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英語:The Economist)是一份由倫敦經濟學人報紙有限公司出版的雜志,在全球發行。
《經濟學人》主要關注政治和商業方面的新聞,但是每期也有一兩篇針對科技和藝術的報導,以及一些書評。除了常規的新聞之外,每兩周《經濟學人》還會就一個特定地區或領域進行深入報道。
風格
《經濟學人》的文章一般沒有署名,而且往往帶有鮮明的立場。雜誌的寫作風格十分有特色,注重於如何在最小的篇幅內告訴讀者最多的信息。在雜誌創刊之時,「經濟主義」(Economism)意思是經濟保守主義,但是今天該雜誌無論是在經濟還是政治上的立場都是傾自由主義的,反對政府在經濟和政治方面過度的介入。不過當然不同的作者立場也會有所不同。《經濟學人》的文章也以妙語聞名,幾乎每一篇的口吻都帶嘲諷與幽默。一些人甚至說,只要作者知道如何開玩笑,無論其政治立場,他的文章都可以在《經濟學人》上發表。
雜誌最早於1843年9月由詹姆士·威爾遜創辦,創辦的目的是「參與一場推動前進的智慧與阻礙我們進步的膽怯無知之間的較量」,這句話被印在每一期《經濟學人》雜誌的目錄頁上。一般人把《經濟學人》看作是一份雜誌,因爲它每週出刊一次,而且採用雜誌專用的光面紙印刷。但是《經濟學人》認爲自己是一份報紙,因爲它每一期除了提供分析與意見外,還試圖報導整週發生的所有重要政經新聞。
營運
《經濟學人》的發行量大約是100萬份,大約一半的讀者群在北美,20%在歐洲大陸,15%在英國,10%在亞洲。《經濟學人》有意識地將自己看作是一份國際性雜誌,因此報導不僅僅局限於或偏重於英國或歐洲,因此其80%以上的讀者是在英國以外地區。
《經濟學人》的發行人經濟學人報紙有限公司是經濟學人集團的全資子公司,而經濟學人集團則是一家私人企業,一半的股份由私人股東控股,另一半則由《金融時報》擁有。在2002年,經濟學人集團的營業額達到2.27億英鎊,盈利1500萬英鎊。其收入大約一半來自讀者訂閱,另一半則是廣告收入。
貢獻
《經濟學人》最初以發明巨無霸指數(Big Mac Index)而聞名,他們通過比較麥當勞在各國的快餐店銷售巨無霸的價格來比較國與國之間的購買力平價。這個指數不僅有趣,而且被證明是十分準確的計算購買力平價的方法。2006年5月,《經濟學人》紀念巨無霸指數創立20年時批評,美國政客不時濫用指數,藉此說明中國人民幣匯價偏低,但該指數只在說明長期匯率走勢,而沒有觸及現有市場的均衡點,指數過往的預測雖然頗準確,但它亦忽視了稅率及各地市場的環境,只能作爲一項非嚴謹的經濟資料參考。
简介: 其实The Economist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晦涩难懂,大学词汇量的人基本上都能看懂。并非是纯粹的经济学专业论文集,而是一本视角独特,富有幽默感,资料全面...
整体上说,确实是一本很不错的杂志,而且作为一本大不列颠的杂志,给许多只懂英语的读者提供了不同于美国人的视角的全球报道。但是我觉得这本杂志对于新读者或是偶尔的...
看到一本非常优秀的杂志!太兴奋了!!! 《The Economist 》,这本杂志太对我的胃口了。看了上面几篇文章都觉得太棒了。现在对整本杂志简直是爱不释手。在中国寻觅...
注目人的价值,却不被人遮蔽 危机带来的好处之一是让人追问和反思。在这场全球的经济危机面前,那些能够帮助人追问和反思的组织正在成为萧条中的例外。 在英语...
在中国,似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听说并阅读The Economist。 在中文世界,它的名字通常译为《经济学人》或《经济学家》。问题是,The Economist的意思是《经济学人》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