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废的笔记(18)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 sᴇᴀɴ

    上帝死了”,尼采宣称。但他在这样说时,不是以胜利的ロ气,不是以早期无神论的风格 暴君已被打倒,人民获得了自由。相反,他在这样说时带着强烈的痛楚,因为人类最强烈而脆弱的虔诚信仰失去了恰当的目标。人热爱上帝,需要上帝,却失去了他的圣父和救世主,再无恢复的可能。人们在马克思那里发现的解放的欢愉,最终变成了失去保护的恐惧② 我需要祢

    2021-05-07 23:15:43   2人喜欢

  • 棠棣

    道与意识形态现代 中国知识人喜言中西之分,却罕言甚至忘却古今之别。在路易斯看来,与古今之别相比,中西之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古今之别之一就是,古人念兹在兹的是“道”,在今人眼中沦为意识形态(Ideology) 。道与意识形态之别,大矣哉。试想,把古人的“铁肩担道义”、“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里面的“道义”或“道”字,换成意识形态,会是个什么味儿?再试想,孔子杏坛讲道,你走过去说,你所说的那个道只不过是意识形...

    2021-02-16 14:38:37   1人喜欢

  • 阑语生 (本想吃掉忧郁,不料一口吃成胖子)

    第2章 没有胸膛的人 我们似乎想描述某些事物的重要特征,但实际上我们只是在说明我们自己的感觉。 现代教育者的任务不是要在丛林中砍伐树木,而是要把雨水灌溉到沙漠中去。防御错误情感的正确方法是灌输合理的情感。让学生们的感性处于真空状态只会使他们更容易成为宣传鼓动者的猎物。因为,处于饥饿中的本性必将遭到报复,心肠即使冷酷也捍卫不了糊涂的脑袋。 我们的赞成与反对都是我们对于某一客观秩序的反应或对客观价值的承...

    2017-07-11 22:42:49   1人喜欢

  • sᴇᴀɴ

    2021-06-19 19:06:42

  • sᴇᴀɴ

    2021-06-19 19:05:35

  • sᴇᴀɴ

    他坚信:“人类心灵无力发明新价值,恰如人无力想象一种新原色,或创造一个新太阳及日月行焉之天空。”(本书第二章第16段) 因为万物都是神所造的

    2021-05-07 23:40:03

  • 夏屿 (等下去,说不定我的头上就长草了)

    在人身上,理性也应通过“灵性”来统治单纯的欲望。头脑通过心胸来统治肚腹——心胸,恰如阿兰所说,是气节之基,也是情感积惯成习变成为持久情操之基座。心胸—气节—情操,是脑人和腹人之间不可或缺的联络处。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有此中间成分,人才成其为人:因为藉由理智,他只是个灵;藉由欲望,他仅是个兽。

    2018-12-28 15:30:35

  • 夏屿 (等下去,说不定我的头上就长草了)

    每有一个学生需要谨防多愁善感,就必定有三个学生需要从其麻木不仁唤醒。所以现代教育者的任务不是去砍伐森林,而是去灌溉沙漠。真正抵御虚妄情操(false sentiments)是去苦心培植正当情操(just sentiments)。让学生的感受力(sensibility)濒临饿死,只会使他们在宣传家到来之时,更容易被猎获。因为,受饿的本性(famished nature)会追讨反弹,铁石心肠(hard heart)并非抵御心中无主(soft head)的万无一失的堡垒。

    2018-12-28 14:16:52

  • 提红箱的旅客

    “听到德国人把正义(justice)界定为符合第三帝国之利益,每个人都义愤填膺。然而我们常常忘记,假如我们自己认为道德只是主管情操(subjective sentiment),可以随意变更,那么,我们的义愤填膺就毫无根据。除非有一些关于善的客观标尺(objective standard of good),无论我们服从与否,它也君临(overarching)德国人,日本人,以及我们这类人,否则的话,德国人完全有资格去创造他们的意识形态,就像我们要创造我们自己...

    2018-05-16 21:40:35

  • 予秋

    徐艳华译本 4""我们似乎想描述某些事物的重要特征,但实际上只是在说明我们自己的感觉" 33"现代教育者的任务不是要在丛林中砍伐树木,而是要把雨水灌溉到沙漠中去。防御错误情感的正确方法是灌输合理的情感" 36"如果不是公平地给予一切事物其应得的尊重,你能做到公正吗?" 50""为真理所作的坚定不移的献身以及良好的智识荣誉感,倘若没有情感的支持,是无法长期维持下去的" 70""如果你想杀死我们,也请在阳光下" 78""我们都有...

    2018-05-02 19:04:17

<前页 1 2 后页>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人之废

>人之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