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二的时候碰到这本书,捡起来读了。读了觉得心里堵得慌,可又说不清为什么。
快十年过去了,看着自己的豆瓣,发现收藏里都没什么小说。于是想,我都读过什么小说呢?碰巧今晚遇见个堵心的事儿,就着这堵心劲儿,就想起来这本小说了。拼死想不起题目,google一下,发现是《渴望激情》。
不禁脑子里来了个问题——这小说里,有激情么?
渴望激情,是一种挺可怕的状态。建设点儿什么,也能带来激情,不过恐怕更需要先拥有激情才能去开始。倒是破坏些什么,不但容易,而且只需要极度缺乏激情就足够开始的了。那么如果没那个激情去建设,又忍着不去破坏呢,那就没别的激情来源了。
于是破坏,下意识的破坏,被破坏吸引,与破坏配合,崇拜破坏的力量,相信破坏的有理。
于是执著于自己的破坏,尊重别人的破坏,欣赏一众人近乎默契的群体破坏行为。
然后看着被否认的伦理,被打乱的秩序,看着灰飞烟灭的美好,捧持着激情的遗迹——荒凉,向自己证明自己存在过。
可破坏赐予的激情,就像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它不是来自生命的。它可以席卷我们的躯壳,却不能证明曾有生命在这躯壳里存在过。
那一代人怎么了?
向着好东西努力,但只看前面,从不看手里,坚信自己没有它们。
热爱好东西,但仿佛不相信自己值得拥有它们。因此,要一直的追寻;因此,追上了也不能停留;因此,停留了最后也是把它们毁掉。
但又要显示和好东西一条战线,所以必须继续追;为了能继续追,必须继续毁,为了继续毁,必须继续追。
为了毁掉却又不承担罪,于是他们坚持声称:毁掉的,只是好东西的遗体;不停留,是因为好东西已经死了。
好东西,死了。比如爱情,比如永恒,比如尊严。又比如,自己的价值。
评论 3条
添加回应