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纪以前,中国以殷墟甲骨、西陲简牍和敦煌卷子等多项重大文物发现,闻名于世。而当代著名学者人物,自王国维先生著成经典大作《简牍检署考》之后,能将有关书籍历史文物众多方面总括贯通,进行系统而又深入研究的,惟有旅美华人学者钱存训先生的这部《书于竹帛》。在他之前,英国剑桥大学的李约瑟博士也曾说过:“我们可以断言,钱著和卡特的名著(即《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西传》)完全可以媲美而并驾齐驱。”全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娓娓而述的风格,把一切文字学文物的“门外汉”,引入中国古代文字及其载体和书写工具之演变历程,多角度地观照其源远流长和多姿多彩。至于学术方面的真知灼见,宜称层出迭见,盘踞前沿,故又为一切研治中国文物学、考古学、文化史、科技史之学人案头必备。
如果卷轴不加以适当标注,当放置到书架上之后,便很难寻找,因此,书名和卷数多数标明在卷标上,插在卷轴的末端,以便找寻。卷标普通是以象牙制成,唐代集贤院御书即...
古代的简牍,在形式及用途上都不尽相同。竹简的形式皆狭长,直书一行,编以丝绳、麻绳或皮条而成册,一如现今分页成册的书籍。木牍虽亦常为狭长形,但间亦有长方及方...
先断竹为一定长度的圆筒,再剖成一定宽度的竹简,但此时仍未适宜于书写。用作书写须经过“杀青”的处理,即先剥去外表青皮,再用火烘干,以防腐朽,复加刮治,才适宜...
历代史书目录上的记载亦可表示出书写材料变迁的趋势,即时代愈后,则用作简牍单位的“篇”字渐少,而用作帛纸单位的“卷”字渐增。《汉书·艺文志》中四分之三皆著录...
虽然“简牍”已成为一个名词,竹、木的使用也相提并论,但最初用以书写的材料,相信是竹简而非木牍,木牍的使用应该较后,或者是作为竹简的代替品。其论据如下:第一...
终于把那本《书于竹帛》看完。 读书报告却还是迟迟不知该如何下笔。 世纪出版集团出的书真是漂亮。这本书,从封面设计到纸张插图,都无可挑剔。 其实是耐着性子看完。 ...
书是好书,钱教授的学术代表作之一,不过部分章节写的很草,比如封泥,什么是封泥?怎么用?是用封泥压印还是直接把文书给“封”起来?可能作者写的时候,他自己脑海里...
钱存训教授是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的教授、东亚图书馆馆长,《书于竹帛》是钱先生的博士论文,被芝加哥大学出版社选入“图书馆学研究丛书”,于1962年出版。...
钱存训教授是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的教授、东亚图书馆馆长,《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是钱存训教授的博士论文(原文的题目是《印刷发明前的中国书和...
同为华裔名家,有些人弄一堆论文和专书(其实大多也是论文集),却无一篇可作后学范本——拼数量炒冷饭且鲜有监督批评,自易流于浮泛粗劣。 钱先生此书在目录学和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