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辛编著的《拉奥孔》是德国古典美学发展的一座纪念碑,表面上像是在讨论诗歌与绘画的界限,实际上牵涉到当时德国文化界争论激烈的根本性问题,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与文献价值。拉奥孔(TheLaocoon and hisSons),大理石群雕,高约184厘米,是希腊化时期的雕塑名作。阿格桑德罗斯等创作于约公元前一世纪,现收藏于罗马梵帝冈美术馆。据考证,系阿格德罗斯和他的儿子波利佐罗斯和阿典诺多罗斯三人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制作,1506年在罗马出土,震动一时,被推崇为世上*完美的作品。意大利杰出的伟大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为此赞叹说“真是不可思议”;德国大文豪歌德以为《拉奥孔》以高度的悲剧性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同时在造型语言上又是“匀称与变化、静止与动态、对比与层次的典范”。
一.拉奥孔简介
拉奥孔是古希腊特洛伊城邦的一个祭司,在特洛伊战争中,因为识破了希腊人利用木马将希腊士兵运入特洛伊城的诡计,极力反对特洛伊人将那些希腊人的木马作为战利品搬进城(因为希腊人就是利用木马来装载自己的士兵)。拉奥孔因为阻止特洛伊人将这些木马搬入城,而触怒了希腊人 的守护神雅典娜,因此雅典娜从海中派了两条巨蟒来把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活活的缠绕死。后来雕塑家将这一个故事雕成雕塑群,其中就有一个雕塑表现了拉奥孔和他儿子们被蛇缠绕的痛苦的表情。后来这组雕塑群被长期的掩埋在罗马废墟中,直到1506年才由以为意大利人在挖葡萄园的把他发掘出来,其中这个雕塑(如上图)的右手膀已经残缺,当时罗马教皇请大艺术家米开朗琪罗补上去的,可惜的是米开朗琪罗并没有完成这项工作,而仅仅是留下了一张草图。罗马人对于这个故事有着很浓厚的兴趣,不仅将他体现在雕塑上等造型艺术上,而且还成为罗马大诗人维吉尔的史诗作品《伊尼特》中的所描写的经典场面。
二.内容简介
正如莱辛在前言中,所言他这本书并非严格的著作,乃是他的一些随想的记录,“这篇论文是随着我阅读的次序而写下的一些偶然感想,而不是从一般性的原则出发,通过系统的发展而写成的。它与其说是一部书,不如说是为着准备写一部书而进行的资料搜集”。所以这本书的条理并不是那么的清晰,我们就以问题式的方式来解读莱辛的《拉奥孔》。
通读莱辛的《拉奥孔》,我们能隐约的感觉到这部书有一个潜在辩论对手——温克尔曼和他的《论希腊绘画与雕刻艺术》、《古代造型艺术》。或许正如莱辛所说的该文是他阅读的心得,那么我们可以猜测他所阅读的正是温克尔曼先生的那两本著作。
对于《拉奥孔》,我想谈论三个问题,第一个正如改书书名所提醒的那样,对于雕塑“拉奥孔”中所表现的拉奥孔与维吉尔史诗中所描写的拉奥孔之间的区别作为分析;第二问题是论述诗与画之间的区别,在此莱辛所说的“画”包括造型艺术,例如雕塑等,而“诗”则泛指文学。第三个问题是论述诗与画的效果的比较。
1,维吉尔诗中所描述的“拉奥孔”与雕塑中的“拉奥孔”之间的区别。
莱辛的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个区别“为什么拉奥孔在雕刻里不哀号,而在诗里却哀号”。在雕塑中对于拉奥孔被巨蟒缠绕的时候,他的面部痛苦表情只是通过他轻轻的一声叹息来体现;而在维吉尔的史诗中对拉奥孔的的痛苦的描述是,拉奥孔发出惨痛的哀号,张开大口来哀号,“拉奥孔想用双手拉开它们(蟒蛇)的束缚/但他的头巾已浸透毒液和淤血/这是他向着天发出可怕的哀号/······/挣脱颈上的利斧,放声狂叫”。在造型雕塑中,拉奥孔的呼天抢地的痛苦的哀号变成了一声无奈的叹息。有些批评家就认为雕塑家的这个处理没有把拉奥孔在临死之前的那些痛苦给完整的表达出来,从而认为雕刻家没有诗人那么的优越。莱辛认为其实雕刻家的对拉奥孔的痛苦的“叹息”的处理,反而更体现出了雕刻家与诗人的区别,而且是雕刻家的优越之所在,更能体现出了雕塑家的天赋与才能。雕塑家所用的材质乃是立体的大理石,他们的创作是在石块上进行雕塑,他通过手中的雕刻刀在石块上制造出凹凸不平的线条来塑造形象。而诗人通过的是文字和声音,他们制造出的是节奏的起伏来塑造形象。很显然地是,假如在大理石上真实的按照维吉尔诗中所描述的那个张开大口进行哀号的拉奥孔来进行雕刻,那么我们可想而知雕刻家要在石块上凿出一个大大的黑洞来表示拉奥孔的那张哀号的大嘴巴,但是这个深深的黑洞在雕塑上是及其的难看的,甚至是令人恶心和厌恶的。而将拉奥孔的那嚎啕大哭变成了一丝无奈的叹息,正是避免了那个黑洞洞的大嘴。莱辛认为正是在这一点处理上,雕塑家表现出了他的天赋与创造性。
那么这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是诗人摹仿了雕塑家的雕塑,还是雕塑家摹仿诗人。因为罗马人对于拉奥孔这个传说是耳熟能详的,不仅雕塑家把它创造成了一个雕塑群,而且诗人也在许多的文学作品中对它进行过描述。关于拉奥孔的神话,在古罗马的文学与艺术中有许多的创作,其中最为著名文学上的创作的是维吉尔的对拉奥孔的描述,而且在古罗马的雕塑中也经常的出现关于拉奥孔的故事,所以在文学与雕塑上的谁模仿谁的问题上出现过巨大的差异.虽然这个争论可以通过史学上的考据可以断定.但是在由于雕塑的年代难以断定,所以这个问题也随着进入了艺术领域中.在艺术上这个问题的争论比史学上的争论复杂得多了,涉及到了造型艺术与文学的差异的问题。
莱辛的这本美学专著并不像其他外译著作那么难读,言语很顺畅,也没有什么佶屈聱牙之处。这一来是朱光潜先生翻译得当,二来是莱辛对美学的理解深入浅出,很适合非专...
作者莱辛(1729-1781),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在他的时代里,社会上充斥着“诗画一致说”的美学观念,温克尔曼就是此学说的忠实...
P.5:温克尔曼先生认为希腊绘画雕刻杰作的优异的特征一般在于无论在姿势上还是在表情上,它们都显出一种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他说:“正如大海的深处经常是静...
P.1:美这个概念本来是先从有形体的对象得来的,却具有一些普遍的规律,而这些规律可以运用到许多不同的东西上次,可以运用到形态上去,也可以运用到许多不同的东...
1. 在书的第二页有这样一句话: 「希腊的伏尔泰有一句很漂亮的对比语,说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而诗则是一种有声的画。」 下面的注释是: 「西摩尼得斯,希腊抒情诗人...
霍夫曼的那本《现代艺术激变》读了一章,翻译有点晦涩,昏昏沉沉睡着了。半夜12点,开始失眠。笔记本里翻到去年读《拉奥孔》时的笔记,索性把各个章节的摘录和笔记揉在...
正如弗莱在《眼明心亮,茅塞顿开》一文中指出,在文艺批评中,人们常常反对将不同艺术混为一谈,莱辛就是这样做的(而弗莱本人反之)。这大概因为作为艺术表现手段,语...
歌德:我们必须回到青年时代,才能体会到《拉奥孔》对我们的影响。这部作品把我们从幽暗的静观境界中拖出来,拖到爽朗自由的思想境界。 莱辛提纲: 1. 美是古代艺术的最...
本文为南京大学周宪教授,为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所做讲座的笔记整理,全文共4376字。 「拉奥孔的问题史与学术史」 1.关键问题:为何拉奥孔雕像表现平静,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