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个读过很多诗的人,也不是一个特别钟爱诗歌的人,但是我仍然在懵懂中带着对诗歌的向往。因为他写诗,因为脑海中的那些对我来讲神秘而有吸引力的名字,像波德莱...
有人问,你什么时候离开呀?我突然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一颗等待离开的心。 我们来到一个地方,却随时会离开,没有谁会长驻某处,所以当同学和我说,她打算在新的单位一...
读完昆德拉德的书,我总是情不自禁的对书的题目感触非常,以致于读过之后我总是就书题目而产生出许多感慨。惭愧的是,所思所想多数已经背离了原著,成为了我心中独立...
逃离母爱 看《生活在别处》,看雅罗米尔几乎是病态地逃离母爱,觉得真象我。以己推人,暗自揣测当下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与独生子女的逃离宠爱脱不开干系吧。 因为母亲...
诗的意义(代前言) ——读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 吕新雨 生存于人类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对于"诗"、"抒情"、"美"这样的字眼,总是保持着崇高的故意。人类...
接前文:http://book.douban.com/review/5860914/ 雅罗米尔的故事快讲完了,这位四十来岁的男人才刚刚出现。 昆德拉说:“跟米雷克相反,《生活在别处》中那位四十来...
当雅罗米尔在自己的房间里面想象自己那欲罢不能的爱情而感到自己正在经历荒漠似的下午,我突然感觉到,我或者说我们也同样面对过许许多多这样的下午。谁说青春是丰富...
98年的北京,那时候我还在迷笛音乐学校上学。为了逃避冬天宿舍里阴冷的气温,我经常跑到京客隆二楼图书角翻上几本杂书看看。有一次在一个不起眼而的架子上无意间发现了...
读米兰·昆德拉最大的困难之一在于,很难琢磨透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作者对他笔下的人物,究竟是赞扬、讽刺、否定还是只是纯粹的描写生活本身的种种状态。...
雅罗米尔,这个诗意的名字,这个矛盾的混合体!他让我心心念念想着,难以忘怀. 在他身上体现着平凡人的伟大,天才的寂寞,他是众生的标本,仿佛也是我的化身. ...
诗人和所有人一样,在母亲的肚子里被孕育,从母亲的子宫里出来……在母亲的混沌的躯体里继承所有的遗传因素,然后从混沌的破裂声中来到这个世界。 但新的混沌又开始了...
一个人,生活可以变得好,也可以变得坏;可以活得久,也可以活得不久;可以做一个艺术家,也可以锯木头,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他不能面目全非,...
年少时总喜欢引用些看似深意却一知半解的句子,比如“生活在别处”。直至在图书馆偶遇米兰昆德拉的这本同名小说,才有机会探索其背后的哲思。 一、自由在...
我站在山腰上,下面是许多摆放错乱的绞刑架。 我抱着一本诗,有滑稽的封面和可笑的句子,关于这点,我可以向全国人民担保,但请你们不要笑。 这个星球属于某大型矿业...
读的米兰昆德拉的第二部作品,《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在书城里面站在读了几天读完的。这个作品是在手机上读完的。 生活在别处,让我想起了去年买的一本书——《活在当下...
本书在中国的流行本身就是一个昆德拉式的幽默。“生活在别处”本是昆给他所讽刺的“抒情年代”贴的一个标签(那个在人间的“彼岸世界”的照耀下的狂欢的年代!), 这份...
就像雅罗米尔的反抗,他在这些的形式中寻找着生活的真谛。可惜生活一直在别处,不在眼前,亦不在附近。于是他选择死亡。 与其说母亲桎梏了他的生活,倒不如说,...
“天天都想离开,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换骨脱胎。”每次听到黄舒骏这样的声音,心里都掠过一丝凉意。每个人都有一颗渴望逃离的心,这段日子以来满脑子都是这样和我的...
在图书馆闲逛时,看到“生活在别处”,不觉心生想往。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有“远方”情结吧,对一切具有远方意义的、理想的、将发生的、非现状的事物偏爱。在我心里,只...
今天下午一直多云,我在看完全书第二遍的时候竟有些开窍了。 看过昆德拉的第一部作品应该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作为禁书的代表,品读之后我并不能理解...
生活在别处。看到这个名字,猜测它的情节可能是向往自由的生活,逃离禁锢。事实上,故事原名“抒情时代”,我认为这个更好。生活在别处,多像一个抒情诗人笔下的句子,...
对于这本书,我最喜欢的就是“中年男人”这一章了。虽然这一章在整本书中所占的篇幅并不多,但是看了这一章我总算是能彻彻底底地为雅罗米尔而感到可悲,并且对...
《疯狂的石头》里,蹩脚的摄影师说“我觉得城市就是一个母体”,旁人忙骂流氓。相反的,俄狄浦斯的情结总是贯穿欧洲文化当中。我想,或许一种是狮群文化,长大了就需要...
当看到书的最后,诗人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丝气力说出对母亲的爱时,我没有感动,却有一丝悲哀。他的确是非常非常的疲惫了,没有力气再追求“别处”的生活,他最终回到...
生活在别处 —阿尔蒂尔·兰波 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认识论观点不同,诗人兰波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