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战后美国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方法、成果与趋向。全书共四章先后着重讨论了近代中国在政治、思想、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涉及的美国当代史家、学者一百二十余人,对其中的代表人物进行了详细评介。
罗志田评论 发现在中国的历史 ——关于学术“对手方”的联想 罗志田 傅斯年约在20世纪20...
在柯文的书中,柯文首先批判了20世纪50年代最为流行的“冲击——回应”理论,这一理论至今仍在学界占有不小的市场。根据这一种理论的理解,中国近代史是主动的西...
在50年代和60年代的美国中国研究学界,除了“冲击——回应”论之外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那就是“传统——近代”论。根据“传统——近代”论的说法,中国近一...
在李文森看来,体现为西方文化的近代社会,通过两种途径同时作用于中国文化:一种是作为溶剂,中国的旧文化对之无力防卫;另一种是作为模楷,中国的新文化对之亦步亦...
“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作为一个中国人读了一个美国历史学家写得《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上面那句话最先蹦入我的脑海中。...
这本书的封面有一张插图,让我印象深刻。那是一个世界地图的东半球平面图,中国赫然在图画的中间(大约),而图画四周是几个电脑制成的大箭头、小箭头、粗箭头和细箭头...
没有中心的中国中心观 ——关于近代史研究立场、模式与方式的思考 上世纪八十年代,柯文著作《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在美国出版,此书在全面批判...
「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美国史家解释鸦片战争(1839-1842)到义和团起义(1899-1900)这段历史时,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了‘西方冲击’与‘中国回应’这两个概念。这一理论框...
在读这本书之前,多次尝试读汉学家的著作,但是都没有一本是能读到其一半的。往往是书的名字和它的选题很吸引,但是我的思维有点转不过来,还有文字味如嚼蜡,实在是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