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认识何伟,就请从这本《奇石》开始。
如果你已经读过《江城》、《寻路中国》,甚至是《甲骨文》,那么,更不应该错过何伟的这颗“奇石”。
一个作家的笔,要如何赶上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从2000到2012,3个国家,12个家,24个故事。
终于,在何伟的笔下,你不仅能读到奇形怪状的中国。
徒步长城,甲骨冰冷。从江城到新城,当年的艾米莉,已然成了大姑娘。
美国的西部,日本的黑道,尼泊尔的和平队,埃及的清真寺。
十二年来,何伟用心记录的,不止是中国。
这样的经历会改变一个人,只是改变的结果不一定符合你的预期。对死硬的理想主义者而言,这样的工作真是糟糕透顶,他们大多干到最后便沮丧不已,十分不开心。实用主义...
就慈善事业而言,可复制性是至关重要的目标,但在纳吉夫看来,开发项目的工作人员在很多地方重复同一件事儿,从不考虑长远后果,这样的做法没有任何意义。他相信,建...
北京的考古学家徐苹芳告诉我,我所走过的那条巷子完全可以追溯至14世纪,当时的元朝第一次为北京的众多区域确定了布局。元朝还给世人留下了“胡同”一词,蒙古人所...
Az.: 无主题文集 以刊载过的专栏文为主。灵光与见解 都曾在三部曲中领略过 整体编排失于零散。不过关于返回美国前后的故事 那几篇写的蛮好 带着异域的眼光...
6月14日给何伟发去一封电邮,列了10个问题,3天后就收到回邮,答得极认真,让我有点意外。花了很多功夫把英文翻成中文,贴在这里是想让更多读者看到和交流。 1...
读过何伟(彼得•海斯勒)的《江城》、《寻路中国》,自然会对他的新书《奇石》充满期待。《奇石》是一本内容和气质上与《江城》、《寻路中国》有联系的书,比如在对...
2011年3月份日本发生了大地震,那时候我正好在家。那天上午,我拎着相机独自来到镇上,试图拍下一些照片。我走过造纸厂,拍下了一张它的围墙,它还在运转,烟囱里冒出黄...
(本文涉及但不限于《奇石》一书) 看世界的歪国人有很多,来中国的也不少,看完来完还写了一系列文章并且集结出版的,何伟算是叫得上名字的一个吧。 何为何伟? 何...
我不知道这是算好事还是坏事,近几年读闲书容易动感情,什么掩卷长叹,毛发耸动,老泪纵横之类的状况越来越多。何伟的中国三部曲,除了《甲骨文》因为懒了,没有读完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