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迷惘的一代”最重要的成员之一的笔下,这一群体的冒险历程,以及他们对人生、对文学的态度,生动鲜活地再现在我们眼前。1920年代的美国,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倍感孤立疏离的年轻人们,诸如菲茨杰拉德、克莱恩、海明威、怀尔德、多斯·帕索斯、考利,以及许多其他作家们,一同“逃往”欧洲。有些人一去不返,有些人则只是暂时的流放者。 正如考利在这部深具个人色彩、满布逸闻趣事的作品中所细致描画的, “迷惘的一代”断绝了与传统生活和文学的联系,从而拓展了艺术的边界。他们所致力的目标超越了文学的范围,展现了一个大时代激烈的历史变革。作者希望,通过本书的回忆与记录,“解释过去以便缔造未来”。
也许这个年纪来看《流放者归来》稍晚了些,那真是应该在大学时代阅读的东西,而我的大学生活,只有一堆苍白的零散的记忆,只有几件事,几个人,寒碜地简直让人抬不起头...
我想,我自己是一个流放者归来。我和很多人都曾经有这样的经历,对某一种文化一种精神非常迷恋,生活在其中,比现实还真实。比如一首叫作Layla的歌,比如一段叫做古惑仔...
这本书是断断续续地读完的,觉得文字挺不错,写作的方式还不错,读起来并不太累,但是因为有道隔,空间和时间都挺隔,只能是同情式地理解,人性化的接受。嘿嘿。据说这...
上个世纪20年代,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之下,倍感孤立疏离的美国青年纷纷逃往欧洲——巴黎、伦敦、柏林甚至马德里。他们有的只是暂时的流放者,有的则一去不返。 ...
前几天,看完了考利的《流放者归来》, 他把生于1900年前后几年内的一批作家作为他的研究对象,提出了他们之间的许多共性,这批人大概被称为迷惘的一代,而考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