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笔记(178)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 哆来咪发唆

    网上很多留言说,这本书的观点已经过时了,今天的中国人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这个有可能吗?几千年的文化基因,怎么可能突然抹去。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人确实在发生改变,但书中说到的“自我压缩”、“他制他律”等很多特征,都仍然存在于今人的面貌里。 譬如,在找婚姻对象的时候,大部分人的首要标准仍然是“安身”、“安心”。“安身”对应着好的物质条件,“安心”即找一个为人好的,而不是个性多彩多姿的。 再比如,政府仍然...

    2020-08-18 20:59:57   11人喜欢

  • D2h (一般。)

    对于中国人来说,我行我素,一意孤行,孤男寡女都是不好的状态 中国人比较含蓄,感情不轻易外露,看不到西方人那种七情六欲的展现,所以很难看到爱和憎的极端化,而是尽量的往中庸靠 中国人向来把身体与个性弄成没有任何突出性,不少人还引以为荣,此外就是在生活上力求人生的平稳与平实,即使可以碰到多姿多彩的人生经验,却要用反高潮的方式来镇压掉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一向是反对生命的,比如将整个生命纳入公式化的人生渠...

    2022-05-30 17:26:57   4人喜欢

  • Sisyphus (风吹过的铺子。)

    中国人出现精神病的情形比西方人少得多,这一方面可以归因于上述将心理问题“身体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得归功于中国人的“超稳定”的人格一中国人的“身”是由人伦与社群关系的心”去组织,而不是由自我去组织的,因此就恒常地处于人情的磁力场的腰包围中,自然比必须由“个人”去面对世界的人容易保持心理平衡得多。心理人类学家许烺光将中国人的这种心理平衡称为 homeostasis,中文即译为“仁"。

    2020-06-16 16:45:38   3人喜欢

  • 不良

    中国人缔造的“现实”媒介,往往是一种幻觉,而且是一种“万能的幻觉”。人明明有欲望,却希冀由别人满足自己的愿望,自己这一方则尽量设立“不在现场”的证据。己方既然没有主动地去控制环境,一旦这个环境没有自动地调整得合乎自己心意,又会到过头来怪罪这个环境。

    2018-05-31 00:07:43   3人喜欢

  • 阿秀 (任爱流向低处,曲折而动容。)

    这类反应,到底显示了什么?它说明:在中国与西方,讨论“人”所用的叙事是截然不同的。在西方,是倾向于用心理学的语言;在中国人之间,即使是知识分子,也无所逃遁于道德化、人事化(包括政治化)语言之笼罩。換言之,一切在西方是属于个人心理形态的状况都会被中国人予以“人事化”或“道德化”。 这个倾向说明,在中国文化的符号系统里,外在的社会关系与社会压力在个人心灵中造成的比重,远远地压倒个人对自我心理状态的知...

    2021-09-16 21:52:48   1人喜欢

  • peppermint

    至于中国文化中,则是没有合法的“个体”观念的——道家式的“一人”或“不仁”立场,必须从人情的磁场中退出才能实现,否则就变成在人情的磁场中遂其“私心”的伎俩;而从其追求长生不老的冀求来看,这个“个体”也只是“身体“。因此,中国文化基本上是将“人”设计成“二人”或者“仁”的。这种没有了“个体化“的“二人”关系也必然是“名正言顺”的渠道化关系(例如五伦)。任何一方的“心”既然被纳入这些由社会保障的渠...   (1回应)

    2019-10-27 21:36:41   1人喜欢

  • 若你遇见她 (时间在流逝!)

    先是在《巨婴国》一书中看到,读完后一个感觉,它可能只是触及到了本书的一个表层。 理性精神与人之热情双双不发达,心比脑要发达,动乱都是使深层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少,老百姓的平均主义与统治者的专制主义是互相配合的,中国历史上任何表层结构意义的变动都是使深层结构越来越没有变化的因素。 中国人的个体就变成了一个没有精神性的身,至于情也成为了必须毫无保留地在别人身上完成的项目,结果必然出现由“二人”去定义“一...   (1回应)

    2017-06-14 21:38:49   2人喜欢

  • Mr.Jung6

    中国人一半老百姓的生活意向,归根到底就是一个养字。养自己的身体,养老婆,养孩子,养上一代。 的确,对于一个不可能有经济成长观念的农耕文明来说,大同和太平境界已经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 因此,在中国人眼中,任何使老百姓皆有所养的政府就是一个好政府。 在这里,我们找到了中国人口为何成为世界之最的答案,我们不能将其归因为某种生产方式,甚至不能纯粹归因于农业社会的倾向。必须溯因于中国人肉体化的宗教观、不朽观...

    2023-03-11 16:47:26   1人喜欢

  • 纸上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孙隆基 117个笔记 ◆ 第一版序 >> 中国“人”被设计的方式是否根本上有问题? ◆ 第一章 导论 >> 任何一种认知的意向,在照明了客观世界的一组现象的同时,皆不可避免地会把客观世界的其他面相做“稀薄化”的处理。 从以上的体认出发,我们可以这样说:某一套社会科学的理论,确实能够“看到”其他的社会学说“看不到”的现象,但同时它却不可能“看到”由其他的角度才“看得到”的现象。 >&...   (1回应)

    2020-03-08 06:43:01   1人喜欢

  • 做最小的人

    中国人非常重要的社交活动就是吃饭了。朋友聚会多半是去外面吃一顿,吃开了喝足了开始畅谈。特别是过年春节的时候,走家串户最重要是吃喝,客人来了不招待一顿丰盛的美餐是非常失礼的。这种对于吃的执着在西方是非常少见的。何以请客吃饭成了中国人这么重要的社交? 这本书作者给出了此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中国文化中,人分为“心”和“身”。“心”是人伦和人情。“身”是肉体。相比西方文化,缺少“灵魂”领域这种神圣的超脱现...

    2019-03-11 00:08:47   1人喜欢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7 18 后页>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