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目标,是要从后现代,或者也许更精确地说是从后结构(post-struct ural)的视角来阐明复杂性概念。从这种视角获得的最明显的结论是,不存在总揽一切的、可忽略掉复杂系统中偶发性方面的复杂性理论。如果某事物的确是复杂的,就不可能从简单理论得到恰当的描述。关注复杂性,必须关注特定的复杂系统。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在非常基础的层面上,对复杂行为和复杂系统动力学的条件进行一般性说明。而且我还认为,可以对复杂系统进行建模。模型可以在计算上执行,并可能导致可以执行更复杂任务的机器。不过,模型本身将至少与被建模的系统同样复杂,因此不可能导致我们对于系统本身理解的任何简化。作为这种模型的一个例子,我广泛地使用了神经网络,即一种称作联结论的趋法。事实上本书通过指出神经网络的运行与德里达的语言工作的描述之间具有结构相似性,来理解后现代理论对于复杂性研究的意义。
蝴蝶效应引发风暴的比喻是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但是应该完全弃而不用,特别对于复杂系统,由于其robust的特性,保证了其系统的生存; 熵:信息量大,则结构可预测性低,...
文字做了些通顺化处理。 p.1: 我们的技术已经变得比我们的理论更加强大。 我们能够去做我们尚未理解的事。 p.2: 我们不得不处理那些我们尚未理解的东西,而这需要有...
复杂系统、奥地利学派与后现代主义(刘荻) 2012-11-13 在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后现代世界中,后现代主义却面临着一种十分尴尬的处境。一方面,后现代主义被认为是反对工...
摘录如下: 这个拒绝源于对这种思想的否认:世界在信息方式是预排列的,既认为范畴是以某种先验方式划定的,而这些范畴是能够被客观地认识的,因此,这种拒绝,是对包...
这本书的作者保罗•希利亚斯(Paul Cilliers)曾获得电气工程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专长于利用网络进行模式识别等,后辗转进入某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课程。一个有着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