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战败到中日恢复邦交,在没有恢复邦交的背景下,日本人如何面对中国?如何认识侵略战争中的加害责任?希望与中国缔结怎样的关系?为何中日两国之间产生了误解、不信任与对立?为了解答这些问题,著者基于断交期间2500多篇的中国相关报道,分析论述中国的是哪些人,对中国的何种问题表示关心,形成了何种中国观,著者希望能够开拓真正的中日民间交流的新局面,找到中日间相互理解的钥匙。
在《诸君》以及产经新闻社1973年创刊发行的《正论》等杂志上刊载的右派论调都颇具特点,即否定对华战争的加害事实,将其淡化,对中国军队在“通州事件”中无差别...
围绕战争责任,日本方面最担心的,论坛尤为关注的,各种复交条件中右派最为敏感的是赔偿问题。对于该问题,早在1964年.以周恩来为首的对日工作组就已决定放弃对...
《诸君》的特征是,对于主流化、常识化的某个观点,以提出反论或反证的形式来挑起论争,这种形式的报道比较多。所刊载的论稿或者立论的论据不同,或者互相的主张有矛...
知识分子们的复交论论点之一是日本主动承担对华战争的道义责任进行停战处理。其中,从1960年前后到日中复交的十多年间倡导日中关系正常化的是竹内好。竹内在《中...
野原四郎《近代百年的中国经验》而且,在最后的阶段有一个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这也是经常被提及的,那就是日本人认为没有输给中国。虽然日本人有输给了美国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