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讣告后上天堂的书评 (58)

绿茶 2007-11-29 14:16:32

讣告:缅怀闪烁后逝去的生命

最近读书比较挑剔,专挑一些自己空白知识点的书来读,看到这本《先上讣告后上天堂》很是好奇,拿起来读,就没再放下,很有趣的阅读。 关于讣闻,国内可借鉴的东西太少,据我所知,国内有讣闻版的报纸不多,而且没形成特色,也没有专业的讣闻作者,多为记者采写,太客...  (展开)
豆友1033641 2007-12-22 22:01:30

噩耗传来,他们乐不可支

【读品】罗豫/文 中国人对死亡有种莫名的敬畏和回避,讣告也是千篇一律:姓名,出生年月,政治面貌,死亡原因,生平简介。我们的讣告像尸体一样僵硬,而任何敢于给这种文体注入活泼元素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像随意翻动尸体一样忤逆。 于是很难想象,在英语文化中,讣告像服装一...  (展开)
lee 2012-07-24 11:30:13 新星出版社2011版

欢乐的讣告

写作是一门手艺活,这话一点儿都没错。讣告写作在西方,是一个正儿八经的职业。欧美大点的报纸,都有专门讣闻版,不但有专职编辑,也有专职作者,后者还有全国性联谊会,每年都召开讣告写作年会,彼此沟通信息,共同预测下哪些大人物要挂掉,这跟别的版面编辑盘点年度大事没什...  (展开)
巫塔 2008-01-31 20:36:04

死在这个时代是最棒的

发表于2007年12月20日《国际先驱导报》14版【阅读】 http://www.chubun.com/modules/planet/view.article.php/9926/b145 发表时有改动,此为原稿。 玛里琳•约翰逊是位美国专栏作家,她对讣告尤其着迷,醉心于阅读,热衷于撰写,甚至还专门写了本关于讣告的书——《先上讣...  (展开)
午休在别处 2008-01-28 21:38:15

从现在开始加油活吧

我承认当初买这本书是出于某种恶趣味——“先上讣告,后上天堂”,这样的书名会令许多人看一眼就避讳不迭,也会令像我这样的内心阴暗之人两眼发光。在银行大厅等候的时候翻开第一页,从此便欲罢不能地读下去。其实本书的行文并没有我所预期的那般黑暗歌特,当中也并没有涉及太...  (展开)
伊谢尔伦的风 2008-05-04 09:52:57

讣告作者,兼反恐专家,兼老年痴呆患者看护

“对吉姆影响最大的是《传道书》,“所罗门王的遗嘱,在《圣经》里只占六页半,但包括了他的全部智慧。”” ——该说是作者狡猾的微言大义,还是仅仅因为东西文化差异造成的解读不能?《先上讣告 后上天堂》第六章《普通人》,读着吉姆•尼科尔森的传奇经历,很容易就会一秒...  (展开)
邱小石 2008-01-02 21:42:27

我就是一个讣告撰写人,我将是你们死后的保险。

受这本书的启发,我突然意识到我的职业的延伸性,我开始莫名的兴奋。 我一直信奉一位广告业前辈所说,广告是了解人的事业,今天我才洞察其本意。很显然,如果一辈子为暮气沉沉的商品撰写广告文案,我的事业是多么的低级。 我希望自己未来的名片能印上“讣告撰写人”。 因为我们...  (展开)
Lasia 2009-03-07 19:35:41

天生爱讣告

我从小就喜欢这玩意儿。在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讣告之前,我就喜欢他了。 不知具体是从什么时间开始,大概是很小的时候,我不爱看的新闻联播里,我一直热衷于两种新闻报道。某某领导人逝世的消息是其中之一。(另一种是全国人民欢度春节)。 每当播报员神情肃穆,说...  (展开)
历史是软泥巴 2008-05-21 12:21:56

给自己写份讣告

在这个让人高兴不起来的五月,有的书实在是适合重读的。 昨天晚上,我没有象前些天那样,泪眼婆娑地瞪着电视,而是把一个月前看过的《先上讣告,后上天堂》拿出来又嚼了一遍。 比利.卡特目前去世,终年五十一岁。这位身材矮胖的先生是吉米.卡特总统的兄弟,酗酒成性,喝醉之后...  (展开)
孤柏岩上的树 2008-09-06 12:15:30

换个思路,换个世界

读书笔记: 1。迈克尔·多纳吉(爱尔兰裔美国人),他死后,风格粗鲁的《每日电讯报》刊发了一篇长长的褒扬性讣告,称他为“一位屡获大奖的诗人,擅长以严谨优雅的诗作叙述生活中的小故事,比如他如何单枪匹马地将帕瓦罗蒂塞进出租车。”不过,严禁优雅这句话总结得不是很恰当...  (展开)
新世相 2016-12-01 15:05:36

不长不短的讣告,不长不短的人生

这是一本在新世相图书馆最开始书单上的书,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一直觉得自己头上站着3个人,有两个大人物就不去说了,第三个人叫玛里琳·约翰逊,也就是本书的作者。 从死人身上找乐子这件事,在中国人看来可能不可理解(也许读到这句话你就不舒服)。但,呃,这本书把黑色故事...  (展开)
双城记 2011-01-30 12:06:11

来自天堂的咖啡

一本关于讣告的有趣的书。 作者自己就是写讣告的一位名人。书中序言道: 她曾经为戴安娜王妃、杰奎琳.奥纳西斯、伊莉莎白.泰勒、凯瑟琳.赫本、约翰尼.卡什、鲍伯.霍普和马龙.白兰度等著名人物撰写讣告。 书里引用了不少精彩的讣告,有幽默的,有令人毛骨悚然的,有令人惊讶的...  (展开)
点水轻婷 2008-08-07 01:14:00

不僅僅是訃告

和我原先以爲滿是悲傷沉鬱的訃告氣氛完全不同,和死亡相關居然也可以如此輕鬆有趣味的。 剛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不太明白爲什麽《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經濟學人》這樣的報刊的訃聞版會大受歡迎,後來明白了那些訃告實在是一篇篇精彩的人物傳記,尤其當喪主是普通人...  (展开)
涂涂 2007-12-09 21:10:30

看讣告瘾君子们“品日落”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隔三岔五,我的手机会收到这么一条短信:某人于某日在某地去世。有时候短信稍稍长一点,后面加上一句:此人为某某家,干过某某事或出过某某书。这些短小精悍的讣告比绝大部分报纸上的消息要快得多——在我干新闻那阵子它甚至是我的一个消息来源。而所有这些手机讣告,都是我的...  (展开)
黑蜜 2016-06-03 15:15:31 新星出版社2011版

讣告——人生最后一条“朋友圈”

前段时间复习考试,有背中外新闻史,读完这本书,不晓得讣告有没有在某本外国新闻史教材里为廉价报纸的一章占上满满两页,至少我想国内是写不满两页来的,我们的讣告大多格式化的一塌糊涂,想到的和死亡相关而又有趣的告别,翻翻自己的回忆,竟然是《致青春》里,浪漫诗人老张...  (展开)
风禾起 2008-09-23 21:15:51

在线版

http://203.208.35.101/search?q=cache:Nl2pUkeuPwkJ:book.huanqiu.com/reading/2007-12/34648.html+%E5%85%88%E4%B8%8A%E8%AE%A3%E5%91%8A%E5%90%8E%E4%B8%8A%E5%A4%A9%E5%A0%82&hl=zh-CN&ct=clnk&cd=5&gl=cn&inlang=zh-CN&client=aff-sina&st_usg=ALhdy2-NM7N_qHhVSmiu4wwe82...  (展开)
usquebaugh 2008-07-31 19:44:39

有一种FANS叫做讣迷

容许我孤陋寡闻,才疏学浅。从没亲眼见过作者推崇不已的美、英各国的大报的讣闻版,否则,我敢打赌,我早已是一名资深讣迷。 此书我读来比较有极端,容易入迷,容易走神。因为地域文化背景的鸿沟,或者,又是因为小女子远不到火候,有些事件人名让我找不着北。不管怎样,有些部...  (展开)
金豌豆 2008-04-09 15:39:19

国内的报纸不兜售死亡信息

说实话是因为nownow的推荐才看的这本书,发现自己对阅读的选择有些盲目,并且患有购书强迫症。其实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阅读,只是一本接一本的买,然后强制自己一本一本的读下去。 因为讣告这种东西在国内的报纸上没有,我只有家里办丧事的时候才见过,是那种用很义正言辞的...  (展开)
看麦田的9527 2008-04-09 03:24:29

讣告就是天堂

《先上讣告,后上天堂》是一本趣味性读本。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有一群鸟热衷于讣告。他们撰写讣告追捧讣告收藏讣告,每年还开一次讣告迷世界大会。讣告俨然是一门学问,并且妙趣横生。每天太阳升起,他们守着各大报纸网站等待一个个时代的落幕,等待其他人的日落。还...  (展开)
光年 2008-02-04 17:32:48

巧合的安排

死亡是种普遍又不寻常的现象,长年写讣告的人,估计能养成一种异于寻常的视觉和习惯。作者玛里琳·约翰逊就有一个嗜好:热心关注同年同月同日死的人物(包括他们的身份、生平的成就、甚至不搭边)的联系,由此发现了不少感人叹谓的“巧合”—— 美国第二、第三届总统亚当斯与杰...  (展开)
<前页 1 2 3 后页> (共58条)

订阅先上讣告后上天堂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