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一本理解中国古代建筑有机结构的入门读物。借助古建筑典型的实例照片和图解,阐释中国古建筑结构体系在三十个世纪中的发展及形制的演变——孕育并发祥于史前时期,发育并成长于汉代,成熟并逞其豪劲于唐代,臻于完美醇和于宋代,显现衰老羁直之象于明代初叶,直至面对现代化挑战的当代。这是一部不甚完备但却是独一无二的图像中国建筑史。之所以“不甚完备”,是因为它写成于战乱中的1946年,四川宜宾偏远江村李庄。这部英文著作,由老朋友费慰梅(Wilma Fairbank)女士追回丢失二十多年的珍贵图稿,直到1984年英文版才成书。80年代末,由梁思成先生的公子梁从诫翻译为中文。
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创作者 · · · · · ·
-
梁思成 作者
目录 · · · · · ·
英文版致谢
中文版序
叙 粱从诫
前言
中国建筑的结构体系
起源
曲面屋顶与斗棋
两部文法书
佛教传入以前和百窟中所见的木构架建筑之佐证
间接资料中的佐证
汉代的佐证
石窟中的佐证
木构建筑重要遗例
豪劲时期(约公元850-1050年)
醇和时期(约公元1000-1400年)
羁直时有(约公元1400-1912年)
佛塔
占拙时期(约公元500-900年)
繁丽时期(约公元1000-1300年)
杂变时期(约公元1280-1912年)
其他砖石建筑
陵墓
券顶建筑
侨
台
捭楼
粱思成传略 费慰梅
附录:英文版编辑方法
· · · · · · (收起)
中文版序
叙 粱从诫
前言
中国建筑的结构体系
起源
曲面屋顶与斗棋
两部文法书
佛教传入以前和百窟中所见的木构架建筑之佐证
间接资料中的佐证
汉代的佐证
石窟中的佐证
木构建筑重要遗例
豪劲时期(约公元850-1050年)
醇和时期(约公元1000-1400年)
羁直时有(约公元1400-1912年)
佛塔
占拙时期(约公元500-900年)
繁丽时期(约公元1000-1300年)
杂变时期(约公元1280-1912年)
其他砖石建筑
陵墓
券顶建筑
侨
台
捭楼
粱思成传略 费慰梅
附录:英文版编辑方法
· · · · · · (收起)
喜欢读"图像中国建筑史"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图像中国建筑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
- 中国古代建筑史 9.2
-
- 《营造法式》注释 9.5
-
- 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手绘图 9.7
-
- 中国建筑史 8.8
-
- 梁思成全集(第二卷) 9.1
-
- 应县木塔 9.4
-
- 蓟县独乐寺 9.2
-
- 苏州古典园林 9.3
-
- 中国古建筑调查报告(上下) 9.6
-
- 梁思成全集(第十卷) 9.4
图像中国建筑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3 条 )



[读书报告]匠心独具,古建传承
百花文艺出版社汉英双语版《图像中国建筑史》是我真正自觉接触学术层面上的建筑家梁思成之肇始。大部分话已经在“影响我的大家”推荐文字中说完了,这里谈谈其他几个方面吧。 一,“推荐大家”我原本拟定的题目是《匠心独具,古建传承》,不料为桴琼居主人私改为《半世楼苑碑...
(展开)
> 更多书评 23篇
论坛 · · · · · ·
这本书与《中国建筑史》有什么区别? | 来自aka | 9 回应 | 2021-11-04 08:59:47 |
买书要趁早。 | 来自蕾丝鞭。 | 2016-10-31 15:33:50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The MIT Press (1984)9.5分 37人读过
-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9.0分 523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9.7分 76人读过
-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5)9.6分 79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0年图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书单 | 千评9分书 (Sheryl)
- 书海无涯 (佾云)
- 2010年以后9分以上图书 (晚安,本杰明)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图像中国建筑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mathbao 2013-07-06 13:31:28
学习了。
1 有用 Bla©kie 2011-06-07 21:00:48
纸张不错,大图甚好……春风化雨地照顾到了低级菜鸟的阅读能力
2 有用 溪堂 2015-07-20 17:52:06
不够完备,但那是历史纷乱造成的缺憾,这对做学问的人来说是最残酷的了。还是五星。
2 有用 艾吉奥 2017-05-12 11:40:12
对建筑结构的名称太过陌生,翻看图书中的图像,去搜索互联网时却发现某些建筑甚至在日据时期被保护,到了文革却被大肆“破坏”,那种打烂自家文脉的勇气可真是相当地“后生可畏”,不过激烈的日子总要结束,生命的节奏总要有缓有急,不然机体-身体-主体肯定受不了,于是又迎来了恢复振兴阶段。
1 有用 选书师 2019-11-21 20:02:12
一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