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任何人,都要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里去分析他的世界观和行为,而不是一味的以己度人。择其善者而从之,我认为是要建立在彼此的三观一致的前提下,才能适用的金科玉律,否则就是断章取义,也可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罔顾先人的道义罢了。 对任何一位历史人物,当然应该历史地评价。忽略其历史局限性,将历史人物设我身、处我地来加以要求,可以说是蛮不讲理。 站在今天的知识高度反观,曾国藩在他的历史时代能接触到的思想资源其实是有限的。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虽然汗牛充栋,但是基本精神千篇一律。而曾国藩要面对的世界是复杂的、宽阔的、流动不息的。他身上肩负的任务太重了。他要指挥战斗,治理地方,修身齐家,内圣外王。他要恢复社会的秩序,指引国家方向,重建世道人心。对于这些,仅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空疏教条是不够的。 一方面曾国藩是钝拙。梁启超说:“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 但另一方面,曾国藩又是个极为“精明”的人。 他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战略家。太平军起,举国束手无策。只有他独辟蹊径,以超人之胆识创立湘军。在从皇帝到大臣或急于求成,或悲观绝望,满朝如无头苍蝇,纷无定计之际,曾
...
回应(0)
添加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