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以现代性问题为焦点,审理百年来的欧美社会理论对现代性的观察和把握,既非单纯评述,亦非系统论析,力求通过进入现代性问题的纵深来讨论迄今的社会理论的问题性。在考察欧美社会理论、探析现代性问题的思路中,我着意引人现代中国的基本问题。毫不隐瞒地说,我是带着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来审理欧美的社会理论的,这基于一个个人的观点:并没有与欧美的现代性绝然不同的中国的现代性,尽管中国的现代性具有历史的具体性。因此,把对中国的现代性的思考引入对欧美社会理论的审理过程是有益的。
在本书中,中西二元景观因此将遭遇进一步的挑战:现代的问题性成为现代思想的主题,从根本上讲,这些问题对中西文化理念和社会形态的演化都是命运与共的。我并不打算抹煞或忽略现代性问题在中西方思想和社会中的具体历史差异,但我更愿尝试协调现代性命运的休戚与共和历史差异之间的张力。欧美的社会理论在基本构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均已有极为丰富的积累。建构中国的社会理论,既不可能撇开这些积累,也不应仅限于译述和套用,带着中国问题进入西方问题再返回中国问题,才是值得尝试的思路。本书不想面面俱到地罗列排比欧美社会理论的主流论说,而是依自己的问题意识有选择地论涉(哪怕在欧美学界已被遗忘或未受重视的)切己的论说。这并不是为了建构所谓中国化或本土化的社会理论(这种提法乃基于中西二元景观),我关心的是,如何让中国的现代性经验参与社会理论的修茸,从而推进对困扰现代思想的现代性问题的把握。
4.1 审美感与此岸感古典社会理论家:从个体性的知识架构和设问来把握现代现象→一个凡俗的文化和社会。“凡俗”之知性品质是社会生活世界的理性化和此岸感。此岸...
《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刘小枫,三联,1998年版,笔记第一稿2013年9月前言 2一、 现代学的问题意识 31.1 “后现代”论述的现代主义本质 3p2-...
工商精神气质战胜并取代了神学—形而上学的精神气质。在主体心态中,实用价值与生命价值的结构性位置发生了根本转换。舍勒的一个基本论点是:心态(体验结构)的现代...
本书无疑是刘小枫最具有创造性的著作,他似乎揭开了为所有中国学者所热切关注的现代性的真正本质,当然,刘小枫适当的引用现象学的术语(一个绝妙的误读),告诉我们...
在从浪漫主义哲学走向神学后,刘小枫选择到巴塞尔去攻读神学博士学位,九三年学成归国,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在基督教研究中心组织编译西方基督教论著,人们本以为他会...
文章来源:《学术思想评论》,第4辑(1998年) “现代学”不是一门“学科”,而是社会理论中的一种思想行动,就像哲学中的现象学,显然不等于哲学“学科”,或者,对哲...
传统到现代的转化,不仅从超验到世俗,从彼岸回到此岸,更重要的是从二元转向一元。人类社会生活的意义,不再受超验原则的指导,而是在此岸进行建构、论证其正当性。传...
西方有不少社会学者都是全面深入的研究现代性的,但是国内单独研究这一块理论的大佬并不多。刘小枫这个学者不光学术而且“诗意”,不光专注文学而且又慧眼识现代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