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公元四一○年八月二十四日,哥特人在國王阿拉里克(Alaric)的率領下攻入羅馬城,洗劫三天,並放火焚燒了城中的部份地方。此事在帝國上下引起了強烈的震動。異教徒們乘機大肆攻擊基督教,把羅馬城的悲劇歸咎於羅馬人背叛民族神改奉基督教的結果。羅馬人原先日益高漲的基督教情緒也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在這種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奧古斯丁計劃撰寫《上帝之城》:「我對上帝之家的嚮往由此被點燃,並推動著我去捍衛上帝之城,反對它的攻擊者的指責和歪曲。」作者完成這部世界名著,前後歷時十四年。
這是奧古斯丁的一部晚期著作,其中的內容融匯了他一生中的主要思想,因此可以說《上帝之城》是「奧古斯丁思想的成熟之花」,是他一生思想的結晶。
上帝之城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亦作希坡的奥古斯丁 Augustinus Hipponensis,天主教译“圣思定”、“圣奥斯定”、“圣奥古斯丁”,公元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
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源自天主。美是分等级的,最高的、*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低级有限的形体美本身并无独立价值,只是通向无限的*美的阶梯。美体现为整一、和谐,而整一与和谐是上帝按照数学原则创造出来的,因而美的基本要素是数。这个观点明显是受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在美和丑的问题上,他主张美是*的,丑是相对的...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亦作希坡的奥古斯丁 Augustinus Hipponensis,天主教译“圣思定”、“圣奥斯定”、“圣奥古斯丁”,公元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
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源自天主。美是分等级的,最高的、*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低级有限的形体美本身并无独立价值,只是通向无限的*美的阶梯。美体现为整一、和谐,而整一与和谐是上帝按照数学原则创造出来的,因而美的基本要素是数。这个观点明显是受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在美和丑的问题上,他主张美是*的,丑是相对的。孤立的丑是形成美的积极因素。这种看法具有辩证性。
奥古斯丁主张艺术应抛弃现实世界而反映上帝,达到为宗教服务的目的,造型艺术用于装饰教堂,诗和音乐应赞美上帝;人欣赏艺术作品实际上是欣赏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上帝的理念。他认为世俗艺术是不真实的,它挑动人的邪恶欲望、使人远离*美的上帝。
奥古斯丁在归信基督之前可能就已经阅读了新柏拉图主义的大师--普罗提诺(Plotinus)的著作,所以他的思想在许多方面是有着很明显的新柏拉图主义的色彩。他看重永恒而形上的事物,轻视感官可及的事物;看重理论性的冥思,轻视实用的知识为此生的必须和无奈;坚持要借着从感官的奴役得解放以达于灵魂的净化。
奥古斯丁的宗教神秘主义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对世俗艺术的攻击涉及到虚构、想像、构思、象征和形象等文艺理论问题,对后来的许多文艺流派都有影响。
目录 · · · · · ·
2.上帝之城与普世社会
3.基督教智慧与全球社会
第一部 异教神祇与俗世的幸福
第一卷 罗马的陷落非基督教之过
第二卷 异教神祇从未保护人的灵魂
第三卷 异教神祇不曾防范人世的苦难
第四卷 上帝之公正与罗马帝国的发展
第五卷 神道与罗马的强盛
第二部 异教神祇与来世的幸福
第六卷 永生与多神论之不足
第七卷 异教自然神学的批判
第八卷 经典哲学与雅致的异教
第九卷 异教神祇、魔鬼和基督教天使
第十卷 基督教崇拜与柏拉图主义神学对照
第三部 两座城的起源
第十一卷 创世与两组天使
第十二卷 被造的意志和善恶的区分
第十三卷 亚当之罪及其后果
第十四卷 两种爱产生两座不同的城
第四部 两座城的发展
第十五卷 早期《圣经》历史中的两座城
第十六卷 从大洪水到大卫王时期的上帝之城
第十七卷 从先知时期到基督出世
第十八卷 古代历史中的人之城
第五部 两座城的终结
第十九卷 哲学和基督教关于人类终结的论述
第二十卷 最后审判日时两座城的分离
第二十一卷 俗世之城的终结和惩罚
第二十二卷 上帝之城的永福
· · · · · · (收起)
喜欢读"上帝之城"的人也喜欢 · · · · · ·
上帝之城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9 条 )


【转】吴飞丨《上帝之城:驳异教徒》修订译本序言

《上帝之城》前五卷总结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公元410年,哥特人攻陷罗马,基督教取代诸神崇拜被认为是罪魁祸首。《上帝之城》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其根本目的在于护教。然而,《上帝之城》的写作并不连贯,而是阶段性的:奥古斯丁可能先完成了第一卷,在此基础上陆续完成二、三卷,发表后,面对潜在的回应续写了四、五卷,... (展开)
【转】吴飞:奥古斯丁与罗马的陷落

读书笔记:《上帝之城》中的和平概念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作为表象的和平:尘世和平的必然性和必朽性 奥古斯丁认为,“‘和平’一词习惯上被用于必朽的事物,那里没有永生。” 这并非其独创观念:柏拉图《法义篇》中的克里特人克勒尼阿斯就曾认为“和平只不过是个空名;实际上,一切城邦对一切城邦的不宣而战,天然就一直存在。... (展开)
> 更多书评 29篇
-
Latreia.Histor (认透自己轻贱自己是最有益的学问)
尽管善人和恶人都会遭受痛苦,但我们一定不能因为他们所受到的痛苦没有区别就设想人本身没有区别。即使所受的痛苦相同,受苦者仍有不同,尽管他们面对的痛苦是相同的,但美德与邪恶不是一回事。就好比在同样的火里,黄金闪光,而糠批冒烟;同受连榈敲打,秸草扁瘪,而谷粒洁净。就好比尽管经过同样力度的压榨,在大油桶里渣津不会与油混杂,所以,同样力度的伤害对善人是一种考验、净化和纯洁,而对恶人来说是遭殃、毁灭和根除。...2014-12-29 18:08:14 3人喜欢
-
竟然找到了“我错故我在”的出处,必须mark一下,但是看不懂啊看不懂!
2017-08-16 19:34:47 1人喜欢
-
“成果就是某人享有的东西,而实践则是对其享有的东西的使用。二者之间的差别是:我们说享有的东西本身就能使我们快乐,不涉及其他目的,而我们使用某些东西则有某些潜在的目的。因此,暂时性的东西是被使用的,而不是被享有的,只有这样我们才配享有永恒的事物。” 关键词:暂时的vs永恒的,享有的vs使用的 我相信能够将这些区分清楚的人是智慧的
2017-08-16 19:15:26 1人喜欢
-
Latreia.Histor (认透自己轻贱自己是最有益的学问)
尽管善人和恶人都会遭受痛苦,但我们一定不能因为他们所受到的痛苦没有区别就设想人本身没有区别。即使所受的痛苦相同,受苦者仍有不同,尽管他们面对的痛苦是相同的,但美德与邪恶不是一回事。就好比在同样的火里,黄金闪光,而糠批冒烟;同受连榈敲打,秸草扁瘪,而谷粒洁净。就好比尽管经过同样力度的压榨,在大油桶里渣津不会与油混杂,所以,同样力度的伤害对善人是一种考验、净化和纯洁,而对恶人来说是遭殃、毁灭和根除。...2014-12-29 18:08:14 3人喜欢
-
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里论及柏拉图思想和基督教义的一些异同时,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评价这是高出所有哲人的智慧。但当谈到柏拉图也赞同多神时,马上换了态度,痛心疾首地指责《理想国》的前后矛盾,宣扬神的唯一。这仿佛是所有基督徒的共通点,只要他人结论里有对神的不敬,那一定是这结论的推理条件有问题,要么推理过程有问题,深邃的神学家也免不了这一点。不知道佛教徒怎么看,要是问一个和尚如来和上帝谁更犀利,回答...
2013-01-17 20:32:33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6 )
-
Penguin Classics (2004)8.6分 42人读过
-
上海三联书店 (2007)8.9分 332人读过
-
人民出版社 (2018)9.0分 121人读过
-
上海三联书店 (2022)8.6分 84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我的书单(政治学理论) (午夜书生)
- 《身份的焦虑》涉及书目 (Echo)
- 37°暖书单(二) (37°暖)
- 两希初缘 (維舟)
- 法学(法哲学,法律社会学及其他) (丰无涯)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上帝之城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从心 2024-02-29 19:44:39 山东
2.26,五卷 2.29,最后两卷 卫道士
2 有用 通风口的床 2017-04-27 07:56:15
十四卷讲恶,十九卷讲善和永久和平。教会是世俗历史和神圣历史的融合体,教会高于国家。王晓朝的译文,太烂了。
45 有用 Enigma 2015-10-23 18:33:52
奥爷太认真,忘我狂写,不理读者— —
3 有用 #Pekingcat# 2020-01-28 00:08:30
终于首次读完这部巨著。无言,阿门。
2 有用 猫是我 2020-06-26 16:47:08
上帝之城VS巴别塔 古典神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