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知道自闭症吗?
自闭症孩子,不能表达自己,没有自理能力,内心无人知晓,与社会格格不入,医学束手无策,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英国作家路伯特的儿子若宛,就是自闭症患儿,不会说话,不愿意接触陌生人,大小便直接拉裤子,受到一点刺激就哭天抢地,甚至是撞墙自残。
你知道自闭症父母过的是什么日子吗?
每天要应付孩子突如其来的情绪。
想尽办法做康复训练,哪怕没有效果。
以前的好胜、逞强、骄傲、自尊……变成惊恐、焦虑、痛苦、绝望。
没有在深夜痛哭过,可能没有勇气活到明天。
就像路伯特夫妇,一边辛苦挣钱支付高昂的治疗费用,一边疲于处理若宛的各种突发状况,累到要爆炸,还要忍受彼此累积的坏情绪。
最让人绝望的,走着走着,另外一个人就不见了。
调查显示,自闭症孩子的父母离婚率23.5%,远高于普通孩子父母13.8%的离婚率。孩子八岁以后,普通家庭的婚姻已经相对稳定,而自闭症家庭里仍然埋着一颗随时会爆炸的炸弹。
患上绝症,痛苦一时;碰到自闭症,无助一辈子。在比绝症还要可怕的自闭症面前,总有个人要先崩溃,转身,逃跑。留下来的人,下半生可用惨烈来形容。
幸运的是,路伯特夫妇没有被击溃,还创造了自闭症史上的治疗奇迹。
若宛从动不动哭闹、打滚、撞墙,变得安静、乖巧;从大小便直接拉裤子,变得能够自己上厕所;从不愿意接触任何陌生人,变得很快能跟同龄人打成一片。
路伯特把这一切变化,写在《马背上的男孩》这本书里。还把整个治疗过程,拍成了一部叫《远山远处》的纪录片。
书出版后,成为亚马逊五星级图书,荣登美国《纽约时报》、英国《星期天泰晤士报》畅销书榜,售出18种语言版权,在全球20多个国家发行,激励了很多自闭症父母。
记录片获多项国际大奖。2009年度美国萨拉索塔电影节获奖影片;2009年度美国独立制片节“日舞影展”受邀放映;2009年度Swsx电影节观众票选奖;2009年度美国圣丹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提名。
如果你想知道这对夫妻是怎么拯救孩子和自己的人生,可以去看看书、看看电影。而我感兴趣的,却是他们凭什么把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
他们的想法再疯狂,若宛的治疗过程再神奇,要把这些付诸行动,决定这一切的不止是运气,还有真金白银。
很多自闭症家庭,在孩子的治疗过程中,债台高筑,生活每况愈下。在中国,哪怕是一对年收入50多万的高知夫妇,最后也变得入不敷出。
虽然路伯特是作家,老婆是心理学教授(科学治疗对孩子无用,想必这位心理学妈妈内心也是崩溃的),但他们并不富有。
这一场跨越国境,跨越语言,跨越种族,跨越自然的信仰治疗之旅,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路伯特拥有一项了不起的本事。
奇迹的发生,看似偶然,而偶然背后,藏着一个人走过的路,经过的事,写过的字,见过的人……
2
我们从书中梳理一下,路伯特是怎样帮助若宛走上自己的幸福之路的呢?
路伯特喜欢旅行,他的妻子就是在旅行途中“勾搭”回来的。
若宛被确诊自闭症后,路伯特与妻子做了分工。妻子晚上陪若宛看书、唱歌,白天路伯特带着若宛接触自然。
也因此,路伯特发现了骑马可以缓解若宛的情绪发作。
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路伯特不仅可以到处旅游,还有相对自由的生活空间?”
因为他会写啊!
他做记者,给杂志写新闻报导和游记。
靠写作特长赚取稿费,他周游各国,见了不同的山,喝了不同的水,认识了不同的人。
在南非卡拉哈里沙漠,他采访了一些布须曼人,他们的生存环境正在遭受着暴力开矿的破坏。他帮助布须曼人撰写请愿书,还想尽办法筹到一笔钱,资助他们来联合国请愿。
尽管他的生活已经被孩子搞得焦头烂额,还是抽出时间安排各种行程。
没想到,正是这群人,把他们带进了一个神秘的萨满治疗师集会。通过萨满法师的治疗,若宛不再抗拒跟陌生人接触,变得很安静,还清晰地说出了一些句子。
科学治疗没有任何效果,而萨满法师的轻轻一摸就带来改变,这使得路伯特突发奇想:如果有一个地方,能够结合马疗和萨满治疗这两种方法,说不定就有希望。
动用各种资源,他找到这个地方,传说中天下马儿的故乡--蒙古。
于是,在一种神秘力量的推动下,他开始筹备这趟连妻子都不看好的旅程。
要进行这么一场兴师动众的跨国治疗,钱是摆在面前的最大难题。他的写作特长再一次帮助了他,他把这次治疗当成出版和拍纪录片的课题,申请到了支持经费。
也就是说,若宛的治疗,有人买单;出书,有人买单;拍摄纪录片,也有人买单。
写作其实是一种基本的生存工具,在你绝望的时候,能帮你抵御物质的需求,也能帮你修复心灵的创伤。
一个家庭的最大风险系数,不是疾病,不是自闭症,不是没有钱,而是没有一技之长,尤其是像写作这样的生存工具。
3
路伯特是个了不起的父亲,不仅是他有能力帮助改善孩子的自闭症状,还在于他笔下的故事不卖惨,也不不煽情,更像是一本探索心灵力量的自然读本。
在他身上,兼具作家的浪漫,和男性的坚毅。他深信这世上一定有奇迹,用尽所有的可能,召唤孩子的幸福。
骑马是充满危险的运动,而他凭着父亲的本能,每次都在出事前保护好了孩子,自己却数次差点丢掉性命。
若宛的情绪爆发往往都是毫无预兆的,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他都会紧紧怀抱孩子,任凭儿子对他拳打脚踢,默默忍受这种暴力发作。
即使命运对他不公平,他心中也很少充满愤怒。在他的笔下,痛苦的情绪一笔带过,美丽的风景常驻心田。
当他们在美国乡间奔跑时,你会看到这样的世界:
“我们穿过野生山核桃林,穿过科曼奇印第安人居住的古老营地,他们的营地就安扎在离我们家一英里远的小沙溪附近;我们到过长满雪松的原始森林,雪松下有一大片青草地,有时候鹿群会从灌木丛里跳出来,尾巴翘得高高的,像一面预示危险信号的白色旗帜;我们还到过一大片长满仙人掌和牧豆树的广阔草地,有一次,一群丛林狼看到我们之后迅速闪开,留下一堆干枯的犰猃骨架,躺在一片仙人掌和草地之间。”
当蒙古大草原敞开怀抱欢迎他们时,他一眼体会到了自然的珍贵:
“山顶云雾缭绕,阳光投射下来的地方,草地上的每一片叶子都被照耀得金光闪闪的,阳光移开之后,那里又迅速变成了灰色,就像是从中世纪的大部头书里随手撕下的一页手稿,等阳光再次照射过来之后,草地、岩石和树木又都被这种神奇的光照得亮闪闪的,好像一下子变成了价值连城、精致无比的珠宝。”
在他的笔下,你看不到阴暗的天空,看不到萧瑟的景象,每句话,每个词,都像一帧安静而唯美的照片。
你绝对想不到,这是一位饱受内心折磨的父亲笔下的世界。
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你如果认真看那些描写景物的片断,你会发现他的笔触非常细腻,像电影镜头一样,充满了层次和丰富的细节,冷静而又充满诗意。
你会有一种感觉,这些景物背后流淌着一条深沉的河流,缓缓地,不动声色地,把所有的事情包围其中,温暖,宁静,而又自然。
胸罗万象,才能爱得深沉,才能突破绝境。
这才是一个人最可贵的品质。你在痛苦中坚守爱的光明,世界会还你一个灿烂的奇迹。
回应(0)
添加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