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时长8小时+。 本评论涉及部分剧透。(以下评论者将自称为“读书人”)
读书人一直固执地认为,自己这代人可能是最后一批有笔友的人了。往后的年轻人们,大概只会有网友了。那种可以长时间等待对方
...推荐阅读时长8小时+。 本评论涉及部分剧透。(以下评论者将自称为“读书人”)
读书人一直固执地认为,自己这代人可能是最后一批有笔友的人了。往后的年轻人们,大概只会有网友了。那种可以长时间等待对方
...推荐阅读时长8小时+。 本评论涉及部分剧透。(以下评论者将自称为“读书人”)
读书人一直固执地认为,自己这代人可能是最后一批有笔友的人了。往后的年轻人们,大概只会有网友了。那种可以长时间等待对方回信的平静,以及从不知道哪个顺间开始的一点点急躁,也许是每天沉浸在“你干嘛呢——对方正在输入——在跟你聊天啊”中的朋友们不太容易理解的。
读书人读高三的时候就有一个几乎只靠书信往来的朋友,也不知道为什么两个学理科的人在每天至少五六套卷子的高三还会有闲暇读信写信,但也许正是这种特殊的时期,会格外提醒那些偶尔仰望星空的人生活还有诗和远方。虽然我跟笔友的关系与书中的情况大相径庭,但拿起这么一本书信体的长篇小说时,心中微妙的触动是不可言喻的。
不知道是因为法国人格外会撩,还是读书人依旧sentimental,从小说的一开始,字里行间就摩擦出了挑衅意味的撩拨。一个莫名其妙的包裹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开启了这段神秘的旅程,而随着彼此的来信,男主愈发怀疑女主与那个曾经与他深爱八年又突然将他留在原地的女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看似絮絮叨叨的往来邮件随着男主拜托朋友当了次“私家侦探”忽然产生了裂痕——女主真的存在吗?她究竟是谁?那张男主不愿承认的照片意味着什么?
主人公身上发生的一切都“发生在”与各色人物的邮件中,与女主、与朋友、与女儿、与情人……(也许这里就是男主所说的不怎么欣赏但不得不用省略号的地方吧,手动滑稽。)“花样繁多”的抬头与落款不仅释明了彼此的身份,更暗示着各方情绪的变化。除了邮件正文本身,抬头、落款、时间、附语等等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角落其实包含了很多的耐人寻味。两位作者匠心独运的文体之下,从文字到细节共同打造出了一部近乎完美的作品。
这是一部爱情小说吗?不是的。这是一部悬疑小说吗?也不是的。它就是每个读者读到它时所共鸣的样子。包裹里究竟有什么?男主会打开包裹吗?女主被“拆穿”后又会怎样继续?究竟谁才是被留在原地的人?把别人留在原地的人又发生了什么?问出这些问题已经相当破坏读者的情绪了,读书人怎么好意思回答呢 _(:з」∠)_
纸短情长,道不尽太多涟漪。
最后,祝那些曾经被爱情留在原地的人,再次遇见爱情。
《被留在原地的人》是一部非常有趣的法国小说。男主角皮埃尔是一位获得过龚古尔文学奖的知名作家。他不喜欢省略号,在他所有的作品中,能找到的省略号绝不会超过15个。 ...
书信体小说,读的最早的是《安妮日记》。比较有名的还有卢梭的《新爱洛依丝》和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相比起多线程的上帝视角,书信体天然的第一视角更容易表达主...
“当一个女人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孩子就……意味着,生活的起点,也意味着……终点。”每个看过《廊桥遗梦》的已婚女人都会对着这句台词万分感慨,主妇弗朗西斯卡初见摄...
书信体小说早不新鲜。拉克洛《危险的关系》赤裸裸地暴露贵族间私通的信件,勾画出两性间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卢梭《新爱洛伊丝》在你来我往的书信中,不但构建了一出爱...
刚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稍稍有些不适应,因为创作方式不同于普通小说,简单来说是两个作家以回复彼此邮件的形式,慢慢铺垫,娓娓道来,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治愈故事。 就...
评论 0条
添加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