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知名小说《陆犯焉识》。在中国60-70年代那个时期,陆家公子焉识成为了陆犯焉识。就我个人而言,这算是一部成功的改编作品。张艺谋将关于原
...电影《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知名小说《陆犯焉识》。在中国60-70年代那个时期,陆家公子焉识成为了陆犯焉识。就我个人而言,这算是一部成功的改编作品。张艺谋将关于原
...电影《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知名小说《陆犯焉识》。在中国60-70年代那个时期,陆家公子焉识成为了陆犯焉识。就我个人而言,这算是一部成功的改编作品。张艺谋将关于原著中的这部分故事改编得「合理而温暖」,抛却了悲惨和辛酸的部分,保留了爱与缅怀。这也对中国电影的IP改编热潮提供了一个方向,就是提取精华部分来突出主题,格局相对缩小的前提下也保证情感和细节可以传达到位。
对于同样的故事,同样的人物而言,《归来》专注于陆焉识与冯婉瑜的艰难爱情。对于那个特殊的时代而言,或许是电影篇幅的限制,或许是审查制度的严苛,《归来》摒弃了原作里陆焉识在大西北的那段囚徒生涯和他之前纨绔公子哥的生活之间的强烈对比,只讲述了陆焉识的两次归来。而这两次归来,对于一直等待他的婉瑜来说,意义完全不同。第一次的归来,她见到他之时是他被捕之日;第二次的归来,她已不认识他,二人已经「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失忆后的婉瑜,心中存有的有关于陆焉识的记忆,仅剩下那个会弹钢琴会说法语的儒雅教授和他们之间的风花雪月,而那个经历了千辛万苦后才终于回到她身边的「政治受迫者」陆焉识则早已被她摒弃在记忆的门锁之外。
婉瑜带着她记忆中的焉识天荒地老。而现实中的陆焉识,像一个正在追求她的普通男士一般日日陪伴着她,给她读那些他写给她的信,在每月5号雷打不动去车站接那个永远不会出现的「陆焉识」。这和电影《50 First Dates》(译名:初恋五十次)的情节有些类似。这部电影讲述了患有短期失忆症的女主,只要睡醒过来就会忘记前一天发生的事,于是她的爱人也就是男主每天都会在她醒来之时重新介绍自己,给她讲他们之间的故事,重新陷入爱情。而陆焉识拥有同样的爱和耐心。即使「那样的一个冯婉喻也是等待本身,除了永久地无期地等待远方回归的焉识,也等待每天来看望他、似乎陪她等待焉识的那个男子」,焉识依然会在她开门的时候郑重地介绍自己是那个读信人。
电影拍出了爱情,而原著却写出了时代和人生。
以第一人称为视角讲述的祖父陆焉识的回忆录,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从陆焉识这个人身上反映出来的一个家庭的动荡不安和知识分子们在特殊年代的悲惨遭遇。比起电影,原著显然要深刻得多,我们无法推断严歌苓在刻画陆焉识这个人物时对那个时代有怎样的愤慨和不解,但小说里呈现的,是大起大落之后的豁然开朗。
「草地大得随处都是自由」
陆焉识此人,绅士又自私,倔强又勇敢,莽撞又无畏。一个人的性格可以矛盾得如此合理说到底还是因为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他非凡的个人经历。
二十多岁的陆焉识身上散发着旧时大户人家出身公子哥的纨绔气息。家境殷实,出手阔绰,学富五车,相貌英俊,上天对他实在是有所眷顾。他的前半生,一帆风顺,除了恩娘把婉喻塞给他这一个「禁锢」。五十岁的陆焉识,成为了劳改犯“老几”,变得猥琐落魄,不再儒雅风流,没有丢掉的,大概只有渗透进骨子里的教养。两相对比,令人唏嘘。
陆焉识生命中的女人,包括恩娘、婉喻、丹珏、韩念痕、望达,都在他那被自由所迷惑的生命里留下过或深或浅的烙印。在和望达以及韩念痕在一起的日子里,以及在恩娘的掌控里挣扎之时,他都没有逃过「自由」这个精神产物的束缚。留过洋,精通六国语言,记忆力惊人,然而在绝对的权利面前,陆焉识确实如恩娘所说的那样“没用场”,不是不能,而是不愿。他如千千万万旧社会的知识分子一样有着精神洁癖。更残酷地说,那个时候,他最爱的其实是自己。而他的悲剧未必和这种自己看似清风明月实则自私自利的性格无关,任何需要经营的人情世故他都推给别人,似乎这样就可以继续保持他本身的光明磊落。
陆焉识追求了一辈子的自由,然而最终他选择了重归那片曾经他豁出一切也想逃出去的大草原。这个结局妙在道出了一个人生无奈又残酷的真谛——所有曾经期盼过的、为挣脱束缚所做出的那些努力,最终都会归附于笑谈中。
不历尽千帆,焉识此人?
「婉喻的共产主义非常美丽,诗一样,画一样。也非常单纯,甚至单调,像所有劝你善、教你好的教条一样单调。」
婉喻爱上陆焉识是那么的理所当然。二十岁的陆焉识,拥有让身处深闺却有着一双解放脚的少女冯婉喻爱上他的全部理由。一见钟情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桥段,但是严歌苓把少女的娇羞和矜持作为主呈现点,然后在后面几十章里细水长流地把婉喻那浓烈如醇酒般的爱一点点铺开,像揭开新娘的红盖头一般展示在读者面前。
婉喻也曾如其他少女般叛逆过。在和焉识在一起的那些日子里,她能顶着对恩娘的惧怕去当掉了传家之物只为给丈夫买一块欧米茄,也能为去看一场电影而对恩娘撒谎。她人生里不多的叛逆全部都是关于陆焉识。
她永远安静、温婉,像月光下的小溪一样温柔地影响着她周围的人。或许这样的安静,对陆焉识来说是一种毒药,早在见到她之时就已中毒,直到几十年后才发作。她这一辈子为太多人牺牲过了,为恩娘、为儿女,隐忍她心中那毫无理由的浓浓爱意。她是一个好儿媳、好母亲、好老师、好妻子,好到所有人都忽略了她的好。似乎没有人在意过她真正的想法。当她的阿兹海默症发作的时候,她才真正成为她自己,一个纯粹的冯婉喻。她带着焉识寄给她的那些信和念想死去。
因爱而勇敢,宛如寓言。
冯婉喻和陆焉识各自独立地生活了很多年。好在,半生出走后,归来的仍然是当初那个令少女冯婉喻心动不已的陆家公子焉识。他们会一起埋葬在广阔无垠的大草原里,永久地品尝着风霜和雨露,挥霍着自由,密不可分。
乘着电影上映,凑热闹来说说对原著小说的喜欢。 看了一点网路上对于《归来》的观后评论,大多数读过原著的耿耿不平于电影占小说大部分比重(大约有百分之七十)从30年代到...
这本书是爱人排了三个小时的队签售回来的。 严歌苓喜欢用那种千帆过境,原来你就在这儿的桥段。比如《一个女人的史诗》,又比如这本《陆犯焉识》。都是那种,两个人...
张艺谋新片《归来》即将上映,这部电影改编自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电影尚未上映,评论圈里就已经掐得不亦乐乎。难道这竟然是一部如此有争议的作品?带着这样...
我倒是很少写书评,往往任由一部作品激起的回响久久不散,由此得出的体悟更接近本能,也不功利。 成年之后觉得最自由的一件事情,大概就是被大大拓展开的阅读面。在中...
他是面对爱自己的女人视而不见的混蛋,他是面对唾手可得的自由却妥协于传统归宿的懦夫。 不知道陆焉识从大荒草漠逃亡回来,在老上海的天井里弄盯梢挚爱的冯婉喻...
评论 0条
添加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