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文学论著三种的笔记(14)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 之龢

    《文心》是篇所论,大概皆谓有韵之赞。推赞之本源,既别于颂体,虽后世已混淆无分,然实不能尽同。盖颂放而赞敛;颂可略事铺张,赞则不贵华词。观汉人之赞,篇皆短促,质富于文;朴茂之中,自然典雅。既不伤于华侈,亦不失之轻率:斯其所以足式也。

    2019-02-14 13:14:16

  • 之龢

    唐以后之史书用虚写者甚多,非独不及《史记》《汉书》,且远逊于《晋书》《南、北史》。唐人所作之小说未尝不多,而《唐书》所以不及《晋书》《南、北史》之采用《世说新语》者,则由文胜于质,不善写实而已。宋以后之史书,或偏于空写,或毫无神采,所据者非当时之官书,即当时之碑志;官书避免时忌,业经删裁;碑志仅记爵里生卒,亦不能传达声音言动,求其传神,殆不可能。今之谓中国文学不善写实者,责之唐宋以后固然,但不[...

    2019-02-14 13:13:55

  • 之龢

    至于文章之体裁,本有公式,不能变化。如叙记本以叙述事实为主,若加空论即为失体。《水经注》及《洛阳伽蓝记》华彩虽多,而与词赋之体不同。议论之文与叙记相差尤远。盖论说以发明己意为主,或驳时人,或辨古说,与叙记就事直书之体迥殊。所谓变化者,非谓改叙记为论说或侪叙记为词赋也。世有最可奇异之文体,而世人习焉不察者,则杜牧《阿房宫赋》,及苏轼之《前、后赤壁赋》是也。此二篇非骚非赋,非论非记,全乖文体,难资...

    2019-02-14 13:13:11

  • 之龢

    文章最忌一篇只用一调而不变化。六朝以上大致文调前后错综,不相重犯。即同为四言而上两句绝不与下一句相重,此由音节既异,文气亦殊也。试观蔡伯喈、陆士衡之文,虽篇篇极长而每段绝无相犯之调。盖汉人之调虽少而每篇辄数易之。自魏、晋以下,则每篇皆有新调。如吴质之书札及陆士衡之《五等论》,即其例也。降及六朝,文调益为新颖,夫变调之法不在前后字数不同,而在句中用字之地位,调若相犯,颠倒字序即可避免。故四言之文...

    2019-02-14 13:12:10

  • 之龢

    文章贯串之法甚难。所谓贯串者,例如,《汉书·地理志》载[115]某县有某官,《百官公卿表》即略之。盖此官以地为主,既见于《地理志》,后人即可藉知汉代官制有此一职矣。又如《史记·五帝本纪》中,帝尧后半之事迹多与帝舜前半之事迹相同;《齐世家》后半与《田敬仲世家》前半,及《晋世家》后半与韩、魏、赵三《世家》前半亦多关涉:但均能错综递见,绝不重犯。又同一事迹,或表详而世家、 列传略,或传详而纪略,或纪详而传...

    2019-02-14 13:11:42

  • 之龢

    刘彦和云:“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此谓立言次第须先字句而后篇章;而临文构思,则宜先篇章而后字句。盖文章构成,须历命意、谋篇、用笔、选词、炼句五级。必先树意以定篇,始可安章而宅句。若术不素定,而委心逐辞,异端丛至,骈赘必多!故无论研究何家之文,首当探其谋篇之术。谋篇者,先定格局之谓也。以《史记》《汉书》言之:...

    2019-02-14 13:09:35

  • 之龢

    无论研究何家,皆有易犯之通病,举所宜忌约有四端: 第一,文章最忌奇僻 凡学为文章,宜自平正通达处入手,务求高古,反失本色。如明之前后七子,李梦阳、王弇洲辈,为文远拟《典》《谟》,近袭秦、汉。斑驳陆离,虽炫惑于俗目;而钩章棘句,实乖违于正宗。宜极力戒除,以免流于奇僻。且临文用字,亦当相体而施。赋主敷采,不避丽言,奇字联翩,未为乖体;(如《三都》《两京》《子虚》《上林》诸篇古字甚多,降至木华《海赋》...

    2019-02-14 13:08:55

  • 之龢

    自两汉以迄唐初,文学断代,可分六期: 一、两汉 此期可重分为东西两期;东汉复可分为建安及建安以前两期。 二、魏 此期可专治建安七子之文,亦可专治王弼、何晏之文。 三、晋宋 此期可合为一,亦可分而为二。 四、齐梁 五、梁陈 梁武帝大同以前与奇同。大同以后与陈同,故可分隶两期。 六、隋及初唐 初唐风格,与隋不异,故可合为一期。 此六期中专门名家甚多,其选择标准,或以某家文章传于今者独多;或以某家文章于文学...

    2019-02-14 13:08:18

  • 之龢

    案:昭明此序,别篇章于经、史、子书而外,所以明文学别为一部,乃后世选文家之准的也。要而论之,一代之文,必有宗尚。故历代文人所作,各有专长。试即宋、齐、梁、陈四代言之:自晋末裴松之奏禁立碑,(《宋书·松之传》云:“义熙初,松之以世立私碑,有乖事实,上表陈之:以为诸欲立碑者,宜悉令言上。为朝议所许,然后听之,庶可以防遏无征,显[101]章茂实。由是普断。”)而志铭之文代之而起,(《文选注》及封演《闻见记...

    2019-02-14 13:07:43

  • 之龢

    案:四声之说,盛于永明。其影响及于文学者,《南史》以为转拘声韵,而近人顾炎武《音论》又谓:“江左之文,自梁天鉴以前,多以去入二声同用,以后则绝不相通。”其说至确。然沈、周之说,所谓判低昂,审清浊者,非惟平侧之别已耳;于声韵之辨,盖亦至精。彦和谓“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即沈氏所谓“一简之内,音韵尽殊”,(故彦和又云:“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谓一句之内,不得...

    2019-02-14 13:07:17

<前页 1 2 后页>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中古文学论著三种

>中古文学论著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