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研究memory studies

BOXING
来自: BOXING (Martinique) 2015-11-01 21:17:29创建   2020-08-23 07:42:11更新
記憶熱也是近二十年來縱貫人文社會科學界當之無愧的熱點。Jeffrey K. Olick提醒過我們何謂「集體記憶」之問題,記憶作為學術概念,也持續被「問題化」。

這個豆列的設置目的,恰不在於限定視角、領域或邊界,而是想儘量收納任何與集體記憶相關的,或理論、或案例、或好玩的材料。當數量一定后,我們可以考慮如何分類的問題。

此外,記憶如更寬泛地討論,則懷舊(nostalgia)、鄉愁、遺忘(forgetting)和歷史/(學)(history/historiology) 不可不談。

集體記憶,不同學科皆可涉入。我們也期望有跨領域的朋友提供更廣泛的文獻、案例或資源。
22人
1133 人关注
1
来自:豆瓣读书
(3人评价)
作者: Rossington, Michael (EDT)/ Whitehead, Anne (EDT)/ Anderson, Linda (CON)/ Chedgzoy, Kate (CON)/ Mukherjee, Pablo (CON)
出版社: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出版年: 2007-5-9
回复
2
来自:豆瓣读书
6.9 (29人评价)
作者: 雅各布斯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2-10
评语:第五部分 集体记忆与文化遗忘症 集体记忆:文化的重要性 恐怖的反记忆,突发事件的公共铭记 博物馆与文化构造 见证人的困境
回复
3
来自:豆瓣读书
9.4 (13人评价)
作者: Astrid Erll / Ansgar Nunning / 阿斯特莉特·埃尔
出版社: De Gruyter
出版年: 2010-5-20
回复
4
来自:豆瓣读书
7.0 (132人评价)
作者: 阿斯特莉特•埃尔 / 阿斯特莉特·埃尔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2-1
评语:文化记忆与集体记忆的文集,翻译品质很一般。
回复
5
来自:豆瓣读书
9.1 (15人评价)
作者: Astrid Erll / 阿斯特莉特·埃尔
出版社: Palgrave Macmillan
出版年: 2011-11-15
评语:前三章可作為記憶研究的introduction來閱讀,較之於幾本知名的Reader好使,Halbwachs、Warburg、Nora和Assmanns是骨架。第四到六章是Astrid Erll個人對culture memory的研究著述。全書征引的文獻非常新,論述有德國記憶研究的影子,有意識地分析了不少當下正在發生的「記憶問題」、重視跨學科與跨國(全球化)等視角。references相當細緻,很有參考價值。(書評:https://www.academia.edu/31586234/A_Review_of_Astrid_Erlls_Memory_in_Culture)
回复
6
来自:豆瓣读书
9.1 (792人评价)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05-05
评语:尼采以為,歷史具有三種用途,紀念、懷古與批判,分別對應著行動鬥爭、保守主義或虔誠信仰以及希望走出痛苦而被解救的欲求。這篇論文中,尼采著墨最多當屬第三種:批判的歷史。為了談論他關於歷史濫用的批判。他對歷史進行了現象式的描繪:歷史可能約束了我們對自由未來的想象力;當下易被過去所本質化或歷史化;即便我們達到大刀闊斧地批判歷史,但我們是否超越了過去的歷史力量呢?我們的確看到,即便是走向科學的歷史(科學),也有其不斷服務於生活的特質。或說,服務生活,被當代所利用才是歷史延綿迄今的原因。但也正是因為這種契合,使歷史涉入生活可能過多過深。由此,「非歷史」乃至「超歷史」的觀念被引入,它執行的是「忘卻過去」(遺忘)的使命,讓永恆轉入藝術或宗教的場域,而不再被歷史所死死捆綁。同時,「非歷史」和「超歷史」也期許生活高於知識成為可能,知識應該是服務於生活才對。這便是尼采為以上「歷史病」開出的藥方,而年輕人可能是使藥方奏效的關鍵。能否超越歷史或在歷史之外批判歷史,是尼采的期許所在。這與尼采在篇首所提問題「我們必須知道什麼時候該遺忘,什麼時候該記憶,並本能地看到什麼時候該歷史地感覺,什麼時候該非歷史地感覺。……對一個人、一個社會和一個文化體系的健康而言,非歷史的感覺和歷史的感覺都是同樣必需的」(pp.4﹣5)是一脈相承的。
9回复
7
http://blog.lib.nccu.edu.tw/ref/?m=a1101&blog_serial=7&article_serial=857
评语:台政大图书馆提供的“文化記憶 Cultural Memory”主题资源指引,可稍作参考。
回复
8
来自:豆瓣读书
(8人评价)
作者: Andreas Huyssen
出版社: Routledge
出版年: 1994-12-30
回复
9
http://www.jstor.org/stable/2171069?seq=1#page_scan_tab_contents
评语:在1997年迄今的20年間,這篇論文被引用過600余次,現在看來也還是很有啟發。作者從文化史角度,藉助心態史和Aby Warburg切入,以方法論為角度反思了記憶研究的困境所在。 Confino, A. (1997). Collective memory and cultural history: problems of metho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02(5), 1386-1403.
回复
10
来自:豆瓣读书
(0人评价)
作者: Francoise Zonabend (Author), Anthony Forster (Translator)
出版年: 1985
评语:《持久性记忆:一个法国村落的时间与历史》。从国家大历史、地方史/社区史、家庭史/个人史三个维度诠释不同记忆机制能建构与再现不同的历史。但这些历史的建构,不是单独依靠记忆存在的,必须依赖社会具体实践等实质性运作。
2回复
11
来自:豆瓣读书
8.0 (25人评价)
作者: M. Christine Boyer
出版社: The MIT Press
出版年: 1996-2-28
回复
12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jE2MzY1OA==&mid=426607202&idx=1&sn=d584b04373d51883d3e801dc3a5340aa&scene=5&srcid=0316Q3jdf3Yw4JgIQKEzCm8v#rd
回复
13
来自:豆瓣读书
(1人评价)
作者: 李有成
出版社: 允晨文化
出版年: 2016-2
评语:《記憶》是李有成教授繼《他者》與《離散》之後的另一本新著,在精神上與前兩本書有若干親和關係,因為其關注的主體在身分上多屬文化他者或離散者。這本書主要在考察文學生產中所涉及的歷史、過去及記憶等問題,檢視的文類包括小說、回憶錄、傳記等,討論的對象計有石黑一雄、古雷希、謝柏德、趙健秀、蓋慈、歐大旭等當代著名作家,全書的關懷因此具有時間的縱深與空間的寬廣。這本書的重心在探討個人或集體記憶如何可能遭到壓制,泯滅或消除;而作家又如何透過文學生產挖掘,召喚或重建這些記憶。《記憶》延續作者長期以來的學術關懷,除了理論的鋪陳之外,全書分章以具體的文學事例析論與省思暴力、災難、創傷、遺忘、傷悼、回憶等現象在不同情境與時刻之下的政治與意識形態意涵。全書的立意主要在論證記憶其實是某種形式的行動主義,召喚記憶是為了拒絕遺忘,為了糾錯導正,伸張正義,藉此抵拒對歷史與過去的扭曲與壓抑,希望受污衊的可以抬頭挺胸,受屈辱的可以獲得安慰,並在重建人的尊嚴之餘,還原歷史與過去的本來面目。
2回复
14
来自:豆瓣读书
8.8 (267人评价)
作者: 徐贲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年: 2016-1
回复
15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MjcxMDEwNQ==&mid=430323248&idx=3&sn=5b5fb03eef8d8d228d831e2dd9de96a4&scene=1&srcid=012861m5xFOOlOys88YwB5Oj&key=710a5d99946419d9cd91eea3d6f9c2c2b5450371f0a69e4835c25844c8d31f77bb28fb03b9ccde2b613d04c4ea545998&ascene=0&uin=MTQ3NDY3MDk4MA%3D%3D&devicetype=iMac+MacBookAir6%2C2+OSX+OSX+10.11.2+build(15C50)&version=11020201&pass_ticket=aKvo2VPSXcpT7J9v8uMCCFFLqsYZBsMbl2FF%2BxEHkceD7qHq8QQeP6sVawIF6Md2
评语:记住乡愁,呵护乡愁,激活乡愁 | “跨学科视野下的城乡记忆场所研讨会”会议报导
回复
16
来自:豆瓣读书
9.2 (384人评价)
作者: [英] 基思·特斯特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0-03
评语:第二章 特性/身份/认同 与 第三章 怀旧/恋乡 可参考。
回复
17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8&recid=&filename=MUSE201103010&dbname=CJFD2011&dbcode=CJFQ&pr=&urlid=&yx=&uid=WEEvREcwSlJHSldRa1Fhc2JvZSs2cWFhOW1CNzJOY1llQnI1enBPNWd3WFZ4TzBNQzhoSGxjQXRSMHFPM21LR09RPT0=$9A4hF_YAuvQ5obgVAqNKPCYcEjKensW4IQMovwHtwkF4VYPoHbKxJw!!&v=MzE1NTZWcnpJS0RqWWE3RzRIOURNckk5RVpJUjhlWDFMdXhZUzdEaDFUM3FUcldNMUZyQ1VSTHlmWnVabUZpRGg=
评语:郑岩:《阿房宫:记忆与想象》 “在我看来,问题并不如此简单。我将“阿房宫”解析为五个层次:秦代的阿房宫;历史学的阿房宫;文学的阿房宫;图像的阿房宫;作为废墟的阿房宫。”
回复
18
http://book.douban.com/series/6922
回复
19
http://www.qinghistory.cn/qsck/423519.shtml
评语:王汎森:《清末的历史记忆与国家建构——以章太炎为例》(2015年11月刊)。
回复
20
啊,该内容你没有权限查看或已被作者删除。
评语:上海交通大学于2015年12月召开的“跨学科视野下的城乡记忆场所”研讨会之会议完整议程及各篇论文的简要介绍。
回复
21
来自:豆瓣读书
(4人评价)
作者: 罗福惠 / 朱英 主编
出版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1-7-1
评语:“本书稿拟以民国以来各级政府、辛亥革命参与者、民间组织、学术界对辛亥革命的记忆与诠释为研究对象,以期加深对辛亥革命本身的研究,并透过百年来对辛亥革命的记忆与诠释,加深对近现代国家与社会的理解。”
回复
22
来自:豆瓣读书
6.8 (381人评价)
作者: 李若建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11-12
评语: 本書以1950年代為中心,討論了「毛人水怪」、「割蛋」、「仙水」和「神藥」等若干謠言的生成過程、傳播路徑、最終結果及生成遠因。作者援引集體記憶概念,認為當下的謠言往往產生自當地民眾由來已久的集體記憶,或說是傳統與口述歷史之中。這些歷史傳統靜待著一個當下的時代契機而被重新激活,成為一種現代謠言。這種當下時代契機,可能是政治運動帶去的民間社會不穩定,新政權地方權力與傳統地方社會之間的衝突、現代國家治理與傳統地方社會治理之間的矛盾、敵人的有意破壞、偶然性因素等。與其我們質疑謠言是偽造之言,不如在真假虛實之間,探究謠言如何生成與為何生成的問題,這對我們當代社會亦有反思之功效。
5回复
23
来自:豆瓣读书
7.1 (18人评价)
作者: [法]保罗·利科等
出版社: 山东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9-4
回复
24
来自:豆瓣读书
7.7 (31人评价)
作者: 王德威 / 李歐梵
出版社: 牛津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08
回复
25
来自:豆瓣读书
7.7 (16人评价)
作者: 陶东风(执行) 周宪 主编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11-6
评语:“周宪主编的《文化研究(第11辑)》的中心论点是探讨记忆特别是当代中国的灾难记忆建构的文化机制。同时,《文化研究(第11辑)》也将通过一定的篇幅翻译介绍了西方文化记忆方面的经典文献,比如哈布瓦赫的《论集体记忆》,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等。”
回复
<前页 1 2 3 4 5 6 7 8 后页>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记忆 书单

最新留言  · · · · · ·  ( 全部 )

BOXING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