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衰弱与中世纪的结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西部富饶的河谷地区到处都是橄榄树、果树与粮食作物。成群的牛羊在高地上游荡。而灌溉系统完善的地区则是沃野千里的景象。……”
这段话描写的是拜占庭帝国的一角——这个自330年5月11日建都,到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于1453年5月29日破城,延续了1123年的大帝国,它在维基百科上记载的词条解释是:土尔其最大的城市伊斯坦布尔的旧时名称,现今则指伊斯坦布尔金角湾与马尔马拉海之间的地区,它曾经是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拉丁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在一些学者的观念里,1453年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随着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尔其帝国攻陷,东罗马帝国灭亡,欧洲中世纪就此结束,新兴伊斯兰政权的崛起,更使得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双方攻守时间在长达7周的战役中,双方不论民族、信仰,均表现出惊人的英雄气节与坚韧,荡气回肠,令人动容。英国历史学家史蒂文•朗西曼在他的著作《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一书中,摒弃了学院派著作以往晦涩难懂的条理,将这一个有着精彩传奇的帝国历史写得跌宕起伏、令人唏嘘。

01 幻觉破灭,帝国迟暮
要了解这7周的战争有多令人唏嘘,就要先了解拜占庭帝国一千多年的光辉史。
君士坦丁大帝,是第一个信仰基督教的罗马皇帝,他在一个名叫拜占庭的古希腊殖民地建立了一个新首都,取名“君士坦丁堡”,他推进政府和军事的改革,加固了帝国的边防,从首都建成的那一刻起,就是基督教最重要的中心之一。
罗马分裂后,拜占庭经历了短暂的巅峰期,然后开始走下坡路,丢了很多领土,而且四面受敌。
为了救亡图存,当时的皇帝希拉克略开始改革,把全国划分为很多个军区,分给将军们,他们掌握着军区的一切军政大权,努力地训练军队、发展自己军区的经济,以便随时应对战争,在这一系列的举措下,帝国实力迅速得到了增强,陆续夺回丢掉的领土。
这与中国古代的分封制有些相像。
在夺回领土的过程中,希拉克略也得到了基督教最神圣的圣物——真十字架,并亲自护送去耶路撒冷朝圣,这是他一生中最荣耀的时刻。
可没想到,在到达耶路撒冷后,却有人呈上了一封意味深长的信,信里让他改信另外一个他从来没有听过的神与教派——穆斯林,署名也是一个从来没听过的名字——穆罕默德。
希拉克略自然对这一封信嗤之以鼻,可令他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穆斯林的势力不断增大,席卷了西亚和北非,穆罕默德对君士坦丁堡虎视眈眈,先后对君士坦丁堡进行了三次围攻,但都损失惨重,从此,君士坦丁堡成为了穆斯林世界里的一块伤疤,也成了渴望的源泉,他们对所有征服的土地上的人们传播着预言——他们会卷土重来。
此时的拜占庭,正值经济与文化迅速发展的时期,开始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君士坦丁堡坐落在陆海交汇处,与各国的贸易往来非常频繁,成为那时西方最大的城市,可在这样的繁荣后面,往往隐藏着危机。
多个军区的将军逐渐成为了所属地的军事贵族,原本的亦军亦农的平民阶层,是当地军事主要力量,但他们开始受到贵族的压榨,还要承受频繁的战争和天灾,从而沦为农奴。
虽然拜占庭颁布了许多法令阻止土地兼并,增加军区数量,缩小军区的统治范围,但都无法解决隐藏的危机。
到了12世纪,除了贵族之外,几乎全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农奴,从此经济一路程衰退,农民宁可交钱也不愿意服兵役,只能依赖费用支出巨大的雇佣军,而这些支出只能从军事贵族身上掠夺,这种举措使军事贵族开始了相互掠夺的内战,国家强成的军事力量一去不返,。
“1204年,原本要去进攻埃及的十字军,在军队领袖野心的蛊惑下,在十字军的明友——威尼斯人的嫉妒与贪婪之下,在周围边国家对拜占庭的敌意之下,十字军转向君士坦丁堡,攻占并洗劫了它,在其废墟上建立了拉丁帝国,终结了东罗马帝国的强权地位。大约半个世纪后,流亡至小亚细亚西北部尼西亚的帝国当局重返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国垮台了,似乎一个伟大的新时代即将到来。然而,这个米哈伊尔.帕列奥列格重建的帝国在基督教世界的东部不再是主导力量,但它还是保有一些过去的神秘威望,君士坦丁堡依然是“新罗马”,依然是历史上东正教世界的神圣都城。拜占庭皇帝于少在东方人看来依然是罗马人的皇帝,但实际上,他只是诸君主中的一员,其特权也并不突出。”
02希望凋零,帝国陷落
距离君士坦丁堡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信仰穆斯林的不起眼小部落,趁着拜占庭国力衰退,周边各国一片混战之际,快速地吸收着拜占庭的一切,默默地积蓄自己的力量。
1302年,他们的首领奥斯曼,带领着自己的军队,首次击败了拜占庭,从此开始不断扩张自己的领土,而此时,财政进一步崩溃的拜占庭却做出了一个加速自己灭亡的决定——解散海军。
失业的海军军人,不得已跑到奥斯曼,慢慢地帮这个不起眼的小部落建立起了一只强大的舰队,并建立了欧洲自古罗马以来第一支组织严密,团结一致的常备军,原本这个不起眼的小部落崛起得越发强势。
1449年,拜占庭又一位名叫君士坦丁的皇帝登基,但他接手的却是一个破产的国家,贫困的国民和盼不来的其它欧洲国家的援助。

两年后,又一个名叫穆罕默德的19岁年轻人正式即位成为奥斯曼的苏丹。
而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武器制造者乌尔班也因为在拜占庭无法谋生也去到了奥斯曼,在这个日益强大的国家里,他成功研制出了新型的大炮,虽然这种新型的大炮沉重得需要二十多头牛拉着前进,装弹药的时间也非常久,但在当时,这几门大炮无疑已是欧洲最先进的武器。有了武器的加持,这位年轻的苏丹决定集结20万大军及一切国家资源,再次向君士坦丁堡开战,而此时,君士坦丁堡的守军仅有8000人。

君士坦丁堡之所以这么多年来易守难攻,是因为它三面都有坚固的城墙。
在马尔马拉海一侧水流很急,船只无法登录,天然的屏障根本无需派人把守。
在北边的金角湾是一个天然的港口,在那里的入口入有一条巨大的铁链,接在两侧的城墙上,只需要少量的军队就能守住出入口。

在西边,有一道最著名的城墙——狄奥多西城墙,所有的军队都安排在这里,然而,再坚固的城墙,也禁不住69门新型大炮不间断的轰炸,城墙轰然倒塌。

而在北边的金角湾,140艘战舰虽然无法从海上突破铁链的防线,但奥斯曼年轻的苏丹却另辟蹊径,在山坡上用滚轴和人力畜力,生生把70艘战舰从陆地上拖入了金角湾,结果可想而知。

在这惨烈的7周里,君士坦丁堡里的守军面对数千枚炮弹的攻击,击退了三次大规模进攻和十几次突袭,但他们却依旧迟迟盼不来欧洲其它国家的支援,皇帝穿上战袍冲入战场拼死一战,城里的妇女与儿童成为战利品,本就一贫如洗的城市再次被攻进城内的士兵洗劫一空,拜占庭帝国就此灭亡。
帝国领土萎缩、人口锐减,财政枯竭,无论奥斯曼人选择什么时候进攻,似乎都早已注定拜占庭会灭亡。
在最后的日子里,守军们英勇的抵抗没有取得任何成果吗?
它无疑给年轻的苏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对手虽然被西方盟友背弃,可他们屹立在城墙缺口,决不后退一步,直到被大军所吞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