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定若远,一信动经年。要真正理解中国,认识中国,特别是中国古代艺术史,敦煌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一直以来,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敦煌以及其背后的历史似乎遥不可及。但实际上,敦煌不仅属于学界,更属于我们每一个人,要“继续敦煌”,实有必要让敦煌走出学界,走进大众。
2010年和2013年,《生活》杂志的采编团队几次前往敦煌、兰州等地,对几代“敦煌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采访。这本书是4年多追踪历程的结集,将呈现一场冥冥之中的相遇——一座洞窟与一个(群)人的相遇,千年佛国与数十载人生的相遇。莫高窟与她的守望者们,在荒漠中相互召唤并彼此守候。他们的守护延长了莫高窟的生命,而在敦煌,他们也找到自我,找到艺术、文化乃至人生的新路。
《敦煌:众人受到召唤》为四色图文书,既有敦煌研究院提供的珍贵图片,又有《生活》摄影师实地拍摄的图片,精美、大气、有意境,富含人文张力和表现力。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些文字总让人鼻酸
当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无需考虑他是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而是单纯的以一个人来评价他,以他的言行来评价,也许这才是最客观的。
生命在漫长的时间里完成无数次的打磨,在千丝万缕的线索中,每一个对未来至关重要的选择,既像是偶然,又像是注定,或许只能用命运来解释和形容。
嗯?终于恢复书评功能了呢!
在敦煌,时间有时是一个过于微妙的概念。时间的长度,很难准确地界定——1000多年,50年,2年,究竟哪个更漫长,哪个更短暂?对于...
[微信公众号“荆之味”] 这是一篇书评或者说读后感,书名叫做《敦煌-众人受到召唤》,《生活月刊》的采访集,采访了敦煌艺术研究所(现敦煌研究院)的第一代创始人及后...
在我们这些游客眼中,莫高窟更像是敦煌的一个标志性景点。我们愿意不远千里,来到敦煌,在旺季的时候排着队,听着讲解员解说壁画背后的历史故事,但可能不会愿意守在莫...
我喜欢那个时代的女孩子。战争年代,20多岁的南方姑娘,把所有值钱东西变卖凑西行的旅费,前往西北2000公里外的敦煌。她们沿路搭车,一切靠运气,不知第二天身在何方,...
在深圳读研的第三个年头,有一日接到曾经的室友从北京打开的电话,“惠惠,我们宿舍三个人准备毕业旅游去敦煌莫高窟,你也一起来吧!”小心翼翼的征询了老梁的意见,他...
敦煌: 众人受到召唤 读后感 5/27 让敦煌慢一点消失 樊锦诗院长说:"没有可以永久保存的东西,莫高窟的最终结局是不断损毁,我们这些人用毕生的生命所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