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有二十七章,其中总结了中国人的素质共二十六条,引证丰富,文笔生动,或褒或贬,无不言之成据,时至今日,读来仍令人警醒与深思。诚然,本书解读的国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人,由于东西方社会经济的差异,书中不免褒少贬多,笑调略显低沉,还不乏偏颇之辞。也由于作者是一位西方传教士,他的立场和观点,无疑会受这一身份的局限。他的视角与结论无法摆脱西方的价值观。但是,我们不必苛求前人。公正地说,他在揭示中国国民性和中国晚清政体的腐朽、无可求药等方面,确实不乏真知灼见。对此,各位读者应自有判断。
本书的深刻意义和历史地位,引起了鲁迅先生的极大关注。二十一岁的鲁迅先生在日本时,便仔细研读了本书的日译本,灵魂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并由此致力于揭示和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直到临终前十四天还向国人郑重推荐本书。
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中国人。
――鲁迅
首先,人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而不是轻易得受到他人观点的影响而妄自菲薄。 通过阅读文章评论,我发现此文的弊处大大多余益处。如果说要以现在已经是现代化国家公民...
该书英文名《Chinese Characteristics》作者阿瑟·H·史密斯Authur Henderson Smith和明恩浦是同一个人,《蓝色长袍的国度》《第三只眼睛看中国》《中国人的特性》包括...
黄宇仁先生教导我们要心怀天下地看待历史,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问题。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始终难以接受一个外国人对着自己的国家指指点点。即使中国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