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都读了些什么

Finnegans Wake
来自: Finnegans Wake (Boston) 2016-01-03 23:00:31创建   2016-12-31 20:47:40更新
2016读书足迹
6 人关注
来自:豆瓣读书
9.4 (372人评价)
作者: 徐禾 编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1-11
评语:读的1973版,抛去带有时代特征的一些极左色彩,单论内容而言是一本很不错的经典教材,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讲解得比较清晰,作为入门教材很合适。 (353千字)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9.3 (254人评价)
作者: [美]哈里·布雷弗曼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1978
评语:不读此书,不敢说对当代社会的经济原理有什么了解。半个多世纪以前写得书,放到今天的中国,难道就过时了吗? (285千字)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7.3 (211人评价)
作者: 雷蒙德·菲斯曼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10年8月1日
评语:聂师推荐作品:作者在考察难以探究的因果关系时所构造的方法很巧妙也很有说服力,例如通过纽约地区各国大使欠缴违章停车费的数据来考察文化对国家腐败状况的影响等等,很具有启发性。其面临的困难仍然是经济学界普遍面临的一些科学方法上的,在本书的结尾处也予以了讨论。本书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作品,但易读并具有启发性和现实意义。作者将注意力放在了经济黑帮、腐败、暴力、贫困、战争等问题上,虽然视角上仍然具有一些美国人的局限性,但很具有几分国际人文关怀的味道。 (160千字)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9.0 (284807人评价)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12-9-1
评语:或许是关于爱情、婚姻以及生活的一切。 (284千字)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9.1 (2174人评价)
作者: 米歇尔·福柯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2-9-1
评语:本书表面上是在写作一部“疯癫史”,即疯癫作为一种现象在15~19世纪的文明社会中受到的对待之演变,然而在疯癫与理性的关系中,无论是象征关系、强制关系、观察关系还是监护关系,疯癫始终处于一种相对于理性与文明社会的客体位置上。故疯癫意义之演变实则意味理性对自身的边界探索与认知之演变。 就阅读难度上来说,本书(于我而言)介于能理解其大意和难以做更细致的分析之间的程度。虽然“疯癫”这个话题在史学研究形式下显得比较冷僻,不过福柯极其背后的法国哲学似乎的确是关注到了一些更为基本的问题,即研究对象在历史轨迹上的建构逻辑。在此处,这个对象也可以说是理性自身。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确是富有启发性的。 (189千字)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7 (662人评价)
作者: (英) 贝克莱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10-11
评语: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在前1/3的部分,具体说来是从绪论到第一部第33节就基本交待清楚了,后边的内容囫囵翻一下。第111~132节对于微积分的看法颇有一点意思。 Berkeley作为经验主义者中信奉唯心主义和有神论的一派,他的这本小册子的确为之做出了不错的辩护。了解一下,以便和Hume Locke两人的学说相互补充。 主要观点:(1)人无法形成抽象的观念;(2)物质不需要在external world中存在,存在的只是人们感知到的观念;(3)上帝的精神作为主体确保了人们感觉观念的秩序性。 (约55千字)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6 (3624人评价)
作者: [美] 罗伯特·海因莱因
出版社: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 2003
评语:评价这部科幻小说为一部杰作或许并不过分。“星船伞兵”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将其想象为一部以星际战争为核心概念的作品,但是将本作视为披着星际战争外衣的成长型小说或者政治类小说或许更为恰当。“人类与虫族的战争”这一设想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抽象背景的具象化,其核心则不如说是在探讨国家权力的道德性质,以及描绘一种理想的集体主义带给人的热忱。从这一角度上讲,或许书中描述的3节“历史与道德哲学课”才揭示了这部作品真正的主题。(课上讨论的内容分别是:对黑格尔的价值论的批评,规训与惩罚的意义,一种类似于理想状况的下罗马共和国政体的价值) (200千字)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9 (11630人评价)
作者: [意] 达里奥·福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16-3
评语:由上到下把权力机关、司法机关、执法机关、教会、媒体、市民黑了个遍,荒诞不经的喜剧感将观众疏离至旁观者视角,疯癫的表演下反映的却是更为真切又荒谬的现实。同一个现实,执法者眼中是任人编造的陈词,媒体眼中是博人眼球的新闻,市民眼中是一桩令人不安的丑闻。至于那个意外死亡的无政府主义者,who really care? (44千字)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7 (88192人评价)
作者: 刘慈欣
出版社: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 2005-6
评语:算是明白了为什么有人声称这一部比《三体》更适合拍成电影,这并不完全是一种称赞。 对于熟悉大刘作品的人来说,可以在《球状闪电》上找到他在创作生涯中一切优点和缺点的一种雏形。单从作品本身来谈,其核心设想的震撼力和表现力弱于《三体》,而情感表达上又不如《带上她的眼睛》,所以注定只能作为一种尝试。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部应该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大刘创作生涯中的平均水平。 (172千字)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9 (4623人评价)
作者: 温功义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3-9
评语:明末三案的背后是党同伐异,党争的背后是有明一代的政治制度,天启以降的三案争论则是党争的一种手段。 作者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楚的,然而宏观的大视角下又不免欠了些对微观政治环境的关注。叙事与论述略平,而对人物下的定论又未免有些片面武断。 明末政治史比较混乱,本书可当做思路上的一种整理。较之《万历十五年》等著作,则未免浅淡了些。 (99千字)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2 (813人评价)
作者: [法] 安德烈·纪德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年: 2011-5
评语:作为道德三部曲中创作得最早的一部,同时也是纪德早期的一部作品,小说在叙事水平和表达效果上都不可与《窄门》《田园交响曲》同日而语。其感情基调和悲剧模式上为其后的作品奠定了基础,所表达的思想较后作则相对青涩,且困惑多于深刻。总体来说,从这部作品中已经能看出来纪德一贯在小说中表达的那种炽热而扭曲的情感,但在本作中则表达的比较隐晦。 (100千字)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作者: 法律出版社 编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出版年: 2002-12-1
评语:任何事情也要按照基本法! (230千字)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2 (1199人评价)
作者: 格非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 2014-2-15
评语:格非先生的随笔和文论。忆旧的文字十分亲切有趣,带着读者接近了那些不可磨灭的人和事。短评有见地,比较零散,值得细细思索。文学评论鞭辟入里,信息量大,对此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获得许多启示。 后半部的评论涉及了马尔克斯、托尔斯泰、福楼拜、卡夫卡、麦克维尔、乔伊斯、博尔赫斯、伯格曼、布努埃尔....等众多作家和艺术家。理解这些篇目,就不得不先对其代表作品甚至其所处的流派、时代等有足够的了解。 从翻开到“读完”本书花费了笔者1年以上的时间。过于丰富却又十分零散的信息是本书难以被充分理解的主要原因。即便此时,笔者也只能自认为算是粗略地读过了一遍,还有很多的内容需要被再次品读。 此外,谴责一下本书不合理的篇目排列顺序。 (227千字)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6.8 (1140人评价)
作者: 徐冰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2-4-23
评语:书的形式是有趣的:不着一字,却让所有人都能理解。然而若以“书”的角度评判,其内容实在乏善可陈。书中记述的平白无味的白领生活是让大多数人理解的基础,却也导致了本书内容无趣的必然性。只能说如果将其看做一个艺术品,它的确是有趣的,读者阅读中也能产生破译密码式的快感。至于贴上了价格标签之后,是否值得购买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0字)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4 (91人评价)
作者: 蔡义江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2011-3
评语:认真推荐一下这本书:适合于完整读过一遍脂评本或程高本的红楼爱好者。 对于大部分初读者来说,诗词曲往往是阅读时比较容易忽略掉的部分。借助本书对所有的诗词曲进行一次串联式的回顾,对于发掘曹公埋藏的草蛇灰线很有帮助。 此外,蔡义江先生是一位研究方面比较踏实的红学家,对诗词的隐含义的推理论证大多比较令人信服。笔者尤其认为,怹对怀古绝句十首(五十一回)和花名签酒令八首(六十三回)的评注堪称精彩。此外,对续书部分诗词的批评也一针见血。 虽然不排除部分分析带有预设立场,以及受时代背景影响其评注有一些阶级分析论的味道,但总体上其评注是很具启发性的。 (300千字)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5 (7624人评价)
作者: 季羡林
出版社: 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
出版年: 2005-1
评语:优点:以参与者身份比较真实地记述了自己在文革初期的亲身体验,文字流畅,可读性强带有一定黑色幽默。 缺点:大体上还是应该归为伤痕文学,对文革的思考不够全面或深入。对人和事的认识比较片面。 (136千字)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9.2 (162112人评价)
作者: 余华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出版年: 2012-9
评语:用kindle读的第一本书....飞机上+巴士上读完的。 选余华的小说的理由是,感觉他的小说随时都能让人读的停不下来,适合荒废一阵之后拿起来调整状态。 读完后第一反应是把它和《活着》做了一点对比,感觉更欣赏这部。 (178千字)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9.1 (44759人评价)
作者: 杨绛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2-9
评语:第二部分不太读的下来,可选择跳读至第三部分。杨绛先生一家的生活是很真的,很有一种自在的感觉。写得最好的个人认为是写钱瑗的部分,倾注了为人父母的爱。第三部分好在其内容本身就是很耐读的,无需太多写作技巧。 (90千字)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7 (971人评价)
作者: 董说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 1983
评语:好,好,好 写到精彩处着实精彩,计十六回,长者六七页,短者三四页,却是回回紧凑,回回惊奇。 故事好似梦中之梦,道理却是玄之又玄。笔法破《西游》格局而直追《红楼》,颇有些后现代的味道,非若明季文人所能写得。 小品奇文,何妨一看。 (98千字)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9.2 (33816人评价)
作者: 当年明月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1-12-1
评语:这套书就不用多说了,不算太过气的上一年代网红,这一代无数人童年的回忆,让多少人一头扎进去无法自拔的奇作。 第一次看是小学五六年级。高三期间,又拿出来再看了一遍,还是停不下来。 普及历史的作品很多,这本不算是质量最好的,但无疑是当代影响度最大的之一。当年明月启蒙了多少人的历史兴趣,颠覆(或曰塑造)了多少人的三观,恐怕难以统计。但无疑我是深受其影响的人之一。 如果没有当年明月,明朝恐怕会永远被大众看作一个黑暗专制的朝代,无法勾起太多人的兴趣。这一点上这部作品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当然,它不算严肃,文笔也不能说足够精巧严谨,不过较之现在的网络文学而言,可读性和趣味性已经很强。 当年明月对书中的历史人物是灌注了自己的情感态度的,这是这部作品作为历史类作品不严谨的一方面,却也是它作为通俗文学能够成功的一方面。作者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兼有中国知识分子的评判标准,却不拘泥于传统定论,借此在读者心中描绘出一个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虽有脸谱化之嫌,却也十分不易。 后几本人物一多,事情一乱(可能也有名声影响),就略有些草草了事。但从前几本的史论和后记可以看出,当年明月还是试图在传达一些历史常识和自己的态度的,而且比较成功。 总的来说,这本书仍属于通俗读物范畴,但确是值得一读甚至再读的作品。尤其适合作为年轻学生的启蒙读物。学到一些知识后重读,也会在某些方面产生更深的反思。 (1607千字)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9.1 (2832人评价)
作者: 黄仁宇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08-11-01
评语:见微知著的好作品。 万历十五年,这是一个无事之秋,却也是一个王朝已然失去了改革重生的最后希望的年份。 黄先生选取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和李贽这些典型人物作为切面,实际上解读了明朝末年在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方面的种种困惑。而这种解读又不流于一个个个体的生平介绍,甚至不拘于一个王朝的政体:他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中央集权政治的陌路,看到了管理制度的落后是如何钳制了这个国家的蓬勃发展。这不能不让我们产生对现实新的思考。 对于读过《明朝那些事儿》,对上述人物生平及明朝政治史已经比较熟悉的读者来说,这本书读起来想必会更为轻松。 (207千字)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3 (41242人评价)
作者: 苏童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04-8
评语:苏童的笔调是阴森干冷的,带着惨白的颜色。通过对场景的营造和角色精神状态精细的演绎,他仿佛在将读者拽进故事中参与体验。这个发生在封建家庭里的悲剧故事既冷静又疯狂,因而在荒芜的绝望中生出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单篇45千字)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7 (11322人评价)
作者: [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10-9
评语:据说乔神在写这部短篇小说集时,意在以这些篇目完成对当代都柏林人精神状态的批评。所以这些小说大多以描写一类市井人物为情节线索,中间多穿插有爱尔兰民族史和基督教相关的内容。如果在阅读时对这些背景知识不够了解,可能会有点费解。 然而《都柏林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笔下的小人物与当代人物仍有精神和情感上的共通点,或曰人类永恒精神中的一些痛处,故我相信它在任何时期都能引起一些共鸣。乔伊斯对旧日都柏林的缅怀,在现代语境下似乎更可以被解读为对已故的旧日精神的一种追思。 首推《阿拉比》《死者》两篇。 (128千字)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6 (2073人评价)
作者: [英]莎士比亚
出版社: 大众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08
评语:前半部还好,从暴风雨之夜开始的节奏就有点乱了。角色设置有些重复,部分副情节也显得多余。这部的很多画面在舞台上应该很难表现。结尾处理和整体效果上,黑泽明改编的《乱》显得成熟的多。 (多看文库版 72千字)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8 (7007人评价)
作者: [英] 威廉·莎士比亚
出版社: 大众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08
评语:明天,明天,再一个明天,一天接着一天地蹑步前进,直到最后一秒钟的时间,我们所有的昨天,不过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 人性原来如此脆弱,只需要只言片语,便可将一个人推向毁灭的深渊。罪行一旦犯下便永远无法挽回,即便明知前方是穷途末路,也只能凄惨地走向终结。 (多看文库版 48千字)
回复
<前页 1 2 后页>

什么是书单  · · · · · ·

书单是收集图书的工具,创建书单后,在豆瓣看到符合书单主题的图书时可以将它放入书单,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看看其他人的收集,关注你感兴趣的书单。

这个书单的标签  · · · · · ·

读书

Finnegans Wake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