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四个版块,“历史总会被记起”和“斯人已逝”两辑说的都是旧人旧事,立脚点却在今天,希望能打捞一些历史的残骸,引起注意。1870 年代清政府的海防与塞防之争,全局问题由于全局讨论得以妥善解决;1940 年中央研究院院长补选,学术与政治相互博弈而能保持微妙的平衡。作为晚清第一代驻外使臣,郭嵩焘因“崇洋媚外”不被世人理解,晚景凄凉;胡适晚年以净友自居对国民党提出一系列批评和建议,然不被理睬,独自彷徨。
“历史的余波”和“不该遗忘的伤痛”两辑收录了部分文化评论和文学评论。林则徐破坏“夷夏之防”与李鸿章隐瞒疫情的当代启示,“拿伯的葡萄园”中保护私产的法治意识,美国政府镇压“退伍补偿金大军”的历史伤疤,茨威格对于战争的反思与人性的绝望,托斯卡尼尼面对法西斯暴政表现出的良知与洞见,卡夫卡的小说对于东方民族遭遇的惊人预见,等等。内容看似庞杂,贯穿其中的是对历史和人性的反思。
作者平素广泛参与文化讨论,在多家媒体开设专栏,着力从近现代中国史的只鳞片羽来考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关注超越时代的复杂人性与社会幽暗的方方面面,具有浓烈的忧患意识。
事后,尤其是尘埃落定百年之后,分析当年决策者的成败得失确实容易,置身漩涡中心,一念之差就关系国家民族存亡荣辱的当事人所承担的责任与压力,则非他人,更非后人...
凡成大事者,必不能昧于历史大势
记住过去并非要“睚眦必报”,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一个“失忆”的人将行为错乱,根本无法面对未来;一个“失忆”的民族将陷入“集体无意识”中同样行为错乱,同...
当时国民党政府实行“以党治校”、“党化教育”,作为国立大学校长,竺可桢先生自然无法公开反对,但在实际管理中,他总是将这类“党治”因素减至最低,而且一有机会...
1956年秋,《自由中国》出版了为蒋介石七十大寿祝贺的“祝寿专号”,名为“祝寿”,实则借机提倡政治自由。胡适发表了《述艾森豪总统的两个故事给蒋总统祝寿》一...
雷颐先生的文集《历史的裂缝: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一书讲述了不少鲜为人知,同时也是十分有趣的历史故事,海军衙门修铁路就是其中的一个。海军衙门修铁路?这事儿可真...
中国近代史乃是中国历史中的冷门,能找到一本能读下去的已经不错了。此书趣味性不如张鸣的著作,但是发掘了更深的东西,但这些东西是否有吸引力就是另一回事了。 另外...
标题是托克维尔的名言,历史的智慧是永恒的指路明灯。《历史的裂缝——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一书就是这样一本充满历史智慧的书。 在图书馆,首先是被书的封面...
弱国无外交,像李鸿章这样识见才干俱出类拔萃的人物,一朝办起外交来,也只能落得个身败名裂。革职削爵不说,国人目为国贼,更有义士饱以子弹。时人不思反省,只顾诿过...
《历史的裂缝》雷颐,中科院历史研究所,写的清末民国史的若干故事。 讲了李鸿章1862年去上海协防真正自立门户一事,曾国荃囿于看不懂历史大势,仍旧执着于军功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