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在我心里显然的分为了两个部分。
第一段。从伦敦到巴黎,看到了三只执着扑向心中之火的飞蛾,斯朱兰,布蓝琪,斯卓夫,三人构成了一个奇妙的链条。链条之外还有一个普通人,或者说是世俗眼中的聪明人
...这本书在我心里显然的分为了两个部分。
第一段。从伦敦到巴黎,看到了三只执着扑向心中之火的飞蛾,斯朱兰,布蓝琪,斯卓夫,三人构成了一个奇妙的链条。链条之外还有一个普通人,或者说是世俗眼中的聪明人
...这本书在我心里显然的分为了两个部分。
第一段。从伦敦到巴黎,看到了三只执着扑向心中之火的飞蛾,斯朱兰,布蓝琪,斯卓夫,三人构成了一个奇妙的链条。链条之外还有一个普通人,或者说是世俗眼中的聪明人,斯朱兰太太。
本以为在这一部分里,故事已足够令人唏嘘,斯朱兰以画唯一的形象已经相当鲜活有张力。所以开始读离开巴黎以后的第二部分时,我还颇嫌弃作者的喋喋不休,妄自地武断了这部分的多余。可是最终,大溪地部分是令我震撼的,甚至斯朱兰去世时令我湿了眼眶。其实作者在这里没怎么着墨于他的死,而是描述了他的画,以及爱塔如何悲伤于斯朱兰的死,但又毫无犹疑地焚了画作的房屋。
全书最终篇回到了斯朱兰太太的晚年生活。她的生活如愿以偿的优渥,子女的生活与母亲的价值观如出一辙。她也是一个按照自己的生活哲学惯行一生的人。
斯朱兰太太的子女成为爵士、军太太,而爱塔的儿子在大溪地的游船上纵情跳舞。或许他们的人生都是无意识的选择,在自己所认知的生活标准中欢喜自足。他们的父亲却能在生活原本的框框里生发出另一种格格不入的追求。而作为读者的我们,看到不同的生活方式后,会有胆量踏出舒适区追求一些真正的自我吗?
扯远了。
2018.04.29,小长假的第一天,浦东机场的两个小时,一气读完,畅快无比。
前半段挺无聊的,越到后来越吸引人,忍不住一下子全部看完。 天才的世界大概真是我们这些凡人所不懂的,前期看的很气,结尾时候好像了解了一点他的思想,但是事实上我理...
毛姆是以高更的生活经历为参考,创造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这个角色的,这点大家现在都很清楚了。原书成书于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全欧洲迎来新秩序和希望的...
前阵子,有一则新闻报道,说湖南有一个法官,工作十余载,突然提出辞职,辞职信写得是文采斐然啊: “初则喜正义之伸张,乐法律得施行,不屑媚俗,安于清贫。久矣疲...
前段时间看过一个朋友写的有关毛姆和黑塞之间的比较,从风格到技巧上都做了分析。事实上,两个人最大的不同,其实在于身份。黑塞骨子里是哲学家,尽管披着作家的外衣,...
或许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任意妄为的自己,去他的世俗偏见,去他的伦理纲常。思特里克兰德就是这么一个人,并且他毫无掩饰,对,我就是这样,你能拿我怎么办? ...
评论 0条
添加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