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9年至3至4月间,我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邀,发表了一系列讲演,本书所收录即当时讲演的内容。此处,我仅仅稍事改写,并附加几处简短的说明。这些讲稿(在此已重新编次为篇章的形式)的原意,并非在于交待整个17世纪的中国画史;有关17世纪画史,我在别处另有处理;拙著中国画史系列中,第三册与第四册将分别以晚期与清初的画史为探讨主题。如果读者对于突然切入此一主题感到无所适从,可以参考上述画史系列的首二册,《隔江山色》与《江岸送别》,以建立背景知识,不过,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实则并不需要此种背景知识,因为本书写作的原意即在于作为专书发行。 本书所处理的乃是明末清初这一阶段,亦即17世纪的中国绘画,而且,借由当时代绘画与相关的画论著作,我们也进一步地探讨了一些艺术史性与艺术理论方面的课题。
他(石涛)在一篇约作于1700年左右的题识中,如此地写道:“此道见地透脱,只须放笔直扫,千岩万壑,纵目一览,望之若惊电奔云屯屯自起,荆关耶,董巨耶,倪黄耶...
石涛 万点恶墨万点恶墨,恼杀米颠;万点恶墨,笑倒北苑。远而不合,不知山水之潆洄;近而多繁,只见村居之鄙俚。从窠臼中死绝心眼,自是仙子临风,肤骨逼现灵气。
在这些似真非真的山水世界中,画家表达了他所终于获致的一种带有隐隐不安的宁静。(弘仁与龚贤)
(新版)山水的质地则是以极端、甚至反常的造型来塑造:岩石看起来像木刻,而松树干与松枝则看似龙的躯体。最远处的木叶系以一排排重复的笔触刻画而成,这种造型在最...
范宽的作品体现了宋代新儒学的理想,在此理想中,客体世界是一个连贯的有机体,足为人类的行为及社会效法。但是,这样的理想早在晚明之前的数百年里,就已经失去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