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浓厚的法国历史文化氛围中,用大量的历史细节和场景,丰富了对艺术、文化,对历史、社会,以及对“革命”的理解。
某天在图书馆无意间看到了这本书,对于欧洲历史和文学一片文盲而又对知识如饥似渴的我在作者面前觉得自己知之甚少。怀着虔诚的心情和远行的冲动读完这本书,没有旅游...
大革命中,有多少巴黎人以为,掠夺贵族,把他们身无分文地扫出门,就是在实现“平等”,对别人为所欲为,就是“自由”;…他们仍然有理由相信,自己是在宣扬“博爱”...
对于九十年代末的中国大学生,林达谈美国的系列丛书曾经是这一代青年自由主义的启蒙读物。作者娓娓道来,循循善诱,通过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了美国宪政...
“我自信,我在美国看到的超过美国自身持有的。”——托克维尔 一 林达作品存在一种奇异的分裂特质。然而,这种分裂又并非源自那种我们在诸多大作家身上都能体察到的、...
昨天凌晨三点,终于看完了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相对于当年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力已经少了很多,但林达越来越成熟的讲故事的技巧,经历过...
文/杰夫 1789年的深夜,路易十六或许还在焦虑着如何在三级会议中,能够让宪法顺利地通过。可是,在巴黎,群情激动的人群早已冲上了街头,在短暂的呼喊当中,一举冲向了...
2002年买这本《带一本书去巴黎》的时候,没有想过日后要去巴黎,只是冲着“林达”这个名字。自从看了他们写的近距离看美国的三本书后(之所以说“他们”,是因为林达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