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引用一個混雜了史實(忽必烈)和小說《馬可波羅遊記》的典故,其實正好點明了卡爾維諾跨越虛實分界,允許讀者多重解譯、多所思辨的「用意」(作者的用意何在,一直都是個留給觀眾玩味的題目)。
書中共有五篇故事,這些故事的出現順序,依其標示法和出現章序,有一種結構性的關係,除了第一章和第九章各有十個故事外,各章有五個不同主題的故事,並依序每章出現一個新的主題,依標題排起來,正好是五四三二一的順序。這種有秩序的安排反映了結構主義與符號學的形式趣味。
「他鄉是一面負向的鏡子。旅人認出那微小的部分是他的,卻發現那龐大的部分是他未曾擁有,也永遠不會擁有的。 」
公義之城的種籽中,也藏了一顆有害的種籽:對於身處正義一方的肯定與自豪——認為自己比起許多自稱比正義本身還要正義的人,還要具備正義。這顆種籽在悲苦、敵對、憤...
就这方面的意义来说,有关阿格萝拉的一切传说都是不真实的,不过它们已经为这城造出坚固紧密的形象,而有些人仅凭居民的身份而随便推断出来的意见却更为缺少实质。结...
“有时候,我觉得你的声音来自远处,而我自己是一个浮华且难以居留的现实的囚徒,所有人类共存的形态都已经到了周期的极端处,无法想象他们会取怎样的新的形态。我从...
某些书在你还没看过的时候,你就已经喜欢上了,你看过之后才发现,其实它从来就是你所拥有的,也该是你所拥有的,就像命中注定的无法挥去的某些缠绕;亦如某些城市,你...
從一個城市旅行到另一個城市,有時需要一本小說作伴,關於城市,關於旅行,我很快就想到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然而小說中馬可波羅對各個城市的片片敘述,原來只...
卡諾繼續在下一個城市行走。 應該怎麼辨別「這個」和「下個」的區別呢? 山或許還是那樣的延伸下去、大地一樣沒有斷裂才是 僅僅是一個經緯度或著是隨著習慣的口號維持這...
看了"看不見的城市"兩遍,實在是太好的書了,很想試著以那些角度寫寫香港或學校。 記憶:美好,在乎陌生,在於首次;大廈頂層和街角儲存的歷史和故事;有著像音符一樣...
我準備訪問這個城市,可是辦不到:爲了讓人更容易記住,佐拉被迫永遠靜止并保持不變,於是衰萎了,崩潰了,消失了。大地已經把它忘掉。(城市和記憶之四) 。。。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