力、灵感,为新鲜、意外的事物感到惊奇的能力。 ———- ——-———- ——-———- ——-———- ——-———- ——-———- ——- @对于那些坚持不懈的人来说,科研与生活之间最大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是挫折与回报参半的经历。 @大脑和身体都像需要训练的运动员一样,它们需要通过训练来提高感知、记忆、信息加工与同理心等能力。如果你想要改变,并且愿意表现出运动员的拼搏精神,这些都是完全可能的。我简述的概念与技术在本质上是一种原则:它们可能是有用的,但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与践行。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2 (830人评价)
作者: [法]皮埃尔·佩利西耶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21-5-1
评语:@真正决定人际关系质量的是一种能力:在面临矛盾冲突时,你是否有能力维持友谊的小船,让它不要说翻就翻 @当我们与别人出现了分歧,我们就摆事实讲道理,然后威胁对方,最后辱骂对方。大多数冲突都是经历了这3个步骤演化来的 你要克制住想要反驳、威胁、攻击对方的欲望。 如果克制了这种欲望,就等同于关上了通往地狱的大门 ———- ——-———- ——-———- ——-———- ——-———- ——-———- ——-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如果一个人表现得极具攻击性,是因为他自己正在痛苦当中,记得我奶奶曾经常说:’世上并没有坏人,只有受苦的人罢了。’ @您问别人一个问题,就是给别人一个讲话的机会,这就如同为河水提供了一个流淌的渠道一样 ———- ——-———- ——-———- ——-———- ——-———- ——-———- ——- @冲突之中没有赢家。解决问题,应当从你真正走入他人的内心时开始 @ 1.了解冲突的起因,冲突的演变是从解释开始,再由威胁转变成人身攻击,最后引发冲突。 2.学会如何控制情绪,先平复自己的情绪 3.学会如何管理他人情绪,平复他人的情绪 4.如何在“分歧”中寻找“共识”,向对方发问,理解对方反对你的原因 5.学会如何达成首个“共识”,复述他人的观点 6.学习如何“不卑不亢”,使用并列的词汇,如改“但是”为“和” 7.学习如何实现双赢,提出双赢的解决方案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7 (653人评价)
作者: [美]乔纳森·布朗(Jonathon D. Brown) / 玛格丽特·布朗(Margaret A. Brown)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年: 2015-1
评语:@“时光从我身边飞逝,它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我比过去的我更老,比将来的我更年轻,那并不稀奇。 不,这不奇怪,经过不断变化的我们或多或少还是原来那个人。 经过变化,我们或多或少还是原来那个人。 ——保罗·西蒙,“拳击手”(The Boxer)” ———- ——-———- ——-———- ——-———- ——-———- ——-———- ——- @生活是被欺骗的艺术;为使欺骗成功,它必须成为不间断的习惯。 ——黑兹利特(1817) @与非抑郁个体相比,抑郁个体更倾向于不积极,更不容易自我欺骗。对这个结果的一种解释是,抑郁损害了自我夸大错觉。从这个视角上看,抑郁者并非倾向于消极,而是如贝克所说,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性的积极看法。 弗洛伊德(1917/1957)很多年前就已经讨论过: [忧郁症患者可能]比不忧郁的人更能敏锐地看到真相。他加强了自我批评,将自己描述成卑微的、自私的、不诚实的,缺乏独立性的,其惟一的目标就是掩盖内心的软弱。据我所知,他也许更加理解自我。我们只是奇怪,为什么一个人非得在得病了之后才能认识到这类真相。 @许多理论家还是公认心理健康包括以下几个成分: (1)有一种主观幸福感;(2)有能力形成和维持良好人际关系;(3)有能力参与建设性的、有意义的工作;(4)有能力成功地应对生活的挑战,获得成长 积极错觉经常是有益的 研究已经将积极错觉与这些标准中的每一条联系起来。 先来考虑幸福。人们一般认为能带来幸福的许多事情(如金钱、美丽、年轻)事实上证明与人们感觉到的幸福程度关系甚微。然而,幸福与人们的自我感觉关系很大。幸福的人(1)具有积极的自我观念,(2)有很高的个人控制感,(3)一般积极地看待未来(Myers & Diener,1995)。简而言之,幸福的人表现出我们在本章证明过的积极错觉。这种联系的强度有一定程度的文化差异,但这个一般模式似乎是普遍存在的 积极错觉与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联系。比起正确看待对方的夫妻,对配偶的看法比配偶对自己的看法更积极的夫妻,更能在两个人的关系中感到幸福、满意。这种结果意味着,对配偶理想的,而不是现实的知觉与满意的人际关系有关 积极错觉还与创造性的、建设性的工作有关。如第6章所指出的,认为自己能力强、对成功有较高期望的人,比那些自我看法较为消极、谦虚的人工作更努力、更有恒心,通常在脑力和体力劳动中表现更出色。即使我们在研究中将实际的能力水平考虑在内,结果也保持不变。这意味着,积极地看待自己的能力,即使有些不真实,也能提高成就。下面是一个著名的理论家对这方面研究的总结: 人们一般认为错误的判断会引起功能失调。当然,过分虚假的判断的确会引起一些问题。然而,对自己能力的乐观评价如果与可能的情况差距不是很远的话,是有利的,倒是真实的评价会限制自己。人们对自己能力的错误评价倾向于高估,这是一个优点,而不是需要纠正的认知错误。假如自我效能感总是如实反映人们在一般情况下所能做到的,那么他们将很少遭遇失败,但也不会付出额外的努力,去超越平常的表现 积极错觉在重建过程中是起作用的。人们重新获得良好的自我意象,重新找到控制感,在以过度积极的方式建构事件的过程中重新乐观起来。 ———- ——-—— @看到这个世界真实的一面是件可怕和悲惨的事 思考死亡的能力会引起人们的存在恐惧(existential terror),于是内心的很大一部分将用于应对这种恐惧。本章所讨论的积极错觉,在贝克尔看来,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这种恐惧。根据贝克尔的观点,对自己品德、力量和价值夸大的看法使生命充满意义,并获得“永恒”。没有这些看法,个体就会陷入严重的恐惧和焦虑,由于意识到自己最终会死亡而失去生活的动力。的确,对于贝克尔而言 @虽然适度的积极错觉可能是有益的,但过分的积极错觉却是有害的,这些危害包括消极的人际关系、不适宜的坚持、不良的自我调节,以及对身体健康的威胁 这些潜在的危害强调,错觉必须适度才会有效。我们可以将积极错觉比为目前在日本、法国和德国出现的悬浮式火车。通过控制电磁的流动,微微拉开火车与铁轨的距离,火车的速度能达到一小时300英里。这里的诀窍是火车与铁轨的距离必须恰当,距离过大会导致火车旋转、相撞;距离过小会导致火车与铁轨摩擦,最后停止不前
回复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9 20 后页>

什么是书单  · · · · · ·

书单是收集图书的工具,创建书单后,在豆瓣看到符合书单主题的图书时可以将它放入书单,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看看其他人的收集,关注你感兴趣的书单。

这个书单的标签  · · · · · ·

greatabel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