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史研究译丛》精选当今海外一流学者有关近现代上海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读性和学术性兼具,并由国内专家翻译。海外学者以独特视角、独有材料和独到见解,对上海历史作出有别于以往的解读,内容涉及上海道台、警察、妓女、工业家、侨民、同乡会、救火会、苏北人等众生相。
本书以“社团”为中心,以上海的城市社会为舞台,对中国近代地区社会的结构及其公共性的特点,以及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作了考察。认为从帝政后期开始,“社团”便根植于中国社会,成为人们生活中相互进行结合的基础。在近代上海,“社团”除了在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起作用之外,还成为民族运动得以发展的基础,而且担负着都市社会的公共职能,支持了近代上海的城市发展。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便在“社团”的活动中培育、发展起来。本书作者在详细占有资料探究这些团体如何从传统向现代转变,如何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发挥作用,来阐述上海社会公共性与公领域的特点,读来让人感到实在、可信。
社会是多层面的,民族主义和阶级斗争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并存状态。不同时期还会有其他冲突模式存在。
不知是偏见还是本书问题。
确实说了很多数据和现象。
但是在表述数据和现象时,并未带入什么观点和判断。如同隐形人。
前几章分析也很浅,ch4说国民党27-37年掌...
序章里作者提到本书研究的中国社团指出于意愿的义工或联盟,association;与西方前现代身份制社团corps与差别。corps更多指法共同体。
我查了很...
序章
研究对象是社团,着重探讨了慈善团体和救火会。
社团活动形成的地域社会,书中具体指上海都市社会。
地域社会表现为社团网络。大小社团产生了对地域的认同(即共同...
新近出版的“上海史研究译丛”延续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史研究的趋势,由国内外研究成果汇集而成,领域涉及上海的警察、妓女、学校、工业、会馆等各个方面,大多采用...
新近出版的“上海史研究译丛”延续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史研究的趋势,由国内外研究成果汇集而成,领域涉及上海的警察、妓女、学校、工业、会馆等各个方面,大多采用...
Focusing on the associations in Shanghai since the late Qing, the book is attempting to explore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urban community, public sphere, a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