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之所以出名,一是因为他的西藏组画,二是因为他的从清华辞职。作为一个在纽约住了18年的人,难免沾染美国人的那些“臭”毛病,口无遮拦,指天划地,实足是一个艺...
好像很久没有像现在这样非写点什么不可了, 太喜欢陈丹青这个老头子了。 很想摘几句他写的话, 但怕断章取义。如果没有看完整他的思路,他的话太容易被误读了, 是个...
如果一个人20岁的时候不愤怒,那这个人很无趣;如果一个人30岁还愤怒,那这个人很无聊;如果一个人都天命之年还他妈的一塌糊涂地愤怒……陈丹青这个老愤青,太可爱了。 ...
虽然姿态很象,我在读了《退步集》以后却发现,原来陈丹青不是愤青。 他的喋喋不休,罗嗦,到处介绍采访,参加论坛,其实未尝不是种工作,那是在说话,说话,再说话,这...
最近沉迷于网络的我,拖了好久才把陈丹青《退步集》看完了,再惭愧一下。 不消说,书是好书,尤其是读开头那几篇的时候,真的很感慨。只是读到最后三分之一的时候,有...
原发于:http://bulaoge.com/topic.asp?dmn=feiyafei&tid=5075 痛心疾首,而又无可奈何——读陈丹青之《退步集》 最开始翻开《退步集》时,就有想一口气看完的冲动;...
随手给自己冲了杯咖啡,香醇的气味很快就在室内散了开来。刚将马友友的精选集放到CD唱盘里,悠扬的大提琴伴随轻快的钢琴声流泄在安静的家里。七月已经过去,天气仍没有...
不知这里的top6怎么评的,《退步集》如此热门有点出我意料,因为感觉虽然陈丹青的言论文字已可以算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却还没到能进入排行榜那样的大众化。 我这些年看...
搁了半年,今天才得闲好好读完《退步集》,只一词概括感想:痛快! 陈丹青同学是愤青,但不是愣头青,骂艺术行政化、骂畸形的考试体制,骂得痛快,骂得有理,骂的好! ...
陈丹青当年的名声,来自《西藏组画》。不过,同样是表现西藏人物的油画,我更欣赏艾轩。 这几年,陈丹青名声逐渐超越了画坛,主要在于回国当博导、写随笔、攻击教育制...
最近听说陈丹青的两则传闻,觉得有趣,写在下面与大家分享一笑,如果不属实,还请指正。 传闻之一:陈前一阵去甘肃,主要为重返敦煌,但也在兰大和西北师大做了演讲,...
爱说话的人不能让他憋着,不然总会出问题,陈丹青不但爱说,而且爱写,有思想,就算是让他在中国最好的大学里憋了几年,他也受不了了。 他的气愤,转化成我们阅读的快感...
人们在阅读中,到底是想得到一种思考的快乐,还是只需要一句简单粗暴的结论?先说说《退步集》这本老书。 《退步集》从出版以来先在文化圈里流行一时,销量估计...
有个老问题是问鲁迅活到今天会怎样,对此毛主席似乎说过他要么怎样要么怎样,看完《退步集》我在想,如果鲁迅活到今天(太长寿了点),他会不会就是陈丹青这样? ...
我不是一个守旧主义者,相反,我很现代。我用的是在大家看来都很装逼的苹果电脑,习惯去讨论一些不知所谓的政治。从骨子里,我喜爱这个国家,喜爱这个国家的文化,我出...
如果单就这本书的好于不好,似乎不必多说了,上述的帖子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为什么陈丹青的这本书如此被热读,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自白。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现行教育体...
这本书虽然有些评论有重复,但观点鲜明,论述得当。言辞极中要窍,更难得是,陈丹青很注意不在行文中带出“腔”来。这种主动跟官话决裂的规避意识,实在是太得我心了。 ...
陈丹青, 1953年生, 上海人。 少年时因文革被流放到农村,后自学成才,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 17年我在当地的小书店里看到这本书,“咦,退步集”。 在...
“两年前一次为年青人的座谈中,有张小小的纸条几经转手递过来:陈老师,你这样说来说去有什么意思呢?你会退步的!我似乎有所触动了!” 《多余的素材》《退步集》《荒...
鲁迅的书我读得不多,对先生更多的是一种间接阅读。在有限的原作阅读和道听途说中,不知不觉中给他贴上了智慧和犀利的标签。这次读〈退步集〉,陈先生带给我的也是...
关于题解 书封内侧写道:“自云‘退步’,语涉双关,未始不可理解为对百年中国人文艺术领域种种‘进步观’的省思和追询。”此处提到的“进步观”,针对的或是逝去的旧...
写下这些,或许与这本书没多大关系了,也只是看罢的一点想法吧。 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别人的生活,而自己却在种种对比、疑惑中走过生活。 幸福的感觉来自于自己...
退步集我觉得犀利是很犀利,但是局限性是有的,作者受西方文化影响,觉得很多东西很好,但是对于文化的东西还是认识不清,没个标准,再加上信仰上面也很混沌,所以对西...
陆天明的《高纬度战栗》节奏太慢了,整个儿一为傻逼订做的“电视”读本,强忍焦虑阅近200页(我急切什么?),还是算了,只能沉痛地放弃,说有些沉痛,是因为故事倒是有...
由陈丹青的《退步集》引出了摄影的新天地,可谓善莫大焉。 从“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生活”到布勒松摄影的“决定性瞬间”,到罗兰.巴特的此曾在,即“曾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