萇楚齋隨筆 續筆 三筆 四筆 五筆的笔记(11)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 启罗米突 (静思慎行)

    相传左文襄公宗棠,(捻平)[平捻]回逆之时,自恃谋略,尝自称曰「葛亮」,与僚佐书,或即自称曰「老亮」。如某战而胜,则掀髯笑曰:「此葛亮之所以为亮也。」及某战而不胜,时有某方伯戏曰:「此诸葛之所以为猪也。」左文襄公亦深衔之,不久即劾罢某方伯。皆因一言而受大祸,此古人所以慎言,三缄其口也。

    2014-03-04 04:45:37

  • 启罗米突 (静思慎行)

    上海土俗谓:偷生儿女多者之马桶盖,盖于自己马桶上,即可生子。以致生子女多者马桶盖防护维谨,无子者盗窃维巧,得之者欣喜异常,失者则咒骂不已,亦奇闻也。

    2014-03-04 03:23:53

  • 启罗米突 (静思慎行)

    迨至十余年,约在乙丑、丙寅之间,以用三克为时髦,谓之三克主义。一目戴克罗克,外国一种眼镜玻璃片名,译音如此。手拿司的克,西人抒手棒。口衔茄力克,乃西洋一种烟卷名,亦译音大致如此也。 王力的《龙虫并雕琐语》第41篇《手杖》:洋式的手杖刚传到上海的时候,上海人有三句口号:“眼上克罗克,嘴里茄力克(garrik),手里司的克(stick)!”

    2014-03-04 02:44:58

  • 启罗米突 (静思慎行)

    群学奇侅 侯官严又陵观察复《羣学肄言》序例中有言:「译此书时,吴挚甫冀州犹在,见而好之,为立名曰《羣学奇侅》,未达其义,弗敢用也。」云云。声木谨案:奇侅即非常之义,《羣学奇侅》,言为羣学非常之书也。

    2014-03-04 03:58:34

  • 启罗米突 (静思慎行)

    顾亭林先生尝勖其甥徐立斋相国云:「有体国经野之心,而后可以登山临水;有济世安民之略,而后可以考古论今。」云云。声木谨案:先生此语,何等抱负,通人之论,毕竟不凡,信乎所见者大,所谋者远也。

    2014-03-04 03:12:32

  • 启罗米突 (静思慎行)

    光绪戊戌,声木到扬就婚,暂住安徽会馆,询问何以不供朱子。有人告以皖南北争论之事,声木笑谓:「皖北商人,只看包龙图等小说,心目中只知有包孝肃,无怪其然。若能读书明理,吾知其决不能以包孝肃比朱子矣。」识者以为知言。包孝肃在北宋,自不失为名臣,然名臣似此者,历代以来,车载斗量,何可胜数,焉能比间世所生之朱子。其行事全出于无稽鄙俗小说,流行甚广,深入人心,以致铸此大错,酿此羣吠也。

    2014-03-04 03:03:08

  • 启罗米突 (静思慎行)

    西湖三十有六 以地名西湖者,天下三十有六,除杭州最著名外,当以福建福州府、广东惠州府为次。杭州西湖之佳,在于四山环抱,中有清水一泓,山明水凈,不取崇宏而足供娱乐。地在省会,又为南宋偏安一百余年京都,遂觉声明文物甲于天下。惠州西湖不在省会,福州西湖在省会矣,又无南宋偏安之局为之点染,故终觉减色。水以方名,无地无时不可有之,天下三十有六,尤其显焉者也。

    2014-03-04 02:29:21

  • 启罗米突 (静思慎行)

    「嫒」字左旁从女,女人用之为名则可,不谓男人亦有用之者。乾隆三十六年刊本《砀山县志》十四卷,为知县刘玉嫒等监修,是以「嫒」为名。但不知其何所取义,以女人名为名也。

    2014-03-04 02:22:27

  • 启罗米突 (静思慎行)

    论唐宋八家文 唐宋八家文,世只知出于明茅坤所定,因坤编有《唐宋八大家文钞》一百六十四卷,行世已久,而不知实出于明朱右所定。右字伯贤,临海人,元末官至员外郎。明洪武初,预修《元史》、《大明日历》、《皇明宝训》等书,授翰林院修撰,迁晋府长史,《明史》附见《赵埙传》。编有《唐宋六先生集》□□卷,以三苏合为一家,故称「六先生」。实则父子三人,于名义实为不顺,转不如坤之径云「八家」之为得也。《六先生文集》...

    2014-03-02 22:05:52

  • 启罗米突 (静思慎行)

    国朝以消夏名书 国朝之书,以「消夏」为名者,始于孙承泽撰《庚子消夏记》八卷,高士奇撰《江村消夏录》三卷,吴荣光撰《辛丑消夏记》五卷,皆以评品书画碑帖为事,固消夏之韵事也。降而至于黄任撰《消夏录》二卷,谢甘澍撰《消夏集》二卷,郭麐撰《樗园消夏录》三卷,易之以言诗,或亦消夏之一道也。江瀚撰《吴门消夏记》三卷,纯似笔记之体,名虽「消夏」,体例又易矣。如是,则无一事不可以消夏,无一书不可以名「消夏」矣。...

    2014-03-02 22:04:48

<前页 1 2 后页>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萇楚齋隨筆 續筆 三筆 四筆 五筆

>萇楚齋隨筆 續筆 三筆 四筆 五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