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一方面描写一个强毅的性格怎样克服内心的敌人,反抗虚伪的社会,排斥病态的艺术;它不但成为主人翁克利斯朵夫的历险记,并且是一部音乐的史诗。另一方面,它反映二十世纪初期那一代的斗争与热情,融和德、法、意三大民族精神的理想,用罗曼·罗兰自己的话说,仿佛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的遗嘱”。
一切有点儿价值的东西,它的最可怕的敌人,并非是不好的东西——(连恶习也有它的价值,)而是它本身成了习惯性。心灵的致命的仇敌,乃是时间的磨蚀。
成年人对自然和人生,往往比二十岁的青年有更新鲜的印象,更天真的体验。所以有人说年轻人的心并不年轻,感觉也并不锐敏。那往往是错误的,他们的冷淡并非因为感觉迟...
从10月5日在西宁到北京的火车上翻开第一册第1页,到刚才依依不舍的读完最后一页,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四册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罗曼...
吾书已成。即便是指读的完成,也不失为一次浩荡的过程。最后总是会恋恋不舍像告别一个相处日久的好朋友。 若单是看写人的,克里斯多夫的成长也好,任何一个个体的成长...
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有些思想内容艰深,不易理解,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有的侧重情节,反映广阔的社会画卷,如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而将两者有机结合,又富...
然而巴黎的音乐家中究竟有几个无党无派的独立的人。唯有这般人才引起克里斯多夫的注意。也唯有这般人能使你衡量一种艺术的生机。学派与社团只表现一种浮面的潮流或硬生...
还是喜欢他只不过那时的是欣喜和激动,现在是感伤和绝望。 还是喜欢他的才华横溢、鲁莽倔强、唐突鬼神、蔑视天地的反抗精神。 更爱他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