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研究语言的性质及其在文学创作、文学阅读中的复杂内涵。
本书所作的比较和对照,其取向就并非历史的取向,而是旨在以一种批判的眼光,从某些共通的主题(它们在不同的时刻出现于东方和西方)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来。
我始终不相信任何文学和文化传统的独特性主张——不相信那种把东方和西方看得如此迥乎不同,以致其思维和表达的方式竟不能彼此理解,因而一种知识也就必须始终置身于另一种知识之外的看法。我在本书中决定做的一件事,恰恰是去拆除种种学术领地之间的栅栏,这些学术领地被称为领域和学科,它们被包围在学院和系所的重重藩篱之中。我宁愿向这种知识的分隔挑战,并展示某些基本的、东西方共有的阐释学关注和阐释学策略。
经典的所谓“无时间性”并不意味着它超脱历史而永恒,而是说它超越特定时间空间
文学阐释学并不是一套指定的准则和方法,凭借它,阐释者只要掌握了某些技巧并将其运动于特定的文本就能够解决文本批评中种种问题。文学阐释学的运用,毋宁说在于深化...
言说的焦虑在中国诗学中一直受到恒久的关注,中国文学对语言雕琢的重视使得中国诗人对语言和诠释的复杂性有着深刻的感受,这种诗性感受被作者称为中国传统中的阐释...
张隆溪先生的《道与逻各斯》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写作的贬值、哲学家.神秘主义者.诗人、无言之用、作者.文本.读者。 在写作的贬值中,作者首先证明了阐释的必要,柏拉图认...
一本关于文学阐释学的专著。阐释学主要研究文学的理解和阐释问题,即一部作品能否被理解,意义能否被传达,理解和误解的标准,意义、语言和文字的关系,传达与接受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